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丁酰胆碱酯酶

丁酰胆碱酯酶

丁酰胆碱酯酶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62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药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3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4998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国际检验医学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八届亚太医学毒理学大会暨全国中毒控制与救治论坛、2014年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中医药的协同创新等;丁酰胆碱酯酶的相关文献由473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国玉、王金辉、黄健等。

丁酰胆碱酯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3 占比:0.23%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4998 占比:99.77%

总计:45103篇

丁酰胆碱酯酶—发文趋势图

丁酰胆碱酯酶

-研究学者

  • 李国玉
  • 王金辉
  • 黄健
  • 孙昊鹏
  • 张珂
  • 刘艾林
  • 杜冠华
  • 冯锋
  • 官志忠
  • 热娜·卡斯木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中威; 田森; 戴金莲; 郭燕; 孙昊鹏; 刘宗亮
    • 摘要: 在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上,对乙酰、丁酰胆碱酯酶双靶点抑制剂进行了进一步的结构优化和构效关系研究,共设计合成了5个系列共21个化合物。利用Ellman法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体外活性评价研究,分别考察了其对人源乙酰胆碱酯酶和丁酰胆碱酯酶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化合物5d(huAChE IC_(50)=0.09μmol/L,huBChE IC_(50)=0.12μmol/L)具有明显优于先导化合物的酶抑制作用和抑制均衡性。初步分子对接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化合物5d分别与人乙酰、丁酰胆碱酯酶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化合物5d具有进一步的研究价值,并为之后的乙酰、丁酰胆碱酯酶双靶点抑制剂研究奠定了基础。
    • 王娟; 余静; 陈珺; 郑洪; 戴立英
    • 摘要: 目的探讨2例由BCHE基因复合杂合变异导致的丁酰胆碱酯酶缺乏症(BCHED)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基因变异分析结果。方法分析2例BCHED患儿临床特征,并行全外显子家系检测,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评估变异位点的危害性,并对变异位点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2例BCHED患儿均出现血清胆碱酯酶异常降低及胆红素升高,但无肝功能损伤。患儿1出现新生儿腹泻症状,患儿2出现新生儿黄疸症状。基因检测结果显示,2例患儿BCHE基因均发生复合杂合变异(患儿1为c.401_c.402insA与c.221delC;患儿2为c.401_c.402insA与c.127G>A)。Sanger测序证实存在变异位点,检索ClinVar及HGMD数据库,未见c.221delC及c.127G>A的相关报道。结论通过2例BCHED患儿不同表型及BCHE基因新变异的发现,进一步拓展了该基因变异谱-表型谱。
    • 刘娜; 路学荣; 赵云东
    •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丁酰胆碱酯酶(BuChE)、干扰素-γ(IFN-γ)、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血管性痴呆(VD)的关系及艾地苯醌干预作用.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VD患者94例为病例组,同期94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比2组入院或体检当日血清BuChE、IFN-γ、Hcy水平,病例组不同病情程度患者血清BuChE、IFN-γ、Hcy水平,以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探讨血清BuChE、IFN-γ、Hcy水平与病情程度的相关性.并将病例组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各47例.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采取尼莫地平治疗,B组采取艾地苯醌治疗,均治疗3个月.比较A组、B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血清BuChE、IFN-γ、Hcy水平、认知功能评分(MMSE),统计治疗效果.结果 病例组血清BuChE、IFN-γ、Hcy水平为(7431.09±823.31)U/L、(193.12±11.68)pg/mL、(36.65±4.47)μmol/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5276.52±765.84)U/L、(128.26±8.47)pg/mL、(7.93±2.21)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患者病情程度加重其血清BuChE、IFN-γ、Hcy水平呈升高趋势(P<0.05);血清BuChE、IFN-γ、Hcy水平与血管性痴呆患者病情程度呈正相关(r=0.427、0.684、0.572,P<0.05).A、B组治疗3个月后血清BuChE、IFN-γ、Hcy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B组低于A组[(5681.39±594.25)vs.(6194.27±685.03)U/L,(136.24±8.46)vs.(153.18±9.8)pg/mL,(20.24±3.57)vs.(24.36±4.09)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3个月后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B组高于A组[(23.98±2.73)vs.(20.26±3.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总有效率高于A组(93.62%vs.7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D患者存在血清BuChE、IFN-γ、Hcy异常表达情况,且与病情进展关系密切,艾地苯醌能通过降低上述血清因子水平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效果显著.
    • 李利民; 胡胜全; 马玉翠; 金宇; 陈可冀; 吴正治
