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清教主义

清教主义

清教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336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宗教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62篇;相关期刊238种,包括文教资料、科教文汇、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等;清教主义的相关文献由34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安斌、吴婷、邱春光等。

清教主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5 占比:67.27%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20%

专利文献>

论文:162 占比:32.53%

总计:498篇

清教主义—发文趋势图

清教主义

-研究学者

  • 李安斌
  • 吴婷
  • 邱春光
  • 郭亮
  • 卢俊霖
  • 吴永红
  • 晁宏晏
  • 杨庆龙
  • 乔国强
  • 付楚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曹海清; 刘蔚
    • 摘要: 美国戏剧家尤金·奥尼尔深受清教思想影响,他的剧作大多与清教主义有着密切联系。虽然奥尼尔对清教中的原罪、忏悔与宽恕等思想表示认同,但同时又认为,清教主义束缚压抑人性,导致人性的异化与扭曲,是造成人类悲剧命运的根源之一,因而他更多的是把清教主义作为抨击的对象。不过,关心人类命运的奥尼尔并没有停留在对人物的谴责和对社会的批判上,而是努力为人类的未来,为健全人格的发展寻找出路。他提出通过爱来化解仇恨、净化灵魂,以使人类获得拯救。
    • 杨建国
    • 摘要: 美利坚民族形成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清教主义、自由主义、独立革命以及西进运动。清教主义提供的是“选民观”和“天命观”;自由主义提供的是反对专制和压迫,主张机会均等与公平竞争;独立革命提供的是民主共和政体和保障基本人权;西进运动提供的是个人主义、不尚保守与人格平等。美国国民性具有双重性特点:道义精神上凸显美国“例外论”和“山巅之城”,社会现实上强调美国人务实和追求实效。美利坚民族的鲜明特点是:看重个性自由和自力更生,看重平等性的机会和竞争,看重物质财富和敬业进取。
    • 付楚幽
    • 摘要: 多重的独立发现模式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在社会科学中也同样常见。在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的研究领地,默顿、斯廷森、琼斯三人分别在不同的时间节点、根据不同的学科范式、侧重于不同方面独立地展开研究,最终共同强化了清教主义与近代科学具有积极联系的类似结论,构成了经典的多重独立发现的案例。“默顿-斯廷森-琼斯命题”体现了社会需要、特殊兴趣对特定问题的引领,展现了科学活动中的社会互动、人际交往因素等,确认了不同学科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为彼此的研究增强了确证性,为下一步研究做好准备。多重的独立发现现象为传统的科学统一观念提供了新形式的补充,从多重视角展现出社会文化因素的价值。
    • 付楚幽
    • 摘要: 多重的独立发现模式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在社会科学中也同样常见.在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的研究领地,默顿、斯廷森、琼斯三人分别在不同的时间节点、根据不同的学科范式、侧重于不同方面独立地展开研究,最终共同强化了清教主义与近代科学具有积极联系的类似结论,构成了经典的多重独立发现的案例."默顿-斯廷森-琼斯命题"体现了社会需要、特殊兴趣对特定问题的引领,展现了科学活动中的社会互动、人际交往因素等,确认了不同学科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为彼此的研究增强了确证性,为下一步研究做好准备.多重的独立发现现象为传统的科学统一观念提供了新形式的补充,从多重视角展现出社会文化因素的价值.
    • 程润峰
    • 摘要: 美国作家尤金尼德斯的长篇小说《中性》因其"中性"的阐释空间而蜚声于世.聚焦于"身份"这一议题,清教主义不可避免地成为移民家族身处美国境遇的文化注脚.《中性》以史诗性的叙事艺术,巧妙地将希腊神话与美国想象搅旋于不同的时空,并借由一个基因的回溯与书写,引发人们关乎虔信与智性、普遍命运与自由意志的哲思.同时,《中性》作为移民文学与流散文学,也能在清教主义对于美国文学的普适性之外,提供特殊的文学经验与理解,即在后911和后冷战意义上的今天,呼吁人们回归"中性"的姿态,在对自我、族群和国家的追问、对话与认同中,消弭对于"他者"的焦虑与恐慌.
    • 刘仪瑶
    • 摘要: 作为当今世界的超级大国,美国文化还要追溯到13世纪作为英国殖民地时期。最早的一批清教徒,他们乘坐着“五月花”号来到一大片尚未开发的大陆上,在这里他们带来了文明,也带来了清教主义。从此以后,对北美殖民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批清教徒不仅让美国个人主义在这里形成,而且对美国主流文化中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和美利坚民族性格的形成都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本文拟从清教主义的角度,谈谈欧洲文明对美国文明的影响。
    • 周志强
    • 摘要: 每年的第6期,肯定是关于孩子的阅读专题。这一期王帅乃、余韬等作者的文章,围绕“给孩子的……”探讨儿童文学乃至青春阅读的话题。这也算是“供给侧改革”的思路了:到底孩子们需要怎样的阅读?几位作者都意识到一个核心的困境:出版社很多时候打出来的旗号是鼓励孩子们“自主阅读”,是量身定做“给”孩子的书,但是,孩子们真的需要吗?杨素秋阐发“被重视”的童年令人警醒:一个社会是如何“规划”童年的?从清教主义到人文主义,从中产阶级的理性化焦虑到消费主义的符号性征用,“儿童”与“阅读”被各种成人的理念捆绑在一起。所谓“给孩子的”,变成了“要求孩子的”。
    • 韩成芳
    • 摘要: 哈罗德·J.伯尔曼是美国著名比较法学家与法史学家,《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影响》一文没有采用过去只关注思想史或者制度史的研究方法,而是从思想史和制度史两个维度探究了美国宪法中两种思想体系之间的张力.伯尔曼认为脱离背景谈思想是危险的,情境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思想.①“启蒙运动”一词的含义太过广泛,使其包含并模糊了两种根本对立的思想体系,②即体现在17世纪英国革命的清教主义、传统主义、法团主义与18世纪法国大革命中的自然神论、理性主义和个人主义.
    • 王任傅
    • 摘要: 清教主义作为美国文化思想的源头,它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在世俗生活方面也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影响深远.由于宗教教义和历史现实的原因,长期以来清教在美国社会形成了"以勤劳、节俭和禁欲为核心内容"的伦理道德,并以此塑造了美国的国民特征.然而,到了19世纪末,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形态的重大变化,美国的主流思想文化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德莱塞小说《嘉莉妹妹》忠实地描绘了好逸恶劳、奢华靡费与金钱至上的消费文化思潮在美国社会逐步抬头的趋势,而以清教主义为主的道德传统则日渐式微.对此,有人提出重塑价值观的迫切要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