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海洋微藻

海洋微藻

海洋微藻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333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水产、渔业、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4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208092篇;相关期刊101种,包括海洋科学、海洋通报、海洋与湖沼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第二届全国微藻生物能源技术创新交流研讨会暨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展示与合作对接会、2014年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会议、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2暨第七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等;海洋微藻的相关文献由813位作者贡献,包括唐学玺、严小军、徐继林等。

海洋微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4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08092 占比:99.89%

总计:208328篇

海洋微藻—发文趋势图

海洋微藻

-研究学者

  • 唐学玺
  • 严小军
  • 徐继林
  • 周成旭
  • 李永祺
  • 郑立
  • 王悠
  • 李文权
  • 韩笑天
  • 周文礼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印; 宋伦; 刘苏萱
    • 摘要: 海洋微藻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主要的初级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碳,增加海洋碳汇,对维持地球生态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海洋微藻亦是浮游动物、鱼类、滤食性贝类等海洋动物的主要营养来源,而微藻细胞粒径的大小直接或间接影响这些动物的营养储备和健康生长,尤其对饵料质量选择型的滤食性贝类影响更大。
    • 赵新亚; 徐哲; 杨志平; 吴垠
    • 摘要: 本试验采用连续式微藻培养系统(包括封闭式光合反应器和连续式水处理器)对小球藻、新月菱形藻和湛江叉鞭金藻的生长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连续培养状态下,每日收获60~80L藻液,可使反应器内保持较高密度,该反应器具有稳定生产微藻能力。
    • 李小姣; 钟雪峰; 杜国英
    • 摘要: 采用杯碟法,选取3种海洋微藻:2种硅藻(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um f.minutissima、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1种绿藻(塔胞藻Pyramimonas sp.),测定了其石油醚和85%乙醇提取物对烟草青枯病的抗菌试验.结果表明,塔胞藻的乙醇提取物抑菌性最强,三角褐指藻的石油醚和乙醇提取物、新月菱形藻的石油醚和乙醇提取物也表现出一定的抑菌性,而塔胞藻的石油醚提取物无抑菌活性.该研究为烟草病害生防制剂提供了新资源,也为进一步研究微藻抗菌活性物质奠定了基础.
    • 廖兴盛; 王一翔; 陈佐泓; 王璞; 黄静颖; 朱小山
    • 摘要: 随着人工纳米材料(MNMs)的大规模使用,其环境暴露风险也随之升高.MNMs中纳米二氧化钛(nTiO2)产量最大,应用广泛,其环境与健康风险备受关注.已有大量研究关注短期暴露下nTiO2的毒性效应,但对暴露过程中浮游植物的应激机制仍缺乏认识;以往的研究发现nTiO2干扰浮游植物叶绿体的正常光合作用,但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相关的基因表达在nTiO2胁迫下如何变化尚不清楚.该研究通过分析浮游植物光合系统相关指标如叶绿素a、Fv/Fm、光合作用基因的表达等,试图探究不同浓度nTiO2(0、5、10、20、50、100 mg·L?1)对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的毒性效应及其潜在机制.叶绿素a的测定结果表明nTiO2对三角褐指藻的抑制效应较微弱,暴露于10 mg·L?1 nTiO248 h后,三角褐指藻叶绿素a含量约为对照组的76.35%;暴露120 h后恢复至对照组的94%.此外,Fv/Fm在暴露48 h前后具有类似的趋势,暴露组在48 h前Fv/Fm显著低于对照(P<0.05),但48 h后并没有明显变化.这些结果表明nTiO2对三角褐指藻的毒性效应随时间逐渐减弱,推测三角褐指藻可能对nTiO2存在一定的抗性.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与光合作用相关基因rbcS和LcyB在三角褐指藻暴露48 h后显著下调,但处理120 h后,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一变化可能是叶绿素a含量先下降后恢复的分子机制.该研究结果为探讨nTiO2对海洋微藻的光合毒性效应以及海洋微藻在nTiO2暴露下的响应机制提供基础.
    • 宋雨雨; 竺佳杰; 张雨倩; 陈文伟
