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660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农作物、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70篇、会议论文65篇、专利文献27495篇;相关期刊246种,包括现代化农业、中国植保导刊、湖北植保等; 相关会议49种,包括第三十一届全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化学防治专业委员会第九届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学术研讨会等;水稻纹枯病的相关文献由333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刚、周而勋、张夕林等。

水稻纹枯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70 占比:4.74%

会议论文>

论文:65 占比:0.22%

专利文献>

论文:27495 占比:95.04%

总计:28930篇

水稻纹枯病—发文趋势图

水稻纹枯病

-研究学者

  • 刘刚
  • 周而勋
  • 张夕林
  • 杨媚
  • 陈志谊
  • 李平
  • 郑庆伟
  • 郑爱萍
  • 吉沐祥
  • 张竞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律; 谢志娟; 马丽云; 杜晓君; 张海燕
    • 摘要: 本研究对5种水稻纹枯病防治药剂进行田间药效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药剂防效差异大,240g/L噻呋酰胺SC(30mL/667m^(2))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在药后7d、14d防效可达73.26%、86.42%;27%噻呋·戊唑醇SC(30mL/667m^(2))的防效次之,药后7d、14d防效分别为72.94%、83.89%。大面积应用时,可轮换使用控制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危害。
    • 何认娣
    • 摘要: 为了寻找防治水稻纹枯病的高效低毒农药品种,为指导农户科学用药提供依据,选用5种新农药与常用农药井冈霉素进行田间药剂筛选试验,每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试验结果表明:325 g/L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悬浮剂40 ml/667 m^(2)、300 g/L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20 ml/667 m^(2),在水稻孕穗初期进行第1次施药,第1次施药后7 d再施药1次,末次药后15 d田间调查,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9.02%、80.16%,与常用农药10%井冈霉素A可溶性粉240 g/667 m^(2)之间防效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且对水稻生长安全,今后可以作为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替代农药品种,轮换使用。
    • 韩晓彤; 杨保军; 李苏炫; 廖福兵; 刘淑华; 唐健; 姚青
    • 摘要: 【目的】目前水稻纹枯病测报依赖人工调查水稻发病丛数、株数和每株严重度来计算其病情指数,操作专业性强,费时费力且数据难以追溯。本研究提出基于图像的水稻纹枯病病斑检测模型和发生危害分级模型,为水稻纹枯病智能测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便携式图像采集仪采集田间水稻纹枯病图像,研究不同目标检测模型(Cascade R-CNN和RetinaNet)和特征提取网络(VGG-16和ResNet-101)对水稻纹枯病病斑的检测效果,筛选出具有较好检测效果的模型。针对Cascade R-CNN模型检测纹枯病病斑存在漏检现象,根据纹枯病病斑呈现形状不规则、大小和位置多变的复杂情况,对Cascade R-CNN进行改进,添加OHEM结构均衡难易样本,选择边框回归损失函数,通过精准率、漏检率、平均精度和P-R曲线来评价不同模型的检测效果。在改进的Cascade R-CNN-OHEM-GIOU模型检测结果基础上,分别建立基于病斑面积和病斑数的水稻纹枯病丛发生危害分级模型,通过决定系数(R^(2))和Kappa值筛选分级模型。【结果】在相同主干网络条件下,Cascade R-CNN模型较RetinaNet模型对水稻纹枯病具有更好的检测效果,其中Cascade R-CNN-ResNet-101目标检测模型效果最佳,病斑检测准确率为92.4%,平均精度为88.2%,但漏检率为14.9%。改进的Cascade R-CNN-OHEM-GIOU检测模型有效解决了样本不均衡问题,添加边框回归损失函数有效降低了漏检率,较Cascade R-CNN-ResNet-101模型降低8.7%,平均精度提高到92.3%。以人工分级结果作为标准,基于病斑面积的水稻纹枯病发生危害分级模型在0—5级分级准确率分别为96.0%、90.0%、82.0%、76.0%、74.0%和96.0%,平均分级准确率为85.7%,Kappa系数为0.83,基于图像的水稻纹枯病丛发生危害分级与人工分级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基于图像的水稻纹枯病智能测报方法可实现病斑自动检测和发生危害自动分级,提高了测报的智能化水平,结果客观且可追溯,也可为其他农作物病害智能测报提供参考。
    • 陈银凤; 杨爱民; 董红刚; 董京萍; 陈夕军
    • 摘要: 【目的】为明确19%丙环·嘧菌酯悬浮剂在生产上防治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的应用潜力。【方法】采用田间喷雾技术,测定其对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的田间防效。【结果】19%丙环·嘧菌酯悬浮剂对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750 mL/hm2时最高防效可达81.58%和85.19%;田间推荐使用剂量下,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意义】试验结果为19%丙环·嘧菌酯悬浮剂在田间应用提供了依据。
