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收入效应

收入效应

收入效应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419篇,主要集中在财政、金融、经济计划与管理、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1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31448篇;相关期刊295种,包括西北人口、人口与经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2015年学术研讨会 、2014年“中国数量经济理论与方法创新”学术会议、2013哈博·高校(经管)博士学术论坛等;收入效应的相关文献由65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云波、唐超、任晓红等。

收入效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1 占比:1.26%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31448 占比:98.69%

总计:31867篇

收入效应—发文趋势图

收入效应

-研究学者

  • 刘云波
  • 唐超
  • 任晓红
  • 但婷
  • 余洋
  • 侯新烁
  • 凌学文
  • 刘凤良
  • 刘天军
  • 刘月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苏荟; 张新亚
    • 摘要: 利用CGSS2012—2017数据对少数民族劳动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普通话能力)的收入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第一,普通话能力对少数民族劳动力的收入具有正向显著影响;第二,这种影响的作用机制在于普通话能力有助于减少劳动力在不同地区和部门之间转移的成本,增加迁移成功的概率,从而获得更优的经济回报;第三,在达到一定程度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普通话能力对收入的溢出效应逐渐减小;非农就业中的企事业单位、自雇或自办企业与东部地区的普通话回报率最为明显。基于此,需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提升少数民族劳动力的普通话能力和人力资本水平,以增加少数民族劳动力收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 法韦嘉
    • 摘要: 互联网+数字经济是将“互联网+”与传统数字经济结合而成的新产物,它的出现催生了许多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新兴业态和新经济模式,进而对我国居民的消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文章基于2016年CFPS数据和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探讨互联网+数字经济对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居民的基础性消费,这一结果在替换衡量指标后仍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互联网+数字经济通过影响人均可支配收入无法间接改善居民消费结构,但能够通过缓解信贷约束改善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研究结论为互联网+数字经济的发展优化和改善居民消费结构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启示。
    • 陈春琼
    • 摘要: 为了进一步打造人与生态和谐发展的社会发展,环境落实好退耕还林已经是国家最基础的生态控制战略体系,但是在退耕还林工程落实的过程中,对于原有农村以耕地为生的部分贫困户会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构建了最基础的内生转换模型,以此来验证农户家庭收入和退耕还林之间的相关性,综合家庭的具体特征以及实际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分析收入效应。并且建立在农户的角度,为其提供具有针对性地优化政策以及相关服务,以此来进一步增强退耕还林的人性化以及综合效益。
    • 欧季维; 陈建成; 汪雯
    • 摘要: 一直以来,获取职业技能证书被认为是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和收入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农民工能否通过获取证书提高收入、能够通过获取哪些证书提高收入,目前尚未有一致结论。文章基于2015年苏州农民工调查数据,使用明瑟收入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法,对农民工获取职业技能证书对收入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获取职业技能证书可以显著增加农民工的收入,但不同类型证书对收入的影响存在差异,与水平类证书、技能类证书相比,准入类证书对农民工收入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这一结果具有稳健性。因此,政府需要继续完善职业技能证书特别是准入类证书的管理,鼓励农民工积极获取准入类证书,并且引导农民更加重视对教育的投入。
    • 杜鑫
    • 摘要: 在新劳动力迁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利用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RRS)的农户数据,在综合考虑劳动力转移对家庭粮食生产的劳动力损失效应和收入效应的情况下,考察了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力转移及异地转移虽然由于减少了农户粮食生产劳动投入而对其粮食产出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但这种不利影响却由粮食生产资本要素投入的增加而得到较大程度的补偿,最终使得劳动力转移对农户粮食产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不大,这或许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但全国粮食总产量依然保持长期稳定增长的原因之一。上述研究结论的一个潜在政策含义就是,未来持续推进城市化及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并不必然伴之以粮食产出水平的显著下降。当然,在此发展过程中,采取相应政策措施来抵消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确保粮食供应稳定也属应有之义。