    • 摘要: 目的:构建新型简便可靠的体外胆碱酯酶抑制剂筛选体系。方法:从SD大鼠大脑和血清中提取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丁酰胆碱酯酶(BuChE),应用Ellman比色法构建体外AChE和BuChE抑制剂筛选实验体系。结果:选择10倍稀释的雄性大鼠脑匀浆液〔蛋白浓度(1.69±0.10)mg·mL^(-1)〕和5倍稀释的血清作为AChE/BuChE酶源,使用AChE/BuChE抑制剂他克林作为参考。他克林对AChE/BuChE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62 nmol·L^(-1)和168 nmol·L^(-1),体外胆碱酯酶抑制剂筛选体系构建成功。在等量蛋白浓度情况下,雌性大鼠脑匀浆液中AChE酶活性为雄性大鼠的1.84倍。结论:本研究从大鼠大脑和血清里分别提取AChE和BuChE粗酶,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简单易行且稳定可靠的AChE/BuChE抑制剂筛选平台。
    • 刘佳伟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丁酰胆碱酯酶(BuChE)对子宫颈癌化疗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9年5月于本院诊治的中晚期子宫颈癌患者17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TP方案化疗.化疗前检测患者的血清BuChE活性.根据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死亡组与生存组,比较两组化疗前血清BuChE活性,分析血清BuChE活性对子宫颈癌化疗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所有患者随访至2020年7月1日,死亡42例,死亡率为24.7%,总生存期为(31.22±1.48)个月,无进展生存期(24.92±1.47)个月.两组年龄、体重指数、病理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分期及肿块最大直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化疗前血清BuChE活性低于生存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BuChE活性是子宫颈癌化疗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BuChE活性对子宫颈癌化疗患者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AUC=0.699,95%CI(0.557,0.861),P=0.014].结论:血清BuChE活性为子宫颈癌化疗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可反映患者预后情况,预测价值较好,可作为预测子宫颈癌化疗预后的潜在指标之一.
    • 李鑫; 王文艳
    • 摘要: 羧酸酯酶(CES)、芳基乙酰胺脱乙酰酶(AADAC)、丁酰胆碱酯酶(BCHE)和对氧磷酶(PON)是人体内重要的酯酶,参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活化解毒,在前药的设计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围绕人体内广泛参与药物代谢的酯酶,对其在体内的组织分布、底物和抑制剂的特异性及种属差异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前动物模型选择、新药的设计和开发提供参考.
    • 孟海云; 谷新顺; 张旗
    • 摘要: 目的 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丁酰胆碱酯酶(butyrylcholinesterase,BChE)活性与炎症因子、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8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血清中BChE活性高低分为低BChE活性组及高BChE活性组.对患者心功能进行评级,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 ection fraction,LVEF),测定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观察患者预后.结果 两组患者心功能评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BChE活性组患者LVEF值低于高BChE活性组(P<0.05);低BChE活性组患者hs-CRP、IL-6、TNF-α水平高于高BChE活性组患者(P<0.05);BChE活性与LVEF呈显著性正相关(r=0.356,P<0.05),与hs-CRP、IL-6、TNF-α呈显著性负相关(r=-0.348、-0.316、-0.333,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BChE活性是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BChE活性可作为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功能、预后的预测指标之一,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心肌梗死后炎症因子水平预测预后.
    • 邱天雯; 张东东; 施银仙; 龙美芝; 李建文; 王跃虎; 杨雪飞; 易平
    • 摘要: 本研究对民间广泛食用的豆科植物白刺花(Sophora davidii(Franch.)Skeels)花蕾进行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分析.采用色谱分离方法,从白刺花花蕾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通过多种波谱学手段及文献对比的方法鉴定其结构分别为9α,14β-二羟基苦参碱(1)、槐胺碱(2)、9α-羟基槐胺碱(3)、7α-羟基槐胺碱(4)、槐果碱(5)、9α-羟基槐果碱(6)、苦参碱(7)、9α-羟基苦参碱(8)、13α-羟基苦参碱(9)、9α-羟基-7,11-脱氢苦参碱(10)、槐定碱(11)、白羽扇豆碱(12)、14α-羟基白羽扇豆碱(13)、3,4-二甲氧基苯甲醇7-O-β-D-吡喃葡萄糖苷(14)、2-苯乙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15)和丁香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16).其中,化合物1是一个新的生物碱,化合物3、4、8~10和12~16共11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花部位中获得.二氯甲烷萃取部位及苦参碱(7)对丁酰胆碱酯酶有一定的抑制活性,抑制率分别为31%和35%.研究解析了民间食用白刺花花蕾的部分物质基础,明确了其抑制丁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化合物,为白刺花的天然产物开发提供了化学基础.
    • 王文珺; 叶升锋; 谢艳红; 叶金; 刘学英; 王松雪; 李俊; 桑华春
    •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 是建立一种增强的酶抑制法,实现对谷物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通过对酶抑制法中所使用的提取剂、酶、增强剂的选择和优化,并比对抑制率的差异,最终确定使用丁酰胆碱酯酶作为催化酶、乙醇作为提取剂、溴代琥珀酰亚胺作为增强剂.在此条件下,建立了硫代磷酸脂类有机磷农药对硫磷、辛硫磷、毒死蜱和三唑磷的标准曲线(决定系数R2> 0.98),抑制中浓度(IC50)分别为0.01、0.11、0.16和0.03 μg/L,满足了硫代磷酸酯类农药在不同谷物中的安全残留限量的检测需求.采用本研究改良的酶抑制法对200个不同来源的谷物样本(稻谷、小麦、玉米、糙米、杂粮)进行分析,检测出13个阳性样本,同时,因酶抑制法特异性的限制,产生了1个假阳性和1个假阴性样本.检测结果与气相色谱法符合率达到98%,表明该方法可有效用于谷物中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本研究可为我国粮食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