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炎症微环境

炎症微环境

炎症微环境的相关文献在2011年到2022年内共计92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基础医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0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01992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口腔生物医学、口腔医学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4全国中西医结合卵巢功能调控专题学术会议、第18次全国干扰素及细胞因子学术会议、2017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等;炎症微环境的相关文献由341位作者贡献,包括金岩、李蓓、宋忠臣等。

炎症微环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0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01992 占比:99.97%

总计:302076篇

炎症微环境—发文趋势图

炎症微环境

-研究学者

  • 金岩
  • 李蓓
  • 宋忠臣
  • 张静
  • 朱继民
  • 李庆林
  • 李白坤
  • 王帅
  • 金钫
  • 余兵1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伟绪; 张勉; 卢梦; 张浩; 卢晓琳; 曹猛
    • 摘要: 目的:探究单免疫球蛋白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蛋白(SIGIRR)在牙周膜干细胞(PDLSCs)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PDLSCs,用脂多糖(LPS)模拟炎症刺激,RT-PCR检测不同LPS刺激时长对SIGIRR表达水平的影响。免疫荧光与RT-PCR检测不同浓度LPS刺激下,SIGIRR表达水平的变化。将PDLSCs分为空白对照组、LPS组、正常对照(NC)+LPS组和SIGIRR过表达(OE)+LPS组,采用RT-PCR检测各组中IL-6、IL-8、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LPS浓度为1000 ng/mL时,SIGIRR的下调最显著。随着LPS刺激时长增加,SIGIRR表达不断下调,到6 h时表达水平最低,随后逐渐上升。OE+LPS组中的IL-6、IL-8、TNF-α表达均较NC+LPS组与LPS组显著下调。结论:SIGIRR在PDLSCs的炎症反应中发挥抗炎作用。
    • 刘百奇; 车德馨; 侯庆露; 王典; 徐东辉
    • 摘要: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小核仁RNA宿主基因1(LncRNA SNHG1)和miR-195-5p在OA凋亡和炎症微环境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先检测OA患者与大鼠模型软骨组织和正常软骨组织中SNHG1和miR-195-5p的表达情况。再对体外软骨细胞进行培养,转染,建立OA细胞模型。建立大鼠OA模型,将大鼠分为对照组(n=10)、模型组(n=10)、模型组+SNHG 1干预(SNHG 1,n=10)、模型组+inhibitor干预(inhibitor,n=10)。最后收集软骨组织进行一系列细胞功能实验,研究SNHG1、miR-195-5p对OA软骨细胞凋亡、炎症、增殖的影响,并与体外实验比较。研究SNHG1和miR-195-5p的关系。注射SNHG1过表达质粒、miR-195-5p抑制剂探究对OA大鼠模型的体内影响。结果在OA组织中SNHG1的表达下调,而miR-195-5p的表达上调(P<0.001)。调高SNHG1或敲低miR-195-5p的表达可降低OA细胞凋亡率,改善炎性微环境,恢复细胞增殖能力(P<0.05)。得出SNHG1可充当miR-195-5p的分子海绵。SNHG1促进剂、miR-195-5p抑制剂能够减弱OA大鼠模型的凋亡与炎症反应。结论通过调节SNHG1-miR-195-5p轴,调高SNHG1或敲低miR-195-5p有利于改善软骨细胞的凋亡与炎症微环境,为OA进展机理提供了新见解。
    • 杨文朋; 吴方丽; 田萧羽; 李琳; 朱彪; 赵立升; 郭红延; 李爽
    • 摘要: 目的 探讨生长分化因子11(GDF11)对炎症微环境中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复苏冻存的兔BMSCs并将其分为3组:对照组(Vehicle)、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组(TNF-α)、GDF11干预组(TNF-α+GDF11;GDF11)。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成骨诱导培养后,检测ALP活性,q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Runx2、Osx、ALP和OCN的转录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成骨相关蛋白ALP和OCN的表达。结果 与Vehicle组相比,TNF-α显著促进BMSCs增殖(P <0.05);TNF-α下调Runx2、Osx和ALP的转录表达,降低ALP和OCN蛋白水平(P <0.05),而GDF11干预可显著上调Runx2、Osx和ALP转录表达,提高ALP和OCN蛋白水平(P <0.05)。结论 GDF11可促进炎症微环境中兔BMSCs成骨分化。
    • 董星宇; 朱婷; 李白坤; 王萌; 朱继民; 李庆林
    • 摘要: 目的研究华蟾素注射液对肝癌炎症微环境中血管生成的作用与机制。方法基于肝癌细胞(HepG2)、LPS和华蟾素注射液,制作3种条件培养基:HepG2条件培养基,含LPS的HepG2条件培养基,含LPS和华蟾素注射液的HepG2条件培养基。并检测其中炎性因子IL^(-1)β的含量;条件培养基与HUVEC共同培养24 h后,分别通过CCK-8法、划痕实验、体外血管形成实验、RT-qPCR法、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HUVEC的增殖、迁移、成管能力和VEGF/VEGFR2的mRNA、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华蟾素注射液组能够降低HepG2 IL^(-1)β表达水平(P<0.05),抑制HUVEC的增殖、迁移和血管形成,下调HUVEC VEGF-C、VEGFR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华蟾素注射液可抑制肝癌炎症微环境中的血管新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阻滞VEGF/VEGFR2通路转导有关。
    • 摘要: 慢性炎症,在癌症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而我们平时的日常饮食可按照一定的标准分为“促炎症食物”和“抗炎症食物”,通过促进或抑制体内的炎症微环境,影响某些癌症的发生和发展。从炎症到癌症,可能只有两三步!具相关研究表明,体内炎症环境是导致各种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很多癌症是在慢性炎症的基础上发生的.
    • 张雨; 王志宇; 王能
    • 摘要: 肿瘤炎症微环境由炎症细胞、肿瘤细胞以及各种基质细胞伴随大量细胞因子、趋化因子浸润等共同构成,对肿瘤细胞增殖、侵袭、血管生成及放化疗抵抗起到作用。具有邪热内蕴、痰饮停滞、瘀血阻滞、正气亏虚等病机特征,是微观层面的中医证候表现。基于炎症微环境异常,中医辨证论治提出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扶正固本的肿瘤治则治法,在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调节机体免疫方面有良好的治疗前景。
    • 李晨晨; 吴亚星; 刘翠翠; 孟箭; 张静
