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氰烯菌酯

氰烯菌酯

氰烯菌酯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279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化学工业、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0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271357篇;相关期刊42种,包括植物保护、湖北植保、浙江农业科学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第29届中国植保信息交流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化学防治专业委员会第八届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学术研讨会等;氰烯菌酯的相关文献由497位作者贡献,包括冯建雄、郑敬敏、李明甫等。

氰烯菌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0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71357 占比:99.95%

总计:271504篇

氰烯菌酯—发文趋势图

氰烯菌酯

-研究学者

  • 冯建雄
  • 郑敬敏
  • 李明甫
  • 何爱华
  • 侯江利
  • 周明国
  • 孙瑞
  • 寇鹏斌
  • 张崇斌
  • 张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周奋启; 董红刚; 袁林泽; 耿跃; 左希; 陈凤; 庄静
    • 摘要: 由于气候条件适宜、田间子囊壳带菌率较高,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近年小麦赤霉病发生加重,在扬州市邗江区大发生频次明显增加,防控难度加大,尤以2012年发生最重。本文分析了邗江区2012—2020年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及重发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防控建议,为小麦赤霉病的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 徐飞; 韩自行; 宋玉立; 刘伟; 周益林; 李丽娟; 王俊美; 秦志英; 程燕君
    • 摘要: 小麦茎基腐病是小麦上重要的真菌性茎基部病害,在黄淮海冬麦区呈广泛流行态势,对我国小麦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评价了不同拌种剂、拔节期喷施杀菌剂以及两者结合使用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药剂拌种防治结果表明:60 g/L戊唑醇FS、25 g/L咯菌腈FS和25%氰烯菌酯SC拌种处理能显著降低苗期病株率,其病株防治效果为63.6%~100%。药剂拌种对灌浆期小麦茎基腐病的病情指数防治效果受到年份和地点的影响。2018年开封和2020年内黄的25%氰烯菌酯SC、2019年温县和2020年内黄的30 g/L苯醚甲环唑FS和2020年内黄的30%丙硫菌唑OD拌种可以显著降低小麦灌浆期的病情指数;在2019年温县的25%氰烯菌酯SC和2018年开封的30 g/L苯醚甲环唑FS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病情指数,但未达到显著水平。综上所述,25%氰烯菌酯SC、30 g/L苯醚甲环唑FS和30%丙硫菌唑OD拌种处理的灌浆期病情指数防治效果为12.8%~85.1%,增产1.2%~13.1%。拔节期喷施杀菌剂的结果表明:30%多·酮SC、30%丙硫菌唑OD和50%多菌灵WP在小麦拔节期喷雾防治能够显著降低灌浆期的病情指数,病情指数防效为49.5%~59.2%;白穗率防治效果为9.5%~17.9%;病茎率防治效果为46.7%~61.4%;除30%丙硫菌唑OD外,其他2种药剂处理可使小麦增产5.0%~6.1%。药剂拌种结合拔节期喷施杀菌剂的结果表明:25%氰烯菌酯SC(药种比5∶1000)单独拌种处理或30 g/L苯醚甲环唑FS(药种比3∶1000)拌种结合拔节期30%多·酮SC(1200 mL/hm^(2))喷雾能够有效降低病情指数24.1%~26.0%,并提高产量10.0%~15.3%。
    • 王秋岭; 袁谦; 曹永周; 范志业; 陈莉; 刘迪; 刘立峰; 王文豪; 李雷雷; 陈琦; 侯艳红; 杜梦圆; 李世民
    • 摘要: 为了明确河南省漯河市8个不同地点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氰烯菌酯、戊唑醇和咪鲜胺的敏感性,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4种杀菌剂对8株禾谷镰刀菌的毒力。结果表明,4种杀菌剂对8株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中多菌灵对8株禾谷镰刀菌的半数效应浓度(EC_(50))值在0.4128~0.7459 mg·L^(-1),氰烯菌酯对8株禾谷镰刀菌的EC_(50)值在0.0788~0.2600 mg·L^(-1),戊唑醇对8株禾谷镰刀菌的EC_(50)值在0.0814~1.2424 mg·L^(-1),咪鲜胺对8株禾谷镰刀菌的EC_(50)值在0.0071~0.2177 mg·L^(-1),不同禾谷镰刀菌菌株对同一杀菌剂的敏感性差异显著。建议交替使用EC_(50)低于均值的杀菌剂用于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治,延缓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的产生。
    • 李美霞; 陈香华; 周长勇; 陈亚丽; 朱春华; 曹凯歌; 王建新; 周明国; 段亚冰
