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溶剂萃取

溶剂萃取

溶剂萃取的相关文献在1961年到2022年内共计2505篇,主要集中在冶金工业、化学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32篇、会议论文204篇、专利文献46275篇;相关期刊550种,包括湿法冶金、中国有色冶金、贵金属等; 相关会议131种,包括2015金属溶剂萃取国际研讨会、第六届稀有金属冶金学术委员会全体委员工作会议暨全国稀有金属学术交流会、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13年度学术年会等;溶剂萃取的相关文献由544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军、单栋浩、吴洁浩等。

溶剂萃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32 占比:3.39%

会议论文>

论文:204 占比:0.42%

专利文献>

论文:46275 占比:96.18%

总计:48111篇

溶剂萃取—发文趋势图

溶剂萃取

-研究学者

  • 李军
  • 单栋浩
  • 吴洁浩
  • 杨在生
  • 贡立新
  • 陈景
  • 钟本和
  • 包伯荣
  • 包福毅
  • 刘会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张馨予; 孙志敏
    • 摘要: 用P204和P350组成的二元协同萃取体系萃取氯化铈稀土料液,研究萃取体系的震荡时间、相比及稀土离子浓度对萃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204与P350体系的振荡时间9min、相比1∶1、稀土离子浓度为0.1mol/L时,协同萃取体系具有最佳萃取效果,此时萃取率为71%;红外表征中萃取相出现的特征峰,可定性说明萃取反应的发生。
    • 杨婧蕾; 徐桂婵; 李敏玲; 游瑞云; 卢玉栋; 吴阳
    • 摘要: 介绍了油茶多酚的主要活性成分以及针对油茶各个部位多酚的不同提取方式。对油茶多酚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综述,包括溶剂萃取、超声波辅助萃取、微波辅助萃取、低共熔溶剂萃取、生物发酵、亚临界水萃取(SWE)、膜分离技术(MST)、碳纳米管富集(CNTs),其中生物发酵、亚临界水萃取(SWE)、膜分离技术(MST)、碳纳米管富集(CNTs)法仍未大规模使用。展望了国内对多酚提取工艺的利用效率,以期为油茶多酚产业的提取及综合开发利用研究等提供参考依据。
    • 李春晖; 何辉; 何明键; 张萌; 高杨; 矫彩山
    • 摘要: 通过恒界面池法研究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双三氟甲磺酰亚胺盐(C_(4)mimNTf_(2))萃取硝酸溶液中四价铈的动力学,并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C_(4)mimNTf_(2)在萃取相界面附近的分布及结构特征。萃取动力学实验通过考察搅拌速率、相界面面积、温度以及两相不同组分浓度对Ce(Ⅳ)萃取速率的影响,表明萃取过程为水相扩散-界面反应控制模式,且磷酸三丁酯(TBP)和C_(4)mimNTf_(2)间存在动力学的反协同萃取效应。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不同组分在两相中的分布规律,结果验证了C_(4)mimNT_(2)在相界面处存在明显吸附现象。研究表明界面过程对离子液体萃取体系的动力学行为有重要影响,可以为离子液体萃取体系的萃取过程和机理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 倪清; 来锦波; 彭东岳; 管翠诗; 龙军
    • 摘要: 溶剂萃取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领域,为石油石化产品的分离和提纯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离子液体的结构可设计性、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极低的蒸气压等优点,使其在烃类化合物分离领域受到了研究者广泛关注。本文首先介绍了离子液体的性质及分类,根据分离目标不同,归纳了离子液体在芳烃-饱和烃分离、脱硫脱氮、烯烃-烷烃分离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探讨了离子液体在油品分离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文中指出:阳离子烷基侧链和极性是影响其对芳烃萃取效果的关键因素,然而对实际体系芳烃-饱和烃分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离子液体对杂原子含硫含氮化合物均表现出较强的分离能力,但是碱性氮化物和非碱性氮化物不易通过一种离子液体同时脱除;氢键碱性是影响离子液体分离烯烃的关键因素,然而大部分离子液体对烯烃选择性仍然不高。根据不同的分离任务,从分子水平上认识离子液体结构与分离效果的关系,进而设计出兼具高效分离能力和低环境影响的新型离子液体,对提升油品中关键组分的高附加值转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 贝鹏志; 李文英
