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氧化还原酶

氧化还原酶

氧化还原酶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346篇,主要集中在生物化学、化学工业、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2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356938篇;相关期刊127种,包括生物工程学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英文版、生物加工过程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第十七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第十三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大会等;氧化还原酶的相关文献由812位作者贡献,包括毛裕民、谢毅、方柏山等。

氧化还原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2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2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56938 占比:99.95%

总计:357114篇

氧化还原酶—发文趋势图

氧化还原酶

-研究学者

  • 毛裕民
  • 谢毅
  • 方柏山
  • 王世珍
  • 徐岩
  • M·博布科瓦
  • 戴仁科
  • A·古普塔
  • 李琳
  • A·布埃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史鑫锐; 陈滢锴; 陈中婷; 赵尉丹; 江明生; 陈海兰
    • 摘要: [目的]研究鸡血藤总黄酮对环磷酰胺所致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昆明系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试验周期为7 d。对照组小鼠试验全程给予生理盐水。环磷酰胺(CTX)组小鼠1~4 d灌胃给予生理盐水;5~7 d腹腔注射80 mg/(kg·BW)CTX,每天给药1次。鸡血藤总黄酮(TFSD)100组、CTX+TFSD25组、CTX+TFSD50组、CTX+TFSD100组小鼠1~7 d分别灌胃给予100、25、50、100 mg/(kg·BW)TFSD,每天给药1次;试验5~7 d除TFSD100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外,其余试验组腹腔注射80 mg/(kg·BW)CTX,每天给药1次。试验结束后对各组小鼠进行眼球采血及剖检;检测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髓过氧化物酶(MPO)、黄嘌呤氧化酶(XOD)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测定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碱性磷酸酶(ALP)活力,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β(IL-1β)含量。[结果]环磷酰胺可显著(P<0.05)降低小鼠肝脏中SOD、GSH-Px以及血清中ALT活力,显著(P<0.05)升高肝脏中XOD与MPO活力、血清中ALP活力以及炎症细胞因子IL-1β和IL-6释放水平。25、50、100 mg/(kg·BW)的TFSD处理均可显著(P<0.05)抑制由CTX引起的SOD活力降低,25 mg/(kg·BW)的TFSD处理可显著(P<0.05)提高CTX处理小鼠的GSH-Px活力;50 mg/(kg·BW)的TFSD处理可显著(P<0.05)抑制由CTX引起的XOD和MPO活力升高,且可显著(P<0.05)降低CTX处理小鼠血清中的AST活力;25、50、100 mg/(kg·BW)的TFSD处理可显著(P<0.05)抑制由CTX引起的血清中ALP活力升高,同时降低ALT活力。25、50、100 mg/(kg·BW)的TFSD处理均可显著(P<0.05)抑制由CTX引起的IL-1β水平升高。[结论]鸡血藤总黄酮可通过调节小鼠炎症因子释放以及肝组织中氧化还原酶水平对环磷酰胺所致肝损伤提供保护,推荐剂量为25 mg/(kg·BW)。
    • 崔馨予; 吴冉冉; 王园明; 朱之光
    • 摘要: 酶促生物电催化是一种绿色高效的催化技术,充分结合了生物酶催化和电催化的优点,可实现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换,目前已在生物发电、电能存储、CO_(2)固定、传感与监测等方面受到广泛关注。本综述分析了酶促生物电催化的发展现状与当前面临的挑战,从合成生物学的角度详细介绍了氧化还原酶的结构功能和酶促生物电催化系统的基本要素,探讨了酶的改造,包括定向进化、理性设计和引入非天然组件等,以及通过构建多酶复合体模块和强化生物-非生物界面电子传递等方法以提高系统性能。围绕电子传递和能量转化效率等问题,阐述了酶的定向固定方法、电子传递机制以及电极材料设计原则。此外,总结了酶促生物电催化技术在酶燃料电池、生物传感器、化学品酶电合成等合成生物学相关领域的前沿应用。最后,本文展望了未来前景,并提出了从设计改造电活性生物元件、拓宽反应电势、放大反应系统等方面进一步提升酶促生物电催化系统的性能和可应用性。
    • 张秋; 尚艺婕; 史静
    • 摘要: 为探究生物质炭对Cd污染土壤团聚体酶活性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向模拟Cd污染土壤中添加生物质炭并测定水稻根际土壤团聚体碳循环酶与氧化还原酶活性.结果表明:Cd污染土壤团聚体酶活性对添加量为2.5%的生物质炭响应明显,氧化还原酶活性指数值介于0.522~0.792之间.在2.5mg/kg的外源Cd条件下,2.5%的生物质炭比未添加生物质炭处理显著提高蛋白酶与过氧化氢酶活性至121%与653%.在Cd污染土壤中添加生物质炭,碳循环酶与氧化还原酶及综合酶活性均在0.5~1mm中等粒径土壤团聚体中产生富集效应,其酶活性随土壤团聚体粒径的增大呈先升后降最终趋于稳定的趋势.研究显示,在2.5mg/kg的外源Cd条件下,添加2.5%的生物质炭对水稻根际土壤团聚体酶活性影响显著,土壤酶活性受酶种类、生物质炭量与团聚体粒径的综合影响;在Cd污染土壤中添加生物质炭后,土壤酶活性随团聚体粒径的增大呈"∧"形变动规律.
