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植被护坡

植被护坡

植被护坡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3年内共计376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建筑科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9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14528篇;相关期刊125种,包括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中国水土保持、山西建筑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第十一届中国水论坛、第二届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2008年全国山区公路环境与岩土工程学术会议等;植被护坡的相关文献由87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绍才、张俊云、孙海龙等。

植被护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9 占比:1.42%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14%

专利文献>

论文:14528 占比:98.44%

总计:14758篇

植被护坡—发文趋势图

植被护坡

-研究学者

  • 李绍才
  • 张俊云
  • 孙海龙
  • 周德培
  • 何磊
  • 崔保山
  • 杨志荣
  • 顾卫
  • 胡夏嵩
  • 言志信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蒋希雁; 杨尚青; 冯峰; 陈宇宏; 许梦然
    • 摘要: 植被根系可以调节土体中水分的入渗过程,植被土的渗透特性是决定植被护坡水力特性的重要参数,也是影响植被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文章选择高羊茅和小叶黄杨植被土,采用现场双环入渗试验分析入渗体积和渗透系数的变化,研究根系对入渗性能的影响;制备不同含根量的土样,通过室内变水头渗透试验研究重塑土和原状土的含根量对土体渗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叶黄杨植被土和含根量为0.82%的高羊茅植被土的入渗体积比裸土减少了50%,植被根系的存在对减少水的渗入量有着显著作用;无论是重塑土还是原状土,随着含根量的增加,根土复合体的饱和渗透系数逐渐减小,含根量越高的植被土对减少水分入渗有着更加显著的效果;含根量为0.30%~0.80%的重塑土的饱和渗透系数约为相近含根量原状土的3倍,现场双环入渗试验测得含根量为0.82%的高羊茅植被土的饱和渗透系数约为室内试验的5倍。上述研究可广泛用于生态护坡工程,根系对边坡的安全稳定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 刘亚斌; 王芃; 王舒; 石川; 朱海丽; 李国荣; 胡夏嵩
    • 摘要: 为了进一步探讨西宁盆地黄土区灌木植物根系固土护坡力学效应,以区内优势灌木植物柠条锦鸡儿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土体密度、含水量、含盐量和根径单因素变化条件下的单根垂直拉拔试验,探讨和分析了上述因素对灌木植物根-土界面相互作用力学特性的影响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垂直埋深为25 cm及其他因素恒定的情况下,随着土体密度由1.20 g/cm^(3)增长到1.60 g/cm^(3),单根最大抗拔出力由(28.60±2.83)N增长至(114.33±7.17)N,呈指数函数增长趋势;随着土体含水量由6.00%增长到22.00%,单根最大抗拔出力由(152.80±10.07)N降低至(31.50±5.53)N,呈指数函数降低的变化趋势;随着土体含盐量由0.59%增长至2.00%,单根最大抗拔出力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在含盐量为1.00%时,单根最大抗拔出力达到峰值(61.20±0.94)N,且二者关系符合二次函数关系;在根径为2.74~9.57 mm范围内,随着单根平均根径的逐渐增大,单根最大抗拔出力由25.20 N线性增长至97.10 N。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垂直单根最大抗拔出力计算模型,并指出计算垂直单根最大抗拔出力所需的根-土界面综合黏聚力和综合摩擦角可通过根-土界面直剪试验获得。
    • 蒋希雁; 杨尚青; 谢聪
    • 摘要: 降雨对植被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是目前生态护坡领域研究的热门话题。基于Midas GTS/NX软件,结合张家口地区某边坡工程背景并选取当地常见的护坡植被,针对裸露边坡、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植被边坡、小叶黄杨(Buxus microphylla)植被边坡以及高羊茅-小叶黄杨混合植被边坡4种工况,对降雨条件下边坡内部土体孔隙水压力随时间的变化以及边坡稳定性的大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降雨强度和降雨时长条件下,3种植被边坡的入渗速率均小于裸露边坡,植被边坡相对于裸露边坡有着更好的持水能力。在4种不同类型的植被边坡中,高羊茅植被边坡孔隙水压力增幅最小,位于坡顶、坡面、坡底的土体仍然维持了部分基质吸力,高羊茅植被减小了降雨的影响深度。降雨结束后,高羊茅植被边坡较其他植被边坡安全系数最大,高羊茅植被增加了边坡土体的有效应力,更能有效地提升边坡的稳定性。上述研究旨在为降雨对植被边坡的影响提供参考,为半干旱地区的植被护坡技术提供指导。
    • 信亮
    • 摘要: 植被是一种低成本且环境友好型的护岸方法,植被覆盖不仅提高了边坡的稳定性,还减少了雨水侵蚀造成的土壤流失。本文通过室内试验,建立了两种不同的边坡物理模型,研究了香根草的护坡效果,对比分析了裸土边坡和香根草边坡在降雨条件下的边坡形态变化、土壤流失重量和渗透率。研究成果可为相关水利工程提供参考。
    • 何文华
    • 摘要: 为了探究植被护坡在不同土质下对河岸稳定性的影响,对2种不同土质进行植被护坡试验,收集相关试验数据,对比分析不同工况下河岸侵蚀情况。结果表明,扦插红柳可以有效提高河道护岸的稳定性和护坡抗冲刷能力,但就侵蚀和沉积现象而言,黏土试验地点的保护效果优于砾石试验地点,该研究成果可为修复河流生态功能提供一定参考。
    • 吴凤
