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丝织品

丝织品

丝织品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1073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3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13484篇;相关期刊486种,包括丝绸之路、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故宫博物院院刊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全国第十三届考古与文物保护化学学术研讨会、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八次学术年会、2011年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等;丝织品的相关文献由983位作者贡献,包括胡智文、王秉、彭志勤等。

丝织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93 占比:5.55%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13484 占比:94.32%

总计:14296篇

丝织品—发文趋势图

丝织品

-研究学者

  • 胡智文
  • 王秉
  • 彭志勤
  • 谢灵
  • 赵丰
  • 万军民
  • 郑海玲
  • 周旸
  • 陈茹茹
  • 马宏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覃小红
    • 摘要: “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这句出自白居易《缭绫》的诗词栩栩如生地描绘了缭绫丝织品的精美,其花纹宛如山中白云、南飞秋雁,被染作碧绿色堪比江南春水,织为服饰更显光彩灵动。正如古诗词的记载,纺织品不仅是“衣食住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中国是最早发明纺织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先生产纺织品的国家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距今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同时也是纺织产业大国,其年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1/10。
    • 尚泽丽; 王乐
    • 摘要: 丝织品上的狮纹图案在北朝出现并得到发展,至唐宋时期逐渐繁荣兴盛并定型,对元明清时期及后代的狮纹发挥着重要影响,但学界缺乏对唐代这一重要时期丝织品上狮纹图案深入且综合的研究。文章以唐代出土并发现的狮纹丝织品为基础,综合文献、图像和实物等多重证据对丝织品中的狮纹进行研究,旨在探究丝绸之路影响下丝织品上狮纹造型及形制在唐代的演变,及其体现出的东西方装饰艺术、技术的沟通交流,分析狮纹图案的文化渊源。研究结果显示,唐代丝织品中的狮纹主要受印度佛教和中亚、西亚文化的影响而形成了不同风格,其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延续中国早期神兽崇拜思想并融合本民族文化特色,演变为独特的中华文化吉祥象征图像要素。这一发展过程展现了传统纹样对异域文化的吸收,对探寻丝绸之路上文化的交流互鉴有着深远意义。
    • 何宇杰; 彭志勤; 贾丽玲; 夏润涛; 周旸; 焦金鹏; 黄驹
    • 摘要: 稳定同位素技术因具有示踪指示、快速检测及结果准确等优点被应用于纺织品溯源。为了还原能追溯到产地的古代丝织品的同位素特征,研究老化过程中丝织品同位素的变化情况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丝织品进行碱老化,观测丝织品中丝纤维的形貌结构变化和轻稳定同位素比值变化。结果显示,碱老化会使得丝织品中丝纤维的排列变得松散,表面变得粗糙并伴随有断裂现象,同时结晶度降低。这些现象伴随着丝织品稳定同位素的变化,发现老化丝织品中的氢、碳和氮的重同位素趋向富集,而氧稳定同位素的变化及规律性相对不明显。
    • 潘依雯; 周赳; 戴金海
    • 摘要: 濮绸是宋元明清时期桐乡濮院地区所产的著名丝织品。文章以桐乡濮绸的起源及其发展沿革为线索,对其品种范围进行界定,从技术美(材质、工艺)特征与艺术美(造型、纹样、色彩)两个层面对桐乡濮绸的产品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桐乡濮绸当代创新的方法和路径。研究认为:桐乡濮绸大多为单层结构,由简单组织构成,产品具有多品种特征。纹样受桐乡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注重题材象征含义的表达。色彩具有桐乡地域特征和中国传统特征相融合的特点。原料和技术受桐乡自然环境与地理位置的影响,使得产品具有白净、细腻、柔韧、耐洗等特征。桐乡濮绸的“艺工商”结合创新方法有助于桐乡濮绸产品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创新。
    • 陈欣(文/图)
    • 摘要: 花山宋墓位于南京高淳区花山茅庵山(马鞍山)南麓,距高淳城区约12公里。该墓为长方形砖砌单室墓,长3.5米,宽0.9米,高度因施工破坏而不明。墓室后部设有砖砌棺床,棺床上的黑漆棺保存较好,漆棺内出土52件(套)丝织品,十分精美。其中1件绘有星象图,较为罕见。
