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灌木

灌木

灌木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3年内共计3095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园艺、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91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192篇;相关期刊873种,包括生态学报、中国水土保持、花木盆景:花卉园艺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中国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研讨会、神华首届科技研讨会等;灌木的相关文献由5773位作者贡献,包括蒋文兰、许庆华、袁欣等。

灌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91 占比:61.10%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39%

专利文献>

论文:1192 占比:38.51%

总计:3095篇

灌木—发文趋势图

灌木

-研究学者

  • 蒋文兰
  • 许庆华
  • 袁欣
  • 金白云
  • 吴一青
  • 沈培友
  • 王鲁海
  • 王雨润
  • 许盛英
  • 刘志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张进如; 闫晓俊; 贾林巧; 范爱连; 王雪; 陈廷廷; 陈光水
    • 摘要: 林下灌木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重要的构成部分,但林下灌木细根功能性状变异规律及地下生态策略仍不清楚。以福建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内9种灌木为研究对象,对细根直径、根长、比根长、组织密度、碳浓度和氮浓度6个细根性状进行研究,采用序级划分法,分析不同树种细根性状序级间的变化特征、常绿和落叶灌木细根性状之间的差异,不同序级细根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细根性状变异维度。结果表明:树种和序级对9种灌木细根形态和化学性质有显著影响。直径、根长、根组织密度随着序级的增加而逐渐增加,比根长和氮浓度逐渐减小,碳浓度在序级间的变化趋势不一,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落叶灌木细根直径、根长和氮浓度均显著高于常绿灌木,碳浓度和组织密度显著低于常绿灌木,表明与常绿灌木相比落叶灌木更偏向于资源获取型生态策略,常绿灌木则更偏向于保守型策略。灌木细根在不同序级间的直径与比根长、组织密度,氮浓度与组织密度有较强的相关性,细根其他性状间的关系并不密切或因序级而异。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灌木细根性状变异沿一个主成分轴发生变异,该轴表示灌木细根的资源获取和保守的权衡策略。
    • 张亚琴; 郭其强; 罗丝琼; 盘金文; 姚珊; 郭有燕
    • 摘要: 【目的】植物-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关系反映其土壤养分利用效率及林下光环境对植物的养分限制状况。针对17年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林下4种灌木叶片与土壤全碳(TC)、全氮(TN)、全磷(TP)养分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研究,探索马尾松林下灌木养分状况,为马尾松林下复层经营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方法】以马尾松林下4种灌木(荚蒾Viburnum dilatatum、檵木Loropia chinense、南烛Vaccinium bracteatum、油茶Camellia oleifera)为研究对象,测定叶片和土壤的TC、TN、TP含量,分析马尾松林下4种灌木植物叶片和土壤TC、TN、T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以及相关性。【结果】植物叶片TC含量大小顺序表现为南烛>油茶>荚蒾>檵木,叶片N、P表现为荚蒾>檵木>南烛>油茶,TC与TN、TC与TP表现为油茶>南烛>檵木>荚蒾,TN与TP表现为南烛>油茶>檵木>荚蒾。线性拟合表明,植物叶片TC与TN、TP含量及化学计量呈负相关关系,TN与TP呈正相关关系。相关性分析表明,植物叶片与土壤TC、TN、TP含量及计量比无显著关系,表明植物的化学计量特征受植物自身遗传影响较大,同时也反映了4种灌木对林下环境的适应与响应。【结论】植物叶片TC、TN、TP含量对生长有显著影响,更适合作为林下灌木生长变化指标,而土壤TC、TN、TP含量对生长影响不大。
    • 孙丽; 李胤韬; 张颖; 徐萌; 孙迎坤
    • 摘要: 采用单位面积滞尘法研究青岛市3种常见的常绿灌木瓜子黄杨(Buxus sinica)、小叶女贞(Ligustrum quihoui)、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单位叶面积滞留不同粒径颗粒物单株滞尘量,并扫描观察叶表面微形态结构,分析微形态对植物滞尘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灌木的总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s,TPS)叶面滞尘量火棘最大,为1.84 g/m^(2);小叶女贞最小,为1.44 g/m^(2);3种灌木的PM_(>10)(颗粒物粒径>10μm)、PM_(10)(颗粒物粒径≤10μm)和PM_(2.5)(颗粒物粒径≤2.5μm)的滞尘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18~1.47 g/m^(2)、0.16~0.33 g/m^(2)、0.02~0.07 g/m^(2);单株植物滞尘量为火棘>小叶女贞>瓜子黄杨。叶表面微结构观察表明,叶表面表皮毛数量、气孔密度、气孔长度、表皮沟槽比例以及茎面沟壑情况等影响植物滞尘能力,其中总滞尘量TSP与下表皮气孔密度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977;与沟槽比例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278;与叶表面表皮毛数量、气孔长度无相关关系。
    • 杨路; 杜峰; 秦晶晶; 程帅; 李宏斌
