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椎基底动脉狭窄

椎基底动脉狭窄

椎基底动脉狭窄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81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4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25087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科技致富向导、健康之路、实用临床医药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首都医科大学超声科学系第一届超声医学学术大会、2010北京超声医学学术年会、全国第七次外周血管病介入新技术研讨会等;椎基底动脉狭窄的相关文献由234位作者贡献,包括孟艳莉、曹会存、李天晓等。

椎基底动脉狭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4 占比:0.29%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5087 占比:99.68%

总计:25168篇

椎基底动脉狭窄—发文趋势图

椎基底动脉狭窄

-研究学者

  • 孟艳莉
  • 曹会存
  • 李天晓
  • 王子亮
  • 白卫星
  • 翟水亭
  • 何文
  • 孙玉山
  • 孙立涛
  • 张青青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佯; 李海英; 郭艳强; 郑嘉荣
    • 摘要: 目的:探讨脑干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评分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椎-基底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并经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确诊的89例急性脑干梗死患者,且均行头部DWI及TCD检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比较不同患者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DWI评分及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脑干DWI与经颅多普勒超声单一检查及两种方法联合检查的诊断效能。结果:在89例患者中经MRA检测到椎-基底动脉260条,其中正常129条,狭窄131条。131条狭窄的椎-基底动脉中轻度狭窄54条,中度狭窄37条,重度狭窄30条,闭塞10条。不同患者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DW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06,P<0.05);DWI评分与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597,P<0.05)。正常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平均血流速度(MFV)及搏动指数(PI)值均显著低于狭窄动脉,且闭塞动脉PSV、EDV、MFV及PI值均显著高于重度、中度及轻度狭窄动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5.02,F=55.02,F=85.31,F=26.30;P<0.01)。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与PSV、EDV、MFV及PI值均呈正相关性(r=0.720,r=0.524,r=0.579,r=0.651;P<0.05)。脑干DWI联合TCD诊断AUC显著高于TCD、DWI单一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14,Z=3.915;P<0.05)。结论:脑干DWI联合TCD可以提升椎-基底动脉狭窄的诊断效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刘文涛; 吴锋; 席建平; 杨宝军; 马新; 王谦
    • 摘要: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评估后循环脑梗死(PCCI)患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价值及其与血清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该院收治的142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根据MRI检查结果确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PCCI,分析患者血管病变情况与梗死部位,比较TIA、PCCI斑块性质,以及不同斑块性质PCCI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S100B)、泛素C末端水解酶L1(UCH-L1)、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炎性反应指标[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几丁质酶-3样蛋白1(YKL-40)]、斑块性质相关蛋白酶[半胱氨酸组织蛋白酶S(CatS)、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10(MMP10)、血小板反应蛋白解整合素金属肽酶12(ADAMTS12)]水平的差异,分析不稳定斑块性质与上述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并观察预后情况。结果不稳定斑块组患者PCCI构成比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且PCCI患者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TIA(P<0.05);椎动脉颅外段血管病变以远段梗死为主,椎动脉颅内段血管病变以近段梗死为主,基底动脉血管病变以中段梗死为主,大脑后动脉血管病变以远段梗死为主;不稳定斑块组患者血清生化指标NSE、S100B、UCH-L1、GFAP、ICAM-1、VCAM-1、PECAM-1、VE-cadherin、YKL-40、CatS、MMP9、MMP10、ADAMTS12水平均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P<0.05);Pearson相关性显示,不同斑块性质与血清生化指标水平均呈正相关(P<0.001),不稳定斑块PCCI患者复发率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P<0.05)。结论PCCI患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CTA评估价值较高,动脉粥样斑块性质稳定性与神经损伤程度、炎性反应及斑块性质相关蛋白酶分子异常激活密切相关,且斑块性质不稳定患者复发风险高。
