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摄食

摄食

摄食的相关文献在1953年到2023年内共计1206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动物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91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208篇;相关期刊340种,包括海洋科学、海洋与湖沼、水生生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一届中国赤潮研究与防治学术研讨会、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中国动物学会成立65周年年会等;摄食的相关文献由2901位作者贡献,包括徐珞、孙向荣、郭菲菲等。

摄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91 占比:82.17%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58%

专利文献>

论文:208 占比:17.25%

总计:1206篇

摄食—发文趋势图

摄食

-研究学者

  • 徐珞
  • 孙向荣
  • 郭菲菲
  • 唐启升
  • 孙耀
  • 章龙珍
  • 庄平
  • 张波
  • 张涛
  • 杨纪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李连旭; 王军; 李旋; 王东; 汝少国
    • 摘要: 为探究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污染对海洋桡足类的毒性效应,本研究以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为受试生物,选取菲(Phenanthrene,Phe)作为PAHs的代表开展暴露试验。急性毒性试验测得Phe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96 h半数致死浓度为3.675 mg/L。慢性试验显示,5、50和500μg/L Phe暴露降低了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比生长速率、延长了从无节幼体发育到成体的时间,并且显著降低了挂卵率;50μg/L Phe暴露降低了总产幼数量、延长了卵囊发育时间,而在500μg/L Phe暴露组则未出现挂卵现象,导致生殖失败。将5和50μg/L Phe暴露后雌蚤产出的F1子代在清水中培养,它们的发育时间也出现显著延迟。此外,50和500μg/L Phe显著降低了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摄食率和滤水率,而呼吸率在各暴露组均出现显著下降。可见,Phe会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摄食、生长、繁殖,以及子代发育造成明显的毒性效应。本研究可为评价PAHs对海洋浮游动物的生态风险提供数据支持。
    • 马元; 张兴志; 何苹萍; 官俊良; 韦嫔媛; 张立; 李蔚; 朱鹏; 许尤厚; 严雪瑜; 陈晓汉; 彭金霞
    • 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氧浓度胁迫对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摄食和代谢的影响。【方法】比较0.5、1、2、3 mg/L等低氧和常氧条件下,香港牡蛎的摄食率(I)、个体摄食率(Iind)、单位体质量的摄食率(Imass)、耗氧率(RO)和排氨率(RN)的变化规律,并进一步分析急性低氧和48 h持续低氧对香港牡蛎摄食和代谢的影响。【结果】不同低氧条件下,香港牡蛎各项指标均随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质量浓度的下降而降低,并且急性低氧处理组摄食和代谢强度下降幅度均大于持续低氧48 h组。急性低氧组溶解氧浓度与摄食率的相关关系为I1=31.225 lnρ(DO)+35.509,R^(2)=0.9805,Iind、Imass、R0、RN的变化范围分别为5×107~4.8×10^(8)个/(只∙h)、7×10^(7)~4.8×10^(8)个/(g∙h)、0.1~0.7 mg/(g∙h)、4~25μg/(g∙h)。持续低氧48 h组溶解氧质量浓度与摄食率的相关关系为I2=36.439 lnρ(DO)+19.163,R^(2)=0.8397,Iind、Imass、R0、RN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2×10^(8)~5.3×10^(8)个/(只∙h)、1.1×10^(8)~4.8×10^(8)个/(g∙h)、0.2~0.8 mg/(g∙h)、18~32μg/(g∙h)。【结论】香港牡蛎的摄食和代谢受水环境中溶解氧质量浓度影响,氧质量浓度越低,摄食和代谢水平越低,经低氧环境适应48 h后,摄食和代谢能力可产生一定水平恢复,但仍低于常氧水平。
