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泄泻

泄泻

泄泻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259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40篇、会议论文80篇、专利文献272篇;相关期刊421种,包括光明中医、河北中医、吉林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68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及换届选举会议、第三次全国温病学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次内经研讨会等;泄泻的相关文献由4146位作者贡献,包括冉德焕、刘黎明、不公告发明人等。

泄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40 占比:86.42%

会议论文>

论文:80 占比:3.09%

专利文献>

论文:272 占比:10.49%

总计:2592篇

泄泻—发文趋势图

泄泻

-研究学者

  • 冉德焕
  • 刘黎明
  • 不公告发明人
  • 蔺晓源
  • 谭周进
  • 于巧媛
  • 张静
  • 王静
  • 胡国良
  • 邓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全喜; 王微; 张义军; 李成卫
    • 摘要: 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方适用于脾胃气虚、肺脾气虚证,如:脾胃气虚,饮食不化,湿从内生,胸脘痞闷,呕吐或腹泻,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腻,脉虚、缓;肺脾气虚,运化水液功能失常,导致痰湿不化,见慢性咳嗽、咳痰色白、量多,脘痞胸闷,乏力,气短,面白无泽,纳呆,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腻,脉细弱而滑等症。
    • 顾颖杰; 周开; 龚文波; 王晖
    • 摘要: 王晖教授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二批浙江省国医名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潜心研究50余载,对内科杂病的诊治匠心独运,验效颇丰。笔者有幸随师临证侍诊10余年,受益良多。今择其辨治泄泻验案三则,以飨同道。
    • 张肖瑾; 刘彬媛; 赵琼; 刘茜玮; 周鸿雲; 管志伟; 陈宜
    • 摘要: 目的:观察加味人参乌梅汤治疗小儿气阴两虚证泄泻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予以加味人参乌梅汤治疗,对照组予以思密达联合金双歧治疗。结果:显控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症状均改善,精神、食欲、尿量、口渴、舌质、舌苔及缩短泄泻时间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人参乌梅汤治疗小儿气阴两虚证泄泻临床疗效较好。
    • 申梦岚; 李仝
    • 摘要: 放疗是目前临床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在肿瘤综合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但是其常会导致消化系统方面的不良反应,其中尤以放射性肠炎最易发生。李仝教授认为,放射性肠炎属中医“泄泻”范畴,以气虚为本,气壅为标,病变脏腑在脾、大肠,累及肝、肾,病理因素为湿、热、瘀、毒、虚互结,临床治疗以运脾化湿为主,并遵“调气”原则,采用“补气理气”法,恢复各病变脏腑气机协同作用,临床收效良好。
    • 程锐; 肖茂林; 唐喜玉
    • 摘要: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慢性功能性肠道疾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唐喜玉教授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总病机为脾虚湿盛,且与脾胃虚弱关系密切,临床中运用自拟方参术益肠丸治疗该病,临床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可以有效缓解症状。该文介绍唐喜玉教授运用参术益肠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经验。
    • 龚砚砚; 刘亚军
    • 摘要: 目的:对针灸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主穴进行整理分析,以总结其选穴规律分析。方法:检索2000年12月1日至2020年12月1日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数据库、PubMed中有关针灸治疗活动期UC的临床研究与报道,运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35篇,提取穴方37组,涉及穴位40个,其中应用频次较高的前5个腧穴依次是天枢、上巨虚、中脘、足三里、气海;使用频率较高的前3条经脉依次是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胸腹部穴位选用较多,特定穴中选用较多的是募穴。聚类分析显示,若按聚类数"3"来分,天枢-上巨虚组和足三里-关元-中脘-气海组为重点穴;其余各穴可归为一类,其中又可提取出曲池-内庭-合谷组和脾俞-阴陵泉组。结论:针灸治疗活动期UC选穴符合辨病选穴与辨证选穴相结合的原则,可将天枢、上巨虚、中脘、足三里、关元、气海作为基础穴方加减应用,为针灸治疗活动期UC的临床选穴提供参考。
    • 李琪; 孙悦; 丁成华; 潘华平; 齐城成; 石国栋; 董艳玉; 李石林; 袁丽霞
    • 摘要: 目的: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肠道湿热证和寒湿困脾证泄泻患者肠道菌群特征。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符合筛选标准的肠道湿热证和寒湿困脾证泄泻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各12例,提取3组人员的粪便样本DNA,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测序结果进行处理与分析。结果:肠道湿热证泄泻患者、寒湿困脾证泄泻患者及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肠道湿热证泄泻患者肠菌中变形菌门下的埃希氏志贺杆菌属、放线菌门下的双歧杆菌属及厚壁菌门下的毛螺菌科和丹毒丝菌属显著升高,寒湿困脾证泄泻患者肠菌中厚壁菌门下的Negativicutes纲及瘤胃球菌属显著增多,而健康对照组肠菌中拟杆菌门下的拟杆菌属显著富集。结论:埃希氏志贺杆菌属、双歧杆菌属、丹毒丝菌属及毛螺菌科丰度显著升高,可能是肠道湿热证泄泻患者的特征性表现,而Negativicutes纲及瘤胃球菌属丰度显著升高,可能是寒湿困脾证泄泻患者的特征性表现。同时上述两证型患者可能存在正气亏损的表现,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正气的扶助。
    • 赵珂艺; 苏国阳
    • 摘要: 泄泻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治疗该病有独特优势。苏国阳教授从事消化内科临床工作20余年,认为泄泻的发生与肝、脾、肾密切相关,肝气乘脾、脾胃虚弱、肾阳不足为病机关键,临证治疗强调紧扣病机,遣方用药讲求方机结合,则疗效甚佳。该文总结苏国阳教授治疗泄泻临床经验,以期为中医治疗泄泻提供临床参考。
    • 李翠茹; 肖嫩群; 谭周进
    • 摘要: 泄泻是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或情志失调,或禀赋不足,从而致脾失健运而水湿不化,以大便数增多,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中医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论其治法,《黄帝内经》虽无专篇论述泄泻,但提出了从“肝、心、脾、肺、肾”五脏治泄泻泄泻五脏论思想.此后,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有专门论述.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易导致水谷不化,内生水湿,升降失调,清浊夹杂而下,而为泄泻,故泄泻与脾密切相关.现代研究中,肠道菌群失调已被证实是肠道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肠道微生物群的内稳态维持着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的各种功能,当该稳态遭到破坏,则导致菌群失调,胃肠道功能紊乱,多表现为泄泻,故而肠道菌群失调与泄泻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泄泻从脾论治的源起、病因病机、临床施治等方面进行论述,并着重对泄泻从脾论治的理法方药与临床研究进行归纳总结.
    • 张美霞
    • 摘要: 目的 分析小儿慢性腹泻实施中西药联合治疗的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00例慢性腹泻患儿,按治疗方法分为2组,每组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单一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观察组给予芩连止泻汤、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而生活质量评分及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慢性腹泻采用芩连止泻汤加减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布拉氏酵母菌散有效调节肠道菌群,芩连止泻汤可清热解毒、渗湿止泻、健脾益气,联合使用,则可快速缓解症状,提高患儿自身免疫能力,从而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中西药联合治疗更具临床研究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