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氯代烃

氯代烃

氯代烃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300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化学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0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70967篇;相关期刊102种,包括地学前缘、生物工程学报、岩矿测试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2013地下水污染防治研讨会等;氯代烃的相关文献由826位作者贡献,包括吕树光、林匡飞、李辉等。

氯代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0 占比:0.18%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0967 占比:99.80%

总计:71106篇

氯代烃—发文趋势图

氯代烃

-研究学者

  • 吕树光
  • 林匡飞
  • 李辉
  • 邱兆富
  • 赵天涛
  • 邢志林
  • 隋倩
  • 李炳智
  • 刘莉莉
  • 张丽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慧颖; 王盼盼; 刘鹏; 李发生; 曹云者
    • 摘要: 原位热脱附是近年来我国兴起和大规模应用的修复技术,为明确修复中不同介质污染物浓度水平,解决原位热脱附修复后全面效果评估问题,以某氯代烃污染场地原位热脱附修复工程为案例,采集修复加热周期结束进入降温阶段时土壤和土壤气体剖面样品进行检测分析,识别修复后期土壤和土壤气中目标污染物的浓度水平、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并提出对于原位热解吸修复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和二次污染防控建议.结果表明:①案例场地土壤中氯代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仅1%痕量检出,所有样品均达到修复目标值.②土壤气中污染物有不同浓度检出,其中三氯乙烯最大浓度为2310μg/m^(3),有潜在健康风险.③低渗透层对气相污染物迁移具有阻滞作用,地表的水泥层下积聚了不同浓度的污染物.④三氯乙烯、四氯乙烯和顺式-1,2-二氯乙烯的沸点低,土壤有机碳分配系数(K_(OC))低,垂向迁移效率高,它们在土壤气中的浓度最大值均出现在顶层;六氯丁二烯相对沸点高,K_(OC)高,其浓度最大值出现在深层粉质黏土低渗透地层处.研究显示,原位热脱附技术对于土壤中高浓度氯代烃污染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但是研究时段内土壤达到修复标准后土壤气中污染物仍有不同程度检出.因此,建议原位热脱附修复后,应同时对土壤和土壤气两种介质进行采样评估,同时加强原位热脱附区域低渗透层识别,优化气相抽提方案.
    • 侯盾; 徐青松; 张志强; 刘海涛; 陈选平; 曲丹; 李佳璐; 熊惠磊
    • 摘要: 氯代烃类化合物广泛用于塑料、橡胶、染料、润滑油、农药和电子等行业的生产过程,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生产使用、存储与处置等环节中,氯代烃类化合物易渗入地下水,对地下水环境造成污染。在某氯代烃污染场地的地下水修复工程中应用高效吹脱技术,以实现污染羽的有效控制。工程实践结果表明:抽出处理后出水中的四氯化碳、1,1,2-三氯乙烷、1,2-二氯乙烷、三氯乙烯和三氯甲烷等污染物浓度均达到《山东省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 37/599—2006)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Ⅳ类标准的要求,可为类似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场地的地下水修复提供一定技术借鉴和工程示范。
    • 诸毅
    • 摘要: 上海市某地块内的土壤和地下水受1,2-二氯乙烷污染。本案例修复过程中先采用多相抽提技术(MPE)降低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浓度,然后通过原位注入零价铁生物强化药剂,实施厌氧强化原位生物修复进一步降低目标污染物浓度。经过60天的多相抽提及注入187吨药剂后,该地块土壤和地下水中1,2-二氯乙烷浓度均达到修复目标。本案例表明,采用多相抽提与强化原位生物修复技术联合修复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氯代烃污染物是一种高效可行的技术选择。
    • 林宁婷; 朱峰; 薛建平; 田晓蕊; 刘贵; 滕牧; 周爱晖
    • 摘要: 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纺织品中14种有害氯代烃类化合物的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样品采用正十四烷振荡提取,通过气质联用仪对提取液进行测定,以特征离子定性,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10~10.0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均在0.997以上,方法的线性关系良好;方法定量限为1 mg/kg;在1倍定量限、2倍定量限和10倍定量限3个加标水平下,平均回收率为80.5%~98.9%,相对标准偏差为3.3%~5.9%。该方法操作简便、高效、重现性良好,适用于纺织品中14种有害氯代烃类化合物的分析检测。
