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康德哲学

康德哲学

康德哲学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406篇,主要集中在欧洲哲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3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11篇;相关期刊258种,包括江汉论坛、青海社会科学、求是学刊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3当代中国哲学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首届广西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届学术年会等;康德哲学的相关文献由424位作者贡献,包括成中英、宋溟、宋祖良等。

康德哲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3 占比:77.95%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58%

专利文献>

论文:111 占比:21.47%

总计:517篇

康德哲学—发文趋势图

康德哲学

-研究学者

  • 成中英
  • 宋溟
  • 宋祖良
  • 贺磊
  • 何兆武
  • 余英杰
  • 季亚荣
  • 宇海金
  • 尚文华
  • 尚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鹤潼
    • 摘要: 自由意志是康德哲学的核心与基础,康德哲学的最终目的是重建道德哲学,而以自由意志为前提,道德和法治才有实现的可能.哲学家们也在为这一问题而争论不休,产生了诸多流派,本文以康德的自由意志为主题,简要阐述其中的道德哲学、法制哲学以及宗教哲学.
    • 尚文华
    • 摘要: 作为启蒙哲学典范的康德哲学是以理性作为起点和最终目的的,这已经在汉语学界得到共识,重提其实践哲学的起点问题似乎是多余的。但实情并非如此。对"人是一种理性存在者"和"理性存在者"的差别是康德的明确意识,也是重新思考其实践哲学起点的契机。本文以康德后期宗教哲学文本为依据,揭示了对作为人性原型的耶稣的信仰何以是其实践哲学的隐秘起点,以及这种信仰何以内在地支持了道德法则的现实性,及其之于由恶向善的转变和至善之现实性的基础地位。对信仰这一隐秘起点的阐释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康德哲学对基督教相关原理的批判反思,也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康德的启蒙哲学与基督教体系的深度纠缠和争辩。在这种深度的纠缠和争辩中确立启蒙(哲学)的真理意义于汉语思想界而言依然是一项任务。
    • 周志强
    • 摘要: 我曾经把人与技术的关系分成四个时段。技术人文:现代人文知识的确立,来自科学的最新发现;技术道说:工业革命以来,以康德哲学为代表的人文科学为技术科学“立法”;技术霸权:进入20世纪以来,出现了技术统治人文的情形;技术人化:21世纪技术的发展日益走向“人化技术”,创生新的技术伦理和技术政治。
    • 韩东晖
    • 摘要: 康德哲学的规范性转向为当代规范性哲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思想资源,而要理解其规范性思想的总体,首先要在理论哲学层面阐明其关于理性立法与判断责任的规范性意蕴。由此出发,论证理性立法、自律和再自律的统一是康德规范性转向的基本精神,阐释性和规范性是先天综合判断的先验论证的合法性基础,规范性语汇与模态性语汇的统一是先天综合判断的有效性条件。
    • 胡东海
    • 摘要: 一、阅读的类型及其目的1.社科经典的阅读。法学与其他社会科学联系紧密,如康德哲学对萨维尼、拉伦茨等民法巨擘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康德哲学著作有助于我们深入地把握民法的基本理念。法科研究生在无人指导时阅读原著较难入门,也容易误读,倒不妨借助权威学者的导引读物,快速了解原著的核心要义及其与本专业的关联脉络。囿于有限的学习时间,法科研究生需要适当控制社科经典的阅读量,而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本专业著作的阅读上。
    • 尚文华
    • 摘要: 作为启蒙哲学典范的康德哲学是以理性作为起点和最终目的的,这已经在汉语学界得到共识,重提其实践哲学的起点问题似乎是多余的。但实情并非如此。对"人是一种理性存在者"和"理性存在者"的差别是康德的明确意识,也是重新思考其实践哲学起点的契机。本文以康德后期宗教哲学文本为依据,揭示了对作为人性原型的耶稣的信仰何以是其实践哲学的隐秘起点,以及这种信仰何以内在地支持了道德法则的现实性,及其之于由恶向善的转变和至善之现实性的基础地位。对信仰这一隐秘起点的阐释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康德哲学对基督教相关原理的批判反思,也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康德的启蒙哲学与基督教体系的深度纠缠和争辩。在这种深度的纠缠和争辩中确立启蒙(哲学)的真理意义于汉语思想界而言依然是一项任务。
    • 谭丰雪
    • 摘要: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的开创者,其哲学的古典性并不如现代性为学界所广泛研究。溯源“古典”词义,康德哲学中的古典性因素以“物自身”为基础,展现为美学上的美—善关系与道德哲学上的有神论主张。同时,在古今之争的时代背景下,康德哲学古典性更表现为其“普遍历史”观念。这些古典性因素不仅显示了其对古希腊形而上学传统的返归与继承,更树立了近代哲学的典范形式,与“人为自然立法”的现代性因素共同组成了康德批判哲学。
    • 杨晓琴
    • 摘要: 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对多元世界的表现,这种多元性贯穿了其创作的三个时期.歌剧《菲岱里奥》的创作周期长,且不同程度地包含了作曲家三个不同创作阶段的特点,因而在其众多作品中地位独特,也是颇能体现其作品中多元化世界构建的理想载体.本文旨在从歌剧的"拯救"线索出发,去探索由这一线索串联起来的,在"角色"和"剧情"两个方面共同包含的多元化世界表现.一方面指出歌剧本身的多元性含义,也同时进一步揭示贝多芬这位处于乱世之中的作曲家璀璨的音乐艺术中复杂又真挚的内涵.
    • 孙永丹; 邓辉文
    • 摘要: 本文从对深度学习的批判入手,首先分析为什么要从哲学角度反思深度学习,然后从康德哲学视角来分析得出未来人工智需要调和符号主义与联结主义,最后,提出在调和符号主义与联结主义的基础上,未来人工智能还需要解决的两大难题.
    • 杨晓琴
    • 摘要: 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对多元世界的表现,这种多元性贯穿了其创作的三个时期。歌剧《菲岱里奥》的创作周期长,且不同程度地包含了作曲家三个不同创作阶段的特点,因而在其众多作品中地位独特,也是颇能体现其作品中多元化世界构建的理想载体。本文旨在从歌剧的“拯救”线索出发,去探索由这一线索串联起来的,在“角色”和“剧情”两个方面共同包含的多元化世界表现。一方面指出歌剧本身的多元性含义,也同时进一步揭示贝多芬这位处于乱世之中的作曲家璀璨的音乐艺术中复杂又真挚的内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