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油气藏类型

油气藏类型

油气藏类型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238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世界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2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42861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海相油气地质、石油天然气学报、石油地质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中国石油学会天然气专业委员会2012年天然气学术年会、中国南海深水盆地油气成藏与勘探学术研讨会等;油气藏类型的相关文献由674位作者贡献,包括朱光有、杨克绳、查明等。

油气藏类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2 占比:0.52%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42861 占比:99.45%

总计:43097篇

油气藏类型—发文趋势图

油气藏类型

-研究学者

  • 朱光有
  • 杨克绳
  • 查明
  • 丁艳红
  • 常涧峰
  • 房新娜
  • 林会喜
  • 王军
  • 苏永进
  • 蒋有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宙; 何新建; 唐贤君; 朱虹浩
    • 摘要: 基于三维地震资料连片解释成果,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构造圈闭分布规律、形成时期和成因机制进行系统梳理,并结合油气成藏条件分析得出构造圈闭的主要油气藏类型及特征。研究表明,西湖凹陷主要发育断层型和背斜型两大类构造圈闭,其中断层型圈闭主要分布于西部斜坡带,背斜型圈闭主要分布于中央洼陷反转带。断层型圈闭主要形成于盆地断-拗转换阶段,受控于斜向伸展背景下的断裂组合,定型于始新世末玉泉运动;背斜型圈闭主要形成于盆地拗陷-反转阶段,受花港、龙井运动区域挤压作用控制。西湖凹陷构造圈闭油气藏类型主要有断鼻、断块、断背斜及背斜等,受通源断裂控制各类油气藏具有纵向叠置的特点,导致各区带油气成藏具有“深大浅小、近源近断”特征;中新世末龙井运动期通源活化断裂在控制断层型、背斜型圈闭发育的同时,也决定了各类构造圈闭的油气富集。
    • 陈治军; 王文慧; 刘金丰; 白晓寅; 王小多; 李科社; 李子梁
    • 摘要: 近年来,银根—额济纳旗盆地哈日凹陷发现了多种类型油气藏,证实其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但该凹陷油气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特别是对多类型油气藏的共生特征及其成藏机理认识不足,限制了对油气分布规律的科学预测,制约了油气勘探的进程。基于对各类型油气藏的剖析,探讨多类型油气藏共生特征及其成藏机理,预测油气分布,分析勘探方向,以期为该区的勘探决策和勘探部署提供依据。研究表明,哈日凹陷白垩系发育白云质泥岩生物气藏、灰质泥岩气藏、灰质泥岩油藏、砂岩油藏、砂岩气藏、火山岩气藏等多种类型油气藏,他们以银根组、巴音戈壁组二段和巴音戈壁组一段烃源岩为主力烃源岩,具有“近源成藏”和“源内成藏”的特征。油气藏呈现“油藏与气藏共存、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共生、构造与岩性油气藏均有发现”的特征。油气成藏机理研究表明,缺乏有效的油气运移通道是导致油气藏具有“近源成藏、源内成藏”的主要原因,凹陷不同构造位置主力烃源岩热演化程度的差异使得油气具有“浅油深气”的分布特征,多类型有效储层的发育造就“多类型油气藏共生”的局面。预测出研究区各类油气藏的累计含油气面积381 km^(2),指出灰质泥岩气藏作为提交储量的现实领域为下步勘探的主攻方向、砂岩油藏作为扩大勘探成果的潜在领域为下步勘探的次要方向、火山岩气藏和灰质泥岩油藏作为多类型油气藏联合勘探的有益补充为下步勘探的兼顾方向。
    • 于吉旺; 庞雄奇; 郑定业; 王学军; 肖惠译; 张鹏伟; 卓色强; 李宏雨
    • 摘要: 普光地区深层海相地层是川东北地区重点勘探目标,现已发现普光、大湾等6个含油气区块,勘探前景较好,但随着多口探井连续失利,亟需加强对普光地区气藏特征及成藏条件的重新认识。为此,利用测井、地震、岩心描述、分析测试等资料对普光地区气藏类型及其主控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背斜类、背斜-岩性类、断层-岩性类3种气藏类型。气藏发育主要受4种因素控制,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生气强度大,生气范围广;镶边台地沉积环境下,储层主要发育生屑、鲕粒等白云岩,储集类型以孔隙型、孔隙-裂缝型、孔洞型为主,物性较好(平均孔隙度为8.20%,平均渗透率为79.50 mD);盖层岩性以膏盐岩为主,膏盐岩平均厚度在290 m以上,分布范围广;5条北东向大型断裂及多条北西向断裂构成普光地区油气运移的主要疏导体系。在此基础上,划分出4类成藏有利区,最有利区位于普光、毛坝、大湾区块。该研究可对普光地区深层碳酸盐岩油气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 许廷生
    • 摘要: 随着火山岩油气藏勘探不断取得重要进展,火山岩发育区已从油气勘探的禁区转变为靶区,但对于岩浆侵入油藏的石油地质研究还相对较少。结合岩浆特点和侵入活动特征,开展渤海湾盆地岩浆侵入活动对烃源岩演化、围岩储集性能、油气运移、油气保存等油气成藏特征分析研究,进一步明确了渤海湾盆地岩浆侵入油气藏重点勘探目标。结果表明,岩浆侵入有利于烃源岩演化、储层发育、圈闭形成等后期油气成藏。该研究对岩浆侵入油气藏勘探开发及综合地质研究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 许廷生
