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广州管圆线虫

广州管圆线虫

广州管圆线虫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83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内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0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65030篇;相关期刊87种,包括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热带病与寄生虫学、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3年华南医院信息网络大会、第七次全国地方病学术会议、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会分会第十四次学会研讨会等;广州管圆线虫的相关文献由715位作者贡献,包括詹希美、张仪、吕山等。

广州管圆线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0 占比:0.38%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5030 占比:99.61%

总计:65285篇

广州管圆线虫—发文趋势图

广州管圆线虫

-研究学者

  • 詹希美
  • 张仪
  • 吕山
  • 陈代雄
  • 何蔼
  • 周晓农
  • 潘长旺
  • 李卓雅
  • 黄慧聪
  • 刘和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周昀; 杨根东
    • 摘要: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人体感染广州管圆线虫3期幼虫引起的一种少见寄生虫病.该病主要感染途径是经口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在体内移行过程中会造成组织损伤,最常见侵犯部位为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表现为脑实质内结节状、新月状强化及脑膜强化;部分累及呼吸系统等部位,呼吸系统受累影像表现为肺内胸膜下多发结节,伴或不伴"晕征".
    • 艾斌; 刘鸿圣; 薛婷; 吴倩倩
    •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表现。方法:对临床确诊的3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患儿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例均有明确的螺类或蜗牛接触史,脑脊液及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头颅MRI均表现为软脑膜线状和结节状强化灶,其中2例在脑实质内出现不强化结节状病灶,病灶直径0.5~2.0 cm。3例肺部CT均表现为胸膜下大小不等的实性结节影,且周围伴磨玻璃影,结节增强扫描无强化。结节分布以双肺下叶为主,但各叶均见受累。结论:线状和结节状的软脑膜强化灶、胸膜下结节伴周围磨玻璃影等是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典型影像学表现,结合传染源接触史及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可帮助临床医师对该病进行早期诊断。
    • 吴艳萍; 赵凯; 李瑞忠; 杨秀红
    • 摘要: 目的:了解大理市农贸市场中销售的鲜活螺类中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状况及特点。方法:2018—2021年在大理市人流量比较大的农贸市场采集当地人群经常食用的鲜活螺140份,其中环棱螺(63份)、福寿螺(59份)、中华圆田螺(18份),使用消化法检验广州管圆线虫3期幼虫并计算感染率。结果:鲜活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检出率为14.29%(20/140)。其中,福寿螺的感染率最高,达18.64%(11/59),环棱螺次之,感染率为12.70%(8/63),中华圆田螺的感染率为5.56%(1/18);在4—9月所采集的鲜活螺中广州管圆线虫检出率差异较大,4—6月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率最高,为26.67%(12/45),7—9月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率为8.42%(8/95);2018—2021年均有检出广州管圆线虫,检出率在6.67%~30.00%。结论:在大理市售鲜活螺类中存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的情况,为避免广州管圆线虫病在大理地区暴发与流行,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螺类食品的抽查及监督管理,引导教育群众不食用生螺或未熟的螺肉。
    • 郭云海; 张仪
    • 摘要: 本文回顾了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螺类及其感染情况的相关调查研究,全球共记述49科199种,其中淡水螺类11科87种,陆生螺类共38科112种。我国报道10科33种,其中淡水螺类2科11种,陆生螺类8科22种。尽管近年来我国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例报告数在逐渐下降,但随着福寿螺的不断扩散,自然疫源地不断发现,广州管圆线虫病传播风险持续存在,加强相关中间宿主螺类调查对流行病学研究仍具有重要意义。
    • 张骥; 李杨; 姚丹成; 朱爱娅
    • 摘要: 目的 了解我国广州管圆线虫鼠类终末宿主感染率.方法 检索200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发表在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BM、CNKI、CQVIP、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Elsevier/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 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有关我国大陆鼠类终末宿主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现状的研究,根据制定的标准筛选、纳入文献.利用R3.6.2软件计算鼠类终末宿主感染率及其95%CI,并对纳入研究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组分析.结果 共纳入31篇文献,其中中文25篇,英文6篇,27 819例研究对象.结果显示鼠类终末宿主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为8.52%(95%CI:7.06%~10.10%);分组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感染率最高,褐家鼠、雄鼠、成年鼠、野栖鼠感染率高于其他鼠种.结论 我国大陆广州管圆线虫鼠类终末宿主的虫感染率较高,需要加强监测和健康教育.