    • 朱德云; 王溪
    • 摘要: 全面扩大内需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中之重,而政府转移支付是提振消费的关键政策工具。立足于政府转移支付的“收入效应”和“再分配效应”,选用2014—2018年CFPS(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农村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政府转移支付对微观个体消费总量和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转移支付促进了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增加,但这一正向影响在中西部地区不明显;过度依赖政府转移支付不利于居民家庭消费水平的改善,两者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且转移支付在东部地区更容易对消费产生负面影响;政府转移支付主要增加了居民家庭用于发展享受型消费的支出,推动了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
    • 高新; 朱雨嫣
    • 摘要: 基于2008-2019年长三角地区省级面板数据,对进口贸易的收入效应以及技术进步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经验分析,结果表明:进口贸易与收入不平等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技术进步是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积极因素;技术进步弱化了进口贸易对收入不平等的缩小作用;进口贸易的收入效应以及技术进步对其作用在地理位置与收入水平层面具有差异性。
    • 田路; 郑少锋; 陈如静
    • 摘要: 本文以山东省寿光市蔬菜种植户为例,对菜农采纳绿色防控技术的影响因素和收入效应进行定量分析,以便为绿色防控技术在蔬菜种植行业的有效推广、促进菜农绿色生产和提质增收提供政策参考。基于山东寿光792户菜农的微观数据,采用赫克曼矫正法模型从“采纳决策”和“采纳程度”两个方面探究了影响菜农绿色防控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运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分析菜农绿色防控技术采纳对其收入的平均处理效应。研究发现:1)菜农对绿色防控技术的采纳程度不足,样本农户中只采纳1项和2项绿色防控技术的数量最多,占总样本比重分别为36.87%和27.27%;2)菜农绿色防控技术认知水平、接受质检和培训经历、会主动利用互联网搜集信息对菜农的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显著正相关,地块数量、信息设备数量对菜农的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显著负相关;3)人均收入超过样本平均水平的菜农更乐于接受绿色防控技术,且该技术的采用可增加菜农年均收入的比重为7.2%。据此,应发挥绿色防控技术的增收效应,激发菜农采纳新技术的内生动力,提出政府应加快健全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机制,完善风险补偿机制、给予菜农技术政策补贴,增强菜农的科学技术意识、积极推动农户适度规模经营等政策建议。
    • 杨思宇; 时磊
    • 摘要: 文章基于江苏省2009—2019年县域面板数据,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以“淘宝村”和“淘宝村集群”为代表的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对县域农民收入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上,江苏省县市“淘宝村”和“淘宝村集群”发展会促进农民增收,但“淘宝村集群”会对“淘宝村”的农民增收效应产生抑制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位于南北两端的苏南和苏北存在明显的区际差异性,苏南地区县市“淘宝村”和“淘宝村集群”的农民增收效应都不显著,而苏北地区“淘宝村”和“淘宝村集群”对农民增收产生明显促进作用,且“淘宝村集群”也会抑制“淘宝村”的农民增收效应。进一步研究区际间的收入分配效应差异,发现苏南地区县市的“淘宝村集群”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苏北地区县市的“淘宝村集群”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会抑制“淘宝村”数量的增加引起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从产业基础、专业市场和集聚效应解释区际差异化形成的原因。
    • 李彦军; 宋舒雅
    • 摘要: “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意味着要推动生态资源资产向经济价值的转化。传统发展模式下“绿水青山”转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但新发展阶段由于转化环境发生改变,“绿水青山”转化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正向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的内在动因在于:打破了资源诅咒传导机制、创造了新增长契机、优化了分配格局,彰显了绿色财富价值。新发展阶段“绿水青山”转化通过差异化需求和多样化转化方式、后发优势、助信息技术与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产业新业态的不断发展等机制,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通过多样化发展丰富转化方式、改善基础条件、提升转化能力、加强技术支撑、提高转化质量和优化分配格局、共享转化成果是“绿水青山”转化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基本途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