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专业主义

专业主义

专业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323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经济计划与管理、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7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6797篇;相关期刊222种,包括新闻世界、东南传播、国际新闻界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首届长三角影视传媒研究生学术论坛、第四届重庆新闻传播研究生学术论坛、第八届新世纪新闻舆论监督研讨会等;专业主义的相关文献由37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志安、赵萍、乔新生等。

专业主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7 占比:4.45%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6797 占比:95.46%

总计:7120篇

专业主义—发文趋势图

专业主义

-研究学者

  • 张志安
  • 赵萍
  • 乔新生
  • 于忠海
  • 何炜
  • 侯迎忠
  • 刘长乐
  • 刘雪岚
  • 吴耀健
  • 周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毛榆菲
    • 摘要: 在新媒体冲击下,新闻的专业边界承受着多种复杂力量的共同作用,新闻业的边界在业内业外众说纷纭。本文引用托马斯·吉尔因提出的“边界工作”这一概念用于分析中国新闻边界工作的开展,分为新闻业内部边界工作和新闻业外部边界工作,对内表现为驱逐越轨行为,对外则来自于新技术、新平台的适应与协作。数字时代,新闻行业依然需要新闻工作者重塑对新闻专业主义的信仰,新闻规范、新闻价值始终是新闻行业开展边界工作的依据。
    • 程洁
    • 摘要: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受众信息需求发生了变化,娱乐化、碎片化信息占据主流,严肃内容衰落,调查记者的生存遭遇困境,许多记者被迫出走,选择其他职业或者转战短视频平台。文章从消费者内容需求变化、网络时代社交媒体传播特点、新闻专业主义等角度出发,运用“意见领袖”等理论,对调查记者这一职业现状作出分析。文章在分析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兴起,去中心化与在中心化进程并存困境的时代背景下,从经济、制度和民众三个角度结合网络传播的特点分析调查记者的生存困境,分析新媒体背景下调查记者的优势以及该如何走出困境,指出坚持挖掘真相、利用自身专业素养作出满足受众阅读需求的报道才是调查记者的发展之路,旨在为调查记者的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 刘付齐; 谢爱磊; 席长华
    • 摘要: 本研究借助G市S校的档案资料,结合批判性话语分析解析了该校自2017年以来的15个家校冲突个案,尤为关注的是在具体的家校冲突事件中家长和学校的相关主体对自身立场的陈词及其背后潜藏的权力假设。数据分析显示,家长和学校的相关主体声称并加以实践的权力内容渗透至对方声称的界限内。我们将这一现象概念化为“相对越界”,指出其引发了对方对自身权力的维护和回应。本研究在理论上的新意在于,在分析家校冲突时强调从实在论向建构论的转向——双方对权力的理解相对主观且相互重叠,家长的权力观在一定程度上基于消费主义,而学校相关主体的权力观则在一定程度上基于专业主义
    • 陈宋生
    • 摘要: 在《大前研一的专业主义:21世纪的生存之道》一书中,全球著名管理大师大前研一阐述了国际化专业人才必备的四种能力:先见能力、构思能力、讨论能力和适应矛盾的能力。在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内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亦可从这四方面应对。
    • 赵俊芳
    • 摘要: 如果我们将新文科建设视为一种广义的学科更新运动,就必须将其置于专业主义与后专业主义交互作用的特殊背景下来加以考察。在大学学科发展过程中,学科专业的深度发展,固然可以形成专业化、理论化的学术体系,使得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获得空前的拓展,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因循于现有的学科领域、理论范式、思维框架而缺少及时的更新,形成“学科壁垒”和专业严重固化的现象,对大学学科专业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滞阻效应。在此意义上,后专业主义的观点试图在肯定专业体系存在价值的前提下,努力打破学科专业的局限、区隔及固化状态,对固有的学科桎梏着力实施“学问结构改革”,寻找新的学科提升契机,建构起超越学科体制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创新机制。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作为专业主义矫正者而登场的后专业主义,在学科更新和发展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对新文科建设的展开提供了诸多重要启示。
    • 李杨
    • 摘要: 随着数智技术的发展,传统出版的生产和运营模式不断调整,出版的专业分工边界逐渐模糊,如何找准职业定位以适应新的环境并求得发展,文章认为首先需要理清新时期出版作为一门“专业”的核心特征和内涵。专业主义是对职业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进行的探索和探讨,对相关行业、职业和学科定位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职业社会学的视角,从角色定位、核心价值及道德规范方面探讨了我国出版专业主义的核心内涵。在数智时代,出版主体是信息的选择者与把关人、共识与价值观的表达者以及知识与文化的传播者;出版的核心价值属性包含意识形态属性、文化价值属性、商品价值属性、科学价值属性、服务价值属性以及技术价值属性;而相关道德规范应基于公共服务价值和属性展开。
    • 刘善仕; 王鹏程; 裴嘉良; 冯镜铭; 邱炜明
    • 摘要: 基于4个国家抗击新冠疫情的案例对比,探讨了危机治理中管理主义与专业主义的冲突与合作。研究发现:应对危机事件时,管理主义和专业主义的协同模式效果最佳;促进管理主义与专业主义协同的过程包含专业有效性的发挥和管理逻辑调整两个关键过程;专业有效性的发挥需要一定的专业自主权、良好的专业自治氛围和资源支撑,政府危机治理逻辑应将建立在历史经验上的传统逻辑转向循证决策逻辑;管理主义和专业主义相互影响,相互依赖,且二者之间的关系受到政府授权程度和社会公众压力的影响。此外,管理主义和专业主义之间的双向信任是合作建立的基础,加强与公众的社会契约关系的一致性目标激发了主体之间合作的动机,权责清晰是合作双方相互配合的过程保障。
    • 冯楷; 陈文楷
    • 摘要: 陌生人社会中,媒介承担着构建信任链的功能,但既往研究主要关注新闻在公共政治生活中的信任问题,缺乏在经济尤其是消费维度下观照媒介信任的议题。本文将以数码测评为代表的测评媒体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其在多次转向中经历了信任建构、消解、再建构的动态过程,且危机与转型主要来自受众一侧。作为消费社会中独立主体的测评媒体,以“专家系统”和中介身份存在,并召集一种新型的社会团结,有助于协调和解决市场信任难题,化解消费风险。
    • 宋志平
    • 摘要: 企业转型不是转行,转型是指在企业和行业里持续创新。我本人是专业主义者。做建材和国药的时候,建材只做建材,国药只做药,没有敢越雷池一步。因为我知道,离开专业我们可能知道得有限,不能总听人讲故事,那些讲故事的人大多是业余的,他们的故事也只是科普水平,我们还是要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专业做好。
    • 宋志平
    • 摘要: cqvip:2019年正和岛新年论坛上,专家讲到有四只黑天鹅向我们飞来,当时真的不知道有一只特别大的黑天鹅——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向我们飞来。世事无常,有太多的变化、太多的不确定性,我们总在曲曲折折中前进对2021年,我们做企业的人都充满期待,但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想法、心态做企业?我想还是回到一些简单的道理上,还是要像过去一样循着规律做企业W为任何创新都要符合规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