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毁灭

毁灭

毁灭的相关文献在1965年到2022年内共计180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自然科学教育与普及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64篇、专利文献37篇;相关期刊1059种,包括拳击与格斗、电影文学、牡丹江大学学报等; 毁灭的相关文献由1655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晓波、佚名、帕斯卡尔等。

毁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64 占比:97.95%

专利文献>

论文:37 占比:2.05%

总计:1801篇

毁灭—发文趋势图

毁灭

-研究学者

  • 吴晓波
  • 佚名
  • 帕斯卡尔
  • 乐飞
  • 刘国峰
  • 小宇
  • 张瑞浩
  • 王昊东
  • 代薇
  • 刘景然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吴建广
    • 摘要: 歌德《浮士德·第一部》最后一场《地牢》在内容上归属于第二大部分“浮士德情毁玛格雷特”(V.2605—4612),它与第一大部分“浮士德血盟梅菲斯托”(V.354—2604)构成因果关系。玛格雷特与浮士德的出路和结局分别象征着神性和魔性:玛格雷特被上天拯救,浮士德跟随魔鬼践行更宏大的规划,正如剧情一开始他们相遇时,浮士德从魔性的“女巫厨房”出来,玛格雷特则刚走出神性的教堂;他们的出场地与出路规定了戏剧文本的涵义和方向。语文诠释学旨在通过整体结构与部分情节之间的辩证关系,揭示《地牢》一场中如何表现魔性浮士德与神性玛格雷特之间的博弈、缠斗,同时论证《浮士德·第一部》展开的是浮士德之“与魔结盟的存在”同玛格雷特之“与神订约的存在”之间的戏剧冲突,直至玛格雷特的物理毁灭
    • 贺志辉
    • 摘要: 徐志摩以“爱、自由、美”为道德准则,视追求“爱、自由、美”的一切行为都是道德的,为了“爱、自由、美”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最后陷入道德困境,走向毁灭
    • 卢炯
    • 摘要: 在基弗作品中,对火元素的使用贯穿始终。他对火的描绘并非单单关注火本身,而是蕴含着神话中的毁灭与宗教中的重生双层隐喻。他将火元素与各种神话传说、宗教信仰、童年经历相结合,进而糅合成一种带有主观性的“德国精神”。同时,他的作品通过历史史观与神话题材、表现主义与观念主义的结合,将宗教寓意转化成抽象的绘画语言,呈现出了其个体精神的创造力。
    • 王学琴
    • 摘要: 琳恩·诺塔奇凭其戏剧《毁灭》荣膺2009年第93届普利策最佳戏剧奖。该剧作以刚果内战为背景,向读者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以及男性对女性的迫害。此外,战争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采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从父权社会对女性和自然的迫害和商品化以及女性的反抗等方面来论证女性与自然的双重困境,从而印证生态女性主义的终极目标,即消解二元对立的权力结构,从父权社会中解放女性与自然。
    • 苏敬敬
    • 摘要: 林恩·诺塔奇(Lynn Nottage,1964—)被认为是21世纪最受赞誉的非裔美国女剧作家之一。她的著名剧作《毁灭》(2008)在2009年获得了第93届普利策戏剧奖。法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昂利·列斐伏尔在其著作《空间的生产》(1974)中提出了一种将物理、心理和社会联系在一起的统一的空间理论。本文立足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探讨了《毁灭》中女性角色的性别身份问题,希望本文能为研究非洲女性的身份建构提供一些启示,同时也为欣赏诺塔奇其他作品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 王娜娜
    • 摘要: 《毁灭》是非裔作家琳恩•诺塔奇2009年获得普利策奖的一部戏剧,讲述了刚果民主共和国内战期间当地女性遭受性暴力后艰难生活的故事。作为男权社会的他者,她们因为性侵受害者的身份惨遭家庭驱逐、社区歧视、社会剥削,被迫洽为妓女。尽管如此,这群顽强的女性仍从生理和心理的毁灭中重建自己,肯定生活,追寻希望和自由。本文试从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视角,深入剖析这些妇女的他者生存困境及其为生存和解放进行的斗争,认为唯有她们积极行使自由选择的权利,才能摆脱绝境,赋予她们生活新的意义。
    • 曾思艺
    • 摘要: 从战争小说发展的角度来看,《毁灭》的独特之处是从心理角度描写人才在战争中的改造和成长,以及人才在战争中被淘汰,而这又主要通过小说中三个重要的人物莫罗兹卡、莱奋生、密契克表现出来.心理角度主要是指小说往往从人物的心理矛盾、心理斗争角度来描写人物,心理描写还具有意识流的特点,并且景物描写与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心理状态密切相联,寓情于景,甚至情景交融.
    • 许佳俊; 李志峰
    • 摘要: 法国女作家弗朗索瓦丝·萨冈年少成名,她的第一本小说《你好,忧愁》成为青春之伤的代名词。而在其1969年的小说《冷水中的一点阳光》中,面对生活的选择问题时,患有抑郁症的男主人公吉尔逃离按部就班的生活轨道,在忧愁而无意义的生活中寻求激情、孤独与自由,这种渴求生活在别处的状态最终带来了萨冈式的“毁灭”,即女主人公娜塔莉吞服安眠药自杀,自由的代价就是幸福的毁灭。本文拟从存在之“伤”、孤独作为爱情的代价、幸福的毁灭三个层面剖析萨冈《冷水中的一点阳光》“毁灭”的悖论特性。
    • 摘要: 四名新兵第一次飞行,把自己想象成地球快要毁灭时唯一的希望。A:还有10秒,地球就要爆炸了!加速啊,兄弟们!B:森博士早就预测到地球会毁灭,特意为我们的战机安装了3倍光速推进器。C:太好了,我们逃出去,找到一个新的星球生存下来,咱就是人类最后的骄傲。D:呵呵……先想想怎么降落吧。做完任务,赶紧回宿舍洗洗睡。(上海何宇昂)
    • 许佳俊; 李志峰
    • 摘要: 法国女作家弗朗索瓦丝·萨冈年少成名,她的第一本小说《你好,忧愁》成为青春之伤的代名词.而在其1969年的小说《冷水中的一点阳光》中,面对生活的选择问题时,患有抑郁症的男主人公吉尔逃离按部就班的生活轨道,在忧愁而无意义的生活中寻求激情、孤独与自由,这种渴求生活在别处的状态最终带来了萨冈式的"毁灭",即女主人公娜塔莉吞服安眠药自杀,自由的代价就是幸福的毁灭.本文拟从存在之"伤"、孤独作为爱情的代价、幸福的毁灭三个层面剖析萨冈《冷水中的一点阳光》"毁灭"的悖论特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