    • 彭镁漫; 杨璐; 曹张喆; 田丹玉; 郭郎
    • 摘要: 闪光灯在博物馆内总被禁止使用,但其对藏品的影响存在争议。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且已有的实验不能真实反映游客在博物馆内使用闪光灯的情况,除此之外评价指标集中在色度,较为单一。为正确评价闪光灯对博物馆内藏品的影响,前期实地调研了博物馆内闪光灯使用情况,以游客众多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代表,经调研数据分析,约2.4%的游客会对特定文物使用一次闪光灯。实验部分以符合《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的荧光灯作为博物馆陈列光源,以植物染料花青染色的丝织品为例模拟光敏感型藏品,根据博物馆调研的数据,分别进行荧光灯和闪光灯对染色丝织品的老化实验,共予以荧光灯组样品823011 lx·h曝光量照射,闪光灯组样品350166次闪光灯照射。使用色差计、万能材料试验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检测样品的老化程度,探究闪光灯对染色丝织品的影响程度。2组实验条件下,研究结果显示:1)样品色差值ΔE皆小于1.0,外观基本没有变化。2)样品抗拉强度都有所下降,降幅低于10%,其中荧光灯组样品损失率为9.56%,闪光灯组样品损失率为2.54%,荧光灯组下降幅度更大。3)扫描电镜观察样品的纤维没有断裂,样品微观形貌老化前后没有明显差异。4)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构分析,2组光老化使样品975 cm-1处的—Gly—Gly—肽链结构发生了降解,荧光灯组比闪光灯组降解更多;2组光老化均没有使样品产生—CH 3对称变角振动;2组光老化使样品产生氧化降解,且荧光灯组氧化降解程度更大;二级结构分析中,结晶区的β-折叠均发生了轻微降解,且荧光灯组相对含量下降更大。研究结果表明:在陈列光源照度50 lx,博物馆游客日流量10000人的情况下,荧光灯给丝织品带来的影响大于闪光灯对丝织品带来的影响。从全国博物馆数量和游客参观数据来看,平均307.98年才能达到的游客1449万人次参观博物馆所使用的闪光灯对染色丝织品的影响是轻微的。传统观点认为“闪光灯对文物影响很大”,而本研究表明,基于调研中的我国博物馆目前的参观情况,符合《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要求的荧光灯灯源影响更甚于闪光灯。
    • 许艳艳; 张铁蕊
    • 摘要: 作品名称:丝织品图案设计设计说明:作品以传统中国画中的花鸟元素为对象,将其具体运用于丝织品设计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排列与组合,将小写意花鸟画图案用于丝织品中,突出中国花鸟画的清新淡雅特点,使丝织品整体风格简洁大气,体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发展。
    • 蒙若妤
    • 摘要: 丝织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社会手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丝织品制造过程中使用的一系列词汇也一直影响着后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精神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是中国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该文通过阐述纺织品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归纳总结中国不同时期主要丝织产品的种类及其特征;剖析优质丝织品制作过程所需要的缫丝、纺织、染色技术及各个工艺的技术特点,总结养蚕制丝过程所产生的一系列重要词汇及其对后来人类生活的影响;简要统计了人们为丝织品命名而产生的常用汉字,通过浅析这些汉字的来源及其被赋予的不同文化象征,阐述我国丝织品与社会生活、汉字文化交互发展和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国纺织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丝织品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中国纺织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丝织品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 赵焰
    • 摘要: 【山水画:中国人的精神寄托】中国的绘画与文字,在早期是不可分的。“象形文字”,其实也是画,中国一直有“书画同源”的传统。秦汉之前,中国绘画多以壁画形式存在,主要留存于岩石、山洞、地面、木面,也见于墙面、砖面、陶器、青铜器之上。丝绸工艺成熟之后,宫廷和相对富裕的人家,会采用绢帛,即丝织品作为绘画载体。现在留存最早的绢帛画,是战国时的《人物龙凤帛画》,画面有一女子站立,头顶上方有龙凤盘旋。
    • 颜双爽; 孙昊淳
    • 摘要: 通过丝绸之路,联珠纹从中亚、西亚被带入中国,其圈内主题图像更多体现了外来文明的影响。本文从联珠猪头纹的内容、背后含义、艺术形式、传播途径等方面入手,分析多元文化交流影响下的纹样流变,并通过对其图像背后含义的探索,更加深刻地认识联珠猪头纹图像沿丝路传入东方的过程以及在东方本土化的过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