    • 蔡武卫; 林陈鑫; 江典伟; 谢汉国
    • 摘要: 目的 了解福建省市售淡水产品寄生虫感染情况,为制定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福建省卫生健康委系统食品污染及有害因素监测方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抽样,将全省分为闽东、闽南、闽西、闽北和闽中5个地区,采集超市或农贸市场售卖的淡水鱼和淡水螺,采用消化法、压片法和剖检法检测寄生虫囊蚴或幼虫.结果 2014—2019年累计采集淡水鱼26种2232尾,华支睾吸虫检出率0.09%(2/2232),颚口线虫幼虫检出率3.76%(84/2232),泥鳅中检出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检出率为0.17%(2/1190);采集中华圆田螺90份和铜锈环棱螺120份,均未检出寄生虫.结论 福建省市售淡水产品有不同程度的寄生虫感染,生食或半生食此类产品存在较大寄生虫感染风险,应加强卫生宣传,采取有效措施,保障食品安全.
    • 杨宗英; 曾柳根; 雷小青; 严保华; 侯玉洁
    • 摘要: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 Lam)又称大瓶螺、苹果螺,是属于软体动物门中腹足目瓶螺科(Ampullariidae)的两栖淡水螺类,于2003年被认定为首批入侵中国的16种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之一。福寿螺喜食水稻秧苗、芡实、茭白等水生植物,对入侵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造成了严重破坏。同时,福寿螺还是人畜共患寄生虫-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iasis cantonensis)的重要中间宿主,该寄生虫可引起人类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调查表明,福寿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率高达7.6%。
    • 王乾宇
    • 摘要: 对病原生物广州管圆线虫的检测及研究受到国家重点支持,本文对近十年来广州管圆线虫的现代检验技术的进展及相关基础研究进行了综述,为尽早、尽快准确检测广州管圆线虫提供方法和理论参考.
    • 刘珍; 刘嘉华; 马芷璇; 周宗朴; 吴忠道; 冯英
    • 摘要: [目的]探讨宿主免疫系统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所致脑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大鼠是广州管圆线虫适宜宿主,小鼠是其非适宜宿主.采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SD大鼠和BALB/c小鼠模型,观察感染21 d后宿主中枢免疫器官胸腺以及外周免疫器官脾脏的差异变化,并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感染后大、小鼠胸腺和脾脏中细胞亚型的变化.[结果]广州管圆线虫感染21 d后,大鼠胸腺和脾脏外观没有明显改变;正常组和感染组胸腺细胞总数以及胸腺细胞中各细胞亚型(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T细胞和CD4-CD8-T细胞)比例与数量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感染后大鼠脾脏中CD4+T细胞比例和数量均增加(P=0.016;P=0.023),CD8+T细胞比例和数量变化均不明显(P>0.05).广州管圆线虫感染21 d后,小鼠胸腺和脾脏均严重萎缩,胸腺细胞总数急剧减少(P<0.0001);胸腺细胞各亚型中CD4+CD8+T细胞比例和数量减少最为明显(P<0.0001;P<0.0001);感染导致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总数降低(P<0.0001),脾脏淋巴细胞亚型CD4+T细胞和CD8+T细胞总数均减少(P<0.0001;P=0.0038).[结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对非适宜宿主小鼠的免疫系统产生严重免疫抑制,而大鼠的免疫系统影响较小,虫体感染引起宿主的免疫抑制,进而引起宿主清除和抵抗寄生虫能力降低,这可能是寄生虫产生免疫逃逸的重要机制.本研究揭示机体免疫系统牵涉到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所致脑炎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此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所致脑炎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 熊慧慧; 马芷璇; 周宗朴; 吴忠道; 冯英
    • 摘要: 中枢神经系统(CNS)脱髓鞘疾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但如何有效地修复损伤的髓鞘仍是一个难题。大量研究表明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A.cantonensis)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而miRNAs也被发现可调控中枢神经系统髓鞘的生长。本课题用A.cantonensis感染BALB/c小鼠造成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并筛选感染过程中的小鼠脑内差异表达的miRNAs,探讨这些miRNAs在A.cantonensis致中枢神经系统髓鞘损伤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可能的机制。由于miRNA在少突胶质细胞分化和髓鞘合成中的关键作用,因此被认为是脱髓鞘恢复的潜在因素。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miR-200s的表达在感染的早期阶段显著增加,而在感染后期则有明显下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