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滴眼液

滴眼液

滴眼液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3年内共计2421篇,主要集中在药学、眼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39篇、会议论文35篇、专利文献1347篇;相关期刊411种,包括眼科新进展、药物分析杂志、医药导报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析分会第六届学术交流会、第十四届全国离子色谱学术报告会、中华护理学会护理学术年会、全国护理管理改革创新高层论坛暨全国护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研讨会等;滴眼液的相关文献由4018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延东、张艳、张俊杰等。

滴眼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39 占比:42.92%

会议论文>

论文:35 占比:1.45%

专利文献>

论文:1347 占比:55.64%

总计:2421篇

滴眼液—发文趋势图

滴眼液

-研究学者

  • 王延东
  • 张艳
  • 张俊杰
  • 凌沛学
  • 姚军
  • 吴祥根
  • 黄志元
  • 张伟明
  • 唐细兰
  • 韦忠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震寰; 刘康; 周鹏翔; 翟所迪
    •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吡嘧司特钾滴眼液治疗过敏性结膜炎(AC)的有效性、安全性和依从性。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linicaltrials.gov、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英文数据库,纳入吡嘧司特钾滴眼液对比安慰剂或阳性药物治疗AC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2年2月17日。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后,对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或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RCTs、812例患者,偏倚风险评价结果显示除1篇盲法为高风险外,其余均为低风险或不清楚。描述性分析结果中,有效性方面:吡嘧司特钾滴眼液与安慰剂相比,可以改善AC患者流泪(P=0.008)、结膜水肿(P=0.030)、眼睑水肿(P=0.032)以及结膜乳头形成(P=0.040),并可降低患者在预计过敏前1~2周使用药物后眼痒症状天数(以7天为周期:高5%~17%;以14天为周期:高5%~13%)和眼痒评分(P=0.034);与阳性对照药物相比,吡嘧司特钾滴眼液治疗AC的症状评分和整体症状改善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每日2次和每日4次给药对于整体症状改善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安全性方面:吡嘧司特钾滴眼液与安慰剂或阳性对照药物相比,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或更低。依从性方面:吡嘧司特钾滴眼液不劣于安慰剂或阳性对照药物。结论:基于当前证据,吡嘧司特钾滴眼液用于治疗AC具有良好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和依从性,但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影响,未来还需进一步探讨吡嘧司特钾滴眼液用于AC预防的价值、与抗组胺药对比治疗AC的有效性,以及长期应用的安全性问题。
    • 龙莹莹; 刘婷; 王庆伟; 鲁彦; 许旭
    • 摘要: 建立了高精度胶束毛细管电动色谱法同时测定牛磺酸滴眼液中牛磺酸和羟苯乙酯含量的方法。移取牛磺酸滴眼液样品5.0mL,用水定容至10mL,超声混匀,经0.22μm微孔滤膜过滤,取续滤液,得到待测样品溶液。选择带隔离槽的石英毛细管柱(内径75μm,总长度65cm,有效长度45cm),以含20mmol·L^(-1)十二烷基硫酸钠的硼砂-硼酸缓冲液(pH 9.0,15mmol·L^(-1))的混合液为分离缓冲液,在分离电压为-15kV,检测波长为210nm的条件下进行电泳分离。结果显示:牛磺酸的质量浓度在5.02~40.80g·L^(-1)内,羟苯乙酯质量浓度在0.050~0.333g·L^(-1)内与其各自对应的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检出限分别为1.2,0.005g·L^(-1);牛磺酸和羟苯乙酯混合标准溶液的日内精密度(n=6)均小于2.0%,日间精密度(n=6)均小于4.0%;对实际样品进行加标回收试验,牛磺酸的回收率为93.9%~111%,羟苯乙酯的回收率为85.3%~107%。方法用于3批牛磺酸滴眼液的分析,牛磺酸和羟苯乙酯的测定值与其标示量基本一致。
