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论

文论

文论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114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3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8篇;相关期刊618种,包括北方论丛、求索、社会科学辑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朝鲜-韩国学等;文论的相关文献由1055位作者贡献,包括梁云、张荣翼、伍立杨等。

文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36 占比:99.2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8 占比:0.70%

总计:1145篇

文论—发文趋势图

文论

-研究学者

  • 梁云
  • 张荣翼
  • 伍立杨
  • 何云波
  • 刘石泉
  • 周青民
  • 唐辉
  • 张玉能
  • 赵怀俊
  • 陈思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刘贵贤; 刘英波
    • 摘要: 袁枚以其独特的思想与丰富的作品被称为“清代最具个性与才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其中,袁枚的诗论与文论最富文学价值,也最能体现其别具一格的思想见解。文章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他在门户之争、考据训诂、诗文创新等方面的观点多有相似之处,而在原则、形式、功用等方面的观点多有不同。这些同与不同观点的共存,再现了康乾时期文坛的复杂状况,也揭示了他身处其中的多样性抉择。
    • 李桂奎
    • 摘要: 相对于较为早熟且能自成一定谱系的诗文、戏曲、书画等理论而言,小说理论主要以序跋、评点、杂论以及小说话等随感形式呈现,显得较为零散,有进一步系统化整合、提升、建构的空间。近些年,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的实绩主要集中在“文献”整理和“史论”撰写等方面,而在谱系建构方面则多停留于热切呼唤层面上,并期待通过术语考释以推进其研究。其具体操作流程大致是:先将搜辑而得的零散的概念、范畴以及命题等术语进行分级、分层、分类,使之成为不同系列的术语家族和术语族群;继而借鉴或采用古老的解字释名、考镜源流、梳理脉络等传统学术路数,做到“释名以章(彰)义”;在此基础上,顺应近现代以来各类文论术语考释的劲势,借鉴中外阐释学、谱系学,尤其是“关键词”研究的学术经验,圆通地对各种小说批评术语的历史文化蕴涵、文艺审美蕴涵展开阐释;最后通过类性脉络梳理,建构富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小说理论谱系。
    • 许结
    • 摘要: 司马相如以文章显汉世,研究者的关注多在辞赋,于政论文甚少论列。读相如有关武帝朝政治的议论文,其《喻巴蜀檄》的开边政略、《难蜀父老》对汉德的构想、《封禅文》于帝国新宗教的建立,均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与巨大的历史影响。由政论文旁涉于辞赋诸体,颂汉为相如一以贯之的思想,并通过汉武帝的“功业”营造“汉德”,是其当代性的言宣及其精神寄托。
    • 邰科祥
    • 摘要: 路遥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的作品却很成功,其小说不但在生前得到专家学者的肯定,就是在他离世30多年后的今天也仍然被广大读者反复阅读。这个成功不只因为路遥对普通劳动者命运的殷切关注,更得益于他在文学理论方面积累的智慧。路遥在1992年曾打算单独出版一本文论集,此书当时拟“名曰《作家的劳动》,约十五六万字,包括以前的一些文学言论(七八万字)和有关《平凡的世界》的一篇大型随笔(六万多字)”,(1)但由于种种原因,终未能实现。
    • 王佳
    • 摘要: 随着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以“国学”复兴为代表的精神文明建设,开始走进人们的视线。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汉语言承担着重要的载体作用,而以文学史、文论、语言学为核心的汉语言文学,在很大程度上记录并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 季水河; 江源
    • 摘要: 在马克思艺术生产论影响下,萨特突破了早期唯心主义文论观的局限,对文学生产者、消费者与产品三者关系进行了重审与深化:第一,摆正了文学活动中作者的主体意识及其所反映的客观现实的位置,使物质与精神间对象性关系在文论中达成了辩证统一(在倡导作家主体性的前提下,对作家及其作品间对象化的辩证关系有了清醒认识);第二,重审了文学消费者与文学作品间的关系,强调读者对作品进行再创造的重要性;第三,深入思考了文学生产者及其消费者间的关系,阐明了文学受众的消费活动对文学生产发展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萨特文论产生这种转变的原因有三: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对话为他接受马克思艺术生产论提供了理论基础;二战经历为他接受马克思艺术生产论提供了现实依据;20世纪文学生产实践为他接受马克思艺术生产论提供了行业视角。马克思艺术生产论对萨特的重要价值体现在纠正了他文学目标论的偏颇,拓展了他的文学功能观,延伸了他对艺术生产不平衡理论的理解。
    • 贺奉年
    • 摘要: 自唐代开始在中国古代书论和文论中就存在着“老”这一审美范畴,可是当代学者对它的关注度不高。书法和文学的“老”这一审美范畴,往往和书法家、文学家年龄的老有较高的契合性,但二者亦有所差别。中国古代“老”的审美观念形成受到长期的文化习俗、哲学观念、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影响。
    • 余莉
    • 摘要: 作为晚清社会学的积极参与者,章太炎的学术思想一度受到社会学理论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他的文论观。社会学带来的进化论不仅影响了章太炎的文学起源研究,使他关注文学与言语、文学与文字、文学与图像的关系,而且其挟带而来的求新求变意识也影响了他的文章审美,形成以周秦诸子为正体、以汉魏论体文为典范的论体审美观。此外,社会学引发的环境论与体格论也为章太炎的文学风格研究指引了新方向。
    • 张潇丹
    • 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类之间的艺术文献已有呼应关系。《文心雕龙》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巨著,其作者刘勰在构建文学理论体系时,更是创造性地移植了中国书论所秉承的美学观念。因此,该文对《文心雕龙》与南朝书论中共同使用的“势”的生成、内涵及书论与文论间的互通现象作出论述。《文心雕龙》受到了书论影响,其与书论中的“势”在动感、力量等内涵上呈现出某些共性,揭示出六朝时期文论与书论之间存在一体化的趋势以及不同艺术门类存在共有的审美特征。
    • 王新雨; 任传印
    • 摘要: 夏丏尊兼有作家、教育家、学者、出版人多方面身份与建树,学界对其文论的研究起步于1988年,2010年之后渐趋精深,总体数量不多,主要有综合研究、比较研究两类,前者内容丰富,但不够严谨,后者比较精善。非文论视角论著对此有所涉及,有利于文献挖掘,需要规整与融通。后续研究应首先注重夏丏尊文论文献的挖掘整理,加强专题分析、历史性研究、比较研究、生成动力研究,将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结合,在纵横交错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开显其内容与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