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断层活动

断层活动

断层活动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85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1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52304篇;相关期刊92种,包括地震、地震学报、四川地震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五次学术大会、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4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等;断层活动的相关文献由73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行松、唐汉军、史兰斌等。

断层活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1 占比:0.46%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52304 占比:99.49%

总计:52570篇

断层活动—发文趋势图

断层活动

-研究学者

  • 刘行松
  • 唐汉军
  • 史兰斌
  • 牛安福
  • 苏琴
  • 薄万举
  • 郭良迁
  • 张晶
  • 李祖信
  • 李腊月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博; 周永胜; 钟骏; 胡小静; 张翔; 周青云; 李旭茂
    • 摘要: 在滇西北地区多条断层进行了跨断层土壤气Rn、H_(2)、CO_(2)的浓度测量。测量结果表明,同一测点断层土壤气浓度随时间没有发生变化,不同断层的土壤气Rn和H_(2)浓度和分布特征差异较大,两者浓度范围分别为6.18~168.32kBq/m^(3)、7.72~429ppm。红河断裂带北段较其他断裂,气体逸出浓度较高,显示断层活动性较强。红河断裂带北段和鹤庆-洱源断裂上不同测线的气体浓度差别较大,显示断裂的分段性明显。土壤氢在断层(尤其是正断层和走滑断层)出露处的浓度一般都较高,显示了氢气在揭露断层方面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土壤氡的气体浓度分布特点在分析断层运动特征方面具有较好的指示性。
    • 孔祥瑞; 翟丽娜; 李梦莹; 孙庆山; 焦明若; 王喜龙
    • 摘要: 利用金州地震台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分析金州断裂现今活动特征。长趋势分析结果表明,金州断裂以右旋兼正断为主,活动水平总体较弱。断裂活动分段分析结果表明,北段活动速率高于南段。GPS资料分析表明,2011-03-11日本M_(W)9.1地震对东北地区应力积累具有缓解作用,结合金州断裂跨断层数据认为,金州断裂在2011~2014年活动速率明显减弱,2014年至今断层活动与其背景资料一致,但活动水平较弱。
    • 葛家旺; 朱筱敏; 雷永昌; 于福生
