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地质力学学报 >中国深层和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形成分布的基本特征与动力机制及发展方向

中国深层和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形成分布的基本特征与动力机制及发展方向

     

摘要

随着油气资源对外依赖度加大,中国的油气勘探已经拓展到深层和超深层领域,并相继在中西部盆地发现了塔河、 普光、 安岳、 靖边、 顺北等一批大型油气田,展示出广阔的勘探前景.中国已探明的深层和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特征与全球的有很大差异,经典的油气地质理论指导这类油气田勘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需要完善和发展.通过调研和比较全球已探明的碳酸盐岩和砂岩油气藏地质特征,发现它们的油气来源条件、 油气藏形成条件、 成藏动力、 演化过程特征等类同;同时,发现碳酸盐岩和砂岩油气藏的矿物组成、 孔隙度和渗透率随埋深变化特征、 孔渗结构特征、 储层物性下限、 油气藏类型等有着很大不同.中国深层和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与全球的相比较具有五方面差异:地层年代更老、 埋藏深度更大、 白云岩储层比率更大、 天然气资源比率更高、 储层孔渗关系更乱.中国已经发现的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成因类型可以归为五种:沉积型高孔高渗油气藏、 压实成岩型低孔低渗油气藏、结晶成岩型低孔低渗油气藏、 流体改造型高孔低渗油气藏、 应力改造型低孔高渗油气藏;它们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分别与地层沉积和浮力主导的油气运移作用、 地层压实和非浮力主导的油气运移作用、 成岩结晶和非浮力主导的油气运移作用、 流体改造介质和浮力主导的油气运移作用、 应力改造和浮力主导的油气运移作用等密切相关.中国深层和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发展的有利领域和油气藏类型主要有三个:一是低热流盆地浮力成藏下限之上自由动力场形成的高孔高渗常规油气藏;二是构造变动频繁的叠合盆地内外应力和内部流体活动改造而形成的缝洞复合型油气藏;三是构造稳定盆地内局限动力场形成的广泛致密连续型非常规油气藏.改造类非常规致密碳酸盐岩油气藏是中国含油气盆地深层和超深层油气资源的主要类型:它们叠加了早期形成的常规油气藏特征,又具有自身广泛连续分布的非常规特征,还经受了后期构造变动的改造;复杂的分布特征,致密的介质条件和高温高压环境使得这类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难度大、 成本高.

著录项

  • 来源
    《地质力学学报》|2020年第5期|673-695|共23页
  •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2249;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北京 102249;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 10008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2249;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北京 102249;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 10008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2249;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北京 102249;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2249;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北京 102249;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2249;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北京 102249;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2249;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北京 102249;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2249;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北京 102249;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石油、天然气;
  • 关键词

    深层—超深层; 碳酸盐岩油气藏; 油气藏类型; 油气成藏动力机制; 油气资源;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