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全军生物医药博士后论坛
全军生物医药博士后论坛

全军生物医药博士后论坛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9-10

主办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

会议文集:全军生物医药博士后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索组织工程骨软骨仿生支架材料一体化制备技术,为采用组织工程再生修复骨软骨缺损奠定基础。rn 方法:应用壳聚糖-胶原蛋白嫁接技术,羟基磷灰石-胶原蛋白矿化技术,以及喷雾干燥技术等方法制备组织工程骨软骨各层支架仿生生物材料;通过细胞生物材料共培养实验、兔背部皮下植入实验,验证其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应用三维打印快速成型技术对组织工程骨软骨一体化支架进行了初步研制。rn 结果:所研制的仿生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三维打印快速成型技术制备的组织工程骨软骨一体化支架均具有与宿主相似的三层结构与组分。rn 结论:仿生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三维打印快速成型技术可以实现具有复杂结构的组织工程骨软骨一体化支架的制备,且具有操作简单、成型精度高、重复性好及可实现产业化等优点。
  • 摘要:综述了谷氨酰胺(Glutamine,Gln)免疫营养在促进蛋白质合成和抑制蛋白质降解代谢中的作用。Gln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氨基酸,它具有抑制蛋白质降解,促进蛋白质合成,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保护肠黏膜屏障,加快创面愈合等多种功效,是具有特殊营养作用的条件必需氨基酸。Cln在烧伤临床救治的应用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成为当今研究的一大热点。
  • 摘要:人工转录因子(artificial transcription factor,ATF)技术是通过体外构建人工转录因子,入核后识别相应DNA上的特异性核酸位点,对特定基因的转录进行调控的一项新技术。一个合适的人工转录因子甚至可以调节某个基因家族或是整条代谢通路中的一系列相关产物,因此,人工转录因子在基础研究、肿瘤等疾病的基因治疗与抗病毒治疗等领域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转录因子通常由两个非常重要的结构域组成,即DNA结合结构域(binding domain,BD)和效应结构域(effcterdomain,ED)。前者具有与特定DNA结合的特性,后者则发挥效应作用。由于人工转录因子可以进行模块化设计,通过改变DNA结合域可以灵活选择其作用靶位;改变其效应域则可以对于目的基因进行激活、抑制、甲基化等不同的调控,应用灵活而方便。实验证明,可把两类不同的结构域以模块形式在体外相互组合,构建新型的人工转录因子,进而调节相应基因的表达。在人工转录因子的设计过程中,构建能够识别特定基因序列的DNA结合域是核心内容,Cys2His2(C2H2)锌指蛋白可作为DNA结合域的一种理想的结构框架。A20蛋白属于胞浆内的一种锌指类瞬时调控蛋白,可抑制不同细胞因子(TNF-α、IL-1、NF-κB等)活化引起的细胞凋亡、过度的炎症反应、免疫排斥,甚至可影响肿瘤的转归等。rn 目的:设计可特异性启动内源性A20基因表达的人工转录因子。rn 方法与结果:(1)确定并克隆A20基因上游假定启动子序列:利用生物软件分析了A20基因上游序列并时A20基因的转录起始位点(TSS)进行定位。进而利用Gene2Promoter数据包以及McPromoter服务器确定了A20基因假定启动子范围。在此基础上,采用PCR方法成功了克隆A20基因假定启动子序列,双荧光素酶活性实验证实其具有启动子活性。rn (2)设计可特异性结合A20基因上游启动子区的人工锌指蛋白ZFP:提交获取的启动子序列到Scrips的ZFTools在线服务器,经软件分析及BLAST比对,首先确定了3条18bp核酸序列作为预构建的人工锌指蛋白结合的靶序列。利用ZF Tools的锌指蛋白设计功能,针对靶序列,根据经典的C2H2锌指模型,设计了相应的人工锌指蛋白(zinc finger protein,ZFP)序列。利用生物软件及密码子的兼并性原理对获得的ZFP进行分析、优化,并对其理化性质及其结构特征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最终获取了1条优化的ZFP核苷酸序列,为后续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3)检测ZFP在细胞内的表达以及与A20基因假定启动子靶序列的结合活性: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了不同的表达载体,转染大肠杆菌及COS7细胞,分别利用RT-PCR、SDS-PAGE、Western印迹、EMSA等技术,显示ZFP可在原核与真核细胞内正常表达并具有相应的生物学活性。(4)人工转录因子ATF的构建、表达及活性分析:以模块组合方式设计ATF,包括如下结构:DNA结合结构域(ZFP)、效应结构域(NFκB亚基P65蛋白的激活域)、核定位信号(NLS)以及便于检测的FlagTag。脂质体转染ATF表达质粒到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别应用免疫细胞学方法、RT-PCR、Western印迹、荧光素酶活性分析及EMSA检测,实验显示ATF融合蛋白可正常表达并具有相应的生物学活性。rn 结论: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手段成功设计了可特异性启动A20基因的人工转录因子,为A20基因的进一步研究应用提供了较好的实验平台。
  • 摘要:目的:高通量地筛选人卵巢癌相关的自然反义转录子,为深入研究自然反义转录子在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奠定基础。rn 方法:以人正常卵巢组织和卵巢癌组织为材料,用RNase Ⅰ保护分析法分离出2种组织中的正-反义转录子双链RNA,经转录后用抑制性消减杂交特异性扩增2种组织间的差异片段,最后对差异片段克隆、测序。rn 结果与结论:分离出的2种组织的正-反义转录子经克隆和鉴定后,共获得20个测序结果,其中有3个分子与卵巢癌等肿瘤可能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在急性腹腔感染时肠上皮细胞TLRs的表达规律及对肠屏障的作用。rn 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又按手术后的时间分为2 h组、6 h组、12 h组和24 h组,实验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半定量方法检测末端回肠黏膜上TLR2、TLR4和TLR9的mRNA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IL-6和TNF-α的血清水平;用FTTC标记的葡聚糖检测肠道的通透性水平。rn 结果:随着腹腔感染时间的延长,TLR2的mRNA表达逐渐增高,至12h最高,随后略有下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在2h时差异还没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但从6h开始其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TLR4的表达在6h达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在2h和24h差异没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但在6h其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TLR9的变化似乎没有TLR2和TLR4规律,但也在12h达到最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在2 h和6h差异并没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但从12 h开始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TLR2、TLR4和TLR9与肠道通透性的距离分析结果,可见TLR2与肠道通透性的相关性明显高于TLR4和TLR9.对于IL-6和TNF-α,可见IL-6在腹腔感染后6 h急剧增高,随后开始缓慢回落,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在2h差异并没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但从6 h开始,其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TNF-α则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从2h开始其差异就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从IL-6和TNF-α的距离分析结果来看,可见两者间的相关性较高,另外,IL-6与TLR4的相关性高于TLR2和TLR9,而TNF-α则与TLR2相关性略高,至于肠通透性,TNF-α与之的相关性明显高于IL-6。肠道通透性随着腹腔感染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从2h开始其差异就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rn 结论:研究结果说明肠道中的TLRs在重度腹腔感染的早期阶段就可能通过调节下游的促炎因子和炎症因子来调控肠屏障的通透性,其中TLR2可能起了更为关键的作用,而TLRs能否被精确地调节对于肠道稳态和机体的炎症反应来说至关重要,TLRs可能能成为重度腹腔感染的治疗靶点之一或待选的监测指标之一,而TLR4和TLR9的反向表达的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HCV C蛋白编码序列在翻译时发生核糖体读码框移位产生F蛋白。F蛋白在HCV不同基因型的高度保守性和在患者体内抗体的存在,显示其在HCV生命周期中起重要作用。rn 方法:根据GenBank提供的HCV 1b亚型序列设计引物,扩增F蛋白基因片段,诱导表达纯化。将纯化后的HCV-F/GST作为抗原包板,检测120份抗HCV阳性血清。rn 结果:HCV-F/GST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3×103。重组蛋白与82份(68%)的抗HCV阳性血清均可发生特异性反应。50岁以上年龄组抗HCV-F抗体的阳性率高于20~50岁年龄组(P<0.01);中重度和肝硬化患者阳性率最高(P<0.05)。rn 讨论:本研究分析了F蛋白与HCV感染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探讨F蛋白的功能以及将其作为HCV感染检测指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Fe2O3-PLL标记的小鼠P388D1细胞静脉注射后对中枢Waullerian变性的趋向性。rn 方法:制备中枢神经顺行渍变大鼠模型,用Fe2O3-PLL标记的P388D1细胞通过大鼠尾静脉注射入体内,分剐于皮层毁损后8 h,2 d,4 d进行MR T2加权成像,活体跟踪Fe2O3-PLL标记的P388D1细胞对中枢神经系统Wallerian变性的趋向性。rn 结果:皮层毁损后8 h在T2加权成像上没有观察到毁损局部及其他区域的异常信号;2 d后可在T2加权成像观察到毁损局部脑区及沿胼胝体分布的点状低信号,脊髓未见异常信号;皮层毁损后4 d可见颈髓后索和延髓锥体束的点状低信号。rn 结论:运用Fe2O3-PLL标记的外源性巨噬细胞可以观察到中枢Wallerian变性的发作进展,并为运用外源性巨噬细胞作为重组基因的运载细胞进行基因治疗提供了研究基础。