    • 摘要: 裂陷盆地常常经历了多层次、多周期的幕式沉降过程.若盆地的演化包括了两幕或以上的裂陷旋回,则称之为多暮裂陷盆地.多幕裂陷盆地构造演化特别是复杂的断裂发育特征及其活动方式引起国际地质学家广泛的关注.多幕次裂陷作用下断裂活动方式的转型,必然会导致物源水系、沉积物入口位置及砂体分散方式的系统性差异.前人研究表明,在第一暮裂陷或者单幕裂陷盆地中断裂经常会发生分段联接.在盆地演化的早期各个洼陷较为分散和孤立,主要以陡坡带和缓坡带水系供源为主,而在断裂发生连锁之后,轴向水系供源体系则开始占据主导.相比较第一幕裂陷,第二幕裂陷作用下盆内断裂活动方式多变化,其沉积响应十分复杂.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始新世发育两幕裂陷(Ⅰ幕和Ⅱ幕),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偏转可能诱导了主干断层的差异活动,致使裂陷中心从南向北发生迁移.研究表明陆丰凹陷两幕次裂陷旋回的构造-沉积响应差异明显:(1)裂陷Ⅰ幕初始断陷阶段断层位移量相对较小,湖盆表现为"浅盆"特征,而裂陷Ⅱ幕早期阶段快速形成规模大、活动性强的边界断层,湖盆则快速进入深湖环境;(2)裂陷Ⅰ幕初始断陷阶段厚度中心小且较为分散,而裂陷Ⅱ幕早期阶段厚度中心规模大,较为统一;(3)裂陷Ⅰ幕初始-强烈断陷阶段以陡坡带、转换带和缓坡带侧向水系供源为主,而裂陷Ⅱ幕早期轴向水系占据主导.在伸展应力方向偏转的多幕裂谷盆地,晚期裂陷幕往往以特定的边界断层迅速生长和复活为特征.近似垂直于新的应力场方向的先存断层则优先活动,在该地区的位移量快速达到最大,这促进了大型轴向供源体系的形成;而未复活断层控制的地区构造沉降弱,继承了早期裂陷结束时长轴水系供源的格局,具有整体"富砂"的沉积特征.以上认识对珠江口盆地及其他多幕裂陷盆地演化分析及砂体预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 王真真; 王世朝; 李安琪; 李明; 李夏露; 陈奎
    • 摘要: 琼东南盆地西部环崖南凹陷的油气勘探亟需寻找接替领域.针对勘探研究中存在的3个地质问题,利用丰富的钻井和地震资料对红河断裂活动特征及其对环崖南凹陷构造-沉积-成藏的影响开展深入分析.认为红河断裂的走滑活动通过F1断层向琼东南盆地西部传递剪切应力,其演化与环崖南凹陷的构造-沉积作用具有良好的时空耦合关系,并控制了环崖南凹陷的油气运移.晚渐新世,红河断裂左行走滑活动,通过F1断层在琼东南盆地西部诱导产生EW向挤压应力和SN向拉张应力,加剧了盆地西部的南北向快速拉张裂陷,形成了崖北凹陷和崖南凹陷两个沉积中心.中中新世—晚中新世,红河断裂处于平静期,受区域右旋张扭应力控制及海南岛物源减少的影响,环崖南凹陷呈现局部隆升,碳酸盐台地发育,梅山组一段及黄流组二段大范围缺失.上新世至今,红河断裂右行走滑活动,通过F1断层在琼东南盆地西部诱导产生SN向挤压应力和EW向拉张应力,对盆地西部的拉张具有约束作用,并造成NEE、NE走向断层受挤压作用而处于封闭状态,NW走向断层受张扭应力作用而处于开启状态.上新世为盆地生排烃高峰期,NW走向断层可有效输导油气,而NEE、NE走向断层的油气输导能力较差,这合理解释了已钻构造的油气发现情况.环崖南凹陷下一步油气勘探应重点围绕NW走向断裂带展开.
    • 朱彤; 李本仙; 李耀宗; 孟杰; 刘晓旸; 费渴心
    • 摘要: 以水泉子沟—天山口断裂带杨树林剖面为研究对象,利用扫描电镜分析技术(SEM)对从该剖面野外采集的断层泥样品中分离出来的石英颗粒进行微观形貌研究,进而对石英颗粒的微形貌类型进行识别分类和统计分析,估算断层活动的相对时间;同时利用模糊数学方法确定了断层的活动方式.结果表明,断层活动始于早更新世,经历过多期次活动,直至全新世仍具有一定的活动性.依据横向上断层活动年代由新到老的趋势,推测断层上盘为主动盘,断层泥的发育方向为由下盘到上盘.断层的活动方式以黏滑为主,蠕滑表现较弱,是与地震活动有关的活动断裂.
    • 罗鹏波
    • 摘要: 自新生代开始,太平洋板块向东俯冲,亚洲大陆东缘转化为西太平洋沟弧盆大陆边缘.激化了弧后地幔物质的活动,致使地幔上拱,地层侧向伸展.到新生代中期,在晋获断裂带南部长治段,局部垂直伸展开裂,形成小型裂陷盆地.这种裂陷不完全是对中生代构造的断承和反向发展,属叠加的新裂陷,文王山和二岗山断裂带为长治新裂陷的同生断裂.通过对沁水块坳构造背景、构造样式、剖面的研究,明确文王山和二岗山断裂带构造特征、断层活动、演化规律及对矿区的影响.
    • 王锦国; 赵洪达; 周云; 黄华; 陈长生
