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410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药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9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3559篇;相关期刊204种,包括基层医学论坛、临床医学、心脑血管病防治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5中国心电学论坛、2014中国心电学论坛、2013中国心电学论坛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文献由937位作者贡献,包括郭继鸿、周晗、王军等。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9 占比:10.05%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28%

专利文献>

论文:3559 占比:89.67%

总计:3969篇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文趋势图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研究学者

  • 郭继鸿
  • 周晗
  • 王军
  • 王祖禄
  • 郭涛
  • 钟江华
  • 陈小盼
  • 任自文
  • 姚震
  • 张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葛现伟
    • 摘要: 目的探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T波峰末间期(Tpec)的变化过程及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的关系。方法178例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PCI,根据患者PCI后是否发生MVA分为MVA组(42例)和非MVA组(136例)。分析PCI后发生MVA的危险因素。结果178例患者中,Tpec≥100 ms的患者92例,Tpec1级、未应用β受体阻滞剂是PCI后发生MVA的危险因素(P1级、未应用β受体阻滞剂是PCI后发生MVA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治疗过程中,及时改善梗死相关冠状动脉血流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改善存活心肌的电生理功能,进一步防控MVA。采用PCI能够对STEMI患者的病情进行控制,其PCI后Tpec降低缓慢是导致MVA的危险因素,对于控制病情发展,做好不良预后预防具有重要作用。
    • 刘依雯; 刘启功
    • 摘要: 先天性长QT综合征比较少见,可继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甚至心室颤动(简称室颤)而危及生命,属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右室流出道频发室早、室速比较常见,预后相对较好,但也存在猝死风险。尽早识别和及时处理显得尤为重要。先天性长QT综合征合并其他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容易漏诊。本文介绍1例先天性长QT综合征、尖端扭转型室速合并右室流出道频发室早、室速的病例。病例资料患者女,32岁。
    • 汪春妹; 韩卫星
    • 摘要: 本研究探讨心脏电生理平衡指数等心电图(ECG)参数预测变异型心绞痛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价值。选取82例变异型心绞痛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100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ECG参数差异;同时比较复发组和未复发组ECG参数差异。观察组QT、心脏电生理平衡指数和TpTe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JT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共有38例患者复发心绞痛;复发患者年龄、QT、心脏电生理平衡指数和TpTe明显高于未复发患者(P<0.05),而JTp明显低于未复发患者(P<0.05)。ECG参数预测变异型心绞痛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以及心绞痛复发方面有一定应用价值。
    • 赵婕; 王芳; 郭静; 楚英杰
    • 摘要: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Hcy)代谢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20年10月在心血管内科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142例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PCI后48 h内是否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将其分为A组(34例,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B组(108例,未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比较两组的一般临床信息、心电图信息、实验室指标,总结STEMI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吸烟史、饮酒史、BMI、Killip心功能分级、碎裂QRS波、病理性Q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前侧壁心肌梗死患者占比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脂代谢异常、应激性高血糖、高Hcy血症是STEMI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STEMI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脂代谢异常、应激性高血糖、高Hcy血症有关。
    • 杨志鹏; 王长远; 孟然; 赵磊
    •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发生的危险因素及胺碘酮治疗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1月到2022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0例,根据其诊断结果将其分为MVA组(n=108)和非MVA组(n=192),其中MVA组患者接受胺碘酮治疗,根据预后结局分为死亡组(n=21)和非死亡组(n=87)。统计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经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MVA发生的危险因素及胺碘酮治疗短期预后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患者中MVA发生108例,占比36.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illip分级、梗死部位、年龄、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肌酐、血钾、白细胞计数(WBC)、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I(TnI)与MVA发生明显相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Killip分级、年龄、血钾、WBC、CK-MB及TnI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MVA的危险因素(OR=4.192,95%CI=1.361~3.195;OR=3.027,95%CI=1.177~5.024;OR=3.725,95%CI=1.360~4.106;OR=3.293,95%CI=1.027~5.203;OR=2.757,95%CI=1.729~8.352;OR=3.561,95%CI=1.238~5.957;P<0.05)。MVA组经治疗死亡21例,占比19.44%。单因素结果显示,Killip分级、梗死部位、年龄、HbA1c、血钾、CK-MB及TnI与胺碘酮治疗短期死亡发生明显相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Killip分级、梗死部位、年龄、HbA1c、血钾、CK-MB及TnI是急性心肌梗死合并MVA患者胺碘酮治疗短期不良预后结局的危险因素(OR=3.347,95%CI=1.482~5.237;OR=2.809,95%CI=1.035~4.290;OR=3.674,95%CI=1.730~6.025;OR=4.453,95%CI=1.352~3.488;OR=2.788,95%CI=1.024~5.291;OR=2.455,95%CI=1.466~7.375;OR=2.161,95%CI=1.270~4.285;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Killip分级、年龄、血钾、WBC、CK-MB及TnI是MVA发生的主要因素,胺碘酮治疗可改善预后,但患者Killip分级、梗死部位、年龄、HbA1c、血钾、CK-MB及TnI是急性心肌梗死合并MVA患者胺碘酮治疗短期不良预后结局的危险因素,临床应尽早识别和处理高危因素,以改善患者预后质量。