  • 摘要:牙周病在全世界的发病率高达10%~15%,在我国30岁以上人群中达80%~90%,是35岁以上人群牙齿缺失的主要原因,严重威胁着人类全身健康。牙周病的主要病理特点是牙周附着降低、牙槽骨吸收和牙周袋形成。传统采用洁治、刮治、根面平整等基础治疗,虽能消除病因,但却难以修复已丧失的牙周组织,疗效甚微。引导组织再生术(GTR)对部分病例有一定的牙周再生治疗效果,但多因病损周围缺乏大量活性细胞的主动诱导,牙周再生量有限,疗效多不满意。有效治疗牙周病成为各国学者致力研究的重大而迫切的课题,而牙周再生则是完成这一课题的主要目标。现代干细胞、组织工程及再生医学的飞速发展,为牙周再生打开了新的突破口,干细胞成为牙周组织工程化再生研究的热点和焦点。rn 牙周膜干细胞(PDLSCs)是牙周组织工程的首选种子细胞,它来源于牙周膜,具有异质特性,能直接分化形成牙周的3种组织:牙槽骨、牙周膜和牙骨质。但牙周组织量少,干细胞含量极其稀少,细胞来源受到很大限制。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牙周局部微环境中,可分化形成完整的牙周组织,被认为是牙周再生极有前途的种子细胞。但BMSCs需要在全麻下骨髓穿刺获取,会增加患者痛苦,临床应用仍不理想。新的研究发现脂肪干细胞(ASCs)具有成骨、成软骨、成腱等间充质干细胞的特点,将ASCs植入牙周缺损部位,该细胞能增殖、分化再生牙周缺损,成为牙周再生又一重要的细胞来源。ASCs可通过吸脂术取自患者的脂肪组织,具有来源丰富,操作简单,痛苦小,干细胞含量多,增殖周期短,不存在免疫排斥反应等优点,有望成为牙周再生理想的种子细胞。而胚胎干细胞(ESCs)因具有无限增殖和多胚层细胞分化潜能,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分化为PDLSCs样细胞,已有诱导形成牙周组织的报道,是牙周再生的又一细胞来源。这4种细胞均可成为牙周再生种子细胞来源,但许多方面仍有待深入研究。作为牙周组织工程的其他要素,即生长因子微环境中信号分子调控作用和生物支架材料的塑形作用也不容忽视。本文结合我所在采用PDLSCs重建牙周缺损方面所做的研究,综述了牙周再生研究领域中相关干细胞、信号分子和生物材料的新进展,分析了牙周组织工程化再生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综合牙周病学、干细胞生物学、生物材料学、计算机信息处理以及基因工程学等多学科的先进技术,采用干细胞基因修饰技术和快速成型技术构建个性化的与牙周缺损相适应的现代牙周组织工程新思路。
  • 摘要:追求良好的生存和生活环境、保护人体健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20世纪以来,随着空调技术、建材和装修等行业发展以及现代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现代社会的室内微环境领域出现许多始料未及的新问题,微环境与人体健康的矛盾日益突出,室内微环境成为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很多政府和民间的组织机构开始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经费从事室内环境问题的研究。目前,室内微环境研究逐渐发展成为涉及环境工程、预防医学、建筑工程、建筑设备、心理学等学科的新兴研究领域。而如何科学正确地对室内微环境,进行综合评价也成为备受关注的前沿研究课题。本文对室内微环境的科学内涵进行重新界定,并分析了现代室内微环境问题的三大特征:(1)现代人类在微环境中滞留时间增长;(2)现代室内微环境质量严重下降;(3)现代室内微环境引发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rn 目前国内外尚缺乏系统完善的、能综合考虑人体健康舒适的室内微环境评价模式,这也成为微环境研究中的一大难题。从目前室内微环境评价现状来看,有以下问题值得思考。rn 第一,目前室内微环境质量的评判大多以各国颁布的室内微环境质量标准以及有关对舒适性标准为依据,但这些标准的普遍适用性却引起质疑。从目前各国制定的室内环境质量标准和舒适性标准看,大多以欧美国家的研究为参考,没有考虑地域、建筑形式、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也没有考虑种族人群体质的差别。rn 第二,国内外各专业研究者从自己的角度构建室内微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其差异非常大。现有研究大多将室内微环境剥离为热环境、空气环境和声环境、光环境等多方面进行孤立的评价,但这是顾此失彼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此,有必要集中预防医学、建筑工程、环境科学、建筑设备、心理学等多学科思想,建立全面科学的室内微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促使多专业多学科在室内微环境评价方面进行关联,达成共识。rn 第三,人是微环境的主体,室内微环境评价过程中除考虑物理化学指标,还需要考虑人的主观感觉,即将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现有室内微环境主观评价中对舒适性研究很多,但都局限在热舒适方面。近来研究表明,除热环境外,光、噪声、空气新鲜度等都对人体舒适感有很大的影响。热舒适仅是人体总舒适感的一个方面,在室内环境评价中,应突破学术界对热舒适这一个狭义的舒适感概念,接受广义舒适感概念。rn 第四,目前国内外研究中还没有能普遍接受的统一的室内微环境评价模式。现有室内评价模式大多直接套用常用评价工具。从实质看,微环境评价问题中的数学特性才是决定评价模式的重要依据,需要充分论证室内微环境问题以及微环境评价过程中的数学特征,探讨适合于室内微环境评价的评价模式,对现有评价方法进行改进和组合后应用,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 摘要:目的:利用高通量的方法筛选新型抗HIV药物。rn 方法:首先用ATP法测定化合物对细胞的毒性,确定其最大无毒浓度。将梯度稀释的化合物与MT-2细胞/HIV-1ⅢB共培养3d,将上清转移至含TZM bl细胞的培养板,然后通过检测β-gal活性确定化合物对HIV-1复制的抑制程度。最后计算化合物的TC50和IC50。rn 结果:时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多样性分子库中的53种化合物进行了细胞毒性和抗HIV活性测定,其中13种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HIV活性,治疗指数(TC50/IC50)>100,4种化合物的治疗指数>1000。rn 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抗HIV药物高通量筛选方法完全可以用于化合物的抗HIV活性评价。
  • 摘要:α2δ亚基是影响钙离子通道(calcium channel,CC)功能的重要的结构亚基。最近的研究表明,CCα2δ亚基和钙离子结合蛋白(calbindin-D28k,CB)在DRG和脊髓中对伤害性信息的传递起重要作用。但目前缺乏CCα2亚基在DRG和脊髓中的免疫学表达及在DRG神经元中CCα2亚基与CB的免疫学表达的相互关系的报道。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了鸡脊髓及DRC中CCα2亚基的免疫学表达,并结合免疫荧光双标记法观察在DRG中CCα2与CB的免疫学表达的相互关系,并探讨了在伤害性信息传递中的CCα2及CB的相互作用机制。在脊髓背角Ⅰ、Ⅱ层和背外侧束内,CCα2亚基免疫阳性呈点状样分布于神经终末之中。在DRG神经元中,约72%的神经细胞呈CCα2免疫阳性,其中小型至中型神经元占免疫阳性神经元的88%。约75%的CCα2免疫阳性神经元与CB共存,其中大部分(90%)神经元是小、中型神经元。以上结果表明,CCα2主要表达于伤害性神经元中,并在DRG伤害性感觉神经元中,伤害性信息的传递可能与细胞的Ca2+调节机制,即通过CCα2δ亚基的Ca2+内流和细胞内CB的Ca2+结合活性有关。
  • 摘要:目的:牛蒡子苷是中药牛蒡子中生物活性最强的成分之一,从牛蒡子分离纯化牛蒡子苷,并初步探讨牛蒡子苷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rn 方法:(1)采用L9(34)正交实验设计方法,确定了牛蒡子苷乙醇回流提取的最佳工艺;(2)对10种类型大孔吸附树脂进行筛选,筛选出对牛蒡子苷吸附效果最佳的树脂;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对牛蒡子苷进一步分离纯化;(3)研究牛蒡子苷对高糖条件下RAECs活性、RAECs释放LDH、MDA和NO的变化以及RAECs表达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表达的影响。rn 结果:(1)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确定了牛蒡子乙醇回流提取的最佳工艺为乙醇浓度70%,回流3次,回流时间1h,加8倍溶剂量。(2)筛选出最佳树脂为AB-8型大孔吸附树脂,依次采用双蒸水、50%乙醇进行分离富集,最后,采用硅胶柱层析法进行纯化,牛蒡子苷的含量达到95.7%;(3)牛蒡子苷对内皮细胞有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地显著减少高糖诱导的LDH、ET和MDA释放;显著增加高糖条件下内皮细胞分泌NO、表达eNOS的能力。rn 结论:(1)本文提供了一种牛蒡子苷的分离、纯化方法,此方法简便,稳定,可应用于生产。(2)初步研究表明,牛蒡子苷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损伤有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研究缺氧对于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以及药物转运蛋白和凋亡相关蛋白的变化,探讨缺氧条件下胃癌细胞发生多药耐药的机制。rn 方法:(1)通过MTT比色法检测胃癌细胞SGC7901在缺氧和常氧状态下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差异;(2)利用Annexin V/PI染色法检测缺氧对于化疗药物诱导的凋亡的影响;(3)利用阿霉素的蓄积和潴留实验检测缺氧与常氧条件下胃癌细胞SGC7901阿霉素的潴留和蓄积的差异;(4)利用Western blot和RT-PCR方法检测不同时间缺氧处理胃癌细胞SGC7901中药物转运蛋白p-gp和MRP的变化以及凋亡相关分子Bcl-2和Bax的变化。rn 结果:(1)缺氧能够显著降低胃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并能够降低化疗药物诱导的凋亡和药物在细胞内的潴留和蓄积;(2)缺氧能够显著上调MDR1和MRP1基因的表达以及增加其产物p-gp和MRP的蛋白水平;(3)缺氧能够显著增加抗凋亡分子Bcl-2的mRNA和蛋白水平以及降低促凋亡分子Bax的表达。rn 结论:缺氧加剧胃癌细胞的多药耐药表型,其主要是通过上调药物转运蛋白的表达以及增加抗凋亡分子Bcl-2/Bax的比例实现的。
