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含油气盆地

含油气盆地

含油气盆地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575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78篇、会议论文79篇、专利文献33588篇;相关期刊182种,包括地学前缘、海相油气地质、石油地质科技动态等; 相关会议47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第五届油气成藏机理与油气资源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地质学会第四届全国构造会议等;含油气盆地的相关文献由1101位作者贡献,包括金之钧、庞雄奇、汤良杰等。

含油气盆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78 占比:1.40%

会议论文>

论文:79 占比:0.23%

专利文献>

论文:33588 占比:98.37%

总计:34145篇

含油气盆地—发文趋势图

含油气盆地

-研究学者

  • 金之钧
  • 庞雄奇
  • 汤良杰
  • 赵重远
  • 刘池洋
  • 康玉柱
  • 张恺
  • 张文昭
  • 张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涛; 张生银; 魏璞; 李俊飞; 郭晖; 张顺存
    • 摘要: 近年来,国内油气田的勘探开发中发现了大量沸石类矿物,为了研究沸石类矿物成因及其对储层的影响,对国内外主要沉积盆地发育的沸石种类、发育的条件及控制因素、沸石类矿物对储层的影响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1)含油气沉积盆地中主要发育方沸石、片沸石、浊沸石和斜发沸石。(2)盆地中沸石成因可以分为火山玻璃质水岩反应、湖相热水沉积以及盐碱性河流-湖泊成因等3种类型,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系、四川盆地中侏罗统、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塔里木盆地古近系、柴达木盆地古近系至新近系和松辽盆地白垩系储层中沸石类矿物的成因为火山玻璃质水岩反应;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和石树沟凹陷二叠系、三塘湖盆地石炭系至二叠系、渤海湾盆地西部凹陷古近系、酒泉盆地白垩系、二连盆地下白垩统储层中沸石类矿物的成因为湖湘热水沉积;渤海湾盆地黄骅凹陷古近系储层中的沸石类矿物则是盐碱性河流-湖泊成因。(3)沸石的生成多发生在碱性环境中,水体中的K^(+),Ca^(2+),Na^(+),Mg^(2+)等离子与温度控制生成沸石的种类,压力控制沸石的含水量使得高压环境下生成含水量较少的沸石。(4)沸石在成岩作用早期充填孔隙并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后期在有机酸的作用下溶蚀形成次生孔隙,可改善储层的储集性能。该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含沸石盆地油气勘探和储层改造方案提供参考。
    • 秦胜飞; 李济远; 王佳美; 陶刚; 王晓锋
    • 摘要: 氦气由于其化学惰性、分子量小、低沸点、强渗透性、高导热性等特点,广泛用于航空航天、低温超导、医疗以及高科技领域,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战略性稀缺资源。但关于氦气如何在天然气藏中富集的研究较为薄弱。为此,在探讨富氦气藏划分标准的基础上,系统剖析了典型富氦气藏氦气成因、来源及富集过程,重点突出了主力氦源对富氦气藏的贡献,并提出了中国含油气盆地富氦气藏氦气富集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针对中国不同含油气盆地建立了壳源富氦和壳幔混合富氦2大类,6种氦气富集模式;②富氦气藏具有供氦多元、富集模式多样的特征;无论哪种氦气富集模式,都离不开主氦源对气藏的贡献;③中西部盆地富氦气藏中的氦气以壳源氦为主,富集模式包括古老地层水沿断层上移释氦、天然气沿古老储集层运移过程中富氦、页岩气富氦模式。④东部盆地富氦气藏中氦气为壳幔混合成因,富集模式包括以烃类气为主的气藏富氦模式、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气藏富氦模式、以氮气为主的气藏富氦模式。结论认为,中国含油气盆地富氦气藏氦气富集模式的建立,可为氦气富集规律和富集主控因素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该认识对氦气有利勘探区带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 王成善
    • 摘要: 李德生先生是最卓越的地质学家的典型代表。他为中国和国际发现和开发了巨大的石油资源。在他77年石油地质生涯中,他有勇气挑战当时的地质固念,成为中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的主要奠基人、陆相砂岩油田开发理论的主要建立者、含油气盆地构造学的开拓者、含油气盆地多能源勘探和立体勘探的先驱。
    • 李大伟; 米石云; 温志新; 王兆明; 刘祚冬; 汪永华; 吴珍珍; 牛敏; 张倩
