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热防护

热防护

热防护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3年内共计1294篇,主要集中在航天(宇宙航行)、航空、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3篇、会议论文71篇、专利文献436121篇;相关期刊199种,包括国防科技大学学报、材料导报、纺织学报等; 相关会议53种,包括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13年度夏季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全国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等;热防护的相关文献由3083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文静、姜培学、李俊等。

热防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3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7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36121 占比:99.90%

总计:436545篇

热防护—发文趋势图

热防护

-研究学者

  • 李文静
  • 姜培学
  • 李俊
  • 桂业伟
  • 孟松鹤
  • 金华
  • 胥蕊娜
  • 宋寒
  • 张巍
  • 王国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静
    • 摘要: 在对热电制冷原理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人体-降温服-环境”的传热分析,设计了一款基于热电制冷技术的降温服。搭建实验测试平台,通过实验获得了不同工况下受试者的生理参数,对所研制的降温服性能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热电制冷降温服对于在高温环境下的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降温效果,有助于减少人员的热诱发疾病,可为热害防护提供支持。
    • 寇升; 胡勇; 夏增虎; 邱民京; 张健鹏
    • 摘要: 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面临的严苛工作环境,近年来利用超临界CO2作为冷却介质对飞行器进行传热保护成为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方法,本文结合高超声速飞行器飞行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不同迎角,采用了一种基于k-ω SST模型的湍流Prt模型(TWL模型),选择9个特殊角度(0˚ ≤ θ ≤ 180˚),定义流动方向和重力方向相同时倾斜角为0˚,对加热管内超临界CO2的流动传热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工况下,流动方向对超临界CO2与壁面间的换热特性影响较大,当倾斜角大于90˚时将伴随传热恶化现象,且随着倾斜角的增大传热恶化现象愈发明显;当倾斜角小于等于90˚时将强化传热,但并非随着角度的减小传热现象持续改善,在30˚时获得最佳的传热表现而非0˚,所以重力是影响超临界CO2传热的重要因素,但并非唯一因素。
    • 周星光; 柳世灵; 王通; 杨钦; 梁迪; 陈浩
    • 摘要: 目的在不同热流条件下,通过调整SiO_(2)气凝胶的孔隙率、涂层厚度等,以满足合适的隔热要求。方法针对中短程飞行器飞行时外壁面承受短时高热流的特点,在分析孔隙率对SiO_(2)气凝胶热导率影响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数值仿真研究不同气凝胶孔隙率、气凝胶厚度及热流作用下的温度响应。结果得到了不同条件下满足隔热要求的气凝胶最小厚度,以及气凝胶表面的最高温度。高温情况下,气凝胶孔隙率为96%时,有效热导率最低,孔隙率超过96%时,隔热性能变差。结论当飞行器内壁面温度满足要求时,增大气凝胶的孔隙率,则需要减小气凝胶的厚度,相应的气凝胶表面温度会升高,但升幅很小。当飞行器外壁面承受长时间大热流时,仅调整气凝胶的厚度和孔隙率不能达到结构的隔热要求。
    • 徐远志; 陈波; 韩祥; 穆岩; 白振华
    • 摘要: 研究轰燃条件下燃烧假人测试系统的开发技术。按照GB/T 23467—2009《用假人评估轰燃条件下服装阻燃性能的测试方法》要求设计,采用6组12支燃烧器同时点燃产生轰燃,120个传感器测量模拟人体表面温度,测算假人二度、三度烧伤面积及总烧伤面积。介绍了供气系统、燃烧器系统、燃烧假人、传感器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测试软件、电控系统及异常处理等子系统的技术要点,用燃烧假人测试系统对芳纶阻燃消防服和纯棉劳保工作服进行了测试对比。结果表明:设计开发的燃烧假人测试系统通过逐级缓冲、逐级降压等技术,配合冗余设计,实现供气系统的闭环控制;利用多线程、并发处理机制实现轰燃瞬间大数据流的处理;融入异常报警、燃气泄漏报警、报警切断气源等安全措施。测试样品芳纶阻燃消防服的二度及三度烧伤面积指标明显优于纯棉劳保工作服。认为:测试系统安全稳定,服装在轰燃条件下的阻燃性能测试结果可以直观反映其在火场环境下的性能。