    • 谢美娜; 于丹丹; 吴真祎
    • 摘要: 目的分析滴眼液使用过程中滴眼液瓶口、瓶内感染微生物分布情况。方法收集使用滴眼液治疗的80例患者,将其使用的80瓶滴眼液纳入研究,并根据滴眼液种类分为两组,A组(左氧氟沙星滴眼液)42例,B组(玻璃酸钠滴眼液)38例。两组滴眼时间、次数及存放条件相同。于治疗后第1、7、21天每日下午3点进行瓶口取样、瓶内取样及培养。对比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瓶口污染及瓶内污染率,并分析鉴定污染微生物的种类。结果两组治疗后第1天瓶口均无污染,A组治疗后第7,21天瓶口污染率均低于B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第1、7天瓶内均无污染,治疗后第21天B组出现污染5例,A组瓶内无污染,A组瓶内污染率低于B组(13.16%)(P<0.05)。按照瓶口微生物菌种分布数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毛霉菌、芽孢杆菌,瓶口污染微生物最常见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瓶内主要为毛霉菌。且A组金黄色葡萄球菌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滴眼液使用过程中发生瓶口污染率较高,而瓶内污染率较低,且瓶口感染微生物主要为革兰阳性球菌,瓶内污染微生物主要为真菌。
    • 粟雯; 陈志良; 刘梯楼
    • 摘要: 建立了超分子溶剂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检测滴眼液中四种对羟基苯甲酸酯类防腐剂含量的方法。该文对液相色谱的条件,超分子溶剂的用量及组成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4种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在0.1~50 mg/L范围内方法的线性关系良好,最小检出量为4.8~5.9μg/L,平均加标回收率在92.8%~105.6%之间,精密度在1.3%~4.7%之间。本方法简单环保,快速高效,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可快速检测滴眼液中的对羟基苯甲酸酯类物质。
    • 庄喜鸣; 庄鹏
    • 摘要: 1病例资料患儿男,8岁,以“右眼被‘水弹’击伤后视物模糊2天”为主诉入院。入院2天前与同龄玩伴玩耍时不慎被距离2.5米水弹枪发射出的“水弹”击中右眼,门诊查右眼裸眼视力为手动/眼前,无法矫正,左眼裸眼视力为0.4,矫正视力为0.8(-1.50DS),眼压:右眼为17 mm Hg(1 mm Hg=0.133k Pa),左眼为15 mm Hg,予“妥布霉素滴眼液四次/日”“氟美童滴眼液四次/日”局部点眼。
    • 戚金泽; 孙治刚
    • 摘要: 常见的眼科疾病包括屈光不正、白内障、干眼症、视神经炎、青光眼、角膜炎、麦粒肿、结膜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局部用药是治疗眼部疾病的主要方法,最常用的是滴眼液。本文将近年来有关滴眼液治疗眼科疾病的研究进行综述,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借鉴。
    • 翟祥娟; 李淳; 李霞
    • 摘要: 目的调查角膜病患者滴眼液规范使用现况,为正确使用滴眼液的健康教育提供指导。方法将2021年8月至2022年2月在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病房接收的角膜病患者346例作为调查对象,由经过培训后的1名眼科专科护士观测患者未开展滴眼液使用相关教育前的滴眼液使用过程,并评价其眼药水滴注行为的规范性;采用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病房设计的《滴眼液规范使用认知调查表》调查角膜病患者滴眼液规范使用相关认知。结果346例患者中,男156例(45.09%),女190例(54.91%);年龄30岁及以下36例(10.40%),>30~40岁32例(9.25%),>40~50岁47例(13.58%),>50~60岁87例(25.14%),>60~70岁94例(27.17%),>70岁50例(14.45%)。专科护士对346例角膜病患者1次滴眼液使用行为观测发现,43.93%(152/346)的患者在滴注眼药水前未洗手;41.53%(49/118)的患者滴注混悬液型眼药水前未摇匀;41.62%(144/346)的患者滴注眼药水未选择正确的仰卧头后仰位;43.93%(152/346)的患者滴注眼药水时眼睛未向头顶方向看;43.06%(149/346)的患者眼药水孔直接与眼球接触;53.47%(185/346)的患者滴注时瓶口和睫毛接触;63.29%(219/346)的患者眼药水滴注时未按压鼻泪管;仅27.27%(42/154)的患者在眼药水外溢后正确选择了纸巾擦拭;36.13%(125/346)的患者滴注后立即揉按眼睛;69.08%(239/346)的患者滴注完毕后未执行牵拉眼睑并闭眼1 min以上的正确行为。