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应力变化

应力变化

应力变化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70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建筑科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1篇、会议论文97篇、专利文献73889篇;相关期刊186种,包括兰州理工大学学报、地震、煤等; 相关会议87种,包括第27届全国土工测试学术研讨会、第2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第十三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 等;应力变化的相关文献由1327位作者贡献,包括T·E·柯比、徐子英、施小斌等。

应力变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1 占比:0.32%

会议论文>

论文:97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73889 占比:99.54%

总计:74227篇

应力变化—发文趋势图

应力变化

-研究学者

  • T·E·柯比
  • 徐子英
  • 施小斌
  • 杨小秋
  • 张恺
  • 石耀霖
  • L·R·德帕奥
  • 刘谨
  • 张鹏
  • 曾信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倪凯
    • 摘要: 以潮汕环线高速公路西环山一号隧道右线风化凹槽段工程为依托,基于有限差分数值模拟软件构建了隧道施工动态三维模型,对比分析了风化凹槽段进行掌子面开挖时,均质围岩及夹风化残积层岩状下围岩变形特征和应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两种岩状下,地表竖向位移最大值均发生在隧道中线上部,但中线两侧位移变化规律出现反差,水平位移最大值发生在中岩墙上部,在风化夹层右侧边界出现位移“反弯点”;开挖断面各监测部位沉降变形规律一致,夹风化残积层岩状下,竖向应力在隧道中线两侧出现显著差异,右侧拱腰、边墙以及拱脚应力相比左侧明显较小;中岩墙水平位移均出现“反弯点”,从均质岩状过渡到夹风化残积层岩状,“反弯点”对应高度下降,中岩墙正向位移区域由上部向中部发展,逐渐扩大;拱顶累计沉降均逐渐增大,随开挖进尺增大,累积沉降差不断增大。
    • 韩蕊; 常宏; 韩朋; 翟鹏程; 李相锦
    • 摘要: 海口塔巨型斜撑采用无支撑分段吊装的方法施工,其倾覆力矩由辅助拉杆承受,因此掌握拉杆的应力变化是设计和核算整个结构体系安全性至关重要的环节。而在上、下节斜撑对接过程中,对接口受力状态非常复杂,上节斜撑对下节斜撑的作用力很难利用现有的有限元计算软件建模计算。需要根据经验判断构件相对运动趋势,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合理的力学模型,计算出上、下节斜撑从开始接触到达到设计位置过程中相互之间作用力的变化,进而计算出拉杆的应力变化。以应力应变计实测拉杆的应力,对计算结果进行检验。
    • 杨明凯
    • 摘要: 针对一起330 kV GIS分支气室单相接地故障,通过现场勘察、气体分析、解体检查,结合故障前设备的例行试验数据、仿真分析结果,确定故障原因为应力变化导致触头发热,造成导体融化,铝液滴落,引起GIS筒体内部场强急剧变化,最终导致单相接地故障。并针对故障原因提出了建议,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 张守宝; 皇甫龙; 王超; 李晓斌; 李强
    • 摘要: 内蒙古自治区葫芦素煤矿13号煤层埋藏较深,煤层处于高应力环境中,区段准备巷道采用双巷掘进的方式。针对辅助运输巷道围岩变形严重以及难以二次利用的问题,通过对巷间煤柱分别在不同阶段建立力学模型以及结合葫芦素煤矿的地质条件,对巷间煤柱留设宽度进行理论分析,最终确定该宽度应不小于35.57 m。结合获取到的覆岩物理力学参数,采用FLAC^(3D)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及分析,得到了辅助运输巷在掘进阶段与上区段采场回采阶段影响下的围岩帮部和围岩内部的应力变化关系和位移变化关系,得出葫芦素煤矿在双巷掘进过程中,巷道变形量以两帮移近量为主,巷道两帮出现微小的非对称破坏。在竖直方向上:巷道底板中的应力σ_(y)<巷道顶板中的应力σ_(y)<巷道右帮侧的应力σ_(y)<煤柱中的应力σ_(y)。在水平方向上:煤柱中的最大水平压应力σ_(x)<巷道右侧煤体中的最大水平压应力σ_(x)。提出了深部高应力巷道断面形状为直墙半圆拱,采用顶板配合弧形钢带+高预紧力锚杆(索、网)+反底拱充填配合混凝土的联合支护方式。现场监测表明,顶板最大下沉量为90.0 mm,最大底鼓量为55.0 mm,两帮最大内移量为138.0 mm,表明采用该支护方式后的巷道围岩得到明显改善,能够有效控制巷道围岩变形,保护巷道的整体结构,更好地发挥围岩的自承载能力。
    • 赵伟; 杨蒙; 周桂杰
