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断层泥

断层泥

断层泥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07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2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34770篇;相关期刊101种,包括地震学报、中国地震、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一届全国纳米地球科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质学会纳米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等;断层泥的相关文献由48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秉良、邵顺妹、晁洪太等。

断层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2 占比:0.52%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34770 占比:99.42%

总计:34972篇

断层泥—发文趋势图

断层泥

-研究学者

  • 张秉良
  • 邵顺妹
  • 晁洪太
  • 李海兵
  • 王志才
  • 王超
  • 王雷
  • 邹谨敞
  • 何昌荣
  • 方仲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范世家; 薛伟
    • 摘要: 本文以焦家断裂带深部上盘发现金矿体的地质事实为依据,将焦家断裂在成矿后对矿体的破坏作用作为讨论重点,根据现今焦家断裂上、下盘金矿体以断层泥为界,有被错断的明显特征,指出发育在焦家断裂主断裂面中的断层泥为成矿后断裂活动的产物。依据上、下盘金矿在矿石类型、围岩蚀变、矿石矿物、成矿阶段等方面具有极为相似一致特征,提出在117.69~121 Ma成矿期,焦家断裂带中的上、下盘蚀变岩型金矿统一形成于深度3~9 km之间成矿期的焦家断裂带中,二者在成矿时具有时、空上的完全统一性。受焦家断裂总体正断层效应影响,现今焦家断裂深部新发现的上盘金矿(化)体应为下盘金矿(化)体被错断的部分。
    • 刘金水; 刘伟; 陈凌伟; 张庆华; 刘高
    • 摘要: 断层泥是研究断裂带的重要信息载体。根据采集的断层泥样品,采用扫描电镜与XRD试验分析秦峪断裂带南支断层F_(1)、主断层F_(2)断层泥样品的微形貌特征及矿物成分特征。结果表明,F_(2)断层泥颗粒多表现为板状,F_(1)断层泥颗粒多呈现出针状、叶片状等黏土矿物特征,且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含量高于F_(2)断层泥。F_(1)、F_(2)断层泥石英碎砾表面并存多种溶蚀微结构,但断口呈贝壳状,表明研究区秦峪断裂带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
    • 徐先兵; 邓飞; 王墩; 罗锡宜
    • 摘要: 断层泥作为脆性断层活动的产物,是厘定断层的变形特征、形成时代与弱化机制的重要研究对象,在构造地质和地震地质等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全面了解断层泥的研究与进展,有助于基岩区古地震的研究。在系统收集和分析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全面介绍了断层泥的矿物组成、石英形貌特征、定年方法与地震断层弱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断层泥在基岩区地震断层研究中的应用。断层泥主要由黏土矿物(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以及绿泥石等)与围岩矿物的碎粉和碎砾(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白云石等)组成。断层泥中的石英、伊利石与方解石是限定断层活动期次和形成时代的主要测试对象。目前断层泥定年方法主要包括石英微形貌特征分析法、石英ESR和OSL定年法、伊利石K-Ar或40 Ar/39 Ar定年法和方解石U-Pb定年法。地震断层的弱化机制研究主要涉及断层泥中矿物细粒化与新矿物形成、岩石组构的发育、断层摩擦生热、熔体形成与热增压等方面。
    • 华嵘辉
    • 摘要: 断层泥是断层活动的信息载体,通过解析断层泥中矿物颗粒表面微形貌信息,可以了解断层活动性历史,有助于对断层的地震危险性作出正确评价.运用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如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仪器对活动断裂带内断层泥中的“微纳米尺度”进行测试可以正确的出构造活动的年代、断层活动期间的剪切作用及活动间歇期.