    • 王荟杰; 刘越; 代乾良; 武世雄; 王伟
    • 摘要: 分别以20、25和35日龄的黄盖鲽(Pseudopleuronectes yokohamae)仔稚鱼为试验对象,设置光照强度0~1000 lx的9个试验组,计算黄盖鲽仔稚鱼的摄食强度和90 min内的摄食率。再以20 d黄盖鲽仔稚鱼为试验对象,设置光照强度100~500 lx的5个试验组,计算90 min内的摄食效率。结果表明:在0~1000 lx光照强度内,黄盖鲽仔稚鱼的最佳摄食强度对应的光照强度为100~600 lx。在光照强度0~1000 lx内,黄盖鲽仔稚鱼达到最佳摄食强度时的光照强度为100~600 lx。20 d和35 d仔稚鱼在光照强度400 lx时摄食强度最大,其中35 d日龄仔稚鱼摄食强度随光照强度增加而减弱。摄食效率在进食后10 min达到最大,随后开始降低。试验结果明确了黄盖鲽仔稚鱼最佳摄食光照强度,为黄盖鲽人工育苗及健康养殖技术提供依据。
    • 邓乾龙; 王文; 董双林; 高勤峰
    • 摘要: 为探究大西洋鲑(Salmo salar)幼鱼的适宜投喂频率和胃排空规律,进行了养殖实验和胃排空实验。养殖实验设置了1次/天(F1组)、2次/天(F2组)、3次/天(F3组)、4次/天(F4组)和连续投喂(CF组)共5种投喂频率。胃排空实验采用连续测定胃含物的方法,用数学模型对胃含物数据进行拟合。研究表明:F1组日摄食率显著低于其余处理组(P<0.05),CF组日摄食率显著低于F3和F4组(P<0.05)。投喂频率从1次/天增加至3次/天,大西洋鲑幼鱼每日单次摄食率显著降低(P<0.05)。CF组饲料系数和死亡率显著高于其余处理组(P<0.05)。F2、F3和F4组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显著高于F1组和CF组(P<0.05),F1组末体长显著低于其余处理组(P<0.05)。CF组体质量变异系数显著高于F2、F3和F4组(P<0.05)。大西洋鲑幼鱼摄食后24 h胃排空,平方根模型对胃含物干质量的拟合度最高,通过该模型计算出大西洋鲑幼鱼饱食后4、6、12和24 h的胃排空分别为23%、33%、59%和92%,与大西洋鲑幼鱼在相同时间间隔下的摄食率一致。研究结果表明,投喂频率为2~4次/天时,大西洋鲑幼鱼具有稳定的摄食节律,其生长率和饲料转化率较高,生长差异小。低强度连续投喂方式不利于大西洋鲑幼鱼的生长和饲料转化。
    • 胡兰; 李忠利; 张同平; 韦尚青; 肖梦; 王梅余
    • 摘要: 在实验室水族箱环境条件下,对不同养殖密度下乌江中华倒刺鲃仔鱼的摄食、生长和存活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养殖密度对中华倒刺鲃仔鱼的摄食、生长和存活都有明显的影响。试验结束时,各试验组的摄食强度、饵料系数、存活率、全长、体质量以及特定生长率均随养殖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提出,在实际苗种生产中,在充分利用养殖空间和培育条件的基础上,合理的放养密度,能有效促进仔鱼摄食和生长并提高仔鱼成活率。
    • 杨蕊; 周胜杰; 赵旺; 于刚; 马振华
    • 摘要: 为实现小头鲔(Euthynnus affinis)陆基循环水养殖,优化养殖设施和完善养殖技术参数,开展了陆基循环水驯化养殖条件下,小头鲔口径与全长的关系、非摄食期间幼鱼运动速度、摄食期间幼鱼运动速度、幼鱼摄食深度与时间的关系及非摄食期间幼鱼水层分布等一系列研究。结果显示:小头鲔幼鱼45°和90°口径均随着全长的增长而增大,呈线性关系;在非摄食状态下,小头鲔幼鱼主要做巡航游泳运动;摄食阶段,初始发现食物时,小头鲔幼鱼做爆发性游泳运动,游泳速度与摄食游泳速度和摄食后游泳速度差异显著(P0.05)。在摄食状态下,小头鲔幼鱼的游泳深度会随食物的深浅变化而变化;而在非摄食状态下,小头鲔幼鱼的游泳深度变化与时间有一定的关系。本研究为小头鲔陆基养殖、繁育等提供基础数据,也为后续开展南海金枪鱼陆基驯化养殖及人工繁育提供参考。
    • 王敏; 刘浩; 王江南; 邱雨; 马增岭
    • 摘要: 水体富营养化会引起蓝藻水华暴发,严重影响水生态系统健康,威胁饮用水安全,水体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治理是当前我国湖库治理的难点。蓝藻水华治理技术主要聚焦于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3个方面。近年来,生物法因其兼具经济友好和环境友好的双重特点,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综述了目前生物控藻的3种主要方法(微生物法、植物法和动物法),总结了各种方法的作用机制、应用优势及其当前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居梦娴; 方彭华; 张真稳