    • 摘要: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灭菌唑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毒力,测得灭菌唑对10株水稻恶苗病菌的EC_(50)值范围为0.0664~0.7661μg/mL。采用有效成分质量浓度分别为60、120和240μg/mL的25 g/L灭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处理水稻种子后,对水稻发芽率、株高、鲜重均无影响。表明灭菌唑对水稻恶苗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且对水稻安全,可用于水稻恶苗病的化学防控。氰烯菌酯对10株水稻恶苗病菌的EC_(50)值范围为0.0076~0.2629μg/mL。将氰烯菌酯和灭菌唑分别按质量比4:1、3:1、2:1、1:1、1:2、1:3和1:4复配,测定了复配药剂对水稻恶苗病菌的联合毒力,所得增效系数在0.5~1.5之间,均为相加作用。研究表明,将氰烯菌酯与灭菌唑复配后施用,不仅能显著降低单剂的使用剂量,且能降低氰烯菌酯对病原菌群体的选择压力,延缓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速度,保障病害防效和水稻生产安全。
    • 韩庆莉; 肖小阳; 谢永辉; 王铎; 李志刚; 刘申艳; 李星慧; 陈雅琼
    • 摘要: 用Wadley法评价吡唑醚菌酯和氰烯菌酯混配对3种重要的植物真菌病原菌厚垣镰刀菌、烟草疫霉菌和立枯丝核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2种药剂混用对3种病原菌的抑制均无拮抗作用,混配对厚垣镰刀菌和烟草疫霉菌的抑制效果表现出相同的规律,除吡唑醚菌酯和氰烯菌酯为3∶1表现为加成外,其他配比从2∶1到1∶3都表现为增效作用,且增效程度与氰烯菌酯比例增大成正相关;对立枯丝核菌,除吡唑醚菌酯:氰烯菌酯3∶1配比表现为加成外,其他配比均为增效,其中2∶1配比增效最为显著。
    • 郑庆伟
    • 摘要: 氰烯菌酯(Phenamacril)是由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江苏基地研发的氰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镰刀菌类引起的病害,可强烈抑制病菌菌丝生长和发育,对小麦赤霉病、水稻恶苗病等病害效果显著。日前,氰烯菌酯两个产品同时获批登记,登记作物和防治对象均为草莓枯萎病,表明氰烯菌酯市场前景看好。
    • 张承启; 王晓妍; 陈莉
    • 摘要: [目的]Abp1作为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家族成员之一,在各种真核生物肌动蛋白骨架形成过程中具有核心作用.本研究旨在分析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中肌动蛋白结合蛋白FgAbp1在生长发育、对新型杀菌剂氰烯菌酯敏感性以及毒素体形成等生物学过程中的功能.[方法]利用融合PCR和酵母空隙修复技术分别构建FgAbp1基因敲除打靶片段和融合荧光蛋白载体,再通过聚乙二醇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的方法获取基因缺失突变体△FgAbp1和荧光标记菌株.观察比较野生型PH-I、突变体△FgAbp1和回补体△FgAbp1-C的菌丝生长、有性生殖以及无性繁殖,并测定基因敲除突变体△FgAbp1对杀菌剂氰烯菌酯的敏感性.通过融合绿色荧光蛋白,明确FgAbp1在菌丝中的分布情况;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FgAbp1对细胞中液泡/囊泡形态的影响.在非产毒环境和诱导产毒条件下,通过双荧光共定位分析FgAbp1在禾谷镰孢毒素体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结果]禾谷镰孢中,FgAbp1主要呈颗粒状定位于近细胞膜处.在MM培养基中,基因敲除突变体△FgAbp1的生长速率与野生型相比降低了15%,但在营养丰富的CM中△FgAbp1的生长速率却减慢了38%.突变体△FgAbp1在无性繁殖以及有性生殖过程中相较野生型没有明显缺陷.然而在0.5 μg·mL-1氰烯菌酯的作用下,△FgAbp1的菌丝生长完全受到抑制,并且分生孢子萌发率显著下降.此外,敲除基因FgAbp1导致细胞中液泡不能正常形成且囊泡增多.在非产毒条件下,FgAbp1与DON毒素合成关键酶Tri1共定位于囊泡中;在诱导产毒条件下,FgAbp1与Tri1则共定位于毒素体中.此外,敲除基因FgAbp1会导致毒素体不能正常形成.[结论]肌动蛋白结合蛋白FgAbp1在禾谷镰孢营养生长、发育、氰烯菌酯敏感性以及毒素体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摘要: 选用对路的药剂种类、足够的有效剂量,是保证预防控制小麦穗期病虫害效果的关键。防治赤霉病,应优先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停止使用多菌灵单剂,慎用刺激毒素产生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氰烯菌酯、戊唑醇每亩有效成分用量不少于25克和12克;防治白粉病,可选用戊唑醇、烯唑醇、腈菌唑、醚菌酯、烯肟菌胺等药剂;防治蚜虫,可选用吡蚜酮、吡虫啉等药剂;防治粘虫,推荐使用25%氰戊·辛硫磷,亩用量40毫升,叶面喷肥亩用氨基酸不少于50克。同时,二次用药的田块,要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品种,以延缓抗药性产生、提高防治效果。
    • 王国迪; 陈瑞; 汪彦欣; 赵丽; 张宇
    • 摘要: 对2019年杭州地区水稻恶苗病暴发流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稻种带菌率高和对氰烯菌酯产生抗药性是导致其大发生的主要原因.进一步田间试验表明,4.23%甲霜·种菌唑微乳剂400倍液和6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2 000倍液、5%咪鲜胺乳油2 000倍液加25%氰烯菌酯悬浮剂2 000倍混昆配液浸种48 h对恶苗病的防效较好,显著优于25%氰烯菌酯悬浮剂750倍液和2 000倍液,适合在老(重)病区和对氰烯菌酯抗性较高的地区轮换使用来控制恶苗病的发生为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