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构造

微构造

微构造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3年内共计219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4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217990篇;相关期刊98种,包括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天然气学报、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石油学会2015年物探技术研讨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工程专业委员会2013年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研讨会、第三届全国特种油气藏技术研讨会等;微构造的相关文献由608位作者贡献,包括范守善、魏洋、R·托曼等。

微构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4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17990 占比:99.91%

总计:218180篇

微构造—发文趋势图

微构造

-研究学者

  • 范守善
  • 魏洋
  • R·托曼
  • S·内特
  • 朱红涛
  • 李三忠
  • 李晓红
  • 胡小强
  • 邱荣
  • G·A·吉布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闫霞; 徐凤银; 张雷; 聂志宏; 张伟; 冯延青; 张双源
    • 摘要: 煤层气单井产量差异性强,实际开发效果与预期差距较大。分析微构造对煤储层地质条件和对煤层气开发生产的影响,剖析不同微构造部位压裂改造效果、压降漏斗形态、煤粉产出、气水动态对地质-工程因素的响应,讨论“动态气藏”形成及微构造控藏机理,明确了微构造的控产特征。研究表明:微构造、煤层气地质条件与开发动态特征的耦合作用,造就了不同微构造部位产气效果的明显差异。在长期开发过程中,不断解吸的煤层气顺着优势降压方向运移汇聚至微构造高部位形成“动态气藏”。与常规天然气圈闭控藏机理不同,“动态气藏”是开发生产过程中气水分异和运移聚集形成的新生气藏,这一机理得到生产实践验证。正是受控于这一机理,即使浅埋藏泄压区或背斜轴部煤层含气量不高,但若处于微构造高部位也可能获得高产。因此,相比其他地质因素,微构造对开发过程的影响更为重要。煤储层流场(气场和水场)在不同解吸阶段的变化规律与微构造形态有关:在浅埋藏和正向微构造条件下,煤储层将优先解吸产气;在正向构造背景的负向微构造、独立负向构造、地下水径流区、断层及陷落柱附近、开放性围岩或压裂连通高含水层的井,其产水量较大;在正向构造背景的负向微构造部位,煤层气井可为周边井做贡献且后期高产,形成高产水高产气型井;在独立向斜部位,煤层气井可为周边井做贡献,形成高产水低产气型井;其他4种地质条件下的井为“无效排水”的高产水低产气型井。据此,划分出6类煤层气井,其中5类井与微构造密切相关。在正向微构造与斜坡,以高稳产和缓慢递减A型井为主;产量突停B型井起源于煤粉卡泵,主要分布在构造陡变部位;在负向构造部位,以持续高产水低产气D型井为主;在采空区、断层附近,以间断产气E型井为主。该成果改变了背斜轴部原位贫气等传统认识,有助于提高煤层气甜点评价和井位布署准确性,为预测未开发区相似地质条件煤层气井产能及开发规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
    • 容一力; 钟安琪
    • 摘要: 融媒体时代,艺术乡建成为助力少数民族聚居区振兴和文旅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大规模拆建改建已经不再符合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构建“侗特色文化+”衍生的文化艺术产业集聚区,利用艺术“介入”微更新是削弱侗族聚居区“同质化”的重要手段。旨在分析桂黔侗寨艺术乡建发展模式中依托所在区位(L)、核心依托资源(R)、主要动力(D)三要素,研究产业集聚区位L-R-D理论下的解决方案,为交互型艺术乡建空间的微构造,活化性品牌文化微重构、推广实践,提供坚实科学支撑。
    • 郭春芬; 樊万红; 王彦龙; 李爱荣; 强倩; 欧明轩
    • 摘要: Z583井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油田,主要产油层段为长6油层组,通过对研究区120多口井的单井相分析,以及对10余口井的粒度统计、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该段储层为湖泊三角洲沉积的产物,发育有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亚相,以及多种沉积微相。储层岩性以浅灰色、灰色细粒长石砂岩为主,夹深灰色、灰黑色泥页岩。通过沉积微相和微构造分析认为,可以在有效砂体的边部、正向微构造部位以及厚油层分布区寻找开发有利区。Z583井区开发有利区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可以用常规手段采出,第二类需借助特殊手段,第三类剩余储量大,需调整开发井网后采出。
    • 周宗良; 夏国朝; 张会卿; 张凡磊; 计璐璐
    • 摘要: 针对复杂断块油田断层发育、构造破碎、油藏复杂的特点,特别是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开发中后期,准确表征“小尺度”地质体成为复杂断块老油田剩余油高效挖潜的关键。本文提出小微地质体的概念及主要构成要素,重点分析了低级序断层的地震识别方法与微构造的类型及成因机制。通过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精细构造解释与研究,形成了多地球物理手段相融合的低级序断层识别方法,以有效表征断距10 m以下断层的几何形态、组合关系;提出油层微构造可分为正向、负向、斜面微构造3类,其中正向微构造容易形成剩余油富集区,进一步按构造形态分为8种类型。通过微构造的构造形态、组合关系精细描述与成因机制分析,指出低级序断层对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 余博文
    • 摘要: 断层带相关微构造(裂缝、碎裂带等)的研究是刻画油气运移路径、提高注水开发效率的基础.由于微构造尺寸通常较小,导致常规分析测试方法无法准确测量其物性参数,因此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了一种根据镜下图像进行物性计算的方法,首先将图像进行灰度转换和二值化处理,随后利用阿尔奇公式和改进的科泽尼-卡尔曼方程对样品的面孔率进行计算.除此以外,还采用了双线性插值算法对图形进行放大以捕捉到图像中更多细节.为了验证算法的准确性,以前人在野外收集到的碎裂岩样品的微观图像为对象进行运算.结果表明,双线性插值算法有助于捕捉原始图像的更多细节,有效地解决了直接放大后失真的问题,而且面孔率与渗透率的计算结果与实际分析测试结果误差较小,该算法能够准确计算微构造物性.
    • 刘振; 李熙盛; 沈水荣; 闫正和; 李伟; 黄余金
    • 摘要: 文中针对南海东部惠州A油田开发中遇到的油层局部低幅度微构造预测不准确的难题展开研究,认为该问题与浅层粉砂质泥岩有关——研究区浅层粉砂质泥岩地震波速度相对泥岩更高,泥岩沉积背景下厚度变化频繁的粉砂质泥岩形成了"速度陷阱".针对研究区测井声波数据浅层缺失而无法指导速度研究的问题,采用地震融合属性描述异常地质体平面分布,并进一步提出有限列举最优化层速度体建模时深转换方法予以解决.该方法在已知范围内等间隔给定有限个数的速度异常校正量,用于优化构造格架约束下的初始层速度模型,然后根据所选定标志层的误差变化趋势,确定速度校正量最优值,更新层速度模型后进行时深转换,获得了更准确的等深图.目的 层H1油藏老构造图存在南北2个含油区,新构造图鞍部抬升,南北含油区连片.研究成果有效指导了开发井位优化,并得到了钻井证实.
    • 罗文章
    • 摘要: 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之后,如何动用剩余油成为难题,而微构造研究则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本文较系统的阐述了微构造的研究内容方法以及在开发上的应用方法,为搞好断块油田的开发提供相关参考。
    • 葛君; 李欣; 陈亚群; 穆相骥; 田克寒
    • 摘要: 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之后,如何动用剩余油成为难题,而微构造研究则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本文较系统的阐述了微构造的研究内容方法以及在开发上的应用方法,为搞好断块油田的开发提供相关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