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民俗舞蹈

民俗舞蹈

民俗舞蹈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180篇,主要集中在舞蹈、音乐、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745篇;相关期刊123种,包括当代韩国、贵州民族研究、北方音乐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等;民俗舞蹈的相关文献由164位作者贡献,包括杨秀敏、林荣珍、蔡享丽等。

民俗舞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9 占比:6.1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745 占比:93.85%

总计:2925篇

民俗舞蹈—发文趋势图

民俗舞蹈

-研究学者

  • 杨秀敏
  • 林荣珍
  • 蔡享丽
  • 刘小琼
  • 周妙
  • 董焱
  • 万艺1
  • 冯洁
  • 卢仲莲
  • 叶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石
    • 摘要: 中国作为世界有名的农业大国,其农业文明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历程十分漫长,农业社会体制也在时代不断变化过程中得到极大创新性发展;再加上中国地域宽广、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农村地区均有充满自身独特色彩的地域文化,不但彰显着该地社会文明特征,还充分展现了当地民风民俗,对促进农村整体文明水平提升有重要作用。
    • 陈文晴
    • 摘要: 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国家越来越重视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湛江民俗舞蹈作为红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承担着“为民情怀”“时代担当”的发展重任。基于此,本文主要从湛江民俗舞蹈在传承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入手,分析其中的特点与现状,并对促进民俗舞蹈传承的有效措施做出思考,借此展现湛江民俗舞蹈的传统魅力。
    • 周妙
    • 摘要: 民俗舞蹈教学在高等院校课程建设中的重要性凸显,近年来课程体系结构逐渐建立,但仍然存在教学定位不准确、教学结构不合理、教学模式落后等问题。基于此,高等院校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并深化改革教学理念,通过认真落实改革举措,可实现高等院校民俗舞蹈教学的创新发展与民俗文化的继承推广。
    • 甘满堂; 肖肖
    • 摘要: 一、研究背景近几年的福州三坊七巷新春庙会,有一支头戴婆姐造型的“大头娃娃”式面具,双手持油纸花伞或羽毛扇,随着欢快的音乐翩翩起舞的民俗舞蹈队非常令人注目,这就是创建快十年的闽都民俗舞蹈团十二婆姐阵(下文“闽都十二婆姐阵”)。“阵”是闽台地区对在庙会中表演的传统舞蹈的称呼。闽都十二婆姐阵是在借鉴来福州交流表演的台湾十二婆姐阵基础上编创,现已成为福州民俗活动中最靓丽的名片,经常受邀请到省外与境外演出。
    • 张佳益
    • 摘要: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民俗之乐不外乎农作生活之乐——跳秧歌、扮玩,击竹附和、调笑逗趣、自娱自乐,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艺术形式。不知何时起,乐在其中,情发至心的“民俗之乐”亦成为人性与道德的试炼石。文章主要通过对山东民俗舞蹈“加古通”的田野考察个案,分析“加古通”在非遗保护语境下盛衰之间的因缘际会,试图厘定民俗舞蹈“加古通”的身份定位,着重探讨非遗传承主体与非遗保护主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希冀为非遗语境下传统舞蹈的认定、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予以反思与启示。
    • 蔡享丽
    • 摘要: “舞蹈生态学”理论下,自然舞蹈的生存、发展、变异和消失,由“舞体—生态环境—舞目”的各种关系生成。一个舞业的兴衰、消亡受到各种各样的生态因素的影响,其中,生态环境与舞体心理的关系,对梅州客家民俗舞蹈生存现象有着显著影响。环境变迁改变了客家人的经济方式,从农业劳作为主转向海外经商、考取功名为荣的价值观转换,从而对舞体心理产生的间接影响,在这种心态制约下呈现出梅州客家节庆舞蹈的非持久性和宗教祭祀舞蹈的持久性现象。以“梅州客家民俗舞蹈舞体心理对舞目原初功能产生的影响”为经验,讨论全球化背景下的自然舞蹈的生存发展是当今社会舞业兴衰的一个重要命题。
    • 赵洁; 罗旦
    • 摘要: 狮子舞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仪式化风俗舞蹈和传统娱乐活动中拟人性表演的艺术。众所周知,狮子作为百兽之首,人们对其有敬畏崇尚之心。在悠远历史长河的流动中,拟兽舞这种表达方式的背后透露出人类对艺术起源的认知。汉藏两族作为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同根同源的兄弟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人类文明创下举世无双的功绩。本文以汉藏两族狮子舞作为文化研究的切入点,分析和对比两地狮子舞的传承与发展,从而对两地人文中的差异之处与殊途同归之点做初步的探索,旨在通过比较两者的舞蹈生态环境与狮子舞本体及伴同物的艺术表现、表达方式、审美特征等方面,对其文化内涵与当下现实意义进行解读分析,以及为两族狮子舞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粗略见解。
    • 卢仲莲; 苑艺博; 郑叶
    •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对贵州传统民俗舞蹈钱杆舞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钱杆舞历史悠久,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起源于人们闲暇娱乐的民间活动;其表演形式不分地点、场合,可单人,双人或多人同舞;具有健身价值、娱乐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钱杆舞面临着传承人趋于老龄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城乡的逐渐一体化使得传承断裂等问题.
    • 卢仲莲; 苑艺博; 郑叶
    •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对贵州传统民俗舞蹈钱杆舞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钱杆舞历史悠久,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起源于人们闲暇娱乐的民间活动;其表演形式不分地点、场合,可单人,双人或多人同舞;具有健身价值、娱乐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钱杆舞面临着传承人趋于老龄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城乡的逐渐一体化使得传承断裂等问题。
    • 摘要: 2月,成都市双流区黄龙溪古镇的火龙灯舞精彩上演,1500摄氏度灼焰下,一群光膊汉子开启一场粗犷而又神秘的盛舞,为人们提供了美妙的视觉大餐。黄龙溪火龙灯舞起源于南宋时期,融龙、灯、舞、火于一体,是一种古老、极具民间韵味的传统民俗舞蹈,它展示了川西的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是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2008年6月,黄龙溪火龙灯舞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