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海浪谱

海浪谱

海浪谱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75篇,主要集中在海洋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水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2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18366篇;相关期刊94种,包括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电讯技术、激光与红外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第四届中国航空兵器大会、2011年江苏省人工智能学术会议、Thirteenth Chinese Conference,SSTA 2011(第十三届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等;海浪谱的相关文献由461位作者贡献,包括石爱国、何宜军、杨宝璋等。

海浪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2 占比:0.77%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18366 占比:99.14%

总计:18525篇

海浪谱—发文趋势图

海浪谱

-研究学者

  • 石爱国
  • 何宜军
  • 杨宝璋
  • 王剑
  • 蔡烽
  • 丁凡
  • 侯建军
  • 唐劲飞
  • 张彪
  • 李吉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康恺; 王忠康
    • 摘要: 受观测仪器和环境的限制,现有海浪方向谱观测技术有待发展。坐底式ADCP能够便捷地对海面高度、速度等要素进行测量,通过对海浪要素反演可以求出海浪方向分布。针对海浪测量时难以获得精准海浪运动方向估计的难题,文章将波束形成原理应用于海浪波向估计,将仿真得到的海面高度作互谱后乘以导向矢量,计算输出功率谱最大时到达角即为估计海浪传播方向。通常将平稳海况下的海浪视为平稳的具有各态历经性的随机过程,以此建立一个三维海面模型,对仿真海面高度数据使用波束形成方法估计主波向。仿真试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法可以正确估计波向。
    • 乔倩; 范菊
    • 摘要: 为了研究通过引入滤波器模型实现对随机海浪的模拟,随机海浪可用有色噪声表示。在随机运动问题中,需要引入滤波器模型对白噪声输入进行处理,从而得到符合真实海浪情况的有色噪声。本文利用ARMA过程构造滤波器模型,并探讨不同阶数的ARMA滤波器模型对ITTC双参数谱的拟合程度。通过滤波器生成谱产生波浪时历,将模拟数据的统计值与ITTC双参数谱的理论值进行对比,验证滤波器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滤波器模型为随机海浪的模拟与有色干扰的变化带来了极大方便。
    • 于海涛; 唐泽艳; 魏永亮; 刘笑丫
    • 摘要: 搭载在欧洲环境卫星(ENVISAT)上的高级合成孔径雷达(Advance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ASAR)二级波模式数据提供了诸多海浪信息包括有效波高、波向、波长和二维海浪谱等,在海浪预报模式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拟利用浮标观测数据对ASAR波模式算法及其反演数据精度进行对比验证。由于SAR卫星在海面的特殊成像机制,不同海况下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通过与美国国家浮标中心(NDBC)的浮标数据对比,显示ASAR有效波高在高海况下低估和在低海况下高估的现象,在中等海况下的测量结果较优。通过研究ASAR数据集中对应的海浪谱,按照能量与方向分布可分为四种类型:单一方向海浪谱(Ⅰ类谱),180°方向模糊海浪谱(Ⅱ类谱),海浪两个方向且能量分布杂乱(Ⅲ类谱),多个传播方向且谱型杂乱海浪谱(Ⅳ类谱)。探究在不同类型下的海浪参数的精度,结果表明在单一波向正常海浪谱情况下,有效波高、波向与浮标数据一致性较好,存在180°方向模糊的对称海浪谱仅有效波高精度较高,谱型杂乱的海浪谱海浪有效波高和波向反演结果均较差。
    • 谭畅; 王世勇; 高思莉; 陈丽; 陈玮琳; 裘莉娅
    • 摘要: 为解决传统偏振双向反射分布函数计算复杂、渲染实时性差的问题,基于微平面理论,提出一种更快速的偏振双向反射分布函数模型,并完成全链路的成像仿真。依据P-M海浪谱生成海面,设计了适用于偏振仿真的三维数据存储结构,讨论了探测器接收到的有效辐射并建立辐射控制方程,提出用宏观面元法向与探测方向中间向量代表微观面元平均取向的假设,改进传统P-G偏振双向反射分布函数模型。建立了海面与舰船的定向半球偏振反射率与发射率模型,最后对探测器进行建模,生成海面与舰船的图像,计算出偏振度图像,并与相近条件下获取的实拍图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基于该仿真模型得到的仿真图像,与相近条件下获取的实测图像有良好的匹配度,证明了模型的准确性。