  • 摘要:目的:探讨2,2’-联吡啶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抑制作用。rn 方法:将36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ontrol组,n=6);SAH组(n=10);SAH+DMS0组(DMS0,二甲基亚砜溶剂;n=10);SAH+DP组(DP,2,2’-联吡啶;n=10)。采用Two-Hemorrhage枕大池注血法建立兔SAH模型。2次注血后每天枕大池注入DP(20 mg/kg)(SAH+DP组)、DMSO(SAH+DMSO组),第5天后分别对SAH模型进行神经功能异常评分(NDS),脑血管造影(DSA)观察基底动脉内径,Tunnel染色观察基底动脉细胞凋亡以及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观察基底动脉Caspase-3蛋白表达。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相关性,P<0.05为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rn 结果:与SAH+DMSO和SAH组比较,SAH+DP组基底动脉内径明显增大,NDS明显减小(P<0.05),TUNEL染色阳性细胞显著减少(P<0.05);SAH+DMSO和SAH组Caspase-3蛋白呈高表达,SAH+DP组Caspase-3蛋白呈弱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2,2’-联吡啶能够通过螯合OxyHb中的Fe2+,对兔SAH后CVS起到抑制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脂多糖(LPS)与热打击单独和联合作用对人肠上皮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的诱导作用。rn 方法:培养人肠上皮细胞株(SW480),分别用不同浓度的LPS(0,0.01,0.1,1,10μg/ml)刺激培养的SW480细胞,24 h后收集细胞上清;将培养的SW480细胞置于42℃孵箱中1h进行热打击,再将细胞重新置于标准37℃、5%CO2培养箱中继续培养,分别于1 h和24 h后收集细胞上清;将上述收集的细胞上清用LiquiChip液相蛋白芯片系统检测上清中10种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表达分泌水平,这10种因子分别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2、IL-4、IL-6、IL-8、IL-10、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最后,将细胞进行热打击(42℃,1h)后,用不同浓度的LPS刺激培养的细胞,并于24 h后收集细胞上清,用LiquiChip液相蛋白芯片系统检测培养细胞上清中上述10种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表达分泌水平。rn 结果:LPS可以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诱导SW480表达分泌IL-8,而对GM-CSF、IFN-γ、IL-1β、IL-2、IL-4、IL-6、IL-10、IL-12、TNF-α等作用不明显;热打击1 h即可诱导SW480细胞表达分泌IL-8的水平升高,但与对照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至24 h后IL-8的水平可以明显升高(P<0.01)。同样,热打击对SW480细胞的其余9种炎症因子的表达分泌无明显诱导作用。rn 有意思的是,热打击和低浓度的LPS联合刺激诱导SW480细胞表达分泌IL-8有一定的协同效应,但与单独LPS作用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热打击可明显降低高浓度LPS对SW480细胞的IL-8表达分泌水平,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rn 结论:作为脏器实质细胞,人肠上皮细胞SW480对炎性刺激仅能产生单一种类的细胞因子,其中LPS作用可以上调IL-8细胞因子的水平,一定强度的热打击同样可以诱导人肠上皮细胞分泌表达IL-8,但却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高浓度LPS对SW480细胞的IL-8表达分泌水平,这为理解重症中暑至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发生发展过程中,肠屏障细胞的炎性反应在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移位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而至于热打击可诱导肠上皮细胞对内毒素刺激的耐受性增加,是否作为一种热适应从而扮演有保护作用的角色值得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高功率毫米波辐照对秀丽线虫行为学及细胞形态学的影响,旨在为研究电磁辐射生物效应提供参考资料。rn 方法:采用角锥喇叭天线,分别使用不同平均功率辐照秀丽线虫,采用实时显微摄像系统记录线虫行为学变化,并使用体视显微镜观察线虫细胞形态学变化。rn 结果:受照射后自由活动的秀丽线虫能够快速逃离高功率毫米波的辐照区域。经平均功率为10 W/cm2、12 W/cm2毫米波辐照后,线虫先后出现运动速度增加、运动速度减慢直至身体僵直不动的变化过程。当平均功率为5W/cm2时,线虫出现热耐受现象。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辐照后的线虫腹中卵细胞核结构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rn 结论:高功率毫米波辐照可显著影响线虫的行为学特征及细胞形态学,同时说明秀丽线虫是可适用于高功率毫米波生物效应研究的模式生物之一。
  • 摘要:目的: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Kaporsiform hemangioendothelioma,KHE)是一种罕见的内皮源性交界性肿瘤,部分KHE伴有严重血小板减少、继发性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消耗等表现,称为卡梅现象(KasabachMerritt phenomenon,KMP)。本文旨在观察KHE的病理特征、超微结构和相关抗原的表达,探讨KMP的发生机制和抗原表达的意义。rn 方法:回顾性分析和前瞻性收集南京市儿童医院整形外科和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整形外科在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期间所治疗的伴有KMP的KHE病例。总结一般临床治疗对策,对石蜡包埋标本行HE染色观察KHE的病理特征,对新鲜标本用透射电镜观察KHE的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KHE中血管内皮细胞标记抗原(CD31)、周细胞标记抗原(α-SMA)、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抗原(D2-40))、婴幼儿血管瘤内皮细胞和红细胞标记抗原(Glutl)和巨噬细胞标记抗原(CD68)的表达。rn 结果:(1)共获得伴有KMP的KHE患者8例,均有石蜡包埋标本,其中3例获得新鲜标本。(2)HE染色观察到KHE同时具有卡波西肉瘤和毛细血管瘤的特征;肿瘤结节内有密集的梭形肿瘤细胞,形成狭缝状管腔,管腔内有大量红细胞;肿瘤结节边缘可见多数圆形或卵圆形毛细血管。(3)透射电镜可见肿瘤内皮细胞核大,呈乳头样向狭缝状管腔中突起,胞浆内含有吞噬泡;管壁周围基底膜薄,不连续;管腔内可见白细胞和血小板。(4)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绝大部分梭形肿瘤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达CD31;部分梭形肿瘤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达D240,肿瘤结节周围有少量淋巴管表达D2-40;梭形肿瘤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均不表达Glut1,Glut1阳性红细胞分布于管腔及其周围;肿瘤细胞巢内有少量α-SMA阳性细胞,毛细血管壁的α-SMA表达较强;肿瘤细胞巢内散在分布较多CD68阳性巨噬细胞。rn 结论:(1)伴有KMP的KHE的病理特征与文献报道的KHE的病理特征没有显著差别。(2)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到KHE肿瘤结节的狭缝状管腔中有大量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肿瘤内皮细胞内有吞噬泡,肿瘤结节内分布大量巨噬细胞。这些结果提示大量血细胞在肿瘤结节内潴留、被破坏并被肿瘤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所吞噬。大量血细胞尤其是血小板被消耗的结果即发生KMP。(3)血细胞在KHE内大量潴留与其特殊的病理结构有关。大量狭缝状管腔形成迷宫样微血管团,血液进入后没有出路,因而潴留在管腔中。(4)抗原标记表达结果提示肿瘤内皮细胞既表达血管内皮细胞标记抗原,又表达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抗原,呈现异常分化表现。rn 肿瘤结节内卡波西肉瘤样细胞巢内有少量没有明显排列规则的周细胞,而肿瘤结节边缘的毛细血管壁则有环状排列的周细胞,结果提示KHE中肿瘤结节的狭缝状微血管和结节边缘的毛细血管可能是在同一肿瘤中的不同分化过程的结果。
  • 摘要:目的:对基于量子点(QD655)标记抗核抗体(ANA)间接免疫荧光(IIFA)检测与细胞成像效果进行评价。rn 方法:以HEp-2细胞为实验基质片,CdSe/ZnS量子点标记二抗,采用IIFA对ANA进行检测,记录不同ANA阳性血清产生的免疫荧光模式,单特异性ANA同时用免疫印迹法确认,并与FTTC标记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rn 结果:QD655标记荧光优先与细胞浆内抗原-抗体反应,对间期细胞核仁、着丝点与核均质型的染色相对较弱,但在分裂期细胞中,与FTTC荧光标记所测核颗粒型与核均质型ANA结果趋近一致。在23例ANA阳性样本中QD标记共发现有15例呈现胞浆内红色颗粒荧光,其中12例被证实分别含有抗核糖体P蛋白、AMA-M2或抗Jo-1等自身抗体,另有3例胞浆呈阳性的靶抗原性质不明,而FTTC标记仅检测出9例呈现胞浆内颗粒绿色荧光。基于相同的实验条件,FTTC标记检出有10例呈明显核仁阳性,而QD标记仅检出5例,且仅有部分比例的细胞核仁呈阳性反应。将QD655与FTTC标记物联合应用,则因基质片细胞所处周期不同而致ANA阳性荧光掺入比例存在一定差异,使得细胞核荧光染色存在不均一性,分别见有不同程度的亮黄色、红黄色、黄绿色和绿色荧光染色。rn 结论:QD655标记ANA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是可行的,并具有方法敏感和实验结果稳定的优点,与FTTC标记联合应用将有助于区分和展示不同细胞周期核内靶抗原分布及可结合抗原-抗体复合物量的差异,并可有效对ANA水平作出合理评估。
  • 摘要:纳米给药系统在研发多功能药物实体方面已表现出明显的优势。然而普通的纳米粒子较易被细胞膜阻挡,限制其进入细胞发挥药效。本课题将TAT透膜肽键联到具有生物相容性和代谢安全性的聚乙二醇-b-聚丙烯酰甘油单酯(PEG-b-PGA)嵌段聚合物的端基上,并利用聚合物的结构特点与Fe3O4络合,制备出平均粒径为70nm左右的纳米磁球。考察了磁球的稳定性及磁性,通过荧光标记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评价了连有透膜肽的磁球针对Caco-2细胞的透膜性能。研究证明与无透膜肽的纳米磁球相比,键联有透膜肽的磁球可迅速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进入速度随着透膜肽的载量增加而提高。因此,透膜肽的引入为纳米磁球成为多功能药物载体提供了有利的实验证据。
  • 摘要:介绍了功能蛋白质(包括生物毒素蛋白)的特异性适配体筛选,以及基于适配体的蛋白质功能相关新分析方法、技术。着重报告筛选酸性糖蛋白-促红细胞生成素时建立的凝集素导向SELEX新途径及亲和探针毛细管电泳方法在表征适配体-靶蛋白(多点)相互作用方面的特点及优势。未来的工作重点则在于建立基于适配体特异性识别蛋白质的靶向、介导、转运及抑制的高空间分辨作用新体系。