    • 张慧贤; 张学贺; 马利民; 郭哲锋; 梁莉; 郭兆锋; 王文豪; 范一赢
    • 摘要: 针对消防机器人底盘工作环境不低于300°C的要求,以及对底盘型腔进行多点测温的需求,开发了基于Labview的消防机器人底盘热防护8通道温度采集软硬件系统;实现了基于串口Modbus RTU协议的温度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具有用户注册、串口配置、温度曲线实时显示、超温声光报警、数据显示与保存、历史数据回放、数据表显示与小波降噪等功能;通过该系统对底盘型腔进行了4种工况的热防护温度检测试验,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此外,针对温度曲线中出现的噪声干扰,引入了小波分析,采用Labview与Matlab混合编程方法,通过小波阈值滤波算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了降噪处理,并与各通道温度原始数据进行了对比,达到了较好的滤波效果;该系统可视化效果好,数据采集实时且准确,对工业现场多点温度的实时检测具有借鉴意义。
    • 贠鹏菲; 冯宇琦
    • 摘要: 为了缓解重型汽车因热源产生的高温对行车安全的影响,保证布置在热场区域的零部件在安全温度范围内工作,文章对重型汽车的热源进行了识别,对热源区域零部件的热伤害进行了测试,并提出了避免热伤害的方法。文章以热场分析为基础,通过试验验证识别出影响热伤害的主要因素和特征。同时借助仿真分析工具对热场进行分析,并设计优化以避免整车热伤害的发生,对重型汽车在设计开发过程中零部件的热防护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谢文建; 刘向阳; 何寥; 付曙光
    • 摘要: 针对发射车热发射时支腿活塞杆存在表面烧蚀、变形的恶劣工况,该文采用一种金属螺旋钢带对活塞杆进行热防护,对其进行了防卡滞设计,并开展了可靠性试验和扬沙试验,最后通过装车进行发射试验验证,证明螺旋钢带能够对支腿活塞杆实现全方位保护,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 尹亮; 刘洪鹏; 刘伟强
    • 摘要: 作为一种主动冷却方式,逆向喷流结构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热防护具有显著效果。为了对头锥逆喷的防热特性进行准确预测,采用流热耦合方法,对6马赫下的头锥逆喷结构的流动和传热进行数值研究。通过数值计算和实验对比,验证了湍流模型和流热耦合算法的准确性,获得了不同逆喷总压比下的流动特性,并且对不同逆喷总压比对流动和传热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此外,讨论了攻角和固体材料对结构防热的效果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逆喷总压比的提高使得气动加热降低,并且固体结构内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随着攻角的增大,经过60 s的热考核计算,结构内温差显著增大,导致逆喷冷空气进一步流向背风面,强化了背风面上的头部冷却效果;对于IN718和C-103两种不同材料,在头部冷气流回流区和再压缩激波影响显著的区域,气动加热的差异可以忽略,而采用C-103作为结构材料时结构内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
    • 杨名
    • 摘要: 针对直升机发动机舱复合材料整流罩存在高温焦化的问题,该文从明确整流罩的结构形式出发,阐述了热防护技术的有关内容,分析了发动机舱热能的传递过程,构建了发动机舱简要的热能传递物理模型和复合材料整流罩热能传递的数学模型,并结合热防护技术的应用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整流罩焦化分层问题的处理方案提供一些参考。
    • 柳凤琦; 王鲁凯; 门静; 刘兰芳; 彭飞; 冯军宗; 姜勇刚; 李良军; 冯坚
    • 摘要: 我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对航天器热防护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气凝胶作为一种纳米网络多孔材料,因其纳米尺度效应,具有超级隔热性能,是近年来超级隔热材料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本文以航天热防护应用为背景,综述了气凝胶隔热材料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包括无机氧化物气凝胶、有机气凝胶、炭气凝胶、碳化物气凝胶隔热材料等,以及其制备方法、隔热性能和热防护应用现状,结合当前航天领域需求和气凝胶隔热材料研究的难点问题,提出气凝胶隔热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