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植原体

植原体

植原体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362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林业、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7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19654篇;相关期刊110种,包括生物技术通报、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中国作物学会甘蔗专业委员会第15次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等;植原体的相关文献由745位作者贡献,包括田国忠、朱水芳、蔡红等。

植原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7 占比:1.24%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19654 占比:98.63%

总计:19927篇

植原体—发文趋势图

植原体

-研究学者

  • 田国忠
  • 朱水芳
  • 蔡红
  • 罗大全
  • 于少帅
  • 赵文军
  • 林彩丽
  • 车海彦
  • 陈海如
  • 单红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齐慧霞; 李双民; 孙伟明; 温晓蕾; 冯丽娜; 兰淑慧; 霍佳欢
    • 摘要: 板栗黄化皱缩病是一种植原体病害,近年来北京怀柔在2007年发现了板栗上的植原体,并定名为板栗黄化皱缩病(Chinese chestnut yellow crinkle,Cn YC)[1]。朱晓清等[2]分别于2009和2010年板栗生长季节对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和九渡河镇2个板栗主产区进行板栗黄化皱缩病抽样调查,证实了发病植株中植原体的存在。植原体是不具备细胞壁结构的原核生物,目前已发现与植原体相关病害多达1000余种,在我国发生的也有100多种,常引起如丛枝.
    • 车海彦; 罗大全
    • 摘要: 黄化病是1种严重危害海南槟榔产业的毁灭性传染病害,在海南槟榔主产区均有发生,给槟榔产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概述了槟榔黄化病的发生危害、地理分布、病原的鉴定和检测、综合防控措施及存在的问题等,以期为黄化病的深入研究和持久防控提供参考。
    • 李文凤; 王晓燕; 仓晓燕; 张荣跃; 单红丽; 卢文洁; 王长秘; 尹炯; 黄应昆
    • 摘要: 为探明云南蔗区甘蔗白叶病植原体的昆虫介体及优势种群,丰富甘蔗植原体病害相关理论和技术基础,制定适用于甘蔗白叶病的综合防控措施,2019年采用寻集法和扫网法对甘蔗白叶病发病最为严重的云南省临沧市耿马蔗区进行甘蔗白叶病植原体昆虫介体调查和巢式PCR检测分析。调查检测结果显示,采集到的大青叶蝉(Tettigoniella viridis)和条纹平冠沫蝉(Clovia conifer)2种昆虫介体均被检测为阳性,是甘蔗白叶病植原体的自然携带者,说明2种叶蝉可能为甘蔗白叶病植原体潜在昆虫介体;大青叶蝉若虫呈强阳性,初步确定为优势种群。鉴于目前云南蔗区甘蔗白叶病植原体传播方式主要是带毒蔗种和叶蝉类昆虫介体,建议建立甘蔗无病健康种苗繁育基地,及时杀灭蔗园中叶蝉类昆虫介体,从源头上控制甘蔗白叶病的扩散蔓延,降低田间自然传播速度。
    • 常梦悦; 曹喜兵; 赵振利; 范国强
    • 摘要: 为研究WPR基因家族在泡桐丛枝病叶片黄化中的作用,在泡桐全基因组水平上,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WPR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进化分析、染色体定位、共线性、基因结构、蛋白性质、顺式作用元件和表达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白花泡桐基因组中共存在16个WPR基因,分布在9条染色体上,其中,12个基因具有种内共线性,9个基因与拟南芥具有共线性;所有WPR家族成员均含光响应、防御响应及激素响应元件。通过对植原体侵染后的转录组和互作蛋白分析,发现PfWEB3、PfWPRb2、PfWPRb3和PfPMI2可能与丛枝植原体侵染后泡桐叶片黄化有关。
    • 杨文杰; 温晓蕾; 冯丽娜; 张娜娜; 孙伟明; 齐慧霞
    • 摘要: 为明确引起板栗黄化皱缩病(Chinese chestnut yellow crinkle,CnYC)的病原菌及分类地位,探索一套有效的综合防控技术,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采用田间打孔吊袋输液的方法筛选农用抗生素。结果表明:引起板栗黄化皱缩病病原菌为Candidatus Phytoplasma castaneae,属于16SrXIX-A亚组,菌株编号为CnYC-Hebei;盐酸四环素对该病害防治效果较好,其防效达到85.3%。采收后落叶前利用盐酸四环素打孔吊袋输液方法,并结合落叶后修剪发病枝条、展叶期叶面喷施芸苔素内酯和叶面肥以及生长期诱杀刺吸式昆虫,从病害诊断、防病虫以及壮树3个方面集成了板栗黄化皱缩病三位一体的综合防控技术,对该病害进行了田间综合防控示范试验。调查分析显示,综合防控组的防治效果达到86.4%、单果重为8.1 g、饱果率为91.9%、栗蓬大小为49.3 mm×42.3 mm,叶片大小为18.1 cm×7.5 cm,这些指标均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使发病植株恢复了生产,为开发安全有效的CnYC综合防控技术提供了参考。
    • 田文杰; 乔光; 文晓鹏; 田田; 洪怡