    • 摘要: 煤焦油物质丰富、组成复杂,其中,含杂原子的芳香族化合物以及稠环芳烃具有极高的工业应用价值,但是难以通过石化行业获取。如何“破坏”杂原子芳香族化合物和稠环芳烃间的缔合作用,是高效分离的关键和萃取剂选择难点。若对待分离体系中各物质之间的“缔合结构”有清晰的认识,便可根据不同的能量范围设计萃取剂。据此,基于分子力场分析,获得了氮/硫杂原子芳香族化合物色散作用能的范围,约为-15~-70 kJ/mol,比照分析低共熔溶剂萃取氮/硫杂原子芳香族化合物研究动态,对增强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调控手段归类,印证了可以根据待分离体系不同的能量范围来选择萃取剂,这种萃取剂选择方法可以作为分离杂原子芳香族化合物和稠环芳烃的一种新策略。
    • 王定娜; 李宛琼; 刘伟; 陈云明; 冯伟伟; 胡银; 梁帮宏
    • 摘要: ^(90)Sr(T_(1/2)=28.9 a)是一种高毒类长寿命β放射性核素,是高放废物处理中主要热源之一。高放废物在进行处置之前必须准确测量放射性废物中^(90)Sr的含量,而将^(90)Sr从放射性废物中分离出来是其准确测量的关键。本文采用溶剂萃取法,以二环己基18-冠醚-6(DCH18C6)为萃取剂,分别研究了水相酸度、萃取剂浓度、杂质离子浓度等对锶萃取性能影响,确定了放射性废液中^(90)Sr的选择性分离的最佳萃取条件。根据实验获取的最佳萃取条件,开展了DCH18C6萃取体系对放射性废液中^(85)Sr、^(89)Sr的萃取性能验证实验,最后采用DCH18C6萃取体系成功分离放射性蒸残液中^(90)Sr,建立了一种有效的快速分离放射性废液中^(90)Sr的方法。
    • 王珏; 钟壹鸣; 孙也乔; 胡丽松; 伍宝朵; 郝朝运; 范睿
    • 摘要: 为探究不同提取方法对黑胡椒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本研究以黑胡椒为材料,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戊烷∶乙醚(1∶1)溶剂萃取法和甲基叔丁基醚(MTBE)溶剂萃取法对黑胡椒中的香气成分进行提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和主成分分析法(PCA)对提取的香气物质进行分析。3种提取方法共得到6类(烯类、醇类、酚类、烃类、崁类、烯类氧化物)33种物质。戊烷∶乙醚(1∶1)溶剂萃取法、MTBE溶剂萃取法及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分别检测到25、23、27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化合物均为3-蒈烯、柠檬烯、β-石竹烯、β-蒎烯。2种溶剂萃取法中,戊烷∶乙醚(1∶1)溶剂萃取法检测到的特有化合物有α-松油烯、α-松油醇、β-金合欢烯;与2种溶剂萃取法相比,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检测到的特有化合物有樟脑、4-萜烯醇、2-(4-甲基苯基)丙-2-醇、橙花醇、香树烯、β-甜没药烯和愈创兰油烃。结合主成分分析得出,β-蒎烯、3-蒈烯、柠檬烯、β-石竹烯对黑胡椒香气风味贡献率较大,其中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与2种溶剂萃取法所得成分差异明显。在溶剂萃取法中,戊烷∶乙醚(1∶1)溶剂萃取法优于MTBE溶剂萃取法。溶剂萃取法与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所得物质在种类与数量上均存在差异。在胡椒香气物质检测时,将2种方法相结合可以更大程度保证所得化合物种类的丰富性和全面性。
    • 林丽丽; 张太亮; 赵寒枫; 杨龙
    • 摘要: 目的解决在使用溶剂萃取法处理油基钻屑的过程中,有机溶剂作为萃取剂存在闪点低、易挥发、安全隐患大等的问题。方法对比正丁醇采用具有安全性高、萃取能力强的咪唑类离子液体协同正丁醇处理油基钻屑。结果通过对比可知,溴化1-乙酸-3-十八烷基咪唑离子液体与正丁醇质量比为1.0∶10.0,钻屑与萃取剂质量比为1∶3,萃取40 min,6000 r/min离心5 min,萃取率可达到99.19%,钻屑中含油率从23.30%降至0.19%,萃取剂闭口闪点从35°C提高至57°C,危险等级从Ⅱ级降至Ⅲ级,蒸气压从0.739 kPa降至0.476 kPa,极大地提高了正丁醇的安全性能。结论离子液体协同正丁醇,极大地提高了其闪点,降低了其蒸气压。
    • 林丽丽; 张太亮; 赵寒枫; 杨龙
    • 摘要: 为解决使用溶剂萃取法处理油基钻屑的过程中,有机溶剂作为萃取剂存在闪点低、易挥发、回用难等问题。对比正辛烷采用具有安全性高、萃取能力强的咪唑类离子液体协同正辛烷来处理油基钻屑。通过对比可知,溴化1-羟乙基-3-十八烷基咪唑离子液体与正辛烷质量比为1︰10,钻屑与萃取剂质量比为1︰4,萃取40 min,6 000 r/min离心5 min,萃取率可达到99.12%,钻屑中含油率从23.30%降至0.26%,萃取剂闭口闪点从13°C提高至39°C,危险等级从Ⅰ级降低至Ⅱ级,沸点从125.6°C降低至101~113°C,饱和蒸气压从1.33 kPa降低至0.87 kPa,极大地提高了正辛烷的安全性能。
    • 位艳宾; 刘焕; 何伟平; 李想
    • 摘要: 煤液化残渣是煤炭直接液化工艺的副产物,其主要成分为缩合芳香类化合物。采用超声萃取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揭示石油醚可溶有机质中的组成结构,为其高值化利用和提高液化工艺经济性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结果表明,胜利煤液化残渣在石油醚中的萃取率高达28%,可溶物中共检测到43种化合物,主要为稠环芳烃或取代的稠环芳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