  • 摘要:目的:前期证明胍丁胺作为一种新型神经递质具有抗抑郁作用,本实验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观察胍丁胺的神经元保护作用,探讨其抗抑郁作用的细胞学机制。rn 方法:建立大鼠慢性应激抑郁模型,通过开场实验和蔗糖饮水实验观察模型组、阳性对照药氟西汀组(10mg/kg,ig)和胍丁胺组(20 mg/kg,ig)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应用神经元标志物——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2,MAP2)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改变。体外培养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加入不同浓度皮质酮(50~300μmoL/L),采用CCK-8试剂盒比色法检测对神经元存活的影响,培养体系内加入胍丁胺,观察对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rn 结果:慢性应激模型组大鼠开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和垂直运动得分明显降低,蔗糖偏嗜度明显降低,氟西汀和胍丁胺可逆转此变化;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慢性应激模型组MAP2表达明显减弱,氟西汀和胍丁胺可改善此病理变化。胍丁胺(5μmoL/L)对皮质酮(100μmoL/L)所致的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损伤具有保护作用。rn 结论:胍丁胺的神经元保护作用可能是其抗抑郁作用的机制之一。
  • 摘要:肿瘤多药耐药是肿瘤临床治疗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临床上至今尚未有有效防止和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方法。为了深入探讨其发生机制,本研究建立了紫杉醇诱导的多药耐药肿瘤细胞系CCRF-CEM/Taxol和A549/Taxol,并以CCRF-CEM/Taxol细胞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紫杉醇诱导的多药耐药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时程、多药耐药相关蛋白P-gp、MRP1、LRP等表达水平的变化特点。研究结果表明,紫杉醇诱导的多药耐药细胞的耐药性稳定,S期细胞比例显著减少,多药耐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本研究建立了稳定的紫杉醇诱导的多药耐药肿瘤细胞系,为深入探讨肿瘤多药耐药发生及有效逆转的新机制奠定了基础。
  • 摘要:目的:蛇毒应用于镇痛已有70年历史,早在20世纪初,人们就开始应用蛇毒来缓解恶性肿瘤疼痛、神经痛和关节痛。我国自1952年起,开展对蛇毒的镇痛作用研究,开发了蛇毒粗毒制剂和蛇毒神经毒素制剂,用于临床治疗疼痛。蛇毒中的毒素种类很多,大部分为蛋白质,具有许多不同的生物功能。通过应用不同的分离纯化方法,提取蛇毒中镇痛的有效组分,并研究其镇痛机制,为药物开发提供理论依据。rn 方法:运用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等方法从眼镜蛇粗毒中分离得到了具有镇痛活性的蛋白,通过质谱、等电聚焦、SDS-PAGE和氨基酸测序的方法,检测了najanalgesin的相对分子质量、等电点、纯度和氨基酸组成。通过热板法和醋酸扭体法检测了najanalgesin的镇痛效果。rn 结果:从眼镜蛇粗毒中分离得到了具有镇痛活性的蛋白,根据来源,命名为najanalgesin。其相对分子质量、等电点和纯度分别是6.7×103、8.0左右和90%。眼镜蛇粗毒的腹腔注射LD50为0.9 mg/kg,najanalgesin对热刺激和化学刺激所致的疼痛均有抑制作用。通过阻断荆实验表明,najanaJgeasin的镇痛作用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胆碱受体和阿片受体都有关系。rn 结论:Najanalgesin具有外周和中枢的镇痛作用,najanalgesin起效快而且作用时间长,具有进一步开发成药物的潜力。
  • 摘要:目的:研究利用截瘫平面以上健存的神经根,通过与硬膜内骶神经前后根分别吻合的方法建立人工膀胱反射通路,重建膀胱生理反射弧的有效性。rn 方法:取3月龄雄性SD大鼠20只,体重250~300 g;右侧为实验侧,左侧为对照侧。将SD大鼠右侧L5前根近端与右侧S2前根远端,L5后根近端与S2后根远端在硬膜囊内分别行显微缝合,同时修复重建膀胱的感觉与运动功能,经一段时间轴突再生后,建立“运动-运动,感觉-感觉”这一新的人工膀胱生理反射弧。左侧不作任何处理。rn 术后5个月,在破坏L6~S4脊髓节段前后,分别进行电生理检查、膀胱测压、组织学检查、HRP逆行示踪及小动物脑PET显像。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临床应用3例,术中将S1前后根分别和S2前后根吻合。术后观察患者的排尿情况及尿流动力学检查。rn 结果:18只大鼠存活至术后5个月,9只大鼠成功分离出吻合的神经根,获得实验结果。实验侧截瘫前后,单相方波(3mA、0.3 ms)刺激S2后根吻合口远端,均可记录到膀胱神经丛动作电位,波幅分别为(0.10±0.02)mV和(0.11±0.03)m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串刺激(3 mA、20Hz、58)S2后根,均可记录到膀胱平滑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其波幅分别为(0.11±0.02)mV和(0.11±0.03)m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刺激S2后根吻合口远端,经新建的人工膀胱反射弧引出的膀胱内压分别为(6.55±1.33)cmH2O和(6.11±2.01)cmH2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侧截瘫前刺激S2后根,引出的膀胱神经丛动作电位波幅为(0.14±0.02)mV,膀胱平滑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为(0.17±0.02)mV,膀胱内压为(10.77±1.78)cmH2O,均大于实验侧截瘫前后(P<0.01)。而电刺激对照侧截瘫后S2后根,不能引出膀胱神经丛动作电位、平滑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膀胱内压无变化。组织学检查提示,实验侧躯体神经已经顺利通过神经吻合口而长入自主神经。 HRP逆行示踪发现,实验侧L5背根神经节出现HRP阳性细胞,而对照侧未见到HRP标记细胞。小动物脑PET显像提示,截瘫前后膀胱充盈时,大鼠脑桥、前额叶储尿排尿功能区均出现葡萄糖代谢增加。3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年,2例自述有尿意,肛周有部分感觉,排尿功能明显改善,拔除了膀胱造瘘,基本恢复了自主排尿。尿流动力学检查提示,膀胱逼尿肌有收缩。另一例排尿功能改善不明显。rn 结论:利用截瘫平面以上健存的神经根,通过与硬膜内骶神经前后根分别吻合,可建立完整的人工膀胱反射孤,有望实现截瘫患者自主性排尿。
  • 摘要:本研究第一部分时1970~2009年16年间在我院治疗的37例年龄小于18岁的儿童和青少年成釉细胞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37例颌骨成釉细胞瘤中,23例男性,14例女性,男女比例1.6:1,平均年龄14.8岁。所有病变均位于下颌骨,其中28例为实体型,9例为单囊型。37例中10例为复发病例(27%)。第二部分对相关系列文献进行回顾,结果显示,233例成釉细胞瘤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年龄范围4~20岁,平均年龄14.5岁。男女患病比例基本一致(1.16:1),其中男性占53.6%(125/233),女性占46.4%(108/233)。225例病变发生于下颌骨,占96.6%,8例发生于上颌骨,占3.4%。组织学上实体型显著高于单囊型,分别为63.1%和36.9%。226例患者中,123例(54.4%)采用根治性切除,103例(45.6%)采用保守方法治疗。由于成釉细胞瘤具有较高术后复发率,因此,实体型成釉细胞瘤宜采用根治性切除,而保守治疗可选择性应用于单囊性成釉细胞瘤。术后肿瘤可能出现复发。因此,长期随访很重要。
  •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肌电图各项指标在肘管综合征诊断中的作用和价值,将众多的指标归纳为较少的指标,并确定诊断该病的客观指标。rn 方法:测定肘管综合征患者和正常者各120例的神经肌电图的15个指标,采用t检验、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的方法,进行系统的统计学分析。rn 结果:同一指标的两组间t检验,15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92.14%,故选取前3个主成分;判别分析获得的判别方程为:患者的方程Y1=-126.04+0.98X1+3.67X2-0.63X3,正常者的方程Y2=-309.14+2.01X1+2.01X2-1.09X3。rn 结论:尺神经的神经肌电图的15项指标可归纳为3项主成分因子,由此获得的判别方程,可为肘管综合征的诊断提供一种准确的方法,其判断正确率为99.17%。
  • 摘要:目的:观察可注射人工骨微创融合器在微创TLIF手术中应用前方法。rn 方法:8例患者,接受微创TLIF手术,手术中各植入新型融合器1枚。观察随访12~15个月,平均13.6个月。采用JOA评分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并观察术前、术后椎间隙高度。椎间隙灰度密度变化以及有无融合器松动、下沉、人工骨渗漏现象。rn 结果:术前评分11.5±2.2,术后评分22.5±3.5,手术改善率88.9%。术后即刻和术后3,6,12个月椎间隙高度分别为11.3±1.3,10.9±0.9,10.8±0.7,10.7±0.8,椎间隙灰度密度分别425±32,478±37,582±26,655±36。未出现融合器移位、下沉、人工渗漏等并发症。rn 结论:可注射人工骨融合器适合在微创手术中应用,经初步临床应用验证效果满意。
  • 摘要:目的:用携带有绿色荧光蛋白标志的弹力蛋白原(tropoelastin,TE)基因的腺病毒(AdTE-GFP),转染体外培养的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muscle cells,VSMCs),并检测重组弹力蛋白的表达,转染大鼠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模型重建体内弹力纤维。rn 方法:用猪胰弹力酶灌注构建大鼠AAA模型,将腺病毒直接灌注入瘤腔。体内和体外均用荧光显微镜鉴定腺病毒转染VSMCs是否成功。分别用real-time RT-PCR的方法和Western方法检测转染后各个时间点(体外为转染后1,3,5 d,体内为转染后即刻、2周和4周)TE的mRNA和重组弹力蛋白表达水平,并与空病毒组和空白对照组的结果进行对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分析体内新生弹力纤维情况。rn 结果:AdTE-GFP转染抑制了AAA的形成,空白对照组的AAA直径增加(48.50±16.55)%,空病毒组的AAA直径增加(39.84±15.59)%,而AdTE-GFP转染的AAA直径缩小(23.04±14.49)%(P<0.01)。组织学结果表明,AdTE-GFP转染组在瘤壁出现重建的弹力纤维。Real-time PCR鉴定AdTE-GF转染组无论体外还是体内,TEmRNA的表达量明显增加;用Western方法通过检测GFP的表达来反映弹力蛋白表达量,发现无论在体内还是体外表达趋势是减少的。特殊染色和GFP抗体染色证明在转染AdTE-GFP的瘤壁VSMCs后,有新生弹力纤维出现。rn 结论:AdTE-GFP能有效转染VSMCs,并在体内和体外均有重组弹力蛋白的表达。AAA壁中的重组弹力蛋白和重建的弹力纤维具有抑制和逆转AAA扩张的作用。