    • 摘要: 为进一步提高回采效率,降低工人成本支出,陈四楼矿21015工作面超前巷道采用主动支护进行围岩变形控制,通过对回采前后超前巷道围岩应力场及位移场进行计算,分析围岩变形破坏规律、不同回采程度下巷道围岩变形情况、不同工作面长度条件下巷道围岩变形规律,探明影响超前巷道围岩变形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回采次数的增加导致超前支承压力由21.8 MPa增大至40.6 MPa,工作面前方应力增大区为27~32 m。其中,顶板位移量增大300 mm左右,两帮增大175 mm左右,随着回采推进,端部处巷道顶板位移呈现增大变化,距端部前方10 m处,4次回采顶板位移分别为699、874、869、827 mm,在端部前方15 m左右处,顶板位移基本恢复至未回采阶段,且工作面长度对水平位移影响较大,采用松动圈支护理论对超前巷道进行锚杆(索)参数计算,提出4种支护方案,并运用FLAC3D模拟不同方案下支护效果,最后通过工业性试验检验测得最佳方案有效地控制了围岩变形。
    • 窦甜甜; 程惠红; 周元泽; 石耀霖
    • 摘要: 华北作为中国大陆强震区,同时也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平原,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历了大规模的地下水开采.本文基于华北平原1959—2016年地下水水位变化,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建立了有限元孔隙弹性模型,定量分析地下水开采对区域地震活动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卸载作用导致区域地壳隆升,最大约35 mm,同时在垂直方向上产生拉伸,地下10 km深度处拉应力最大达92 kPa.根据华北地区历史地震震源参数计算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地下水弹性卸载增大了断层面上的正应力,但开采引起的孔隙压力减小使开采区内库仑应力变化为负,而开采区外结果为正.通过分析认为库仑应力变化结果受断层产状、位置等的影响,华北平原地下水开采减小了该地区强震发生的可能性,但随着开采速率放缓及未来可能的水位抬升,会对区域地震活动性产生进一步影响.
    • 闫炎; 管志川; 阎卫军; 许玉强
    • 摘要: 射孔完井过程中井筒密封完整性的破坏形式主要表现为固井水泥环的破坏与固井界面微环隙的产生。为研究射孔过程中井筒力学响应与完整性,基于LS-DYNA有限元计算平台,利用数值计算的方法模拟井下射孔过程,对射孔过程中套管、水泥环的应力响应与破坏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开展了柱形靶侵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聚能射流对于井筒的侵彻计算方法可用于定量分析射孔过程中井筒的应力响应规律;射孔过程中水泥环的拉伸与剪切破坏主要集中在锥角为60°的锥体范围内;大药量射孔弹、低剪切模量水泥环与高地层围压增大了射孔过程中水泥环的应力峰值,加大了射孔过程中水泥环的破坏风险。所得结论可为油气井射孔施工的优化与压裂前井筒完整性的预测提供理论支持。
    • 王同旭; 曹明辉; 江东海
    • 摘要: 为研究工作面开采邻近断层时断层活化致灾机理,基于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的手段分析断层面应力场、位移场变化规律,探讨断层活化失稳面积变化趋势,并计算断层活化释放能量及传递到工作面的剩余能量。结果表明:断层活化分为初始活化、稳定活化、活化加剧、活化弱化4个阶段;断层活化位置由高位顶板处断层向煤层附近发展,底板处断层活化时间晚于顶板处断层。采动影响下断层面将出现剪切应力突降,导致能量释放;断层面剪切应力和剪切法向应力比值均呈现出稳定-增长-降低的趋势,但剪切法向应力比值变化滞后于剪切应力。采用断层活化失稳释放能量计算公式,计算工作面向断层方向推进过程中断层活化能量释放大小,计算结果与微震监测记录具有相似规律,佐证了计算方法的可行性。断层活化释放能量以负指数形式传递至工作面,断层初始活化、稳定活化、活化弱化阶段所释放的能量传递至工作面后剩余能量的量级小于10^(5)J,而活化加剧阶段释放能量传递至工作面后剩余能量大于10^(7)J。因此工作面与断层间距小于40 m时,受断层活化扰动影响较大,冲击危险性更高。
    • 杨果林; 黎勇; 谭文杰; 周伏良
    • 摘要: 结合工程实例——湖南省长沙市大王山旅游度假区桐溪路景观桥,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civil,对非对称曲线连续刚构桥在不同施工阶段的应力进行计算与分析,得出非对称曲线连续刚构桥在不同施工阶段的应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对称施工阶段中,各截面箱梁顶板和底板的压应力呈现出总体上升的变化趋势;在非对称施工阶段中,各截面箱梁顶板的压应力总体下降,箱梁顶板应力随悬臂长度的增加而减小,而箱梁底板应力随悬臂长度的增加而增大;合拢段在预应力钢束张拉完成后,截面应力增加了2~4倍;前一梁段浇筑后至下一梁段浇筑张拉后的截面顶板压应力相对增加值随梁段数的增加而在一定应力值范围内震荡;前一梁段张拉后至下一梁段浇筑后张拉前的截面顶板应力相对减小值随梁段数的增加在一定应力值范围震荡呈上行变化,而截面底板应力呈下行变化.
    • 纪鹏; 安琦
    • 摘要: 文章以圆锥滚子轴承为研究对象,指出了目前对圆锥滚子轴承力学分析中存在的不足,在考虑滚动轴承滚动体在加工中产生的几何误差的情况下,通过力学分析,建立了 一种能够在考虑滚动体存在误差情况下的滚动体与滚道间接触应力及轴心轨迹的计算模型.应用数值计算的方法,通过一组算例,系统研究了滚动体存在误差时内外圈接触应力和轴心轨迹的影响规律,绘制了最大接触应力、轴向作用力和轴心轨迹的变化曲线,并进行了分析说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