    • 摘要: 亚太地区是全球重要的油气产区和最大的油气消费市场。亚太地区155个主要沉积盆地中,已有90多个盆地内发现了油气田或有油气发现,共发现油气田约6900个。根据地理位置及构造特征等,亚太地区可进一步分为东亚分区、东南亚分区、澳新分区和南亚分区,约有131个主要的含油气系统。本文对亚太地区不同分区的油气成藏条件(包括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含油气系统等)进行了总体分析与高度概括。在此基础上,以成藏组合为基本评价单元,不同勘探程度盆地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方法,对本地区各盆地的油气资源潜力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亚太地区常规总油气可采资源量为673.7×10^(8) t油当量,占全球的6.1%,非常规油气资源类型以重油、页岩油、油页岩、页岩气、煤层气为主,非常规油气技术总可采资源量390.4×10^(8) t当量,占全球非常规油气技术总可采资源量的6.1%。根据待发现资源结果及盆地勘探程度,近海和深海勘探是将来的勘探热点:主要勘探领域为深海和成熟盆地新层系及岩性—地层圈闭等;海相三角洲体系是寻找天然气田的重要领域;东南亚弧后盆地群新生界湖相是页岩油的有利勘探领域;澳大利亚中部克拉通盆地群泥盆系—石炭系为页岩气的有利勘探领域。
    • 陈涛; 顾清华; 林长波; 李强
    • 摘要: 现代非常规页岩气开采技术的变革,突破了传统油气开采的观念,颠覆了对含油气盆地“全含油气系统”和“全过程成藏”的认识,建立了烃源岩也是有效勘探目的层的“连续型”非常规油气成藏的模式,使得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勘探量和产量大幅增加。中国油气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能源安全供给靠常规油气保障将愈发困难,而我国的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巨大,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开发将日趋重要。
    • 肖贞林
    • 摘要: “预言家”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战略选区首席技术专家汪泽成的电脑里,藏着他的“宝贝”--一幅幅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及邻区的构造图和含油气系统分布图。图上面用粗粗细细、密密麻麻、各种颜色标记着油气勘探的构造要素、成藏要素,以及勘探成果等纷杂的信息。
    • 周丽
    • 摘要: 我国含油气盆地以陆相碎屑岩沉积为主,是我国油气勘探与开发的主力储层,占已探明油气总储量的90%以上。由于碎屑岩储层在垂向上厚薄交互、侧向快速尖灭及平面上相带多变的非均质特点,致使精确表征储层的连续性、叠置关系及物性空间分布,如何改进和提高认识储层的手段成为储层表征技术的世界性难题。如何提高此类储层的表征精度,达到不同相带的精准预测与高效勘探开发,在国外难以找到可供借鉴的实例与技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于兴河教授的"陆相碎屑岩系油气储层表征"团队从储层的结构-成因入手,形成了不同成因厚薄交互储层的特色表征理论与方法。
    • 陈少伟; 刘建章
    • 摘要: 沉积岩石中断裂与裂缝是含油气盆地流体活动的重要通道,断裂与裂缝中充填的不同期次、不同类型的矿物脉体是烃-水-岩相互作用的产物,记录了断裂、裂缝形成过程中不同期次流体性质、组分、来源以及温压场、氧化还原环境等信息,为研究沉积盆地断裂发育、流体动力场特征、物理化学环境及封闭与保存条件等地层古流体活动、动态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系统总结了含油气盆地微观裂缝脉体流体活动示踪、演化的基本方法及其地质应用现状,认为目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①通过对裂缝脉体充填的成岩矿物岩石学观察,分析成岩矿物类型、结构及形成的相对次序;②通过对脉体成岩矿物的同位素、微量-稀土元素、流体包裹体等地球化学测试,示踪成脉古流体性质、来源、温压-氧化还原环境等;③通过对脉体成岩矿物放射性同位素(如U-Pb、Re-Os等)的测试,精确确定脉体形成时间,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探讨脉体形成过程、流体动力场环境及其动态演化过程。最后分析了现有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探讨今后的发展趋势及地质应用前景,以期为含油气盆地古流体演化及其与油气运移、聚集与保存等油气成藏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
    • 管晋红
    • 摘要: 本文主要对含油气盆地构造与成藏规律进行分析和讨论,首先对含油气盆地进行介绍,含油气盆地被看作是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的基本构造单元.接着从古生代方面介绍了中国的含油气盆地的成藏规律,最后在研究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与成藏规律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和阐明油气成藏机制和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也给我国资源勘探带来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 吕腾波
    • 摘要: 石油与天然气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伴随着含油气盆地中的中层和浅层油气田的长期勘探与开采,全世界各大主力油田大多进入了开发的中后期,剩余资源潜力小,在中-浅层含油气盆地取得大突破已经越来越难。而深层、超深层仍然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全球新发现油气田不断向深层、超深层发展,更加复杂的地质条件与不断增大的勘探开发难度是目前面临的重要挑战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