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柔顺机构

柔顺机构

柔顺机构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304篇,主要集中在机械、仪表工业、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5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774643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农业机械学报、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光学精密工程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国电子学会第二十一届青年学术年会、北京力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暨北京振动工程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中国机构与机器科学应用国际会议(2013 CCAMMS)等;柔顺机构的相关文献由49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宪民、余跃庆、胡俊峰等。

柔顺机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5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774643 占比:99.98%

总计:774816篇

柔顺机构—发文趋势图

柔顺机构

-研究学者

  • 张宪民
  • 余跃庆
  • 胡俊峰
  • 占金青
  • 伍建军
  • 刘敏
  • 王雯静
  • 付永清
  • 李海洋
  • 杨展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宋帅官; 杨依领; 吴高华; 张申廷; 魏燕定
    • 摘要: 针对微操作和微装配领域对微夹持器高位移放大比、多自由度和平动夹持的性能需求,采用双叶型桥式机构和平行四边形机构,设计了一种压电柔顺x-y微夹持器。利用有限元法建立了微夹持器的静力学与动力学模型,并通过ANSYS Workbench软件分析微夹持器的位移放大比、固有频率和输出耦合比。最后,搭建试验测试系统验证微夹持器的开环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微夹持器x,y向的位移放大比分别为30.8和8.6,一阶固有频率为123.3 Hz;当施加10μm输入位移时,微夹持器x,y向的工作行程分别为0~616.6μm和0~51.0μm,夹持力范围为0~25.8 mN;微夹持器x,y向位移放大比与一阶固有频率的实验测试和仿真数值之间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7.9%,19.8%,13.9%。试验结果验证了该理论模型和仿真分析的可行性。
    • 李玄; 丁冰晓; 李杨民
    • 摘要: 为解决柔顺常力机构常力范围不足的问题,基于有限元方法分析结构参数对常力输出特性的影响,提出适应正负刚度组合常力机构的优化方法.首先,以一种Z型梁与双稳态梁并联的常力机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种梁的力-位移特性进行分析,获得与机构常力特性相关的结构参数.然后,利用Workbench仿真,对比理论分析结果,得出未优化机构实现常力的输入位移区间为[1.2,2.5] mm,常力为18 N;并利用Matlab仿真,评估两种梁的主要结构参数对常力特性的影响.最终,运用有限元优化法求取结构参数组合的最优解,得出优化后机构实现常力的输入位移区间为[2.0,4.5] mm,常力为68.5 N.优化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 占金青; 王云涛; 刘敏; 朱本亮
    • 摘要: 为了满足制造工艺和静强度要求,提出一种综合考虑最小尺寸控制和应力约束的柔顺机构混合约束拓扑优化设计方法。采用改进的固体各向同性材料插值模型描述材料分布,利用多相映射方法同时控制实相和空相材料结构的最小尺寸,采用最大近似函数P范数求解机构的最大应力,以机构的输出位移最大化作为目标函数,综合考虑最小特征尺寸控制和应力约束建立柔顺机构混合约束拓扑优化数学模型,利用移动渐近算法求解柔顺机构混合约束拓扑优化问题。数值算例结果表明,混合约束拓扑优化获得的柔顺机构能够同时满足最小尺寸制造约束和静强度要求,机构的von Mises等效应力分布更加均匀。
    • 单烨; 钟建华; 丁冰晓
    • 摘要: 设计了一种由正刚度机构与负刚度机构并联形成的柔顺恒力机构,提出了一种对称折叠的刚度为线性的正刚度机构,用正刚度机构与双稳态梁并联形成准零刚度机构即柔顺恒力机构。对影响双稳态梁特性的参数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设计的柔顺恒力机构恒力范围约为2 mm且恒力大小约为6.2 N。
