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煤层厚度

煤层厚度

煤层厚度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644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工业经济、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31篇、会议论文69篇、专利文献35340篇;相关期刊192种,包括科技资讯、煤矿安全、煤田地质与勘探等; 相关会议52种,包括中国煤炭学会第二届煤炭行业青年科学家论坛、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论坛、陕西省煤炭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等;煤层厚度的相关文献由1206位作者贡献,包括董守华、孟凡彬、崔若飞等。

煤层厚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31 占比:1.48%

会议论文>

论文:69 占比:0.19%

专利文献>

论文:35340 占比:98.33%

总计:35940篇

煤层厚度—发文趋势图

煤层厚度

-研究学者

  • 董守华
  • 孟凡彬
  • 崔若飞
  • 彭苏萍
  • 林建东
  • 程建远
  • 丁宽
  • 刘天放
  • 刘建华
  • 崔伟雄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闫亮; 李建宙
    • 摘要: 本文对山西省介休-平遥普查区内左则沟煤业2#、4#、5#煤层实际揭露煤层厚度变化进行研究,从构造和沉积方面分析煤厚变化的地质成因。对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实现正常有序的采掘部署接替、减少经济损失和实现智能化矿山等方面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小构造和密集构造带影响着局部区域的煤厚变化,变化趋势主要为煤层厚度变薄;另外沉积环境也是影响煤厚区域性变化的主要原因,在沉积过程中受古河流冲蚀,煤层在局部区域变薄甚至消失,并且在煤层变化的同时直接顶板、底板也会受其影响厚度明显变化或直接缺失;同时还发现在同一地层时代的近距离煤层,构造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基于此,本文也对在后续采掘过程中采取的相应防范措施进行了论述。
    • 陈亚萍
    • 摘要: 传统预测方法在煤层分级设置约束钻孔数过少时,在较为复杂的地质煤层中无法进行精细勘查,对煤层厚度的预测精度较低,不能保证煤炭资源的可靠开采。褶积模型能够利用反演方法进行脉冲和地质推进预测,在抗噪声和分辨能力上均有一定优势。在划分复杂地质下煤层厚度主控因素的基础上,基于褶积模型反演地质推断地层反射系数,设置线性堆叠网络层结构,来预测煤层厚度,完成基于褶积模型的复杂地质下煤层厚度预测技术设计。以某省三煤层矿区为测试对象,选择回归参数和神经网络两组传统方法,与基于褶积模型预测方法进行对比,预测8组井口坐标下的煤层厚度。结果表明,基于褶积模型预测方法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数据较为一致,绝对误差小于0.02,而两组传统方法的绝对误差值均大于1.10,说明本方法的预测精度更高,具有实际应用效果。
    • 元红俊; 钟飞
    • 摘要: 煤层开采地质因素的综合评价是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前提工作。本文以下峪口煤矿23210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基于对各类地质因素的单项评价结果,采用数学方法对23210工作面进行煤层地质条件的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工作面以中等威胁区为主,主要受煤层厚度、瓦斯地质灾害和顶板水害的威胁。
    • 豆维维
    • 摘要: 针对煤矿开采中煤层厚度变化大、开采工作难度大的问题,以铜川矿石炭二叠纪煤层为例,对其地质构造进行了剖析,得出煤层厚度的多种影响因素。在煤矿开采实践中,明确煤层厚度的影响因素不仅能提高开采作业的安全性,还能帮助煤矿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效益。
