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氮碳共渗

氮碳共渗

氮碳共渗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331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能源与动力工程、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3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194741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技术与市场、材料导报、机械工程材料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第十一次全国热处理大会、2014年先进节能热处理技术与装备研讨会、华北地区第十九届热处理技术交流会暨天津市热处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等;氮碳共渗的相关文献由620位作者贡献,包括M·L·霍利、伍翠兰、陈希原等。

氮碳共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3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94741 占比:99.88%

总计:194970篇

氮碳共渗—发文趋势图

氮碳共渗

-研究学者

  • M·L·霍利
  • 伍翠兰
  • 陈希原
  • 王忠诚
  • 郭忠诚
  • 黄孝友
  • 刘赞辉
  • 吴晓春
  • 商兴国
  • 姚春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忠诚; 贺心旺; 吴文超
    • 摘要: 发动机气门在氮碳共渗后出现气门杆部直线度和锥面跳动超差,比例高达20%。试验结果表明:气门杆部弯曲或焊接后错移大,使得磨削加工时产生校直应力,之后去应力退火不充分会造成杆部直线度超差。气门锥面跳动超差则是由于杆部直线度超差以及圆弧加工或锥面磨削应力大造成的。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 贾永宁; 金军
    • 摘要: 针对马达缸体和柱塞摩擦副在应用过程中出现有磨损、拉伤的现象,对缸体的氮碳共渗热处理程序的研究和改进,确定了氮碳共渗的保温和预氧化对稳定氮碳共渗过程和提升氮碳共渗质量作用显著,为气体氮碳共渗的质量提升和应用提供改进方向。
    • 陈永桂; 陈舒杨; 陈琼; 陈翔; 陈明安
    • 摘要: 为提高H13模具钢氮碳共渗后表面的耐蚀性,通过一次水热合成法在其表面制备了沸石涂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分别表征了沸石涂层的结构特征以及元素组成。采用Tafel极化曲线测试、电化学阻抗谱测量以及3.5%NaCl溶液室温浸泡实验考察了沸石涂层的耐蚀性。结果表明,采用一次水热合成法制备的涂层由交联生长的沸石颗粒构成,其厚度约为18μm。在3.5%NaCl溶液中,其腐蚀电流密度比H13氮碳共渗基体低2个数量级,浸泡840 h后的低频阻抗模值比没有浸泡时下降了约一个数量级,但仍比氮碳共渗基体高1.5倍。在3.5%NaCl溶液中浸泡1800 h后,沸石涂层在微观上出现了大量的腐蚀产物,表明它已逐渐失效。
    • 朱贺
    • 摘要: 氮碳共渗具有共渗温度低、时间短、处理后工件变形小、化合物层脆性小等优点.适用于表面高硬度、高耐磨性、心部有一定韧性的零件.使用新型的可控井式渗氮炉对内齿圈进行氮碳共渗处理,共渗后出现了一些质量问题,对其进行原因分析,制定相应改进措施并优化氮碳共渗工艺,经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王宇; 曾伟; 韩靖; 戴光泽; 赵君文; 徐忠宣
    • 摘要: 以ER8车轮钢轮辋材料为研究对象,在570°C下对其进行氮碳共渗,然后利用MMU-5G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对未处理试样和氮碳共渗后试样进行了四种不同温度(25°C,300°C,400°C,500°C)的摩擦磨损实验.利用截面显微硬度表征渗层厚度,同时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VK-9710)和XRD仪观察并分析了共渗层的结构、成分和微观形貌,并对两种试样的磨损性能、粗糙度和磨痕形貌进行了记录分析.结果表明:经氮碳共渗后试样表层显微硬度显著增大;氮碳共渗在环境温度低于400°C时显著增强了材料的磨损性能,在400°C及以上温度时氮碳共渗对降低ER8车轮钢轮辋材料的磨损效果十分有限;磨损形式主要是磨粒磨损、粘着磨损和氧化磨损,未处理试样在25~500°C之间的各个温度区间都存在磨粒磨损,氮碳共渗试样磨粒磨损主要存在于25°C和500°C,而两者氧化磨损和粘着磨损则主要存在于高温环境(300~500°C)下,当温度上升到500°C时,粘着磨损加剧.
    • 王诗茜; 由园; 都鑫