问卷调查显示,346例患者中,34.97%(121/346)的患者认为滴注2种及以上眼药水时,间隔时间>10 min;53.18%(184/346)的患者认为滴眼液需兼顾温度、光线,参考说明书妥善保存;56.36%(195/346)的患者认为需根据医生或滴眼液说明书的建议滴眼;55.49%(192/346)的患者认为滴眼液开封后,需注意保质期;56.07%(194/346)的患者认为在2种及以上滴眼液滴注时需先滴刺激性弱的,后滴刺激性强的;58.96%(204/346)的患者认为每次眼药水滴注量为1~2滴;73.41%(254/346)的患者认为滴眼后出现异常症状需立即停药/就医;73.70%(255/346)的患者认为滴眼液药品颜色改变、浑浊时立即停用;47.40%(164/346)的患者认为滴眼液使用期间,无需限制饮食,52.60%(182/346)的患者认为滴眼液使用期间应根据说明书或医嘱限制某些食物摄入;仅56.36%(195/346)的患者在使用滴眼液前阅读了说明书。结论角膜病患者滴眼液规范使用行为及认知并不理想,眼科护理人员需重视滴眼液使用的相关宣教,促进滴眼液的规范使用。
    • 尹翔; 王晹; 史春辉; 王宗尉; 汪麟; 姚尚辰; 许明哲
    • 摘要: 目的考察葡萄籽低聚原花青素在滴眼剂型中的抑菌能力,为开发新型滴眼液用抑菌剂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通则1121测定葡萄籽原花青素的抑菌效力,参照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布的《新药(西药)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汇编》评价其对健康家兔眼部刺激作用。采用MTT比色法,考察葡萄籽原花青素对人角膜上皮细胞(HCEC)的毒性和对甲型流感病毒H1N1的抑制作用。结果以葡萄籽低聚原花青素为抑菌剂,最低有效添加量为0.10 mg·mL^(-1),抑菌效力可达到A级。0.10 mg·mL^(-1)的葡萄籽低聚原花青素对兔眼无刺激、对HCEC抑制率较低、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有一定抑制作用。结论葡萄籽低聚原青花素可做为滴眼液抑菌剂选择之一。
    • 李怡; 李晓波; 张津京; 王欣
    • 摘要: 目的 探讨真实世界条件下,滴眼液开启后在医院病区污染状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眼科常用抗生素类左氧氟沙星滴眼液320瓶与非抗生素类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320瓶,按照医院病区不同区域、不同气候季节分期、不同使用放置时间等条件试验观测,根据滴眼液开启使用0~20 d留取样本的细菌和真菌培养结果,以是否阳性结果分为污染组与未污染组,采取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不同条件下滴眼液启用后的污染情况,确定污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污染率640瓶滴眼液启用后20 d观察到周期内出现污染11瓶(供暖期9例、春温期0例、夏暑期1例、秋凉期1例),污染率为1.72%,时间范围0~17 d(第0、1、9、12、17 d),且均为真菌,未培养出细菌.滴眼液启用时(第0 d)培养结果阳性的滴眼液,在观察结束时取样培养结果均是阴性.(2)单因素分析两组(污染组和非污染组)在病房区域(χ2=4.532,P=0.033)、气候季节(χ2=19.517,P=0.000)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病区区域因素的回归系数值为1.551,Z=1.963,P=0.049;气候季节因素的回归系数值为-1.121,Z=-2.721,P=0.007,而药品类别因素的回归系数值为0.192,放置时间因素的回归系数值为0.019,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滴眼液开启后在医院病区出现污染与病区区域因素有正向影响关系;气候季节因素尤其供暖期对滴眼液污染有负向影响关系;而药品类别、放置时间因素并不会对污染结果产生影响关系.
    • 摘要: 据《先进科学》杂志最近报道,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潜在的青光眼新疗法,可取代每日滴眼液和每年两次的注射术,以控制眼压的增长。在动物身上进行的实验表明,该方法大大降低了眼内压。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研究人员称,新疗法可能成为青光眼的第一种非药物、非手术的长效治疗方法,它通过注射可生物降解的天然材料制成的黏性水凝胶,打开了眼内多余液体(房水)离开眼睛的替代途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