    • 摘要: 下丘脑作为调控能量稳态的中枢,在维持机体能量代谢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下丘脑弓状核内神经肽Y、Agouti相关蛋白、阿黑皮素原及甘丙肽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调节网络控制能量摄入及消耗,维持代谢稳态。但调控网络上任何一个环节产生异常都有可能导致机体能量调节紊乱,最终导致肥胖症。该文主要综述了下丘脑神经肽在中枢能量代谢方面的调控作用,为将来干预和治疗肥胖等内分泌疾病提供依据。
    • 周胜杰; 杨蕊; 于刚; 马振华
    • 摘要: 【目的】在陆基循环水养殖的基础上进行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幼鱼运动行为学研究,并构建设施化金枪鱼养殖技术体系,为后续开展金枪鱼深远海养殖和陆基循环水养殖推广打下基础。【方法】以驯化成功后的黄鳍金枪鱼幼鱼(驯化30 d)为研究对象,在室内集约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下运用水下摄像技术测定其全长—口径关系,以及摄食与非摄食状态下的游泳速度和深度,并分析其摄食及日周期性运动行为。【结果】黄鳍金枪鱼幼鱼的游泳速度在早晨、傍晚时巡游速度较慢,在8:00—10:00和14:00—16:00时的巡游速度较快;其最初发现食物时暴发游泳速度较快,可达1.84~3.90 m/s,冲刺距离为4.80~5.51 m;摄食中黄鳍金枪鱼幼鱼冲向食物的速度为0.98~1.54 m/s,冲刺距离为0.61~1.09 m。黄鳍金枪鱼幼鱼的初始投喂摄食深度为0.83~1.43 m,其摄食深度(y)与投喂时长(x)的线性方程式为y=0.0002x^(2)–0.021x+1.168(R^(2)=0.360)。随着投喂时间的延长,黄鳍金枪鱼幼鱼个体间的摄食深度相差逐渐增大。黄鳍金枪鱼在全长为38.63~51.25 cm时,其45°口径范围为1.87~3.38 cm,90°口径范围为3.45~6.00 cm,体长与口径呈正相关。黄鳍金枪鱼在陆基循环水养殖过程中,早晨(6:00)所处的水深位置最深,8:00—18:00时有轻微波动;摄食深度则随着投喂时间的延长呈由深到浅再缓慢到深的变化趋势。【结论】黄鳍金枪鱼幼鱼在陆基养殖状态下仍存在周期性的游泳速度和游泳深度变化;随着饥饿度的降低,黄鳍金枪鱼幼鱼的摄食积极性逐渐降低,且为保护自身安全,食物距池底<0.70 m时不会主动摄食。该结论可为黄鳍金枪鱼的节律性栖息深度及游泳行为研究积累基础数据资料,同时为优化黄鳍金枪鱼陆基养殖技术提供指导。
    • 邓正华; 翟子钦; 魏海军; 赵旺; 陈明强; 李有宁; 黄星美; 张钰伟; 王雨
    • 摘要: 【目的】明确织锦巴非蛤幼虫在不同发育时期饲喂单胞藻饵料的合适种类,为织锦巴非蛤的苗种规模化人工繁育提供饵料投喂策略及参考依据。【方法】以从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区自然海域捕捞的织锦巴非蛤2龄贝为亲本,人工培育D形幼虫,在幼虫培育期间分别投喂小球藻、微绿球藻、杜氏盐藻、亚心形扁藻、湛江等鞭金藻、球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牟氏角毛藻和三角褐指藻,显微镜下观察幼虫在不同时期对不同种类单胞藻的摄食情况和消化效果。【结果】织锦巴非蛤初孵幼虫(D形幼虫)大小(壳长×壳高)为(82.49±3.02)μm×(63.98±2.16)μm,于4 dph(孵化后第4 d)发育至壳顶前期(115.89±3.86)μm×(101.62±3.80)μm,13 dph进入变态期(205.61±15.84)μm×(182.61±13.53)μm,于15 dph变态至稚贝(225.63±8.99)μm×(198.65±8.25)μm。织锦巴非蛤幼虫在运动过程中也伴随着摄食,通过纤毛的摆动形成水流,单胞藻则随着水流方向进入幼虫口沟,在口沟纤毛摆动下进入胃内,胃内的单胞藻在微绒毛摆动下快速旋转并消化。织锦巴非蛤幼虫在1 dph时能摄食小球藻、微绿球藻、绿色巴夫藻、湛江等鞭金藻和球等鞭金藻,在4 dph时有少量幼虫开始摄食杜氏盐藻,至10 dph时幼虫开始摄食亚心形扁藻和牟氏角毛藻,整个浮游幼虫期均不摄食三角褐指藻。在9种单胞藻饵料中,小球藻和微绿球藻较其他种类更难消化。【结论】在织锦巴非蛤幼虫培育过程中,幼虫开口饵料宜选择湛江等鞭金藻、球等鞭金藻和绿色巴夫藻,在10 dph时适宜投喂杜氏盐藻,至13 dph时可投喂牟氏角毛藻和亚心形扁藻;在其他易被摄食和消化单胞藻种类充足的情况下,一般不选取小球藻和微绿球藻作为幼虫培育的首选饵料。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