    • 摘要: 随着火山岩油气藏勘探不断取得重要进展,火山岩发育区已从油气勘探的禁区转变为靶区,但对于岩浆侵入油藏的石油地质研究还相对较少.结合岩浆特点和侵入活动特征,开展渤海湾盆地岩浆侵入活动对烃源岩演化、围岩储集性能、油气运移、油气保存等油气成藏特征分析研究,进一步明确了渤海湾盆地岩浆侵入油气藏重点勘探目标.结果表明,岩浆侵入有利于烃源岩演化、储层发育、圈闭形成等后期油气成藏.该研究对岩浆侵入油气藏勘探开发及综合地质研究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 王晨
    • 摘要: 古龙地区在构造上由葡西鼻状构造、新肇鼻状构造、新站鼻状构造、他拉哈向斜、古龙向斜和茂兴向斜共6个三级构造单元组成,呈现"凸凹相间、西低东高"的格局.通过测井曲线响应、岩性组合特征等资料对古龙地区葡萄花油层从单井上进行沉积微相划分,发现古龙地区葡萄花油层沉积相主要由浅水三角洲相和浅水湖泊相组成,三角洲相以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主,湖泊相主要为滨浅湖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大面积分布,分流河道微相、席状砂微相和河口坝微相分布较广,并且油气显示良好.受构造位置的影响,古龙地区葡萄花油层内既存在滞留型非常规油气藏、半滞留型非常规油气藏,也存在常规油气藏,常规油气藏以复合型油气藏为主.油气藏主控因素主要有古流体压力、砂体类型及空间叠置关系、储层类型、构造类型及分布和断层排列及时间演化等.
    • 王启祥; 梁宝兴; 刘欢; 时凤; 靳军; 周伟; 妥宏
    • 摘要: 根据呼探1井清水河组原油物性初步判断其为凝析气藏,并通过开展单次脱气实验、井流物组成分析、恒质膨胀实验和定容衰竭实验,研究呼探1井地层流体相态.结果表明,呼探1井地层流体具有轻质组分含量高、中质和重质组分含量低的特点,呈现典型低含凝析油特征.凝析液量少,地层压力与露点压力差值较大,开采初期无需额外补充能量,采用回注伴生气的方式可抑制反凝析作用,并提高呼探1井采收率.基于生产数据,结合流体相态研究结果,通过地层流体压力-温度相图、三元组成三角相图、经验判别法等综合判断,呼探1井清水河组油气藏类型为带较大油环凝析气藏.
    • 高长海; 孟士达; 陈一俊; 王健; 赵海涛
    • 摘要: 近年来,我国含油气盆地发现了多个大中型碎屑岩地层油气藏,已成为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新的油气藏类型的发现,需要不断总结其形成地质理论.通过对典型勘探实例解剖,将碎屑岩地层油气藏类型划分为超覆型、削截型和潜山型3种,其中潜山型地层油气藏可进一步划分为风化壳型和内幕型2种亚类.这些油气藏形成主要受控于不同类型的源储配置,具有不同的油气输导特征:超覆型地层油气藏属于源储分离型,油气主要通过不整合/砂体侧向输导和断裂垂向调整发生长距离运移,分布于斜坡外带及凸起带;削截型地层油气藏和潜山风化壳型地层油气藏属于源储侧接型,油气主要通过不整合/砂体或断裂侧向输导发生短距离运移,分布于斜坡内带及洼陷隆起带;潜山型地层油气藏属于源储叠置型,油气主要通过储层孔隙及裂缝发生近距离运移,分布于洼陷隆起带.该研究成果对于扩大油气勘探领域、明确油气勘探方向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庞雄奇; 林会喜; 郑定业; 李慧莉; 邹华耀; 庞宏; 胡涛; 国芳馨; 李宏雨
    • 摘要: 随着油气资源对外依赖度加大,中国的油气勘探已经拓展到深层和超深层领域,并相继在中西部盆地发现了塔河、 普光、 安岳、 靖边、 顺北等一批大型油气田,展示出广阔的勘探前景.中国已探明的深层和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特征与全球的有很大差异,经典的油气地质理论指导这类油气田勘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需要完善和发展.通过调研和比较全球已探明的碳酸盐岩和砂岩油气藏地质特征,发现它们的油气来源条件、 油气藏形成条件、 成藏动力、 演化过程特征等类同;同时,发现碳酸盐岩和砂岩油气藏的矿物组成、 孔隙度和渗透率随埋深变化特征、 孔渗结构特征、 储层物性下限、 油气藏类型等有着很大不同.中国深层和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与全球的相比较具有五方面差异:地层年代更老、 埋藏深度更大、 白云岩储层比率更大、 天然气资源比率更高、 储层孔渗关系更乱.中国已经发现的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成因类型可以归为五种:沉积型高孔高渗油气藏、 压实成岩型低孔低渗油气藏、结晶成岩型低孔低渗油气藏、 流体改造型高孔低渗油气藏、 应力改造型低孔高渗油气藏;它们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分别与地层沉积和浮力主导的油气运移作用、 地层压实和非浮力主导的油气运移作用、 成岩结晶和非浮力主导的油气运移作用、 流体改造介质和浮力主导的油气运移作用、 应力改造和浮力主导的油气运移作用等密切相关.中国深层和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发展的有利领域和油气藏类型主要有三个:一是低热流盆地浮力成藏下限之上自由动力场形成的高孔高渗常规油气藏;二是构造变动频繁的叠合盆地内外应力和内部流体活动改造而形成的缝洞复合型油气藏;三是构造稳定盆地内局限动力场形成的广泛致密连续型非常规油气藏.改造类非常规致密碳酸盐岩油气藏是中国含油气盆地深层和超深层油气资源的主要类型:它们叠加了早期形成的常规油气藏特征,又具有自身广泛连续分布的非常规特征,还经受了后期构造变动的改造;复杂的分布特征,致密的介质条件和高温高压环境使得这类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难度大、 成本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