    • 王世珍; 刘凯泷; 王世燕; 江亮; 段凌暄; 熊雨; 季哲惠
    • 摘要: 氧化还原酶可催化许多关键反应,在生物制造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关注新型材料在氧化还原酶固定化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总结碳材料、导电高分子、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等以及复合材料固定化酶的研究现状,分析各种材料的介观结构、理化性能,及其在酶固定中的优势和缺点.探讨以提高材料生物相容性从而提升氧化还原酶稳定性和催化效率为导向的界面修饰调控策略.着重介绍导电材料固定化氧化还原酶,及其在生物转化、生物传感器、生物燃料电池等领域的应用.展望氧化还原酶固定化的发展趋势和所面临的挑战.
    • 马文倩; 杨心治; 莫靓; 游咏
    • 摘要: cqvip:珠蛋白是一类结构保守的血红素蛋白家族,大部分生命中均有表达[1]。它们具有紧凑的螺旋构象和附着血红素的能力,允许气态双原子分子可逆结合,包括氧(oxygen,O2)、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一氧化碳(carbonic oxide,CO)等[1],在机体中主要承担氧的储存和运输功能。已知的珠蛋白主要有红细胞特异性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肌肉中的肌红蛋白(myoglobin,Mb)、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组织中的脑红蛋白(neuroglobin,Ngb),以及各种器官中普遍存在的胞红蛋白(cytoglobin,Cygb)。
    • 魏佳乐; 刘鑫奕; 陆绍永; 芦雪峰; 张健
    • 摘要: 目的 ·通过整合不孕症遗传因素大数据,挖掘突变规律及相关致病基因.方法 ·根据全球蛋白资源数据库(Universal Protein Resource,Uniprot)蛋白类别对搜集的人类不孕症致病基因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临床病例中每类基因的突变频数.针对功能异常的氧化还原酶这一重要致病因素,进行功能和通路分析,观察通路的相关情况.于小鼠基因数据库(Mouse Genome Informatics,MGI)获取人类类固醇激素生成通路的小鼠同源基因及致病信息,寻找规律并结合基因互作分析评估其中的潜在基因.结果 ·不孕症致病基因里氧化还原酶类基因突变最常见,可能最易发生突变;其聚集于类固醇激素生成通路,发现潜在相关突变基因,并发现此通路醛酮还原酶家族1成员C3(aldo-keto reductase family 1 member C3,AKR1C3)是其中最可能的人类不孕症的潜在致病基因.结论 ·主要产生类固醇激素的氧化还原酶类致病基因在不孕症中突变最常见,可能包括AKR1C3.
    • 李青; 刘武军; 郭潇佳; 王倩; 赵宗保
    • 摘要: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是生命体中必不可少的氧化还原辅因子.NAD具有β-NAD和α-NAD两种差向异构体,而大多数NAD依赖酶偏好β-NAD.近年来,已合成大量结构简化的NAD类似物,并探索其作为氧化还原辅因子应用于生物催化反应.通常认为酶天然具有立体选择性,而很多结构简化的NAD类似物不含手性中心,暗示有必要合成手性NAD类似物以评估其性能.本研究拟设计合成手性NAD类似物,并初步探讨部分氧化还原酶利用它们作为辅酶的催化性能.以商品化光学纯的氨基-3-苯基丙酸为手性原料,合成了两对NAD类似物对映体,并用来源于巨芽孢杆菌的突变型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P450 BM3 R966D/W1046S)和来源于硫化叶菌的突变型葡萄糖脱氢酶(SsGDH I192T/V306I),测试这些NAD类似物作为辅酶的催化活性.结果发现,P450 BM3 R966D/W1046S利用还原型S构型NAD类似物的催化效率高于对应的R构型NAD类似物;而SsGDH I192T/V306I则对NAD类似物对映体均没有活性.研究初步表明,氨基酸可作为手性原料制备立体构型明确的NAD类似物,而氧化还原酶表现出偏好特定手性NAD类似物的现象,也提示需要合成更多的手性NAD类似物,并系统测试和匹配氧化还原酶及其突变体,以创建出基于辅酶依赖型氧化还原酶的新催化体系.
    • 王曦翎; 陈杰; 马娜娜; 丛志奇
    • 摘要: 碳氢键选择氧化是合成化学领域的重要课题,其中烷烃选择性羟化反应更是面临着化学选择性、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等多重挑战.细胞色素P450酶广泛分布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体内,是公认的多功能生物氧化催化剂.P450酶对惰性C—H键的选择性氧化具有独特优势,在催化烷烃选择性羟化反应方面拥有巨大潜力.本综述简述了P450单加氧酶及其催化烷烃选择性羟化的反应机理,梳理了来自CYP 153家族、CYP52家族和其他家族的天然P450酶催化各类烷烃底物的氧化反应和选择性,讨论了理性设计和定向进化策略在开发烷烃羟化P450突变酶过程中的经典案例,介绍了底物工程、诱饵分子、双功能小分子协同催化等几种化学活化P450酶的策略及其在烷烃羟化上的应用,探讨了P450酶在烷烃选择性羟化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途径,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能够将乙酰辅酶A转化为克罗伊醇的微生物,以及单独或与丙酮和/或异丙醇组合生产克罗伊醇的发酵方法。微生物可以被遗传工程来表达和/或破坏下列酶中的一种或多种:乙醛脱氢酶、醇脱氢酶、双官能乙醛/醇脱氢酶、醛氧化还原酶、磷酸转乙酰酶、乙酸激酶、Co A转移酶A、Co A转移酶B、乙酰乙酸脱羧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