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教师情感

教师情感

教师情感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469篇,主要集中在教育、常用外国语、体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6036篇;相关期刊312种,包括当代教育科学、中国教育学刊、教育艺术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华创新教育论坛等;教师情感的相关文献由452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志刚、王有强、田国秀等。

教师情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68 占比:7.1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6036 占比:92.79%

总计:6505篇

教师情感—发文趋势图

教师情感

-研究学者

  • 徐志刚
  • 王有强
  • 田国秀
  • 聂爱明
  • 何继凯
  • 刘胡权
  • 张冲
  • 赵玉英
  • 万磊
  • 农平香

教师情感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郭绒
    • 摘要: 作为21世纪教师的必备专业能力,教师社会情感能力重要性日渐凸显。近年来,教师社会情感能力逐渐成为全球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新兴热点。采用领域综述法分析23项国际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实证研究发现:理论模型上,当前教师社会情感能力实证研究立足于四大模型,呈现三种取向,即以Gross情绪调节过程模型为代表的过程取向模型、以Mayer和Salovey情绪智力模型为代表的结构取向模型、以CASEL社会情感学习框架以及Jennings和Greenberg亲社会课堂模型为代表的整合发展取向模型。研究设计上,呈现出以幼儿、小学教师为主要对象并且以定量研究为主要方法的偏好。研究成果上,形成了教师社会情感能力五大结构要素的主流认识,研发了专门的社会情感能力测量工具,发现了个体和外部两大因素对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影响,验证了教师社会情感能力对教师个体、课堂教学以及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证明了职前培养、正念练习和情感学习对提升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有效性。这不仅为未来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方法论和主题参考,也昭示着一些新的着力点:基于理论模型的本土化修正和跨学科建构,完善学理基础;拓展研究方法的深度和研究对象的广度,优化研究设计;立足五大研究热点、拓展知识图谱,推动研究成果科学而丰富地生长。
    • 田国秀; 王悦
    • 摘要: "轮岗流动"背景下,教师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的情感挑战不容忽视,具体表现为院空间转换带来人际陌生感;群体差异带来文化疏离感;关系转换带来心理孤独感;现实落差带来内心失落感。情感能力是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行为的能力。应对教师轮岗中的情感挑战,需要增强教师情感能力.
    • 田国秀; 刘海芳
    • 摘要: 教学是一种情感实践,蕴含着教师的情感劳动。情感劳动是教师为学为师的必然组成部分,有必要从境界的视角对其加以探讨。根据冯友兰先生划分的“觉解”标准,教师情感劳动可分为三种境界:情感规则支配下的自然境界,情感认识反思下的自觉境界,情感本体觉知下的自由境界。自然境界下,教师的情感劳动体现为自发性、例行化,其策略主体为自发表达和浅层扮演。自觉境界下,教师的情感劳动以反思性为主,其策略主体为深层扮演。自由境界下,教师的情感劳动是对象化情感劳动,其策略主体为自主表达。教师情感劳动关系到教师自身的职业幸福,也关系到教育对象的情感体验和生命塑造,以及教育价值的实现。实践中聚焦教师情感支持、情感培养和情感修养,是提升教师情感劳动境界的有效路径。
    • 白雪
    • 摘要: 众所周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情感是否适用于教育、教学需要,不仅取决于情感的强度大小,而且取决于情感的效能如何。所谓效能是指情感的性质是积极增力性或是消极减力性的问题。应用心理学的研究已证明,对活动效果来说,以保持愉快的积极性情感为最佳。这一发现表明教师应始终保持以愉快心境为主导的情感状态。在提倡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本着为师生共创一个乐学英语、会学英语;乐教英语,善教英语的轻松的语言学习氛围的宗旨,无疑对英语教师的愉快的积极性教育情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田国秀; 银小青
    • 摘要: 疫情形势下,在线教学成为学校新常态。便捷、多端、跨越时空,在线教学表现出诸多优势,但同时也存在场景虚拟、人际隔绝、情感弱化等弊端。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要求都指向学生综合素养、健全人格与可持续发展。在线教学常态化背景下,如何既发挥网络平台的积极功效,又避免在线学习的不良影响?我们认为,调动和激活教师的情感能力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回应举措。
    • 吕慧勤
    • 摘要: 众所周知,我们教师的教育专业活动条件与其特有的内在需要,形成教师情感的特殊性。教师情感是否适用于教育、教学需要,不仅取决于情感的强度大小,而且取决于情感的效能如何。所谓效能是指情感的性质是积极增力性或是消极减力性的问题。研究还指出,无论记忆效果、思维水平或对意志行动的作用等都以保持愉快的积极性情感背景为最佳。这一发现表明教师应始终保持以愉快心境为主导的情感状态。
    • 韩思思; 田国秀
    • 摘要: 倡导项目式学习的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情感受到冲击并发生改变。基于扎根理论,通过对我国东西部地区5位被试教师课堂教学视频、叙事访谈文本、教师备课笔记的质性研究发现:教师初次实施项目式学习时,情感状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的畏难,中期的着急与失望,后期的赞同并充满信心。专业实践、结果感知和外部支持是教师情感改变的重要影响因素,三者通过反思作为中介机制促使教师情感改变。
    • 徐志刚
    • 摘要: 教师情感表达的教育意蕴在于护佑学生敞开自我、增进师生关系建立、满足学生心理需求以及砥砺学生多元发展。当前,教师情感表达过程中存在着动机的为我性过强、方式的随意性过大以及内容的全面性欠缺等问题。帮助教师明晰情感表达的价值诉求与实现路径,将有助于教师改善自身情感表达,从而有效实现情感表达的教育意蕴。
    • 张珊
    • 摘要: 情感的产生与发展嵌套于社会文化背景中,情感地理理论和情感困境有助于诠释教师专业发展的情感之维。前者关注人际互动中的“他者”,后者聚焦于“社会情境”中面临的情感困境,基于自我、他者和社会情境三维,能够勾勒出教师专业发展的情感样态,洞察情感表达中表层扮演与深层扮演、真实的情感表达、抑制的情感表达三重空间中的实然与应然。教师情感的价值意蕴最终落在以人为导向的教师专业发展上,具体表现为知识外显与情感内融呼唤教师育人本质的回归;感性经验与审慎反思意在唤醒教师的自我主体性觉知;真实的温情与质朴的良心建构出情感—人文导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 王吉祥
    • 摘要: 田径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多种因素,不可否认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合理的教学手段是至关重要的,但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则是实现田径教学效果理想化的催化剂。学生的学习心态取决于其在田径教学和训练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有赖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感进行校正。学生如若把对教师的热爱和尊敬转移到课堂上,并在田径课上认真、积极地学习和练习,则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