    • 摘要: 海洋微藻富含脂质,是获取油脂的良好生物来源.采用水酶法提取海洋微藻藻油,通过响应面法对水酶法提取海洋微藻藻油的工艺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水酶法提取海洋微藻藻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复合蛋白酶添加量2.0%,料液比1∶27,酶解时间2.0 h,酶解温度45°C,此条件下海洋微藻藻油的提取率达到17.4%,为海洋微藻藻油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 李艳荣; 牟桐; 黄莉莉; 徐继林; 周成旭; 严小军
    • 摘要: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分析系统(UPLC-Q-TOF MS),对4个微藻门中的14种微藻的甜菜碱脂的分子组成及其相应脂肪酸的组成及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14种微藻中共鉴定出133种甜菜碱脂,包括53种DGCC、41种DGTS和39种DGTA.其中甲藻和定鞭藻中主要的甜菜碱脂种类为DGCC,绿藻中主要的甜菜碱脂种类为DGTS;而在硅藻中的甜菜碱脂主要包括两种:中心硅藻纲中为DGCC,羽纹硅藻纲中为DGTA.此外,不同微藻中甜菜碱脂脂肪酸组成差异仅限制在门或纲的水平上,在较低的分类水平上差异不明显.硅藻门、甲藻门和定鞭藻门中均含有DGCC,其脂肪酸链的组成均含有C14-C18的脂肪酸以及C20和C22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但是甲藻的C14-C18脂肪酸链为饱和的,而C19奇数碳原子的脂肪酸链仅在硅藻中发现.认为海洋微藻甜菜碱脂的研究可以为海洋微藻化学分类学以及缺磷极性脂类的生理、生态作用和功能特性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 卢渊; 李远东; 郭飞; 任立辉; 郑荣儿
    • 摘要: 海洋微藻研究对海洋环境监测以及生物资源利用有着重要意义,显微共焦拉曼光谱作为一种非标记、快速检测技术已在生命领域获得广泛应用。现阶段,商业化显微共焦拉曼仪器在微生物研究领域占据主导,但由于体积庞大、工作环境要求严格等因素,很难开展微藻细胞的现场检测与分析。因此,将微型光纤光谱仪引入微藻"单细胞"的检测,自主研发了一套小型显微共焦拉曼系统,尝试低成本开发微生物分析设备。整个系统基于微型光纤光谱仪实现了硬件的一体化小型设计(L750 mm×W350 mm×H410 mm),具备光谱探测、显微成像、光镊捕获功能。通过四种典型微藻(中肋骨条藻、微拟球藻、东海原甲藻及小藻)的检测验证,成功识别了"单个活体细胞"内的蛋白质、脂类、糖原、核酸等多种细胞组分,相应的结果经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后,很好地实现了四种微藻的种类归属,证明了光纤光谱仪应用于单细胞量级海洋微生物分析的可行性,并有望在将来发展成为船基设备,用于微藻的甲板在线检测。
    • 韩双; 汪林; 袁英兰; 王云华; 魏俊峰; 郑国侠
    • 摘要: 海洋污染生态毒性效应研究是认识和评价海洋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发展快速、有效的测试方法和指标对于防治污染、保护海洋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作者以海洋微藻运动性作为生理指标研究了典型海洋污染物的生态毒性效应.在本实验所测试的浓度范围内,铜(0~4.41μmol/L)和苯酚(0~9.03 mmol/L)分别在2 h内对亚心型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的能动性,包括运动方式、运动能力和游泳速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且都呈现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经Logistic模型拟合分析求得铜和苯酚对亚心型扁藻的2 h-EC50分别为2.21μmol/L~2.65μmol/L和4.47 mmol/L~5.71 mmol/L.在联合毒性实验中,铜和苯酚混合后,对亚心型扁藻的2h-EC50>1TU,其联合毒性效应方式表现为拮抗作用.上述结果与传统毒性试验(包括微藻72 h生长抑制试验,24 h~48 h大型蚤静止试验和96 h鱼类死亡试验)结果均是可比的,但相对所需测试时间较短,表明微藻运动性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测试指标可以对海洋污染物生态毒性(包括单一和联合毒性)进行快速、有效的评价.
    • 科技日报
    • 摘要: 类胡萝卜素和脂肪酸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但人和动物无法依靠自身合成必需的类胡萝卜素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消息,该所研究人员已成功突破海洋微藻研究的关键瓶颈,使微藻类虾青素产出率增长超过5倍。
    • 中国食品报网
    • 摘要: 日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功能基因组学与利用团队黄俊潮研究组聚焦海洋微藻Aurantiochytrium sp.SK4的研究并获得进展。该藻分离自南海海域,生长速度快、生物量高、能同时积累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虾青素等类胡萝卜素,可成为生产DHA和虾青素的细胞工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