    • 朱彤; 李本仙; 李耀宗; 孟杰; 刘晓旸; 费渴心
    • 摘要: 以水泉子沟—天山口断裂带杨树林剖面为研究对象,利用扫描电镜分析技术(SEM)对从该剖面野外采集的断层泥样品中分离出来的石英颗粒进行微观形貌研究,进而对石英颗粒的微形貌类型进行识别分类和统计分析,估算断层活动的相对时间;同时利用模糊数学方法确定了断层的活动方式.结果表明,断层活动始于早更新世,经历过多期次活动,直至全新世仍具有一定的活动性.依据横向上断层活动年代由新到老的趋势,推测断层上盘为主动盘,断层泥的发育方向为由下盘到上盘.断层的活动方式以黏滑为主,蠕滑表现较弱,是与地震活动有关的活动断裂.
    • 康建旗; 姜智彬; 吴振宇; 郑东平; 朱建波
    • 摘要: 为了探究断层泥在注水诱发断层滑动中的作用机制及断层周边岩石的破坏程度,选取3种不同成分断层泥的断层(断层1中断层泥由75%石英砂和25%蒙脱石组成;断层2中由50%石英砂和50%蒙脱石组成;断层3中由25%石英砂和75%蒙脱石组成),开展室内高压注水双轴加载试验,研究注水诱发地震中含不同断层泥的断层滑动特征.采用验证后的COMSOL数值模型并结合岩石损伤理论,分析断层泥对平直和交叉断层周边岩石变形破坏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注水条件下含高强度(剪切)断层泥的断层不易发生失稳滑动,但滑动后易产生较大震级的诱发地震(应力降大),导致断层周边岩石出现大面积变形破坏区;断层周边岩石变形破坏区域的分布方位受断层泥的影响甚微,主要由断层几何结构控制;平直断层周边岩石的变形破坏区域分布在断层两端,交叉断层周边岩石的变形破坏区域主要分布在断层连接处及次断层端部,当交叉角度为45°时,交叉断层周边岩石破坏程度最低.
    • 金田龙; 王勤
    • 摘要: 岩石的变形机制和力学性质对认识活动断裂带的孕震机制和发震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圣·安德列斯(San Andreas)转换断层是太平洋板块与北美板块的构造边界,也是重要的地震活动带,总结了美国南加州地震中心对圣·安德列斯断层钻孔断层岩的研究进展.对断层泥的高速摩擦实验发现:动力弱化现象只在高速滑移时才发生,伴随着摩擦生热,岩石的摩擦系数显著降低.断层泥中富镁黏土矿物的富集可以显著降低断层的摩擦系数,促进蠕滑,黏土矿物的不均一分布可导致断裂带变形行为和地震分布的突变.与断层泥和碎裂岩不同,粉碎岩形成于快速传播地震的断裂端部,具高孔隙率和高渗透率,流体活动性强.此外,断层岩的有机质成熟度可用来追溯古地震造成的热异常.在川滇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开展科学钻探项目,研究断层岩样品的显微结构、物理性质和变形历史,以期为理解大陆汇聚与转换挤压过程中复杂的地震活动提供重要信息.
    • 刘少云
    • 摘要: 结合本区从打开储矿通道(F0、F0′)、热液成矿、再接受后期构造破坏的整个过程,形成一套由船山组、栖霞组灰岩层位和滑脱构造双重控制的层控(矽卡岩型)铁硫多金属矿床.
    • 吴琼; 李海兵; CHEVALIER Marie-Luce; 米桂龙; 李超; 何祥丽; 李亚林
    • 摘要: 断裂带的变形行为和断层滑移机制是目前地震研究关注的热点,断裂带岩石特征、内部结构与物理化学性质是确定断层蠕滑或粘滑行为以及断层滑移机制的基础和关键.本文以鲜水河断裂带乾宁段地表出露的断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粒度统计、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薄片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等多种研究方法,对鲜水河断裂带岩石特征、结构构造、物性、矿物成分及化学元素分布开展了详细的分析,并探讨了相关变形行为和滑移机制.分析表明:(1)断裂带核部主要由黑色断层泥、浅黄色及黄色断层角砾岩和灰色碎裂岩、灰色断层角砾岩组成,呈单核对称结构;(2)黑色断层泥厚3~5cm,具有快速滑动结构特征,表现为断层粘滑行为.断层泥可划分出13个滑移带,最窄滑移带厚约40μm,至少代表13期古地震事件;(3)断层泥主要由伊利石、高岭石和石英等矿物组成,其中边部伊蒙混层含量异常高,为最新一次古地震的主滑移带.由于伊利石和伊蒙混层(或蒙脱石)为主要黏土矿物的断层泥渗透率低、孔隙流体压力大,以及发现断层泥楔入脉,表明地震过程中断层滑动存在热增压弱化机制;(4)从断层泥不同滑动带中碎块蚀变程度和矿物分布特征来看,地震主滑动带有向碎裂岩方向迁移的趋势.推测断层在滑动过程中,更趋向于向弱矿物含量高(如伊利石、伊蒙混层)、强矿物含量低(如方解石、高岭石)的围岩一侧迁移.
    • 李子木
    • 摘要: 本文以萤石矿斜井开拓遇富水性含黏土破碎带开拓工程时,采取哪些施工技术手段和安全措施进行简要论述.萤石矿脉主要赋存于断裂构造中,因此萤石矿的采掘活动遇断裂构造的概率非常大.断裂构造内岩石呈块状、碎块状,裂隙发育,裂隙面多为泥质充填,且水系径流发育,穿越难度较大,如何既经济又安全的通过成为本文论述的主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