    • 肖银玉; 练楠; 王晨
    • 摘要: 30%己唑醇悬浮剂225mL/hm^(2)+250g/L嘧菌酯悬浮剂225mL/hm^(2)、30%苯甲·丙环唑乳油300mL/hm^(2)处理在水稻孕穗末期进行第1次施药,隔7d进行第2次施药,第2次施药后14d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6.30%、82.24%,与10%井冈霉素A可溶性粉剂3600g/hm^(2)处理防效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且对水稻生长安全,今后在防治水稻纹枯病时可以作为替代农药,在生产上扩大示范推广。
    • 吴丽娟; 韩聪; 王惠梅; 王磊; 鄂志国
    • 摘要: 水稻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是水稻的三大病害之一。本研究采用基因敲除、荧光定量PCR和靶向代谢物差异分析等方法,初步探索了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sp.JP2-270抑制水稻纹枯病菌的作用机制。首先,选取了水稻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番茄斑枯病菌Septoria lycopersici Speg.、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烟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等病原真菌进行抗真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菌株JP2-270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其次,通过靶向基因敲除明确了菌株JP2-270所产生的硝吡咯菌素pyrrolnitrin是抑制立枯丝核菌GD118的主要次生代谢物。最后,qRT-PCR分析表明硝吡咯菌素的合成在转录水平上受到菌株JP2-270中Lys R家族转录调控蛋白Bys R的正向调控;并且,差异代谢物谱分析也证明Bys R能够正调控硝吡咯菌素的合成。在伯克霍尔德氏菌中Lys R类型的转录调控蛋白Bys R作为硝吡咯菌素合成调控的研究属于首次报道,Bys R蛋白可作为基因工程的靶点,通过遗传改良提高硝吡咯菌素的生物合成量。因此,菌株JP2-270具有开发成生物防治剂防治植物真菌病害的潜能。
    • 栾春晶; 李修平
    • 摘要: 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高产已成为水稻育种的重中之重。水稻纹枯病是水稻3大病害之一,近年来,纹枯病越来越严重,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的吸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长期以来,防治效果不佳,造成环境污染,对于高抗品种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培育抗病品种才是最经济有效的解决办法。目前,育种研究虽有了一定的良好成绩,但仍存在许多的不足,本文就水稻抗纹枯病育种情况进行介绍,并对其进行了展望。
    • 张静文; 张竞成; 张雪雪; 黄玉娟; 郭安红; 吴开华
    • 摘要: 本文基于植保、气象等数据研究水稻纹枯病发病等级-时间动态的预测方法和模型。利用2010年-2016年湖南省12个县的植保调查数据和气象观测值,以水稻纹枯病流行机理为基础将Logistic方程与构建的温度影响模块和湿度影响模块耦合,建立Logistic-RICEBLA病害预测模型。通过对模型参数进行调优、训练和验证,实现对水稻纹枯病发病等级的动态预测。结果表明,Logistic-RICEBLA模型能够较好地响应温度、湿度等气象条件的变化,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的水稻纹枯病发病等级-时间变化曲线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经验证,模型预测结果在单时相上精度达到R^(2)=0.68,RMSE=1,容错准确率P_bias=88%,表明预测值与实际发病等级的误差基本控制在±1级范围内。在多时相整体趋势的验证方面,模型预测的病害流行曲线下面积(AUDPC)与病害实际发展的AUDPC保持高度一致性,决定系数(R^(2))达到0.86,表明模型能给出纹枯病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发病等级变化的整体趋势。本研究构建的Logistic-RICEBLA模型能由简单的气象数据和植保数据驱动,对水稻纹枯病发病等级进行动态预测,有助于在植保管理中及时掌握区域中病害发生发展的趋势,为水稻病害统防统治等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 吕连庆; 顾小刚; 廖荣才
    • 摘要: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江苏沿江地区常年呈重发态势。为验证新型高效药剂8%噻呋酰胺·嘧菌酯漂浮大粒剂(农艾抛)在水稻全生育期1次用药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特进行此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药剂(45%噻呋·嘧菌酯SC)处理和常规防治处理相比,于水稻活棵期,施用8%噻呋酰胺·嘧菌酯漂浮大粒剂1次,即可明显推迟水稻纹枯病的始见病期,并减轻前中期水稻纹枯病的发生程度,对水稻纹枯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水稻生长安全。
    • 廖龙
    • 摘要: 纹枯病、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并称为世界稻作三大病害,其中纹枯病从水稻苗期到生长后期均可感染,导致水稻无法正常抽穗或秕谷数量增多,而稻瘟病主要影响水稻产量,轻则减产15%,重则减产50%甚至绝收。以下介绍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的发病条件、症状及防治方法,为种植户提供参考。一、水稻纹枯病(一)发病条件纹枯病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发病条件主要与菌核数量、气温、湿度和耕作习惯有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