  • 摘要:目的:动态检测狼疮性肾炎(LN)患者外周血内皮细胞(CECs),探讨其在肾脏血管病变的诊断和判断疗效中的作用。rn 方法:60例经肾活检诊断为LN患者,其中30例伴血管病变患者,30例不伴血管病变患者。正常对照为30名健康志愿者。抽取外周血,采用免疫磁珠分离方法计数CECs的数量,同时进行血清肌酐、尿蛋白、尿红细胞和血清白蛋白等临床项目检查。rn 结果:不伴血管病变组LN患者CECs数目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别,伴血管病变组患者CEC8数目显著高于不伴血管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部分经过治疗的伴血管病变LN患者,随着病情的缓解,其外周血CECs明显降低。CECs数目降低与肌酐、24 h尿蛋白和尿红细胞的减少呈正相关,而与血清白蛋白升高呈负相关。rn 结论:循环内皮细胞检测不仅能反映LN患者血管病变的存在,而且还能作为判断血管病变治疗效果的指标。
  • 摘要:目的:比较应用PSA筛查诊断的75岁及以上高龄前列腺癌患者与临床诊断的同年龄段前列腺癌患者在病理和临床特点上的差异,评价PSA筛查对我国高龄男性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的意义。rn 方法:2004年7月至2009年1月,对进行体检的75岁以上男性进行PSA筛查。对血清PSA≥4.0 ng/ml者建议进行前列腺活检。病理确诊为前列腺癌的患者入选筛查组,记录其病理和临床特点,与同时期,临床诊治的同年龄段前列腺癌患者(临床组)进行比较。rn 结果:共发现75岁及以上前列腺癌患者25例(筛查组),同时期临床诊治的同年龄段前列腺癌患者共22例(临床组)。血清PSA<20 ng/ml的患者在筛查组占48.0%,在临床组占13.6%(P=0.0117);筛查组和临床组的活检Gleason评分无明显差异(P=0.397),但筛查组次要分级区的分值显著低于临床组(P=0.027);局限性前列腺癌在筛查组占88.0%,在临床组占31.8%(P<0.0001)。rn 结论:在我国高龄男性中进行PSA筛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前列腺癌。筛查出的前列腺癌在血清PSA水平和临床分期方面均较临床组有明显优势,病理分级也存在一定优势。今后需时这些患者的生存优势进行评价。
  • 摘要:目的:探讨核辐射损伤犬脑镜下病理学改变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定量分析的价值。rn 方法:选取健康杂种犬25只,使用60Coγ射线一次性照射犬脑右颞部70 Gy制作动物模型。分别对照射前和照射后第2、4、8、10、12周犬脑进行MRI T1WI、T2WII和DWI检查,分别测量犬脑脑白质、脑灰质ADC值,并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其组织学改变。rn 结果:犬脑正常白质的ADC值为(71.893±4.969)×10-5mm2/s,灰质为(69.767±4.327)×10-5mm2/s,全脑组织为(70.83±4.742)×10-5mm2/s。核辐射损伤后各测量时间点犬脑组织的ADC值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核辐射损伤犬脑在解剖影像学尚未出现异常改变之前已存在微观的病理学变化;DWI是一种极其敏感的探测水分子弥散能力变化的功能性成像技术,能够先于解剖影像学发现核辐射损伤大脑的微观病理学改变并通过测量辐射损伤组织的ADC值加以定量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观察采用人脂肪基质细胞在裸鼠体内构建可注射性工程软骨的可行性。rn 方法:自临床吸脂术中的脂肪液中获得人脂肪基质细胞,体外进行成软骨诱导后与羟丙甲基纤维素凝胶混合注射入裸鼠皮下组织,定期取材,以大体观察、组织学等方法,观察其形成软骨组织情况。rn 结果:经成软骨诱导的人脂肪基质细胞与羟丙甲基纤维素凝胶在注射入裸鼠皮下组织7周时,可在裸鼠体内形成软骨样组织。rn 结论:以脂肪基质细胞为种子细胞,羟丙甲基纤维素为支架材料可在体内构建组织工程软骨,有望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型有效的软骨修复材料。
  • 摘要:目的:克隆人ING4(inhibitor of growth famility,member4)基因,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pEGFP-INc4。rn 方法:提取人胎盘总RNA,经RT-PcR扩增出ING4 cDNA,克隆至pEGFP-C2载体,选择阳性克隆进行酶切和测序鉴定,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ING4用双酶切、基因测序进行序列鉴定,转染MCF-7细胞检测重组质粒的表达。rn 结果:RT-PCR产物为750 bp的条带,双酶切和基因测序正确,转染可见目的蛋白融合表达。rn 结论:从人胎盘组织成功克隆了ING4基因并构建其真核表达质粒在人MCF-7细胞中表达,为进一步研究ING4基因的作用及抗肿瘤机制奠定了基础。
  • 摘要:以前的研究证实HAb18G/CD147分子是一个在多种恶性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的质膜糖蛋白,与肿瘤的恶变显著相关。但该分子在内皮细胞的作用尚未被揭示。本研究发现,HAb18G/CDl47在激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表迭显著增强。RNA干涉HAb18G/CD147在激活的HUVEC的表达导致内皮细胞体外血管生成能力显著降低。进一步深入研究显示,HAb18G/CD147在内皮细胞调控肿瘤血管生成是通过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存活、迁移、MMPs分泌等功能以及激活P13K/Akt细胞信号通路等机制实现。本研究首次报道HAb18G/CD147在内皮细胞的血管生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 摘要:目的:以单核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刺激Vero细胞作为细菌侵染非吞噬细胞的研究模型,研究侵染过程中磷脂酶D(PLD)的激活以及PLD激活对李斯特菌侵染的影响。rn 方法:①研究不同侵染比和侵染时间条件下李斯特菌侵染宿主细胞水平和PLD的激活;②用PLD的化学抑制剂预处理细胞,研究其对李斯特菌侵染的影响;③用质粒转染的方法将不同活性的PLD基因导入宿主细胞,研究与李斯特菌侵染相关的PLD亚型;④RNA干扰的方法降低内源PLD基因表达,研究其对侵染的影响;⑤以不同缺陷型李斯特菌菌株刺激Vero细胞,研究与PLD激活相关的细菌蛋白。rn 结果:①李斯特菌侵入宿主细胞的水平随着侵染时间的延长和侵染比的升高而升高,并伴随PLD的激活;②化学抑制剂1-丁醇预处理细胞能够降低PLD的活性(-60%)以及李斯特菌侵入宿主细胞的水平(-68%),2,3-DPG同样能够抑制李斯特菌的侵入;③含有PLD质粒的转染对于基础PLD活性没有影响,然而过表达hPLDl-K898R或mPLD2-K758R蛋白能够使李斯特菌诱导的PLD活性约下降40%。而hPLD1wt过表达,能够使李斯特菌诱导的PLD活性升高50%,过表达mPLD2wt蛋白无此现象。另外,通过过表达PLD的缺陷型蛋白hPLD1-K898R或mPLD2-K758R也能抑制李斯特菌侵入Vero细胞,侵入率分别下降51%和58%。内源PLD表达的降低能够抑制李斯特菌的侵染。细菌In1B蛋白可直接刺激宿主PLD活性升高。rn 结论:李斯特菌诱导的Vero细胞吞噬与宿主细胞PLD激活相关,抑制李斯特菌诱导PLD活性升高能够抑制李斯特菌侵入。PLD1和PLD2在此过程中能够被激活并且调节侵入过程。PLD激活的具体机制PLD在病原体-宿主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生理作用的重要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摘要:为了解hBD3在正常肺组织和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初步探讨hBD3在肺癌发生中的作用,采用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在不同的水平检测hBD3在正常肺组织和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均发现,hBD3在肺癌组织中较正常肺组织表达增强,推测hBD3可能在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 摘要:Toll-like受体(Toll like receptors,TLRs)是近来发现的一种模式识别受体,用于识别痛原微生物进化中的保守分子。在人类中已发现10个成员(TLR1~10),小鼠中发现了12个成员(TLR1~9,11~13)。TLRs在介导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研究TLRs在小鼠Serioli细胞的表达及其功能。我们应用RT-PcR、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印迹的方法检测基因表达。免疫荧光染色用于检测NF-KB的活化。油红O染色检测脂滴的形成用来评价Sertoli细胞的吞噬功能。结果显示,TLR2-TLR5在Sertoli细胞中高表达,TLR6,TLR7和TLR13表达相对较低,而TLR1,TLR8,TLR9,TLR11和TLR12在Sertoli细胞中不表达。选择表达水平较高的TLR2-5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Sertoli细胞中的TLR2-5均可被其配体酵母多糖,poly(I:C),脂多糖和鞭毛蛋白激活,进而活化NF-KB,诱导Sertoli细胞分泌主要炎症因子(IL-α,IL-6,IFNα及IFNβ)。TLR2-5被激活后均可诱导IL-1α和IL-6的表达,而TLR3-4的激活还可诱导IFNα及IFNβ的分泌。另外,TLR3具有调节Sertoli细胞吞噬能力的作用,TLR3可增强Sertoli细胞吞噬凋亡的生精细胞,而不调节Sertoli细胞的一般吞噬能力及其病原体的吞噬。,TLR介导的Sertoli细胞吞噬作用与清道夫受体(CD36,SR-BI)的表达上调有关。上述结果表明,TLR2-5可能在保护生精上皮抵抗外来病原体和自身抗原,维持睾丸的免疫获免特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摘要:目的:原核表达并纯化TLR5CBLB502蛋白,验证其辐射防护作用。rn 方法:采用pET128b原核表达系统表达CBLB502蛋白,利用Ni-NTA柱亲和层析纯化CBLB502蛋白,经报告基因检测方法结合动物实验评价纯化蛋白活性。rn 结果:成功表达并纯化CBLB502蛋白,纯度可达95%以上,能够激活NF-κB报告基因,可以提高9Gy照射小鼠存活率,由0%提高为100%。rn 结论:成功表达纯化CBLB502蛋白,并验证其对小鼠的辐射防护作用。
