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学观念

文学观念

文学观念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142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07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1553篇;相关期刊594种,包括齐鲁学刊、文史哲、学习与探索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三届年会、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六届年会、第十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文学观念的相关文献由1248位作者贡献,包括王齐洲、张振龙、张荣翼等。

文学观念—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07 占比:47.31%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47%

专利文献>

论文:1553 占比:52.22%

总计:2974篇

文学观念—发文趋势图

文学观念

-研究学者

  • 王齐洲
  • 张振龙
  • 张荣翼
  • 程麻
  • 钱中文
  • 陈晓明
  • 何西来
  • 李超
  • 蒋旅佳
  • 袁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贾心语
    • 摘要: “文学自觉”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热点,一直讨论不断,但多局限于时代断限与评判标准这两个传统焦点问题。本文结合学术史回顾,引入“大文学史观”,打破相邻学科间隔,以更广阔的文化视野重新审视“文学自觉”。注意中国古代文学谱系与文学制度的联系,在先秦至六朝文学观念演进的过程中重塑“文学自觉”,多角度观察“自觉”的发生。
    • 李建中
    • 摘要: 研究中国文学,首先要追问的是何为“中国文学”?或者换一种提问方式:“世界文学”语境下“中国文学”及其“观念”的根本特征是什么?学界关于中国文学观念的争论,长期滞留于“纯文学”还是“杂文学”、文学史上何时或有无“文学自觉”或“文学独立”等老问题。时至今日,老问题尚未解决,一系列新问题,包括如何看待方兴未艾的网络文学和非虚构文学、如何应对文化研究对文学的“浸入”、如何甄别文学关键词之中大量的“文化与社会的词汇”等等,则已然出现。刘勰讲“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故只有找到中国文学观念自身的关键性特征,才能真实而深刻地把握中国文学的神理与诗心。事物的起源决定事物的性质,中国文学滥觞期的《诗经》和“诗言志”,以诗学与经学的兼合在源头上铸成中国文学观念的兼性特征。“兼”者,通也;“兼性”者,兼通、兼融、兼包、兼怀、兼成、兼和是也。中国文学观念的兼性特征,表现于价值论是仲尼式“吾道一以贯之”,表现于方法论是彦和式“唯务折衷”,表现于文体论则是四库全书式“兼收并蓄,如渤澥之纳众流”。由价值论的“天行一道”,生成为方法论的“兼和两端”,坐实为文体论的“体备四部”,中国文学观念完成了自身的兼性建构,在世界文学中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兼性特征,熔铸成中国文学的“中国性”。
    • 颜国琴
    • 摘要: 文学中的先例现象是重要的文化符号。В.С.托卡列娃小说中爱情主题鲜明,先例现象使用频繁,作者经常通过逐字逐句再现、改变原始表达形式、比较结构、增加补充信息或修饰语等方式使用先例现象,意在借助先例现象实现塑造人物性格和形象、解释与衔接故事情节、描写人物行为、突出人物境遇、烘托情景、奠定人物关系等功能,在艺术现实中呈现文化。对托卡列娃小说中先例现象的研究是对文学和文化的双重考察,本研究皆在为语言文化、文学、翻译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提供思考和借鉴。
    • 张丽娜
    • 摘要: 《燕岩集》是18世纪朝鲜著名实学家和文学巨匠朴趾源的著作汇编,堪称朝鲜汉籍中的经典。“序跋”类散文在《燕岩集》中比重很大。《燕岩集》中的序跋文渗透着朴趾源及朝鲜实学派的北学精神,并涉及文学与自然、时代的关系、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继承和革新关系、文学批评理念和方法等文论命题。“序跋”类散文立论坦率中肯,行文不拘体例,语言精警凝练,饱含着实学精神和文论价值,其丰富的内蕴可作为今人窥探朝鲜李朝文学世界的窗牖,也反映出中华文化对东亚文学的深远影响。
    • 张伯伟
    • 摘要: 问题的提出100多年前,中国学术发生并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文学领域最根本的"转换"就是文学观念的变化,借用鲁迅的说法,"现在新派一点的叫‘文学’,这不是从‘文学子游子夏’上割下来的,是从日本输入,他们的对于英文Literature的译名"。依19世纪以来的欧洲文学观念,文学包含三大体裁,即抒情诗、戏剧和叙事文学(主要是小说),这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常识"。所以,百年前中国学术界"纯文学"观念的获胜,意味着19世纪欧洲文学观念的获胜。
    • 蒋旅佳
    • 摘要: 明清总集编纂体例研究渐成热点。前辈学者从个案文体分类、断代分类趋势、类型体例特征等方面切入研究,积累经验之时又面临一些问题。明清总集基础资料整理薄弱,亟待搜集新文献,助力研究对象与研究视野的拓展;多体总集与“异体”分类研究兴盛,单体总集与“同体”分类关注不足,理清研究对象与分体维度的关系,方可扭转既有的研究格局;整体的、动态的研究尚少,研究范式上应结合个案细化分析与宏观动态考察以提升研究的理论深度。明清总集新文体类目的命名与体例设置的新动向,最能见出文体与文学观念的新变;而归类方式的选择设置,又促成了明清总集分类思维的理论系统化,最终在文体谱系的建构中映射出中国文学由古典向近代转型的发展趋势。
    • 雷成佳
    • 摘要: 从口头文学到人工智能文学,技术革新作用于文学从未停止过,在经历了技术发展下文学的几次转型后,我们应该对技术与文学的互渗互融有更清晰的认识,人工智能写作绝不是技术对文学的最后一次变革。在人工智能技术普泛的“后人类”语境下,技术逐渐弱化了人类的身体本能,传统意义上的“肉身”逐步瓦解,取而代之的是融人性、动物性、机器性为一体的“具身”。智能设备代替人类执行了越来越多的原本需要人的思想才能完成的任务,人类曾以为独一无二的“领地”一个又一个丧失,这给人类自我唯一主体性的意识和实践带来了挑战与威胁。人工智能写作的出现,恰是人类深刻反思自身的警示与契机,我们应深刻反思文学观念与创作实践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反思文学创作中出现的模式化和消费化问题。面对人工智能写作,人类只有放弃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和痼弊的文学观念,以理性的开放包容的态度来面对,才会在文学领域打开更加广阔的空间。
    • 赵婉琪
    • 摘要: 从访谈和创作谈等文章中可梳理出刘震云的文学观念主要涵括文学与生活关系论、小说创作论、作者与人物关系论、文学审美论等几个方面。研究刘震云的文学观念,对于理解其小说创作成功之因、评析其作品和影视改编并减少“误读”和“过度阐释”都有积极意义。
    • 薛璐
    • 摘要: 在新世纪的开端,希利斯?米勒这位著名的美国学者发现传统文学因电子传媒时代的影响而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因此而提出“文学终结”这一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使得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有些学者对这一理论表示赞同,同样对此理论也有存在异议的学者。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影响,新媒体语境下的文学形态和文学观念也在发展巨大的转变,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发展成为了当前各界备受关注的问题,因此本文以新媒体语境下文学形态与文学观念分析为主题,对其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和总结,希望可以和广大文学创作者一起探讨,促进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学不断发展。
    • 赵海涛; 林佩荣
    • 摘要: 身为日本著名小说家的村上春树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学身份,那就是美国文学翻译家。小说翻译和文学创作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多维关联性,村上春树也认为文学翻译有如“偷偷潜入别人家房子”的体验,这种翻译体验随之就会与作家的固有文学观念产生共振,也相互干渉,对作家的文学创作产生诸多的影响,是一种既矛盾又统一的“偏见的爱”。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