    • 摘要: 一号煤矿隶属于陕西陕煤黄陵矿业有限公司,于1991年12月开工建设,是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和20项兴陕工程之一。矿井井田面积184.2平方公里,可开采煤层为2号煤层,煤层厚度0.8~4.69m,平均厚度2.18m,倾角0°~5°;目前,剩余地质储量4.25亿吨,剩余可采储量3.32亿吨。矿井设计生产能力420万吨/年,现核定生产能力600万吨/年,配套选煤厂年入洗能力600万吨。
    • 张强
    • 摘要: 确定冲击地压影响因素是开展冲击地压预测预报及防治工作的基础。以招贤煤矿1301首采工作面厚硬顶板条件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了厚硬顶板破坏引起冲击地压的机理和影响因素,认为断裂构造、褶皱构造、顶板特征和煤层厚度变化是影响冲击地压的主要因素。并结合工程地质条件,确定煤岩层冲击危险性,为该矿冲击地压的预测及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 段艳强
    • 摘要: 基于某矿煤层赋存状况和地质钻孔情况,分析现有支架存在不足。为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提高资源回采率,提出在综采工作面使用大采高液压支架,并从技术角度和经济角度对其进行可行性论证。论证结果显示,采用Z10000/23/52型液压支架,与该矿原有SGZ960/2×52型、SGZ60/2×700型刮板输送机以及MG500/1140-GWD型采煤机配套使用,具有较强的技术、经济、安全方面的可行性,完全满足22122综采工作面回采要求。
    • 郭思堂
    • 摘要: 采用室内自然解吸法计算了煤层原始瓦斯含量,并根据地质资料和实测数据分析了25031工作面的瓦斯赋存规律。结果表明,25031工作面附近的煤层原始瓦斯含量离散性较大,主要在7.2~14.75 m^(3)/t之间;25031工作面的煤层厚度与原始瓦斯含量的线性拟合较差,煤层埋藏深度与原始瓦斯含量的线性拟合较好;煤层埋藏深度和地质构造是影响25031工作面瓦斯赋存的主要因素。
    • 张富魁
    • 摘要: 当前采煤机摇臂在开采煤炭资源时应用现有基于共振波谱法的检测方法无法实现对煤层厚度准确检测,其检测效率低,不满足采煤作业要求问题,引入自然γ射线法开展对其新的检测方法设计研究。基于自然γ射线法的煤层厚度辐射、基于辐射强度衰减程度的煤层厚度分布、采煤机摇臂煤层厚度连续检测误差校正,提出一种全新的检测方法。对比实验方式证明,新的检测方法与基于共振波谱法的检测方法相比检测精度明显提高,检测效率更优,在实际应用中价值更高。
    • 梁耍; 王世博; 葛世荣; 柏永泰; 谢洋
    • 摘要: 综采工作面的高精度煤层地理信息是实现智能无人开采的关键,但现阶段所构建的煤层三维模型垂向精度较低,无法满足智能开采的实际需求。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综采工作面煤层三维模型动态修正方法。将得到的初始煤层三维模型静态数据及开采过程中采煤机截割产生的动态数据融合,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预测算法及其改进算法(基于空间卷积长短期记忆网络(ConvLSTM)、编码-解码长短期记忆网络(Encoder-Decoder LSTM)的预测算法),根据上一回采阶段的煤层数据,动态预测下一阶段未开采区的煤层底板曲面和煤层厚度。采用双层循环嵌套的网格搜索方法对上述3种预测算法进行参数调优,获取未开采区煤层底板曲面和煤层厚度的高精度垂向分布数据,作为煤层三维模型修正值,动态修正下一阶段未开采区的煤层三维模型;随着工作面不断开采,利用新获取的修正数据持续动态修正并更新初始煤层三维模型,从而提升初始煤层三维模型精度,使动态修正后的煤层三维模型能更准确地反映综采工作面实际煤层分布。以山西吕梁市某煤矿18201工作面煤层三维模型为例,采用提出的动态修正方法对该模型进行修正,在工作面推进方向16〜23.2 m范围内,动态修正后的煤层底板平均误差为0.0685 m,煤层顶板平均误差为0.076 m,相较于修正前的底板平均误差0.20 m、煤层厚度垂向平均误差0.40 m,动态修正后的煤层三维模型精度大大提升,证实了该修正方法的有效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