  • 摘要:目的: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认知功能衰退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率日益增高,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均构成巨大威胁,但目前尚缺乏有效防治措施。大量研究表明,蓝莓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和神经保护作用,但其改善认知功能的单体成分尚未确认,作用机制亦不十分清楚。本研究着重探讨蓝莓花色苷单体矢车菊3-0-半乳糖苷对老龄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改善作用。rn 方法:通过柱层析方法从蓝莓提取物中制备蓝莓花色苷单体矢车菊3-0-半乳糖苷。选取15月龄昆明小鼠24只,按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cont)、蓝莓提取物组(blueberryextracts,BBE)和蓝莓花色苷单体组(blueberry monomer,BBM)。每组8只动物。蓝莓提取物组灌胃剂量为200 mg/(kgbw·d),蓝莓花色苷单体组动物灌胃剂量为50 mg/(kg bw·d),对照组小鼠灌胃等体积蒸馏水;干预期6周。干预结束后,用Morrls水迷宫实验和避暗实验检测各组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同时检测脑组织脂褐质含量以及血清、脑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rn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BBE组和BBM组小鼠的避暗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Morris水迷宫中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在平台象限的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5),穿越次数增加(JP<0.05);同时脑组织中脂褐质含量明显降低(P<0.01);血清、脑组织中MDA含量显著下降(P<0.05,P<0.01),而SOD活性明显升高(P<0.01)。上述变化在BBE组和BBM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蓝莓矢车菊-3-O-半乳糖苷单体能够显著改善老龄小鼠学习记忆功能、其作用机制与减少脑组织中脂褐质的积累、提高抗氧化防御系统功能有关。
  • 摘要:人们对间充质干细胞(MSC)在早期胚胎的发育规律及迁移特性知之甚少,由于小鼠MSC分离和培养困难,对其了解更少。我们通过优化培养和诱导分化条件,从E11.5小鼠胚胎DA(dorsal aorta)分离得到真正的MSC,简称为DA-MSC,具有均一的免疫表型(CD31-F1k1-CD45-CD34-CD11b-F14/80-CD44+CD29+CD105+Scal+),表达周细胞的标记(α-SMA+NG2+PDGFRα+PDGFRβ+),具有向脂肪、骨、软骨三系分化的功能。有趣的是,在DA—MSC出现后24 h,E12.5的循环血同样也具有三系分化功能的MSC,提示MSC作为造血干细胞(HSC)的微环境细胞,是否也像HSC在血管下产生模型(Bubaortic generation model)显示的那样,具有迁移的特性,能够穿越内皮,进入血液循环,进而迁移到其他造血位点呢?我们通过体外Transwell迁移实验,发现E12.5胚胎循环血、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能够显著地趋化DA-MSC的迁移,并发现主要通过PDGF和TGF的受体介导的通路影响其迁移,而bFGF的受体介导的通路不影响迁移。rn 进一步发现下游的JNK和AKT通路能够影响循环血、内皮细胞和PDGF-BB介导的迁移,而ERK和P38通路不起作用。同时我们发现这些通路在循环血介导的人DA—MSC的迁移中的作用保守。在小鼠DA区发现MSC和PDGF—BB通路在DA-MSC的迁移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下一步利用PDGFRb-Cre的小鼠研究间充质干细胞的发育起源、体内迁移以及DA-MSC与成体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亲缘关系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 摘要:目的:国内外大量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存在密切联系。但Hcy对神经细胞的具体作用及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通过离体实验观察Hcy对海马神经细胞的损伤作用、引起海马神经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情况,探讨Hcy导致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相关机制;同时观察甲基供体S-腺苷蛋氨酸(S-adenosylmethionine,SAM)及可降低血浆Hcy水平的主要B族维生素叶酸对Hcy的干预作用。rn 方法:用Hcy、SAM和叶酸处理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和Hoechst染色法观察海马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以及神经细胞内游离钙浓度改变、DNA损伤和氧化损伤情况。采用Western印迹方法观察海马神经细胞内凋亡相关蛋白P53、Bax和Bcl-2的表达变化。rn 结果:Hcy(250μmol/L)作用4 h可使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并呈时间依赖性。Hcy(250μmol/L)通过兴奋NMDA受体使神经细胞内游离钙浓度显著升高;通过抑制甲基化反应导致神经细胞的DNA损伤率明显增高;使神经细胞内丙二醛(malonialdehyde,MDA)的产生增多,但并不影响神经细胞的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tive capacity,T-AOC)。甲基供体SAM(100μmoL/L)和叶酸(10 μmoL/L)可显著减少Hcy(250μmol/L)所致的DNA损伤,并显著抑制Hcy(250 μmoL/L)引起的海马神经细胞凋亡,但NMDA受体拮抗荆MK-801(1μmoL/L)对Hcy(250 μmoL/L)导致的神经细胞凋亡没有明显的干预作用。Hcy(250 μmol/L)可显著促进凋亡相关蛋白P53、Bax的表达,抑制Bcl-2的表达。SAM(100μmol/L)和叶酸(10μmol/L)可抑制Hcy(250μmoL/L)引起的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改变。rn 结论:高浓度Hcy可通过DNA损伤;促进P53、Bax的表达、抑制Bcl-2的表达;神经兴奋毒作用和氧化损伤等多方面机制对海马神经细胞造成损伤,从而诱导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细胞发生凋亡。DNA损伤在Hcy诱导的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中起着关键作用。sAM和叶酸可通过抑制DNA损伤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从而抑制Hcy引起的海马神经细胞凋亡。
  • 摘要:目的:研究可调控存活状态的基因修饰活细胞疫苗的构建及其在体内产生的抗胶质瘤免疫效应。rn 方法:将F344大鼠分为活疫苗+GCV组、活疫苗+PBS组、放射灭活死疫苗组和PBS对照组。各组大鼠接种9L亲本肿瘤细胞后第7天、14天接种疫苗,经二次免疫后1周,活疫苗+GCV组给予腹腔注射GCV。观察肿瘤发生与生长,外周血检测IFN-γ分泌,流式细胞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D8+T淋巴细胞增殖情况。rn 结果:大鼠体内免疫治疗实验结果显示,活疫苗组成瘤时间晚于经60Co照射的死疫苗组(P<0.05),较PBS组明显延迟(P<0.01);接种9 L细胞50 d后,活疫苗组大鼠的平均肿瘤体积较死疫苗组和PBS组明显缩小(P<0.01),但活疫苗+GCV组和活疫苗+PBS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活疫苗组IFNγ分泌明显增高(P<0.01),CD8+T细胞增多(P<0.05)。rn 结论:基因修饰的胶质瘤活细胞疫苗能显著提高大鼠CTL杀伤活性、诱导高效特异的抗胶质瘤免疫效应。将免疫基因和自杀基因系统引入肿瘤活疫苗,为制备有效而安全的肿瘤疫苗提供了新思路。
  • 摘要:目的:对于不可切除且不适合经动脉治疗的肝癌患者,联合药物化疗是唯一选择,然而迄今它还未能提供持久的病情缓解。为肝癌化疗寻找新的药物组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阿霉素和紫杉醇联合在乳腺癌治疗中展示了良好的前景。本研究检测阿霉素和紫杉醇联合对人肝癌HepG2和Huh7细胞以及荷H22小鼠的协同作用。rn 方法:药物处理后,相差显微镜拍照研究2种肿瘤细胞的形态变化;MTT法检测相对存活细胞数量;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细胞存活分析检测单个细胞在体外形成克隆的能力;利用荷H22小鼠评估药物的在体抗肿瘤活性。rn 结果:阿霉素和紫杉醇产生的细胞毒性在肝癌细胞系是可以叠加的,同时紫杉醇可以引起细胞的G2/M期阻滞。在体抗肿瘤活性研究显示,联合用药较单独用药引起更明显的肿瘤生长抑制。rn 结论:本研究为肝癌化疗提供了一种新的给药组合。
  • 摘要:周围神经损伤是常见的外伤,可导致该神经支配区的运动、感觉和营养发生障碍,虽经积极治疗,仍不免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何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最大限度地恢复其功能,一直是神经修复的研究热点。本文分别从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和再生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阐述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 摘要:在生物医学领域中,新技术与新材料的出现,不断地推动医学基础与临床研究向更为合理与有效的方向发展。纳米技术与材料在医学领域的研究开发与应用逐渐形成趋势。由于牙科技术的发展与相关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密切联系,因而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这一新技术及其对应材料的出现,对于牙科学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也将发挥极大的作用。本文介绍了纳米材料概念的形成,简述了纳米材料与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及牙科中的应用。
  • 摘要:目的:研究髋臼后柱钢板内固定技术中螺钉的最佳进钉点、方向和长度,预防发生螺钉穿入关节内的严重并发症。rn 方法:取成年男性半骨盆标本20个,制作髋臼后柱系列断面,测量各进钉点的螺钉进钉角度和长度,将测量数据输入到SPSS 10.0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各断面在髋臼缘、外中1/4点、中点、内中1/4点和后柱内缘的进钉安全角度分别为39°、57°、74°、90°和106°,螺钉长度分别为39mm、57 mm、74mm、90mm和106mm。rn 结论:在髋臼区的外1/4区、外中1/4区、内中1/4区和在内1/4区,钉后柱角分别为40°~60°、60°~75°、75°~90°、90°~平行于四方区,螺钉长度30mm。