    • 曹蕊; 李俊峡; 韩硕; 曹雷; 王谦; 曹雪滨
    •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Tp-Te/QT比值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的诊断价值.方法 连续入选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西院心电图、脑电图二室行24 h 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患者41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分为两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72例;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340例.分别测定两组患者Tp-Te间期、QT间期,计算出Tp-Te间期、QTc间期及Tp-Te/QT比值,并对两组患者Tp-Te间期、QTc间期及Tp-Te/QT比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的Tp-Te间期、Tp-Te/QT比值均较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明显增加(P<0.001).结论 Tp-Te间期、Tp-Te/QT比值增加对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均有预测价值.
    • 白雁; 安国富; 赵丹丹
    • 摘要: 目的 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治疗中应用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术(PCI)联合冠脉内及静脉注射替罗非班的效果及对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对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来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就诊的80例AMI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PCI联合双联抗血小板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冠脉内及静脉注射替罗非班治疗.疗效判定标准为患者术后24 h内恶性心律失常(MVA)的发生率、PCI术后7 d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患者PCI术前及术后7 d的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脉压差(PP)、心率(HR)、QT离散度(QTd)指标等进行记录和统计.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24 h内MVA的发生率明显较低,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急诊PCI术后急性期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急性期内观察组NT-proBNP、PP、HR以及QTd等均较对照组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PCI术联合冠脉内及静脉注射替罗非班可有效降低患者的MVA发生率,并降低急性期MACE并有效改善PCI术后多项指标,降低患者出血风险.
    • 董万虎; 肖瑞; 侯鑫乐; 韩宝华; 周宏伟
    •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患者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总胆固醇(TC)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为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以及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收诊治的164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合并MVA,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未合并MVA,129例)和研究组(合并MVA,35例).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浆NT-proBNP、TC水平,分析NT-proBNP、TC单独检测及两者联合检测对STEMI患者是否合并MVA的预测价值,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患者血浆NT-proBNP与TC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血浆NT-proBNP、TC水平分别为(1831.72±182.65)pg/mL、(5.32±0.84)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16.52±102.12)pg/mL、(4.00±0.57)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94.51%、98.78%、98.17%)明显高于血浆NT-proBNP(83.54%、92.68%、90.85%)和TC(77.44%、90.24%、88.41%)的单独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与TC水平呈正相关(r=0.675,P<0.05).结论 STEMI合并MVA患者血浆NT-proBNP、TC水平较高,两者联合检测可以有效提高预测患者是否合并MVA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且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临床检测血浆NT-proBNP、TC水平对患者病情诊断、早期预警及干预有重要意义.
    • 莫秋萍; 卓柳安; 廖致红; 卢旭妹; 黎荣山; 易秋艳; 陈宇; 黄楠
    •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半乳糖凝集素(Gal)-3、生长分化因子(GDF)-15、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电监护结果将其分为AMI并发MVA组31例与AMI无MVA组49例,同时根据AMI并发MVA组入院72 h内预后情况将其分为死亡组9例与存活组22例.记录两组入院时基线资料及血清Gal-3、GDF-15、CK-MB水平并进行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Gal-3、GDF-15、CK-MB单独或联合诊断AMI并发MVA及预后的诊断效果.结果AMI并发MVA组平均年龄明显大于AMI无MVA组、死亡率明显高于AMI无MVA组(均P0.05).AMI并发MVA组Gal-3、GDF-15、CK-MB水平均明显高于AMI无MVA组(均P<0.05).Gal-3+GDF-15+CK-MB联合检测AMI并发MVA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61,敏感度为96.77%,特异度为97.96%.死亡组血清Gal-3、GDF-15、CK-MB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组(均P<0.05).Gal-3+GDF-15+CK-MB联合检测AMI并发MVA预后的AUC为0.932,敏感度为88.89%,特异度为95.45%.结论 Gal-3+GDF-15+CK-MB 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AMI并发MVA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效果.
    • 卢桂娟
    • 摘要: 室性心律失常(VA)是急性心肌梗死(AMI)中比较严重的一种并发症,且恶性VA具有极高的死亡率,因而在该类患者入院后多需要结合其实际病情及身心状态予以一定的用药指导、病情监护及心理干预等相关护理干预,以促进患者稳定病情,降低其恶性VA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