    • 摘要: 植被护坡在土木工程中应用广泛,其效果受土壤含水量、土壤密度、根系分布、植物种类和植物年龄等因素的影响。采用三轴剪切试验,通过在土样中加入绳索模拟植物根系的加固效果,研究土壤含水量和压实度对植被护坡加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压实度越高,植物根系的加固作用越明显。当土壤压实度为75%时,植物根系的加固效果并不显著;当土壤压实度达到85%时,最大主应力差值将增加约20%~30%。土壤黏聚力和内摩擦角也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1)无论是否有植物根系的加固作用,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土壤黏聚力表现出先增加、在土壤含水量达到14%后再降低的变化趋势。(2)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内摩擦角不断减小,植物根系对内摩擦角的影响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小。研究结果可为植被护坡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 杨馥铖; 李姜瑶; 余冬梅; 刘昌义; 缪晓星; 王延秀; 胡夏嵩; 卢海静; 付江涛; 闫聪; 何伟鹏
    • 摘要: 为进一步探讨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区草本植物护坡机理,选取西宁盆地长岭沟流域自建试验区,通过设计2种不同坡形和选取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生长的3种草本植物,采用野外试验区人工模拟降雨方法,首先分析了坡面土壤水文参数(土壤入渗、坡面土体含水量)分布变化,进而探讨了影响种植草本坡面土壤水分入渗的主要因素与特征,最后对坡面土壤水分入渗过程进行模型模拟与评价。结果表明:种植垂穗披碱草阶梯形边坡产流时间相对最晚,直形裸坡阶段产流量最大,其最大阶段累积径流量在降雨试验40~45 min时,为17730 mL;2种坡形边坡坡面平均稳定入渗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阶梯形种植垂穗披碱草边坡(0.519 mm/min)、直形垂穗披碱草边坡(0.423 mm/min)、直形老芒麦边坡(0.422 mm/min)、直形细茎冰草边坡(0.318 mm/min)、阶梯形裸坡(0.321 mm/min)和直形裸坡(0.192 mm/min),且种植垂穗披碱草和老芒麦边坡土体含水量在地表以下0—50 cm增幅相对最高,说明种植草本有助于边坡土体内部水分入渗。在此基础上,采用Horton模型、Kostiakov模型和通用经验模型进行坡面土壤水分入渗模拟,结果表明直形边坡土壤水分入渗过程以Horton模型和通用经验模型的拟合效果相对较为理想;阶梯形边坡则以Horton模型得到的土壤水分入渗拟合效果相对最优;最后,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区内边坡土壤水分入渗特性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有机质与植被覆盖度,且土壤有机质与初始入渗率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2)为0.986),植被覆盖度与稳定入渗率间则呈极显著相关关系(R^(2)为0.997)。研究结果对于科学有效防治高寒半干旱区水土流失以及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及坡形水土保持能力具有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
    • 梅红; 胡国长; 王禄艺; 梅绪哲; 刘瑾; 徐佳俊; 杨欣雅; 杨诺
    • 摘要: 为了研究植物对土体蒸发速率和抗冲刷特性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选择常用护坡植物黑麦草与紫花苜蓿两类植物进行蒸发试验和抗冲刷试验,分析了在不同植物种子配比条件下,试样在植物生长时期的蒸发速率,结合图像二值化方法得到植物生长14 d后的植被覆盖率,分析不同植物种子配比条件下土体抗冲刷特性。植物生长试样所用混合植物种子设置5种配比,黑麦草与紫花苜蓿的配比分别为1∶0、0.7∶0.3、0.5∶0.5、0.3∶0.7和0∶1,植物生长周期设置为14 d。试验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在植被生长发育前期对土体蒸发速率影响效果更为显著,在生长稳定期所有配比的试样蒸发速率趋于一致;利用图像二值化方法得出黑麦草与紫花苜蓿配比为3∶7时植被覆盖率最高,为80.1%;混合配比试样的植被覆盖率的提高,其发育的植物茎叶减少雨水对土体的冲击并减弱径流侵蚀,不同类型的根系与土体结合,增大根系影响深度并增强加筋作用,增强了土体抗冲刷性能。
    • 刘辰光
    • 摘要: 植被作为一种有效的、可持续的生态工程减灾手段,被公认为是治理浅层滑坡的有效措施.该措施的贡献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植物根系的机械强化,植被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还取决于许多其他因素,对其进行全面的评估可能既费时又费力.物理模型是评估边坡稳定的一项技术,它能很大程度上节约时间和成本,同时物理模型也适用于评估植物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并且能在突发情况来临之前提供一些优化策略.以期通过基于物理的开源代码模型来评估植被对浅层滑坡的水文效应影响.
    • 张劢捷; 杨文琦; 周成; 陈群; 李登华
    • 摘要: 目前关于植被护坡机理的研究多集中于植被根系的力学效应上,关于其水文效应的研究大多也仅针对于单株植物的根系吸水及蒸腾作用.为了探究在多植株条件下植株间距对土体水力特性的影响,以植被联合植筋带(持水加筋带)构成的植物护坡形式为基础,开展了植株间距分别为20、30和40 cm模型的干燥和降雨过程的模型试验观测,测定不同埋深处土体的吸力及含水率的变化过程.试验结果表明,在植株间距为20 cm的模型试验中,干燥工况下吸力最大值比植株间距为30和40 cm的试验组分别高出5.3%和43.3%,说明植株间距越小,植株间水分竞争越激烈,吸力增大越明显.在植被的根系深度范围内,土体的吸力及体积含水率变化幅度较大,且变化幅度随着土体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根系深度范围以下的土体基本不受影响.降雨工况下,雨水优先沿裂隙渗入土体内部,因此应防止边坡开裂.由于植筋带埋设于植株根系两侧,株距实际上就是竖向植筋带的埋设间距,所以在采用植筋带进行护坡设计时,植筋带间距应根据经济性和灌木的株距,按照"细而密"的原则进行布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