    • 钟长扬; 张艳; 刘远; 魏颖楠
    • 摘要: cqvip:脑梗塞发病凶险、致残率和致死率高,尤其是合并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患者,早期症状具有不典型性,往往会延误治疗时机,因此早期识别至关重要。缺血修饰蛋白(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IMA)在体内的衰减特点十分明确,IMA在缺血开始之后数分钟内有所升高,其高峰可持续6~12h[1-2]。学者们根据这一特点,推测IMA可以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急性脑梗塞等疾病的早期诊断[3]。Jena研究发现,脑梗塞患者血清IMA水平高于正常患者,且脑梗死患者的IMA水平在最初24h内逐渐升高。
    • 李晓欧; 徐惠琴
    • 摘要: 目的 探究VBAS(椎基底动脉狭窄)、老年PCCI(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血清炎症相关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老年PCCI患者90例,以回顾性方式对患者CT血管造影资料进行分析,对照组(n=20)诊断结果显示无斑块,实验组(n=40)诊断结果显示有稳定性斑块,观察组(n=30)诊断结果显示有不稳定性斑块,观察3组临床症状、预后状况,分析3组神经功能评分、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 观察组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CI、CI再发、头晕、双肢乏力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和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和实验组,ESS评分、MMSE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和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NSE、S100β及GFAP均高于对照组和实验组,而BDNF低于对照组和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YKL-40、ICAM-1及VCAM-1均高于对照组和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中关于PCCI患者神经功能的分析比较,与无斑块患者、稳定性斑块患者比较,不稳定性斑块患者状况最差.不稳定性斑块患者个人的血清炎症因子相关指标呈上升状态,可参与患者斑块进一步发展,经过监测血管造影结果、神经功能及血生化指标,可及时了解患者个人病情变化发展,有助于临床制定全面、科学的方案进行诊治以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 赵斌; 张青青
    • 摘要: 目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颈动脉超声(CAU)联合应用在椎基底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在2018年1月—2020年10月间收治的高度疑似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77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TCD与CAU检查,并以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分析TCD与CAU联合诊断的检出准确率、灵敏度与特异度。结果:77例患者共检测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231条,CTA诊断结果显示,121条椎基底动脉狭窄(52.38%),其中有43条为左侧椎动脉狭窄(35.54%),42条为右侧椎动脉狭窄(34.71%),36条为基底动脉狭窄(29.75%);TCD与CAU联合诊断结果显示,109条椎基底动脉狭窄(47.19%),其中有37条为左侧椎动脉狭窄(33.94%),38条为右侧椎动脉狭窄(34.86%),34条为基底动脉狭窄(31.93%);比较CTA、TCD与CAU联合诊断结果对比,组间差异不可见统计学性差异(P>0.05);统计TCD与CAU联合诊断椎基底动脉狭窄的灵敏度为82.50%、特异度为94.59%。结论:TCD与CAU联合诊断椎基底动脉狭窄有较好的价值,可作为临床推广方案,有利于提高患者早期治疗的有效性。
    • 赵斌; 张青青
    • 摘要: 目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颈动脉超声(CAU)联合应用在椎基底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在2018年1月—2020年10月间收治的高度疑似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77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TCD与CAU检查,并以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分析TCD与CAU联合诊断的检出准确率、灵敏度与特异度.结果:77例患者共检测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231条,CTA诊断结果显示,121条椎基底动脉狭窄(52.38%),其中有43条为左侧椎动脉狭窄(35.54%),42条为右侧椎动脉狭窄(34.71%),36条为基底动脉狭窄(29.75%);TCD与CAU联合诊断结果显示,109条椎基底动脉狭窄(47.19%),其中有37条为左侧椎动脉狭窄(33.94%),38条为右侧椎动脉狭窄(34.86%),34条为基底动脉狭窄(31.93%);比较CTA、TCD与CAU联合诊断结果对比,组间差异不可见统计学性差异(P>0.05);统计TCD与CAU联合诊断椎基底动脉狭窄的灵敏度为82.50%、特异度为94.59%.结论:TCD与CAU联合诊断椎基底动脉狭窄有较好的价值,可作为临床推广方案,有利于提高患者早期治疗的有效性.
    • 张志勇; 张海波; 焦劲松; 乔亚男; 谢晟