    • 郭凡逸; 孙志礼; 张胜男; 曹汝男
    • 摘要: 基于柔性梁的动刚度矩阵以及矩阵位移法建立了一种微位移柔顺放大机构的伪静态参数化模型.该模型可以对新机构进行快速化运动预测和参数化运动分析,并且可以得到位移放大率的解析模型.通过模拟退火算法优化结构的尺寸与形状得到了一种新的机构,它的放大率相比于原始构型增加了9%且固有频率为409 Hz,与有限元结果对比相对误差小于2%,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分析了在负载与输入位移共同作用下新机构的放大率变化规律以及结构关键节点处的加工误差对输出位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型顶点与输出端的X方向加工误差对输出位移的影响最大.
    • 赵纪宇; 丁冰晓; 李玄; 杨磊
    • 摘要: 针对精密加工过程对恒力控制的需求,利用折叠梁和双稳态梁,提出了一种基于正负刚度组合的常力机构,首先根据伪刚体模型得出了常力机构的整体数学模型,其次通过有限元仿真了常力机构输入位移与输出力之间的关系,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显示所建立的模型能准确反映常力机构的力学特性。使用粒子群算法(PSO)对常力机构的主要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常力机构能在输出位移为[2~4]mm的范围内保持约120N的常力,提升了机构的常力范围和平整度,可以满足加工过程中对恒力的需求。
    • 占金青; 秦洋洋; 刘敏
    • 摘要: 为了提高各向异性材料柔顺机构的变形性能,提出一种考虑纤维角度变化的各向异性材料柔顺机构拓扑优化设计方法。采用改进的固体各向异性材料惩罚模型(Solid orthotropic material penalization,SOMP)引入变化的设计单元纤维角度,以柔顺机构的互应变能最大化为目标函数,以材料体积为约束,建立考虑纤维角度变化的各向异性材料柔顺机构拓扑优化数学模型,采用移动渐近算法求解各向异性材料柔顺机构拓扑优化问题。数值算例结果表明:提出的设计方法是有效的,与未考虑角度变化拓扑优化结果相比,考虑纤维角度变化的各向异性材料拓扑优化获得的柔顺机构构型有所不同,并且互应变能更大。
    • 占金青; 汪庭威; 段丁强; 刘敏
    • 摘要: 针对多自由度柔顺机构存在输入耦合、输出耦合现象,提出一种完全解耦的多相材料柔顺机构拓扑优化设计方法。采用单元堆积方法建立多相材料插值模型,以机构的多个输出位移加权和最大化作为目标函数,引入输入耦合和输出耦合约束抑制耦合效应,以输入耦合、输出耦合和各相材料结构体积作为约束,建立基于多相材料的完全解耦多自由柔顺机构拓扑优化模型,将移动渐近线优化算法用于求解多约束拓扑优化问题。与无解耦拓扑优化结果相比,完全解耦拓扑优化获得的多相材料柔顺机构构型有所不同,机构的输入耦合和输出耦合得到有效抑制,能够实现多自由度机构输入、输出运动完全解耦;并且分析不同抑制耦合系数对拓扑优化结果影响。
    • 占金青; 彭怡平; 罗震; 刘敏
    • 摘要: 为了避免大变形引起静强度失效,提出一种考虑全局应力约束的大变形柔顺机构拓扑优化设计方法.采用Total-Lagrangian描述方法和增量式Newton-Raphson法求解机构的大变形响应问题;采用基于假设密度场的单元势能插值法,从而避免几何非线性拓扑优化出现的数值不收敛问题;以输出位移最大化作为优化目标,采用改进的P范数将机构所有单元局部应力约束转换为一个全局应力约束,构建考虑全局应力约束的柔顺机构几何非线性拓扑优化模型,采用移动渐近线算法求解优化问题.数值算例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方法获得的大变形柔顺机构能够有效满足应力约束.随着允许应力约束值的减小,机构构型中的铰链区域逐渐扩大,使机构的柔度分布更加均匀,但是输出位移逐渐减小.
    • 张志刚; 周翔; 毛红生; 王胜永
    • 摘要: 基于几何精确梁理论(GEBT),研究大变形柔顺机构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求解问题:依据Euler-Bernoulli梁变形假设,构造严格满足梁截面与形心线切向垂直关系的大变形梁单元变形场;利用虚功率原理推导几何精确Euler-Bernoulli梁单元的节点力、质量矩阵及广义外力,对柔顺四连杆机构和空间圆弧导向柔顺机构两种典型柔顺机构建立精确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仿真对比.仿真结果表明,与绝对节点坐标(ANCF)梁单元模型和ADAMS的数值结果相比,采用几何精确Euler-Bernoulli梁单元进行柔顺机构动力学仿真分析在计算效率和计算精度上均具有优越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