    • 摘要: 为确定贵州主栽樱桃品种玛瑙红、黑珍珠发生的花变叶、丛枝现象的病原分布、种类及其分类地位,本研究优化植原体16 S rDNA基因通用引物对R 16 mF 2/R 16 mR 2和R 16 F 2 n/R 16 R 2的巢氏PCR反应体系,同时对86个樱桃样品总DNA进行巢式PCR扩增,对扩增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纳雍县、福泉市、乌当区等地样品植原体检出率高达100%;威宁县、沿河县、大方县分别为40.74%、66.67%和40%;序列同源性比较表明,获得的GZ-1、GZ-2植原体序列属于16 Sr V组;系统进化树及虚拟RFLP分析显示,GZ-1植原体序列属于16 Sr V-B亚组成员,GZ-2序列为16 Sr V组新的亚组。本研究确定了贵州主栽樱桃品种的植原体病害侵染情况,明确了其分类地位,为该病害检测和防控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 王宝雪
    • 摘要: 1当前常见的大枣病虫害1.1病害1.1.1枣疯病枣疯病在某些地区又被称为丛枝病,其主要由植原体引发,该病会导致枣树的激素系统出现失衡,进而导致叶片黄化和果实畸形等情况。1.1.2枣锈病枣锈病由担子菌亚门锈菌所引起,其危害主要表现在叶片,在枣锈病发生初期,叶片背部会出现斑点,斑点颜色由浅灰色逐渐发展为黄褐色,如果此阶段降水量大,则病斑将进一步发展,甚至导致枣树叶片大量脱落。
    • 汤亚飞; 林祺; 佘小漫; 李正刚; 于琳; 蓝国兵; 何自福
    • 摘要: 2020年在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田间发现表现明显丛枝、小叶,类似植原体感染症状的花生病株。本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病原进行鉴定。以花生病叶的总DNA为模板,利用植原体16S rRNA和SecY基因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获得广东花生丛枝病植原体(PnWB-GDSX-2020)16S rRNA基因片段(1 430 bp,GenBank登录号为MZ427281)和SecY基因片段(1 709 bp,GenBank登录号为MZ437794)。序列一致性和系统进化分析显示,PnWB-GDSX-2020的16S rRNA序列与16SrⅡ-A、16SrⅡ-D和16SrⅡ-V亚组植原体一致性最高,亲缘关系最近;进一步利用iPhyClassifier对16S rRNA序列进行在线虚拟RFLP分析,结果显示,PnWB-GDSX-2020的虚拟RFLP图谱与16SrⅡ-V亚组的参照株系‘Praxelis clematidea’ phyllody phytoplasma (GenBank登录号:KY568717)酶切图谱一致,相似系数为1.00。因此,PnWB-GDSX-2020属于16SrⅡ-V亚组成员。所获得的PnWB-GDSX-2020 Sec Y基因序列与花生丛枝植原体的一致性最高,亲缘关系最近。本文确定了广东花生丛枝病相关植原体的分类地位,为当地病害诊断、检测以及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 李丰; 赖刚刚; 赵志慧; 张萍; 朱天生
    • 摘要: 为研究新疆7个地区柳树花变叶病为何种病原物所造成,本研究以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鉴定。通过CTAB法提取柳树总DNA,对其16S rRNA基因和tuf基因进行PCR扩增,将测序得到的基因片段通过Blast比对、同源性比较,构建系统进化树和16S rRNA虚拟RFLP分析。结果显示,PCR扩增分别获得16S rRNA(1238 bp)和tuf(824 bp)的片段,证明该病害与植原体有关,将其命名为柳树花变叶植原体(WPP);16S rRNA序列分析表明,WPP与中国桃黄化植原体(‘Prunus persica’yellows phytoplasma)、枣疯病('Ziziphus jujuba’witches'-broom phytoplasma)、杏褪绿卷叶植原体(Apricot leaf roll phytoplasma)同源性均为99.68%;16S rRNA虚拟RFLP分析结果表明,WPP与枣疯病株系(GenBank登录号:AB052876)有99.8%的相似性,虚拟RFLP模式与16SrV-B亚组的参考模式相同,相似系数为1.00,进一-步证明WPP为16SrV-B亚组成员。WPP tuf基因与榆树黄化组(EY)同源性达99%以上,系统进化树显示,柳树花变叶植原体与榆树黄化组(16SrV)植原体聚为--枝。柳树花变叶植原体属于16SrV.B.tuf-B亚组。
    • 林兆威; 唐庆华; 孟秀利; 宋薇薇; 余凤玉; 黄山春; 牛晓庆; 覃伟权
    • 摘要: 槟榔是海南省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受多种病害组成的槟榔病理性黄化的影响,尤其是槟榔黄化病,使槟榔产量造成严重损失。为明确当前海南省槟榔病理性黄化的发生分布情况及槟榔黄化病的危害情况,本研究对全省槟榔病理性黄化的发生分布进行调查,并对全省采集的槟榔黄化样品进行植原体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当前海南省槟榔病理性黄化发生面积为38300.04hm^(2),占全省槟榔种植面积的33.27%,主要发生在海南东部、南部及中部市(县),三亚市发生率最高,为77.48%,万宁市发生面积最大,为9734.66 hm^(2),西部市(县)的病理性黄化发生率均低于10%;当前海南省槟榔黄化病发生面积为32 102.38 hm^(2),占全省槟榔种植面积的27.89%,全省各市(县)均有槟榔黄化病发生,主要在海南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发病率较高,琼海市、定安县、文昌市、屯昌县及琼中县的植原体检出率分别高达100%、100%、100%、98%、95.38%,除临高县、白沙县及东方市外,其余市(县)检出率均高于50%,万宁市槟榔黄化病发生面积最大,为7909.41 hm^(2),其次为琼海市;每个市(县)槟榔植原体在各树体间的含量分布差异较大,定安县植原体的平均含量最高,为1443.36copies/μL,向周边市(县)递减,除了在海南东北部市(县)的槟榔植原体含量较高外,其他市(县)植原体含量较低。以上研究表明,当前海南槟榔病理性黄化发生严重,植原体是造成海南省槟榔病理性黄化的主要病原之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