    • 袁策; 田根; 熊祖强
    • 摘要: 针对海表状态在线数据的实时获取这一海洋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统计学方法从资源三号光学影像中提取海浪谱的能量谱、峰度和偏度等分析海表状态。根据海浪能量谱的主方向和能量谱曲线上极值转折点数,研究海表状态的复杂度;由海浪谱的峰度和偏度的极值及它们的曲线形状,判断海表状态分布;再结合光学影像中海浪的空间特征和实验区域的海水深度,确定海况类型及成因,实现海表状态和成因的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单、交叉、多海况的海表状态与欧洲中期预报数据中统计的有效波高、波龄等参数适应的海表状态一致,是有效的。该方法为实时监测海表状态、航运安全和海上救援等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新思路。
    • 徐啸; 陶爱峰; 李雪丁; 郑祥靖; 林伊楠
    • 摘要: 利用台湾海峡中部2号大浮标2017年全年的实测波浪资料,对海浪的基本波要素及其与风的相关性、波谱特性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重要特征波参数之间的回归关系和适合台湾海峡中部的海浪谱形式.研究结果显示:1)台湾海峡中部的常浪向是NE向,强浪向是NNE向,月均有效波高的变化范围为0.87~2.98m,7月波高最小,12月波高最大,波周期与波高有着相似的月际变化趋势;2)主要波浪类型是以风浪为主的混合浪,谱型上以单峰为主,波高与风速整体上呈正相关关系,大浪主要由台风和强劲的东北季风引起;3)波浪的平均周期与大部分特征波周期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NNE、NE方向的波浪有效波高和有效波周期线性相关性较强;4)相比于Jonswap谱,规范谱一是更符合本区域的海浪谱模式,给出了基于有效波高和谱峰周期拟合的规范谱一形式.这些研究成果可为海洋工程设计和波浪数值模拟提供参考.
    • 宿德志; 刘亮; 刘陵顺
    • 摘要: 粗糙海面偏振特性对海面场景下的目标探测和识别具有较大影响.为了研究不同风速和探测角下海面长波红外偏振特性,基于双向反射分布函数和菲涅尔反射公式推导了长波红外偏振度计算模型,依据海浪谱和快速傅里叶变换法建立海面模型,并结合中国台站实测数据,计算了海水辐射和天空大气辐射,仿真分析了不同风速条件下海面在长波红外波段的偏振特性,仿真结果表明:随着风速的增加,各面元入射角的分布几乎对称的向两侧拓展,使得偏振度峰值减小,对应的探测角减小,当探测角小于63°时,偏振度随风速增加而增加,探测角大于63°时,偏振度随风速增加而减小,探测角为63°时,海面偏振度基本不受风速影响.研究结果对海面场景下的红外偏振探测有一定指导意义.
    • 杨翠竹
    • 摘要: 海浪能作为一种新型清洁能源有很高的利用价值.通过实际的工程技术对波浪能进行开采之前,需要对开发区域的海浪进行专业的观测与统计,获得相关的海浪要素的信息.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海浪观测方法的发展,其中主要是通过卫星搭载的雷达对观测的海面发射并接收信号,根据不同的雷达成像方式获得因海面海浪运动而形成不同的信号谱,根据信号谱并结合海浪谱的特点,反演出海面的海浪谱信息.星载雷达观测海浪的方法是基于雷达监测系统的模式下,通过调整雷达的运行方式、成像方式而展开的观测方法.具体包括极化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紧缩极化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和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技术.除此以外,还有基于卫星搭载的海洋波谱仪的海浪观测技术.
    • 潘冬冬; 周川; 王俊; 李健华
    • 摘要: [目的]根据粤东近岸深水区1a的现场实测海浪资料,主要对该海域周年波浪基本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方法]首先对波高和周期特征值进行逐月统计,得到全年基本分布特征;再对波向进行统计,得到波向季节特征;再对波高-周期联合分布和波高与周期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最后对典型台风浪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结果表明:(1)全年Hs平均值为1.52 m,Hmax为15.97 m,全年12月、1月和2月的Hs平均值最大,Hmax由台风"山竹"造成;(2)受季风季候和热带气旋影响,全年常浪向和强浪向分别为ENE向和SE向;(3)全年波浪类型主要以风浪成分为主,对波高与周期的相关关系进行拟合;(4)根据"山竹"台风浪实测数据,波高和周期都有显著的升高和降低过程.通过海浪谱分析,台风期间经历了从双峰谱向单峰谱的演变,说明台风期间的波浪类型主要为风涌混合浪,谱峰值于9月16日6时达到最大值96.74 m2/Hz,谱峰频率为0.07 Hz.[结论]研究成果可以为相关海洋工程的设计提供技术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