  • 摘要:干细胞,包括胚胎干细胞和各类成体干细胞,具有分化为人体所有体细胞的能力,被认为是组织工程的理想种子细胞。组织工程的提出与建立仅有20余年时间,但发展迅速,已成为一个国家生物医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近10年来,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器官替代、细胞治疗和结构性组织构建等多个阶段。临床上在处理烧(创)伤深度缺损创面时发现,皮肤替代物促进再生的能力比促进修复更有效,理想的组织工程皮肤可达到像自体皮肤一样的金标准。目前组织工程研究进入了“再生医学”的新时代,其标志是国际组织工程学会与再生医学学会合并为统一的学术组织。rn 皮肤组织工程最终目的是要构建出一种皮肤替代物,能迅速实现完整皮肤功能的重建:具备所有皮肤附属器(毛囊、皮脂腺、汗腺等),分层良好,并实现血管化及神经功能迅速重建,尽可能完美愈合。目前还没有一种理想的组织工程皮肤能满足临床严重皮肤缺损患者的需求,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无理想的种子细胞及其合适的来源。干细胞在皮肤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解决,如胚胎干细胞的研究面临一系列的伦理学和社会学问题以及基因组突变、致瘤性风险等。另外,成体干细胞是一群相对混杂的细胞,且获取数量有限,取材较困难,供体有限,随年龄增长增殖能力、多向分化能力下降,且有病毒污染的可能,因而寻找其他来源的干细胞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rn 脐带组织间充质干细胞是存在于脐带沃顿胶和血管周围组织中的一种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和自我更新的潜能,其性质接近胚胎干细胞,可分化为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等多种细胞,并且具有免疫调节性;脐带组织来源广泛、获取方便、抗原性低、能更好地规避生物伦理学问题等更多的优势,有望成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新来源。也可建立脐带干细胞库,以便需要时能随时提供。这将为组织工程产品提供新的理想种子细胞及来源。我们通过分离培养鉴定脐带组织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的条件下将其定向诱导分化为皮肤及其重要附属器细胞,采用生物支架材料构建含汗腺等附属器的新型组织工程全层皮肤,已取得初步预期实验结果,将进行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观察性能和疗效。rn 综上所述,干细胞研究已经成为当今生命科学中一个重要领域。rn 尤其在组织工程方面非常重要。以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辅之于良好的材料及基因工程技术。从而构建组织工程产品,相信通过不断努力与发展,最终会出现理想的组织工程皮肤等组织器官的曙光,为人类造福。
  • 摘要:多肽类抗HIV药物T-20(通用名:enfuvirtide/商品名:Fuzeon)与其类似物C34含有共同的七残基重复(heptadrepeat,HR)序列结构区,但含不同生物活性功能区,如T-20C端脂膜结合区LBD(lipid-binding domain)和C34 N端疏水性口袋结合区PBD(pocket—bindingdomain)分别为其活性功能区。由此,我们设想,用人为设计的HR结构来模拟天然HR序列,并产生与之相同的生物学功能,在此基础上,设计新型抗病毒多肽。rn 在目前的研究中,本文设计了一系列由完全人为设计HR序列以及人为HR序列加上一个或两个天然功能区构成的多肽。我们发现,由完全人为设计的、与T-20、C34等天然序列完全不同的非天然HR序列构成的多肽,竟然也能够抑制HIV-1感染;而加上功能区LBD或(和)PBD后导致抗HIV-1感染活性显著提高。同时,以所设计非天然序列多肤作为分子探针,对多肽类HIV-1融合抑制剂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本研究结果可对合理设计新型抗HIV-1及其他类型的含Ⅰ型膜融合蛋白(Class Ⅰembrane fusion protein)病毒多肽,提供有益参考。
  • 摘要:建立了HPLC-MS法检测HETEG的快速、简单、灵敏的新方法。以Acyclovir为内标,用10%甲醇和90%水为流动相进行等度洗脱,正离子模式检测,检出限为16.9 pg(S/N>3),定量限为38.5 pg(S/N>10),线性范围为7.64ng/ml~2.84μg/ml。以HETEG浓度为横坐标,HETEG与内标的面积比值为纵坐标,标准曲线为y=0.0054x-0.0271,相关系数为0.998,高中低3个浓度水平的日内精密度均小于4%(n=7),日间精密度均小于13%(n=5)。回收率在120%~137%之间。对冻存染毒全血样品提取DNA后,酸水解DNA,检测到冻存的196μmol/L,480 μmol/L,740μmol/L和1.00mmol/L芥子气染毒全血样品中的HETEG分别为0.852 ng,2.53 ng,3.03 ng和3.54 ng。
  • 摘要:本文报道了新型p38细胞分裂素活化蛋白激酶抑制剂-1-(3-特丁基-1-苯基-1H-吡唑-5-基)-3-(5-(2-吗啉乙氧基)-2H-色烯-8-基)脲的高效合成方法。应用芳基丙炔醚的克莱森热重排反应构建色烯母核,并且初步探讨了溶剂效应对所生成的两个异构体,即2H-色烯和2-甲基苯并呋喃比率的影响。
  • 摘要: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严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我国已成为仅次于印度的世界第二大糖尿病国家。传统治疗Ⅱ型糖尿病的磺酰脉类和双胍类口服降糖药疗效有限,无法根本阻止胰岛b细胞的坏死和胰岛素抵抗,因此新型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研究一直是国际上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上世纪末以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ed receptors,PPAR)γ为靶标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因其良好的疗效和耐受性极大地改善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上成功得以应用,为降糖药研究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但同时其潜在的一些副作用(如水肿、体重增加等)也十分引人关注,因此研发新型非TZD类的PPAR激动荆,进一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rn PARα/γ双重激动剂可结合PPARγ激动剂的胰岛素增敏作用和贝特类PPAα激动剂降脂作用的优点,有望在提高药物疗效的同时克服单纯使用PPARγ脚激动剂所固有的副作用。因此PPAα/γ双重激动剂作为新一代的降糖药被寄予厚望。rn 在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前期研究中,经基于PPARα/γ三维结构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虚拟筛选,设计并合成了80余个以L-酪氨酸为基本结构母核的七大类非TZDs类化合物,从中筛选得到了7个PPARα/γ双重激动活性和细胞毒性均优于罗格列酮、且具降糖降脂作用的化合物以供进一步候选研究。rn 已进行的对化合物C333H的早期发现毒理学、ADME快速筛评及在2个糖尿病动物模型的药效、作用机制和安全性评价研究证实:C333H 20 mg/kg降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作用略强或相当于罗格列酮,且无罗格列酮样的体重、脂肪、肝体系数增加作用,故C333H有望作为糖尿病治疗候选药物进入临床前研究。
  • 摘要:胆酸同系物主要包括胆酸(CA)、异去氧胆酸(HDCA)、去氧胆酸(DCA)、熊去氧胆酸(UDCA)、鹅去氧胆酸(CDCA)。作为牛黄的主要药效成分,胆酸同系物拥有广泛的非特异的抑制性药理作用,是目前在中成药制剂中应用最多的活性成分。考虑到胆酸同系物和细胞膜脂质分子均为表面活性物质,我们提出了表面活性作用假说,即胆酸同系物分子与细胞膜脂质相互作用,掺入细胞膜脂双层中,影响细胞膜的理化性质,从而非特异抑制定位于细胞膜上的蛋白的功能,并最终引起广泛的药理作用。根据这一理论,细胞膜上的酶、受体、通道等的功能都会受到抑制,同时药物的表面活性越强,作用强度也越强。为验证这一假说,分别针对假说中的不同作用阶段进行了五部分实验,所采用的方法和结果如下:rn ①染料滴定法测定胆酸同系物的临界胶团浓度(CMC),结果显示表面活性强弱顺序为CDCA≈DCA>HDCA≈UDCA>CA;②荧光探针(芘)法测定脂质体内部极性,结果显示加入胆酸同系物后,胶团内部疏水区极性显著增加;③荧光脱色(漂白)恢复技术(FRAP)测定Caco-2细胞膜脂质流动性,并利用定磷法测定细胞膜总ATP酶活力,结果显示胆酸同系物可显著降低细胞膜流动性,并抑制细胞膜总ATP酶活力;④利用大鼠离体回肠张力实验,以乙酰胆碱和肾上腺素刺激,考察细胞膜M受体和β受体的反应性,结果显示胆酸同系物对二者均有抑制作用;⑤利用全氟异丁烯吸入小鼠肺水肿、芥子气和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细胞缺氧缺糖损伤等多种实验模型,证实了胆酸同系物可缓解多种病理损伤。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有实验结果中,胆酸同系物的作用强度均与表面活性强度呈显著正相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证实了胆酸同系物的表面活性作用理论。利用这一理论,可以成功地解释合牛黄中成药的非特异药理作用。同时首次提出了一个药物作用的潜在新靶标——细胞膜脂质,对于作用广泛、位点不明确、作用机制复杂的中药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线索。
  • 摘要:当归芍药散是一临床常用方剂,最初作为安胎药物,当前已广泛地用于治疗妊娠贫血、卵巢功能不全、不孕症及更年期障碍等妇科疾病。随着研究进一步深入,当归芍药散也被用于阿尔兹海默、帕金森和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疾病的治疗。芍药内酯苷是当归芍药散重要的活性成分,本实验中建立了大鼠血浆中该成分的高效液相串联质谱(LC-Ms/MS)检测方法,选用UltimateC18柱(2.1mm×50mm,3.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甲酸(75:25:0.1),流速为0.2 ml/min,柱温为25℃,选用电喷雾离子源(ESI)。