    • 摘要: 黄土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护坡是比较推崇的防护手段,特别是灌木具有发达的根系,对含根土体有较为明显的抗剪增强作用,因此,比较自然条件下区域适生优势灌木的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对于合理选择固土护坡植物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区常见的优势乡土灌木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和狼牙刺(Sophora viciifolia)为研究对象,野外采用三维土柱挖取灌木的根系,进行不同直径单根抗拉试验和根土复合体的剪切试验。结果表明:(1)达乌里胡枝子、沙棘和狼牙刺的根系集中分布于0—40 cm土层中,它们的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和生物量密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表现出整体递减的趋势。(2)达乌里胡枝子、沙棘和狼牙刺根系的抗拉力(Tensile Resistance,TR)与抗拉强度(Tensile Strength,TS)都表现为关于直径(D)的幂函数(aD^(b)),其中抗拉力与根径呈正相关(b>1),而抗拉强度与根径呈负相关(b<1)。(3)不同灌木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在地下分布是不同的,在根际范围内随土层加深,达乌里胡枝子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而后增加又减少的趋势,最大抗剪强度的土层是20—30 cm和50—70 cm,沙棘和狼牙刺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最大抗剪强度的土层分别是30—50 cm,0—20 cm。说明灌木的细根可以更好地起到固土护坡的作用,建议在黄土区优先选择达乌里胡枝子和沙棘作为护坡植物,从而为生态护坡提供一些参考。
    • 王碧娟
    • 摘要: 为提高城市生活水平及质量,大多数城市均在大幅度增加城市园林面积,伴随着园林面积的增加,园林绿化率的合理布置已广受相关从业人员的关注,尤其是对于园林绿化下层色块灌木种植密度的合理性研究,关注度更是随着城市质量的提高而提高。因此,文章对某市某园林的绿化下层色块灌木种植密度的合理性展开研究,并基于此分析其种植密度的合理性。
    • 朱旭; 李海梅; 李彦华; 孙迎坤; 田园
    • 摘要: 为深入探究灌木树种对大气颗粒物(PM)污染的生理响应,以青岛市3种尘源区域(燃煤区、燃油区和清洁区)中常见的8种灌木为对象,采用3级滤膜过滤法测定了灌木单位叶面积滞留不同粒径颗粒物(TSP、PM>10、PM_(10)和PM_(2.5))的质量,并对蒙尘后灌木叶片的生理指标进行了比较测定,分析了叶片截留颗粒物的性质对植物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内灌木滞尘量总体表现为燃煤区>燃油区>清洁区,且叶片所截留的颗粒物以PM>10为主,其中小叶黄杨(Buxus sinica)对TSP、PM>10和PM_(10)的吸滞能力最强,平均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分别为4.89、3.45、1.54 g·m^(−2);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us)对于PM_(2.5)的截留量最高,平均为0.21 g·m^(−2);而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对不同粒径颗粒物均呈现出最低的吸滞水平。(2)随粉尘污染的加重,灌木叶绿素呈下降趋势,类胡萝卜素、抗坏血酸和叶干物质含量呈上升趋势。(3)相关性分析表明,紫荆(Cercis chinensis)叶片滞尘量与各生理指标之间具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适合作为大气污染的指示植物;蔷薇(Rosa multifolora)叶片滞尘量与各生理指标之间无显著性相关,表明其不易受到蒙尘胁迫的影响。(4)冗余分析(RDA)表明,在大气污染下,植物叶绿素极易受到颗粒物粒径的影响,而类胡萝卜素易受到粉尘来源的影响。该研究结论可为青岛市绿化建设中不同尘源区域树种的选择、立地配置与滞尘效益的进一步量化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 黄立君; 张运吉; 朱悦明
    • 摘要: 文章站在老年人的主位立场,针对公园中常用的植物采用随机问卷方式进行分类调查,然后借助态度测量方法中的赖克特量表进行数据分析,得到老年人在公园利用中对各类植物在园林中使用情况的满意度,并对园林中植物的使用提出建议,以期为园林设计更多地体现人性关怀提供参考,引发园林设计迎合老年人身心需求的思考。
    • 小古
    • 摘要: 一直很喜欢木本植物,也是因为我家是南朝向露台,夏季格外炎热,木本整体比较容易度夏。在网上闲逛的时候,看到一款灌木叫鞣木(Cyrilla racemiflora),市场上通称为荷兰鼠刺,鞣木产美洲,是鞣木科鞣木属灌木,与荷兰没有任何关系,地栽开爆起来特别有气势,于是2021年3月8日,毫不犹豫地下单了,买了一颗大苗。
    • 林贤娇
    • 摘要: 灌木是园林营造、园林绿化及景观打造中常用的植物类型,具有较强的观赏性,适应性较好,栽培难度较低,可优化园林空间与环境。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持续推进,灌木栽培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在园林内也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该文简要介绍灌木的栽培要点,并从实用造景、构成景观空间、与其他园林植物配置、布置花境等方面探究灌木在园林内的应用策略。
    • 马玲; 李润杰; 郭凯先; 连利叶; 温军; 陈建宏; 王静
    • 摘要: 为了研究“耕农抗旱宝”对干旱区造林的影响,在祁连县卓尔山林场进行野外实验。以乔木(祁连圆柏Sabina przewalskii和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灌木(香茶藨Ribes odoratum和珍珠梅False spiraea)为实验树种,分别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灌木8 g/株、乔木25 g/株“耕农抗旱宝”;对照组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对比研究“耕农抗旱宝”对香茶藨、珍珠梅、祁连圆柏、青海云杉的土壤含水率、生长情况、叶绿素、八大离子含量的影响。研究表明:①实验组土壤含水率高于对照组,其中珍珠梅、香茶藨、祁连圆柏、青海云杉的土壤含水率差分别为2.33%、3.62%、2.33%、2.94%。随着灌水后时间的延长,实验组的土壤含水率高于对照组。②实验组对乔木灌木的树高、胸径、冠幅、枝条、新发芽率、生长量等指标优于对照组;③实验组中植物叶绿素含量高于对照组,香茶藨、珍珠梅、祁连圆柏、青海云杉的极差为3.5、1.1、1.4、1.2。④“耕农抗旱宝”抑制了Cl^(-)、K^(+)+Na^(+)含量其对乔灌木的伤害,促进了乔灌木的生长。综上所述,“耕农抗旱宝”提高了植树造林的效果可以在林业中广泛推广,在植树造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