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学史书写

文学史书写

文学史书写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9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篇、专利文献9637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东岳论丛、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绥化学院学报等; 文学史书写的相关文献由101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文新、古大勇、张奕等。

文学史书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6 占比:0.99%

专利文献>

论文:9637 占比:99.01%

总计:9733篇

文学史书写—发文趋势图

文学史书写

-研究学者

  • 陈文新
  • 古大勇
  • 张奕
  • 彭冠龙
  • 李俊
  • 杜近都
  • 秦军荣
  • 程彩霞
  • 颜同林
  • 马淞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奕
    • 摘要: 编纂中国文学史的学术实践已历百余年,系统整理、研究中国文学史著作,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的文学史话语体系。2021年5月25-26日,在武汉大学举办的"中国文学史著作整理研究暨数据库建设圆桌论坛",深入研讨了以下问题:集中讨论了编写"总目提要""编年纪事"、建立数据库等中国文学史著作整理工作;关注文学史编纂中的集体与个人,探讨了学术时代的共识和学人的学术旨趣如何影响文学史的书写;在比较视域下,研究了俄罗斯、日本、欧美地区的中国文学史编写特点;面向当下,结合学科发展要求,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学史编写经验。
    • 古大勇
    • 摘要: 百年中国新(现代)文学史中的郭沫若书写经历了三个阶段。民国时期,郭沫若进入新文学史的版图,但其重要性并没有凸显,核心作家的地位在文学史秩序中并没有确立。“十七年”时期,由于受到“鲁郭茅巴老曹”国家命名工程的影响,郭沫若成为文学史秩序中最重要作家之一,其文学成就受到重视,但阐释视角比较单一,带上鲜明的意识形态印记。新时期以来,郭沫若文学史格局中的中心化特征仍然延续,文学成就也仍然得到高度评价,在具体作家作品的阐释上,摆脱了“十七年”时期的那种“意识形态化”缺憾,回归到文学本位,同时表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解读倾向。
    • 曹禧修
    • 摘要: 鲁迅“不正经的伟大”的说法出自解志熙教授在“鲁迅研究与现代文学史书写——张恩和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暨北京师范大学鲁迅研究中心挂牌仪式”上的发言。解老师略带几分诙谐的说法不仅稳稳击中了鲁迅思想形象的某种特质,而且在无意间道出了张恩和先生《鲁迅与许广平》叙事结构的妙处。本文试以张恩和先生《鲁迅与许广平》的叙事结构为例来谈谈如何阐释鲁迅“不正经的伟大”。
    • 刘勇
    • 摘要: 2021年4月18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鲁迅研究中心主办的“鲁迅研究与现代文学史书写——张恩和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暨北京师范大学鲁迅研究中心挂牌仪式”在京举行。与会的20余位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以张恩和为代表的老一代鲁迅研究者的学术思想与成就。
    • 叶红; 任钰镯
    • 摘要: 国内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对卞之琳的书写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早期,建国初文学史对作品的评价受阶级史观影响,而卞之琳偏重于艺术实验性质的诗歌创作,受到文学史批评。第二个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后期,文学史书写尊重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卞之琳诗中独特的抒情气质与抒情策略受到了赞赏。第三个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当下,新时期更注重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卞之琳诗歌将中外诗艺与情调结合得恰到好处,成为中西方诗歌交流的典范,诗歌《断章》成为短诗中的经典。总体而言,中国现代文学史对诗人卞之琳的评价呈现出由低转高、文学史书写由隐没到显现的基本态势。
    • 高慧霞
    • 摘要: 学术界对文学史的界定众说纷纭,以至于这一概念被使用时出现了含混模糊.事实上,从有文学史之实但无文学史之名,到有文学史之名且包含有多重内涵,文学史的内涵经历了漫长的流变过程.文学史主要包含文学史事实、文学史书写和文学史哲学三个构成层面.与之对应,文学史的意义也是多重的:其一,传播知识、传承文学技法和弘扬文学经典;其二,让后学了解文学发展的脉络与趋势,并将其纳入到民族新文化的建构当中,彰显其时代价值;其三,建构特色的文学史理论体系,以更好地指导文学史研究.
    • 乔根
    • 摘要: 作为一部"伟大也要有人懂"的小说,《儒林外史》在文学史上的经典地位已得到不同时代的文学史著作的书写.以21世纪具有代表性的三种文学史为例,从编写体例、文本解读、价值判断等方面分析比较其异同,在此基础上就新时代文学史撰写提出自己的思考.文学史撰写既要反映学界最新成果,又要重视细致的文本解读,同时还要关注接受者的接受情况,使其"既要尽可能地还原文学现场,也要回到当下".
    • 杜近都; 陈文新
    • 摘要: 初版于1934年的《中国文学史话》是民国时期文学史家梁乙真编写的一部教科书性质的中国文学史著作.梁乙真以编者为自我定位,博采众家,较为及时地运用新文献,吸收新观点,阶段性反映了 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水平,为文学史书写贡献了"集体"的声音,在后五四时代具有显著的标本意义.而"自律论"文学史观和对"有趣味的学术"的追求,则是其学术个性的体现,对当下的文学史书写如何平衡"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仍有启发意义.
    • 李媛
    • 摘要: 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史写作一直是文学研究者密切关注的核心问题.而由丁帆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史》的出现,打破了以往文学史书写的陈规,它以全新的价值判断重新考量文学史的起点,突出作家个性,重新审视作家作品;力求追溯文学现场,尊重文学历史,注意在不同时期将类似作家加以勾连,努力探求文学与作家的本质.这种文学史书写的实践,对于当下整个"重写文学史"的研究而言,是一次宝贵的经验,对于今后文学史的延续与再研究来说,也是一次良好的实践.
    • 杜近都; 陈文新
    • 摘要: 初版于1934年的《中国文学史话》是民国时期文学史家梁乙真编写的一部教科书性质的中国文学史著作。梁乙真以编者为自我定位,博采众家,较为及时地运用新文献,吸收新观点,阶段性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水平,为文学史书写贡献了“集体”的声音,在后五四时代具有显著的标本意义。而“自律论”文学史观和对“有趣味的学术”的追求,则是其学术个性的体现,对当下的文学史书写如何平衡“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仍有启发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