    • 摘要: 对38CrMoAl钢进行了460°C氮碳共渗(0.1 L/min氨气+0.025 L/min乙醇)后氧化(0.015 L/min氨气+0.15 L/min空气)改性层的制备及表征.4,8,12 h后的共渗层增重分别是0.88,0.97,1.29 mg/cm2;与未表面处理试样相比增重明显.4,8,12 h共渗层的表面硬度分别为1362,1283,1289 HV0.05,共渗层截面的硬度从表面缓慢下降到基体(≈381.3 HV0.05).4,8,12 h后改性层的厚度分别为140.1,150.2,200.4μm.氮碳共渗后氧化层包括Fe3O4和ε-Fe2-3N,Fe3O4为主要相,ε-Fe2-3N为次要相.38CrMoAl钢460°C氨气氮碳共渗后氧化8 h后,表面层中Fe3O4的比例相对较大,耐蚀性提高.
    • 李春
    • 摘要: 为提高耐磨性能和使用寿命,HT200灰口铸铁锅需进行气体氮碳共渗.技术要求为:经盐雾试验6h后,铁锅表面颜色异常点少于10个,锈点少于5个.经过3次试验,得出了能使铸铁锅达到技术要求的气体氮碳共渗工艺为:采用NH3+CO2作渗剂,二段氮碳共渗,第1段510°C×1h,分解率25%,第2段560°C×3h,分解率50%~55%.
    • 王琳
    • 摘要: 轴销类钢件可通过氮碳共渗提高耐磨性,但这是通过提高其表面硬度实现的,因此在工件配合面没有润滑剂的情况下,有出现咬合现象的可能性.通过改变化学热处理工艺,解决了轴销类钢件的咬合问题.
    • 摘要: 5. 6真空热处理炉可实现的工艺真空热处理几乎可以实现所有的常规热处理工艺,而且处理的质量可大大提高。可实现无氧化、无脱碳、无渗碳,无磷屑、脱脂除气等作用,从而达到表面光亮净化的效果。真空热处理炉除进行淬火、退火、回火最常用的工艺外,可以等温淬火。由于真空加热炉可在较高温度下工作,且工件表面可以保持洁净,这能加速化学热处理的吸附和反应过程。因此也广泛用于化学热处理,如渗碳、渗氮、碳氮共渗、氮碳共渗、渗铬、渗硼以及多元共渗等工艺,都能得到更快、更好的效果。
    • 欧海龙; 金林奎; 邹文奇; 廖森梁; 黄持伟
    • 摘要: The causes of fracture occurring in the assembling process of an H13 steel injection molding hot runner nozzle were analyzed by macroscopic test,chemical composition analysis,hardness test,metallographic examination and so 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racture of the hot runner nozzle was mainly caused by the high nitrogen potential in the nitrided layer when it was nitrocarburized which led to the cracking and spalling of the screw surface and resulted in the brittle fracture of the part during assembling.At the same time,the fillet radius of the bottom groove of inner hole screw was very small and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degree was greatly increased, which also increased the cracking tendency of the parts.The heating zone on outer surface of the hot runner nozzle was not subjected to stress relief annealing after welding process,which greatly reduced the strength and toughness of the material and further increased the brittle cracking tendency of the parts.The design hardness of the hot runner nozzle was rather high,which could increase the strength,but the toughness of the material was also decreased. Finally,improvement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fracture reasons.%采用宏观检验、化学成分分析、硬度检测、金相检验等方法对某 H13钢注塑热流道喷嘴在装配过程中发生断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热流道喷嘴断裂主要是由于零件在氮碳共渗处理时,渗氮层内的氮势过高使其内孔螺牙表层开裂和剥落,造成零件在装配时发生脆性断裂;同时内孔螺纹底槽圆角半径极小,应力集中程度显著增大,增加了零件开裂的倾向;热流道喷嘴外表面的加热带在焊接加工后,未进行去应力退火处理,使材料的强韧性大幅度降低,进一步增加了零件脆性开裂的倾向;热流道喷嘴的设计硬度偏高,虽然材料的强度提高了,但其韧性也会有所降低.最后针对上述断裂原因提出了改进措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