    • 摘要: 目的 探讨基底平行解剖扫描磁共振成像(BPAS-MRI)在颅内椎-基底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8月至2019年3月于中日友好医院神经科就诊主诉为"头晕或眩晕"并常规行头部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3D TOF-MRA)及BPAS-MRI检查的80例患者,对双侧颅内段椎动脉、基底动脉在3D-TOF-MRA的基础上进行BPAS-MRI检查.对3D TOF-MRA血管显影正常的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管径进行3D TOF-MRA与BPAS-MRI检查结果的比较,以观察BPAS-MRI检查对正常管径轮廓结构的显示情况.对3D TOF-MRA血管显影不正常的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进行BPAS-MRI与3D TOF-MRA显影结果的对比分析,以探讨BPAS-MRI在颅内后循环血管病变中的诊断及鉴别作用.结果 (1)80例患者共240支椎-基底动脉中,123支(51.2%)3D TOF-MRA显影正常,其左、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管径平均值3D TOF-MRA与BPAS-MR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117支(48.8%)血管在3D TOF-MRA上显影异常,其中39支(16.2%)血管仅通过MRA易漏诊或误诊,包括椎动脉发育不全15支(6.2%),椎动脉闭塞9支(3.8%),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7支(2.9%),椎动脉发育不良5支(2.1%),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2支(0.8%)及椎动脉夹层1支(0.4%).结论 BPAS-MRI能够清晰显示颅内后循环系统血管外部轮廓结构,联合3D TOF-MRA提高了颅内椎-基底动脉病变诊断的准确性.
    • 迟宝权; 刘亚静; 崔雷雷; 刘朝艳
    • 摘要: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狭窄(VBAS)与老年后循环脑梗死(PCCI)患者神经功能和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及人软骨糖蛋白-39(YKL-40)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择老年PCCI患者152例进行研究,根据CT血管造影的诊断结果将患者分成无斑块(NP)组38例、稳定性斑块(SP)组64例和不稳定性斑块(UP)组50例.对比各组临床症状和预后情况,并对比各组神经功能评分及血清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ICAM-1、VCAM-1及YKL-40水平.结果 UP组后循环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梗死(CI),头晕、双肢乏力及CI再发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NP组和SP组(P<0.05).UP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高于NP组和SP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Barthel指数及欧洲脑卒中评分(ESS)均明显低于NP组和SP组(P<0.05).UP组的血清S100β、NSE及GFAP水平均明显高于NP组和SP组,BDNF水平明显低于NP组和SP组(P<0.05).UP组的血清ICAM-1、VCAM-1及YKL-40水平均明显高于NP组和SP组(P<0.05).结论 老年PCCI患者的神经功能以UP者相对较差,血清炎症相关因子水平呈上升状态,并可能参与了斑块的进展过程,临床上可通过监测血管造影结果及患者的神经功能、血生化指标帮助更全面地实施临床诊治及预后评判.
    • 戴永锋
    • 摘要: 目的:研究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神经、运动功能检测及CT血管造影检查.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113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CT血管造影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分成无斑块组(33例)、稳定斑块组(46例)和不稳定斑块组(34例).观察并比较三组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病情进展状况、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CI)发生情况、神经功能评分情况及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情况.结果:无斑块组病情进展率(6.06%)和稳定斑块组病情进展率(30.43%)均明显低于不稳定斑块组(6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后循环TIA和CI发生情况比较,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CI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不稳定斑块组(P<0.05).三组患者MMSE、ESS及Barthel评分比较,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评分均显著优于不稳定斑块组(P<0.05).三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比较,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下肢评分和平衡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不稳定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斑块组CI复发率(14.29%)和稳定斑块组复发率(20.00%)均显著低于不稳定斑块组(66.67%),三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基底动脉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患者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显著优于不稳定斑块组,且CT血管造影检查对椎基底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