    • 摘要: 为探究地质构造对岩溶发育的控制作用,选择鹤庆西山为研究区,采用地质调查与钻探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表与地下岩溶现象和分布规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受印支运动、喜山运动等多期构造运动影响,研究区整体形成以NNE-NE向为主的构造格局.根据规模的不同,将研究区构造划分成区域性断裂带、次级断裂、大型构造裂隙与节理等4个层次,分别从不同程度影响岩溶发育的方向与深度,控制研究区地下水径流与排泄.研究区岩溶发育具有阶段性,区内保留有3000m和2500~2700m的2级夷平面,发育高程2300~2 500 m、2 260~2 320 m、2210~2240m和2200~2220m的4级河流阶地,分别对应不同高程的水平溶洞,结合钻孔数据,将研究区划分为古近纪岩溶发育、新近纪岩溶发育及第四纪(现代)岩溶发育等3个岩溶发育期.
    • 王亮; 赵红岩; 邱春光; 邹耀遥; 郑晨宇; 杨超群; 沈传波
    • 摘要: 作为威尔逊旋回萌芽阶段的典型陆内裂谷,东非裂谷是研究板块构造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天然场所。新生代东非裂谷东支Turkana坳陷受前寒武系基底先存构造及中生代裂谷活动的影响,分析其演化及动力学机制,对进一步深入认识大陆裂谷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低温热年代学、钻井及野外露头资料,结合地震资料解释和断层活动性分析,重新厘定了Turkana坳陷新生代裂谷演化时序,将新生代裂谷演化过程分为4个阶段,裂谷演化具有“南早北晚,先宽后窄,向东迁移”的特点。通过探讨裂谷发育的成因模式,认为新生代裂谷演化整体上受控于先存构造和地幔柱的联合作用,地幔活动迁移影响着火山及裂谷活动的迁移,并导致了裂谷发育模式和动力学机制的变化。
    • 张峤; 纪飞
    • 摘要: 特拉裂谷是西南极裂谷系统在新生代发生张裂作用的最后地区,因此成为研究西南极裂谷系统构造活动的关键.文章利用中国南极科考采集的以及SDLS国际共享的地震数据,结合多个钻探计划的钻井等基础资料,统一了西罗斯海地区地震反射界面和地震层序.将研究区的断层组合样式分为同沉积断层、 层间断层和负花状断层三类,并进一步划分了区内新生代断层活动的期次,圈定了特拉裂谷的影响范围.研究发现,每期断层活动具有明显的继承性,活动时间由北部阿黛尔盆地向南部特拉裂谷越来越新,呈递变性,这是裂谷作用从北向南逐渐传递的结果.为了更加全面地揭示研究区的综合地球物理特征,利用基于弹性板模型下的Fan小波相关技术获得了研究区有效弹性厚度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横贯南极山脉前缘的异常低值条带与晚新生代的裂谷活动和伴生的岩浆作用有关,并指示了西罗斯海的拉张区域.
    • 胡宏伟; 徐继山; 孟栋材
    • 摘要: 作为一种浅表土体破裂的地质灾害,地裂缝活动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工程活动产生了严重的危害,对于断层控制型这一特定类型的地裂缝,它有别于其他非构造型的地裂缝,具有规模大、灾害重、成因复杂等特点,同时它亦可关联着其他因素而间接促成了地裂缝的发育.本文通过物理模型试验重现"断控型"地裂缝发育及扩展过程.结果 表明:正断活动作用造成土体内部应力状态发生改变,使得下盘处于受拉状态,上盘处于受压状态,并且地裂缝在土体中扩展方向为沿着上盘向上反倾扩展,即扩展方向与断裂面呈镜像对称.受正断作用影响,地表沉降共出现稳定区、差异沉降区以及稳定沉降区3个区域.其中地裂缝主要发育在断裂带两侧附近的差异沉降区,且上盘地裂缝发育范围较大,下盘地裂缝发育范围较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