    • 王昶童; 严志楼; 江有程
    • 摘要: 以历史电镀厂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布点取样并进行污染物指标检验,筛选出主要污染物,利用相关评价方法对调查范围内土壤超标污染物进行了描述分析。电镀厂历史生产活动造成土壤重金属(铜、镍、锑、铅、钴、六价铬)、石油烃(C10~C40)、挥发性有机物(氯代烃)和半挥发性有机物(多环芳烃)污染,其中六价铬污染最严重。整体而言,大部分污染物污染程度随土壤深度递减,污染主要停留在填土层和粉质黏土层。部分污染物如六价铬和挥发性有机物中氯代烃污染程度存在随土壤深度递增的规律,与该类物质在土壤中的迁徙特性有关。研究为电镀企业区域土壤污染预防以及电镀污染地块调查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 马欣程; 徐红霞; 孙媛媛; 施小清; 吴吉春
    • 摘要: 随着监测自然衰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趋成熟,其在氯代烃污染场地修复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本文在简要回顾监测自然衰减技术来源和发展的基础上,围绕主导氯代烃去除的生物自然衰减过程,综合探究了影响监测自然衰减效率的污染物、生物和环境因素,概述了评估氯代烃污染场地自然衰减能力的实地监测和数值模拟手段,并基于室内模拟实验和场地实际应用现状,分析了其与强化衰减技术联合应用的发展趋势.今后需要在复合污染体系的自然衰减特征、生物降解调控机理研究、数值模拟及同位素分析等手段的应用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期为氯代烃污染场地的绿色修复提供参考.
    • 刘芬芬; 孙小华; 丁力; 刘清俊; 顾海波; 佟雪健
    • 摘要: 搬迁企业原址场地可能受原生产生活遗留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因此,在原场地再利用之前必须对其进行污染调查.对北京市某化工厂搬迁场地进行土壤污染初步调查,以超建设用地二类用地的筛选值或管制值来表征污染物超过土壤背景值的程度.初步污染调查结果表明,该场地土壤中苯、甲苯、氯苯、四氯化碳和氯仿浓度超标.其中苯、四氯化碳和氯仿的最大浓度分别超筛选值的32.5倍、59倍和151.2倍,且都超管制值,属于重度污染;甲苯最大浓度超筛选值(等于管制值)3.23倍,属于中—重度污染;氯苯略微超过筛选值,属于轻度污染,超标土样均来自同一钻孔AD56.场地污染特征,平面上呈点状分布,垂向上污染集中在约4 m深处的弱透水层,与地层岩性关系密切.经场地重点区域初步污染调查判定为污染地块,需进行详细调查和风险评估.
    • 朱静静; 刘宇维
    •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及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工业发展速度逐步加快,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的地下水污染问题。文章主要研究氯代烃污染地下水,总结了污染现状及其污染特征,开展了调查与修复技术调研,提出合理建议,旨在为氯代烃污染地下水治理提供参考。
    • 任加国; 郜普闯; 徐祥健; 夏甫; 韩旭; 尚长健; 生贺; 杨昱; 姜永海
    • 摘要: 氯代烃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被广泛应用,使用过程中的跑冒滴漏已使其成为地下水中最常检测出的有毒有害污染物之一,严重影响人体健康与生态环境安全. 为更清楚地了解地下水中氯代烃污染特点与修复技术发展现状,首先对地下水中氯代烃迁移转化特征进行梳理,分析并总结氯代烃多相态、多介质赋存状态以及影响其迁移转化的因素;其次,归纳阐述不同赋存状态下氯代烃适用的修复技术,包括试验研究与实际场地修复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修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当前研究现状,对氯代烃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调查研究表明,PRB技术墙体新介质、缓释氧化剂及污染物靶向修复材料的开发、高抗性且生存能力强的工程菌培育以及修复技术之间的联用将是地下水氯代烃污染治理的发展方向;同时,在修复技术的选择与联用上,必须遵循技术与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相适应的修复思路.
    • 牛浩博; 魏亚强; 李璐; 殷乐宜; 赵航; 陈坚
    • 摘要: 为指导山东某氯代烃地下水污染场地开展地下水修复风险管控,建立了单层非均质二维地下水流模型和溶质运移模型,通过实测数据完成了模型的识别与验证.基于修复浓度大于3000μg/L污染物的目标,讨论48例不同井数量、不同抽水量的抽水方案,通过加权平均评价和聚类分析确定了响应不同性质事件的最优方案.结果表明:方案3~8在较短时间501 d达到设定修复标准,比对照组节省成本48%.实验验证了关停上游低效率抽水井、合理设计不同井位抽水量可提高截获效率,为类似污染场地地下水抽水方案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