    • 摘要: 目的:探讨炎症微环境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上清液内细胞因子的表达及其对BMMSCs骨分化的影响。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正常条件下与炎症条件下培养的BMMSCs成骨相关蛋白的表达;ELISA检测正常环境与炎性环境下BMMSCs上清液中不同细胞因子的表达,比较各细胞因子含量变化;在正常条件下加入各细胞因子,检测各组BMMSCs内成骨分化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BMMSCs在炎性环境下成骨能力较正常环境下未有明显减弱;ELISA检测结果显示IL-6、IL-8、IL-1β、TGF-β1、TGF-β2表达在炎症环境下均较正常环境下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环境下加入不同细胞因子后,TGF-β1组诱导的BMMSCs成骨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升高最为明显。结论:炎症环境诱导BMMSCs分泌的TGF-β1主要参与其骨向分化的过程。
    • 张文吉; 赵瑛瑛; 张宛哲
    • 摘要: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联合自动腹膜透析治疗老年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肾血流状态、肾功能、营养状况、微炎症、红细胞(RBC)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21年1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92例老年DN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所有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包括降血糖、控制血压、纠正酸碱平衡紊乱、控制饮食等。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自动腹膜透析,每次持续透析8~10 h,每周4次,连续治疗3个月。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左卡尼汀1 g,口服,每日2次,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后,评估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计算总有效率。分别于治疗前后,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系统检测2组患者的肾血流参数,包括肾内段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分别于治疗前后,收集2组患者空腹肘静脉血3 mL,使用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测定患者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红蛋白(Hb)及白蛋白(Alb)水平;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酵母花环试验测定患者空腹静脉血中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CD35+RBC百分比。分别于治疗前后,使用皮褶计测量患者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留取患者24 h尿液,使用尿微量蛋白检测仪测定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48%(43/46)、76.09%(35/46);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130,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肾内段动脉EDV、PSV显著高于治疗前,PI、RI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肾内段动脉PI、RI显著低于对照组,EDV、PSV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BUN、Scr水平及24 h UP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BUN、Scr水平及24 h U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Hb、Alb水平及TSF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Hb、Alb水平及TSF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IL-6、hs-CRP、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IL-6、hs-CRP、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RBC-ICR显著低于治疗前,RBC-C3bRR、CD35+RBC百分比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RBC-ICR显著低于对照组,RBC-C3bRR、CD35+RBC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左卡尼汀联合自动腹膜透析治疗可有效改善老年DN患者微炎症反应状态,提高RBC免疫功能,纠正营养不良,改善肾功能及肾血流状态。
    • 赵红伟; 肖茜; 孙玲玲; 吴健彬; 林丽珠
    • 摘要: 目的探讨祛瘀解毒方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20只BALB/c小鼠按体重随机分成模型组、祛瘀解毒方低剂量组、祛瘀解毒方中剂量组、祛瘀解毒方高剂量组,每组5只。4组均采用小鼠脾脏包膜下接种荧光素酶基因标记的同源小鼠肠癌细胞(CT26.WT-luc)的方式建立结直肠癌肝转移模型。术后第3天,祛瘀解毒方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分别给予2.22 mg/(g·d)、4.44 mg/(g·d)、8.88 mg/(g·d)的祛瘀解毒方灌胃,模型组小鼠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均1次/d,连续灌胃14 d。第17天行小鼠活体成像,第18天行小鼠肝脏体外成像,通过检测荧光光子通量以评估小鼠肝脏转移瘤的形成情况;HE染色法观察小鼠肝组织的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肝转移瘤中细胞增殖标志物(Ki67)、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趋化因子C-C-基元受体2(CCR2)蛋白表达情况;ELISA检测肝转移瘤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趋化因子CXC型趋化因子配体2(CXCL2)、CC型趋化因子配体2(CCL2)、CC型趋化因子配体3样蛋白1(CCL3L1)的含量。结果活体成像显示祛瘀解毒方各组小鼠的肝区荧光光子通量均较模型组低,其中祛瘀解毒方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祛瘀解毒方具有抑制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作用,机制与调节肿瘤组织的炎症微环境有关。
    • 彭憬; 袁维; 银思涵; 孙克伟
    • 摘要: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脏损伤的共同结果,可进展为肝硬化甚至是肝癌,目前尚无有效逆转肝纤维化的手段。在窦周隙中被激活的肝星状细胞转变为肌成纤维细胞并分泌胶原,是肝纤维化进程中的中心事件。NLRP3炎症小体可被各种损伤刺激激活,介导炎症反应和细胞焦亡。近年研究发现NLRP3炎症小体与肝星状细胞活化密切相关。介绍了在各种病理因素刺激下,NLRP3炎症小体在肝星状细胞内不同通路的激活,以及促进胞外炎症微环境的形成,从而介导肝星状细胞活化,在促肝纤维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