  • 摘要: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早期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作用。rn 方法:将50只体重180~220 g Sprague-Dawley(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A组为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B组为L-精氨酸致早期重度胰腺炎(ESAP)模型组;C组为自体骨髓回输对照组,造模后1d用核染料Hoechst33258标记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并回输到自体骨髓腔,其余处理同B组;D组为异体骨髓移植组,在造模前3 d通过尾静脉移植雄性MSC;E组为粒细胞集落因子(G-CSF)预处理组(ESAP+GSF),造模前3 d用核染料Hoechst33258标记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并回输到自体骨髓腔,在造模前3d,scG-CSF 40μg/(kg·d),共3 d,其余处理同B组。复制SAP模型后72h处死大鼠,解剖,观察大体组织形态,包括胰腺及肝脏、肠道,一部分组织立即进行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组织中有否荧光标记的MSC出现。rn 选择有荧光的切片,进行相应组织的免疫荧光染色。对胰腺、肝脏切片进行CK19免疫荧光染色,以观察其是否分化为胰腺干细胞和肝脏干细胞。对肠道切片进行PanCytokeratin免疫荧光染色,以观察MSC是否分化为肠上皮细胞;另一部分组织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后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胰腺、肝脏、肠道组织学改变。记录造模后72 h内的死亡率。rn 结果:①72 h死亡率,A组为0,B组和C组为40%,C组和D组为10%。②病理损伤情况:大体观察:A组为正常的组织结构状态。B、C组在造模后72h胰腺坏死,胰周脂肪皂化,出现大量血性腹水,在死亡的大鼠中,可见肝脏、肠、肺等多脏器受累、坏死。D、E组大鼠肉眼可见腹水量明显减少,胰腺轻度水肿,无出血坏死灶。光镜观察:A组胰腺组织结构清晰,腺泡小叶完整,间质无渗出;B组、C组在造模后72 h。胰腺大片凝固性坏死,结构模糊,炎性细胞浸润;D、E组胰腺腺体小叶结构基本清晰,出血坏死减轻,间质中炎性细胞浸润较轻。A组肝脏小叶结构正常,B、C组肝细胞变性,灶状坏死,D、E组肝细胞轻度肿胀,少量炎性细胞浸润;A组大鼠肠黏膜腺体结构清楚,B、C组大鼠肠黏膜腺体紊乱,炎性细胞浸润,D、E组肠黏膜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轻。③荧光染色情况:A、B组的胰腺、肝脏、肠道冰冻切片未见有黄绿色荧光;c组切片中偶见黄绿色荧光,但胰腺、肝脏切片未见CK19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细胞,肠道切片未见Pan Cytokeratin 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细胞;D组和E组切片黄绿色荧光多见,且胰腺、肝脏切片中可见CK19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细胞,肠道切片中可见Pan Cytokeratin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细胞。rn 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参与早期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肝脏、肠损伤时的病理修复,异体MSC移植和自体MSC动员对早期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有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胰岛素瘤的超声造影特征,研究超声造影在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中的价值。rn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47例胰岛素瘤患者的超声造影图像,总结胰岛素瘤的超声特征。rn 结果:47例患者共检出50个高灌注结节,所有结节早期明显增强或与周围组织同步增强,48个结节(96.0%)延迟期增强,但依然强于周围组织,2个结节(4.0%)延迟期廓清早于周围胰腺组织。rn 结论:胰岛素瘤具有自身的超声造影特征。超声造影对胰岛素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真核起始因子4E(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4E,eIF4E)是一种重要的转录调节因子,在肿瘤转化、演进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它在肺腺癌中的作用尚未明确。因此,本实验研究eIF4E在肺腺癌细胞株和组织中的表达,并结合p53表达分析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rn 方法: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eIF4E在正常人肺上皮细胞(L132),端粒酶永生化的肺上皮细胞(hTERT-c),肺腺癌细胞株(SPCA-1,A549,Calu-6 and Lu-165),以及32例肺腺癌患者的癌组织,癌旁组织(about 1.5 cm distance fromtumor edge)和相应正常组织中(about 5.0 cm distance from tumor edge)的表达;同时,76例肺腺癌患者的石蜡包埋切片通过免疫组化检测eIF4E和p53表达。统计学分析eIF4E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所有临床患者资料来自于1998~2000年在南京市胸科医院行手术治疗者,并通过电话随访。rn 结果:eIF4E的mRNA和蛋白表达在肺腺癌细胞株和永生化的肺上皮细胞株中高于正常肺上皮细胞。eIF4E在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并且,eIF4E高表达与不良预后(P=0.012)、病理分级(P<0.0001)、临床分期(P=0.002)、血道转移(P=0.007)和肿瘤相关性死亡(P=0.036)有关。高表达eIF4E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者(P=0.0045)。多元回归分析表明,高表达eIF4E是一个独立的预后指标(HR:2.258;unfavorable,P=0.0056)。在41例eIF4E高表达的患者中,20例有P53阳性表达,Kaplan-Meier分析表明eIF4E(H)/p53(+)这部分患者的预后最差,5年生存率仅为27.6%,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5)。rn 结论:eIF4E高表达与肺腺癌分级、分期、血道转移及不良预后相关,eIF4E联合P153检测可望成为肺腺癌患者预后评估的新型分子标志。
  • 摘要:“急救白金十分钟(EPIM emergency platinum ten mins,EP10M)”的分类:广义EP10M是指以紧急事件发生为起点,到最初的十分钟左右为终点,这一时间段叫广义EP10M,它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值得向社会公众进行推广和普及相关的急救知识。狭义EP10M是指紧急事件发生后,无论经过怎样的程序,以送到医院急诊科或相关科室抢救间为起点,到医生进行紧急处理的最初十分钟为止,这一时间段叫狭义EP10M,它对于指导临床医师进行抢救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rn “急救白金10分钟”抢救观念在临床实践中的研究:我们在急诊创伤急救方面提出“链式流程复苏”的方法和“创伤小组建设和管理”的思想,以确保急诊科在接触危重患者的“第一个10分钟”内完成生命支持的主要措施。rn “急救白金10分钟”抢救理念在社会中的意义:目前国内外任何灾害发生后导致的伤害,要在第一个10分钟内得到政府、急救体系的救护是困难的;普遍意义上说,甚至永远都是做不到的。因此,不论心血管事件,还是灾害(创伤)急救,“白金10分钟”不仅是一个急救医学范畴的时间概念,更是一个社会范畴的时间概念。rn (1)急救是全社会的事情:包括政府-城市急救体系-公众三个主体共同完成的,任何单一的部分都不能达到减少救灾、减灾的目的。人的生命是第一宝贵的,这是社会的共识,围绕这一个主题,公众的自救互救则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创伤的抢救还离不开社会文明、相关学科的发展。急救系统、创伤急救中心、创伤(急救)小组等就是创伤救治过程中发展形成的有效的急救治组织形式。rn (2)急救系统应该学习先进的观念,缩短院前时间,争取在“白金10分钟”内做好现场急救。如果一个急救系统不能做到在这一时间段内实施专业抢救,这个系统的建设就是失败的。rn (3)急诊科医务人员:现场的“白金10分钟”我们很难找做到,但我们可以发展和掌握几项急救技术,争取在危重伤员到来时的急诊“白金10分钟”内完成呼吸、循环、神经系统的早期救治处置。对心血管系统以最快的速度进行电除颤。进行循环支持、对硬膜外/下出血引起的脑疝实施微创血肿针吸术等急救措施。rn (4)大众应该知晓并掌握急救技术:与过去相比,经济发展了,并不代表进入现代化社会,中国人还很欠缺与社会文明相一致的社会急救意识和技术。每一个社会人应该学习急救的知识技能,以抢救自己的亲人或其他人。现场急救中的自救互救,这一既往的认识成果更应该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加强,新的文明挑战对于大众才刚刚开始。
  • 摘要:目的:介绍整形外科数字化技术的研究及临床应用。rn 方法:利用数据库技术数字化,影像技术,图像捕捉、三维重建、有限元、逆向工程等技术,结合临床需要的编辑管理、评测及辅助设计软件,临床应用验证其效果。rn 结果: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可以实现患者的图像、文字资料管理,亦可以对患者进行求美心理评价、色素疾病疗效的评测、手术前后容貌的美丽定量评价、基于数码照片的容貌诊断与模拟、基于激光扫描的三维轮廓数据获取、基于DICOM图像的三维重建、计算机辅助复合组织的三维手术设计、有限元技术的生物力学预测、计算机辅助制造实现个性化修复。rn 结论:根据多中心、典型病例的临床应用。数据库技术可以帮助患者资料管理并利于研究的展开,图像处理及有限元等技术可以实现不同疾病的生理性、个性化手术方案定制。整形外科的数字化以其客观、规范代表学科发展的一个趋势。
  •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因素。rn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9年1月连续收治966例(1 052个动脉瘤)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273例行显微外科手术,662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31例未经手术治疗。3个月后行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对性别、年龄、动脉瘤部位和大小、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是否伴有急性重度脑积水、治疗时机、是否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术中动脉瘤再破裂和有重度脑积水者是否术中行终板造瘘、术后行脑室外引流或腰大池持续引流12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Logistics回归分析。rn 结果: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术中动脉瘤再破裂、手术治疗、并发急性重度脑积水、治疗时机以及术后脑室外引流或腰大池持续引流,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值8.36,95%CI 2.23~11.68,P<0.01)、Fisher分级(OR值9.65,95%CI 3.09~13.48,P<0.01)、Hunt-Hesss分级(OR值7.49,95%CI 1.12~13.25,P<0.01)、手术治疗(OR值8.23,95%CI 5.59~20.89,P<0.01)和是否伴有术中动脉瘤再破裂(OR值8.69,95%CI 5.12 ~19.51,P<0.01)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rn 结论:年龄>60岁、Fisher分级>Ⅲ级、Hunt-Hess分级>Ⅳ级、未手术治疗和术中动脉瘤再破裂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摘要:利用酶促合成,以典型的氧化还原酶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合成新型聚合物4-羟基苯乙烯基吡啶及3,3,5,5-四甲基联苯-4,4-二酚;探讨其反应机制,筛选了最佳的酶促反应条件。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