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1,3-丁二烯

1,3-丁二烯

1,3-丁二烯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1年内共计86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2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495567篇;相关期刊59种,包括高师理科学刊、石化技术与应用、石油化工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5中国·上海第四届全国香料香精化妆品专题学术论坛、第十一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第十二次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等;1,3-丁二烯的相关文献由266位作者贡献,包括姜涛、闫冰、陈全鑫等。

1,3-丁二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2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95567 占比:99.98%

总计:495653篇

1,3-丁二烯—发文趋势图

1,3-丁二烯

-研究学者

  • 姜涛
  • 闫冰
  • 陈全鑫
  • 刘宗章
  • 刘春静
  • 张学全
  • 李健
  • 窦洪鑫
  • 董为民
  • 任爱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秀洁; 姜涛; 闫冰
    • 摘要: 采用腔径11.6 nm、孔径3.4 nm的ZIF-8作为分子尺度的笼子用于分离和封装乙酰丙酮铁(分子直径约9.7 nm),并对其热解制备出掺氮多孔碳球锚定的高分散Fe-NC催化剂,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N2物理吸附仪、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仪器表征了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并考察了其催化CO2氧化1-丁烯脱氢制1,3-丁二烯的反应性能.结果 表明:Fe-NC催化剂是具有较大比表面积、一定酸碱性位的多孔多面体结构的碳材料,铁在碳材料上高度分散;其在催化CO2氧化1-丁烯脱氢制1,3-丁二烯反应时具有优良的催化活性及稳定性,高分散Fe(0.01)-NC催化剂的1,3-丁二烯初始转换频率高达0.0377 s-1.
    • 钟鸣; 李诚炜; 陈菲; 姜丽燕; 李继文; 王川
    • 摘要: 利用GC-MS确定了1,3-丁二烯中二聚物的3种存在形态,通过对色谱柱的筛选、分析条件的优化,使用高压液体进样阀与Rtx-200毛细管色谱柱,建立了测定1,3-丁二烯中3种二聚物,3种痕量抽提剂乙腈、N,N-二甲基甲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及甲苯等组分的色谱分析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各组分的回收率在86.9%~108.2%之间,6次重复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8.4%,3种抽提剂的检出限均小于1.0 mg/kg,所建立的方法定量结果准确可靠,数据重复性良好,满足工业上对1,3-丁二烯中二聚物和痕量抽提剂杂质的分析需求.
    • 陈全鑫; 窦洪鑫; 闫冰; 刘春静; 李健; 姜涛
    • 摘要: 采用CO2为弱氧化剂进行1-丁烯氧化脱氢生产1,3-丁二烯可同时实现1-丁烯的高值转化及CO2的有效利用,目前已经成为一种有潜力的生产工艺.为解决该工艺面临的选择性低的问题,研究了钾促进的活性炭负载铁基催化剂,考察了钾源和钾铁比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KNO3为钾源制备的钾铁物质的量比为0.5:9的催化剂表现出最佳的1,3-丁二烯选择性,高达69%.通过对不同钾源以及不同钾铁比改性的催化剂进行N2物理吸附/脱附、XRD、CO2-TPD、NH3-TPD、TG等表征分析,发现催化剂表面的弱酸位是吸附和活化1-丁烯的活性中心;弱碱位不仅起到吸附与活化CO2的作用,还对催化剂选择性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钾助剂能提高催化剂的抗烧结能力,改变催化剂表面酸碱位,导致催化剂活性的差异.
    • 杨磊; 吴宇静; 吴选军; 蔡卫权
    • 摘要: 常规的烯烃/烷烃冷冻加压精馏分离过程具有高能耗和低效率的特点,吸附分离技术可以在温和条件下高效纯化烯烃分子而在烯烃/烷烃分离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本工作采用高通量筛选技术从12723个真实金属-有机骨架(MOF)材料中筛选具有优异C4烯烃混合物选择性吸附性能的吸附剂,用于1,3-丁二烯的分离纯化.首先,根据MOF材料的结构参数进行筛选获得了7681个具有合适孔径和比表面积的吸附剂.然后,采用分子力学方法计算出上述吸附剂的力学性能,以UIO-66力学性能为阈值得到959个结构稳定的候选MOF材料.接下来采用巨正则蒙特卡洛(GCMC)方法模拟出298 K、0.1 MPa下五元等摩尔C4烯烃混合物在不同候选MOFs中的选择性吸附行为,根据候选MOFs对1,3-丁二烯的吸附性能分值(APS)进行排序,得到具有最佳吸附分离性能的8种MOF材料.通过定量构效关系、吸附等温线及理想吸附溶液理论等揭示了高吸附分离性能MOFs的结构特征,利用穿透曲线模拟进一步验证了填充最优吸附剂RIGPEE01的固定床能够有效分离2-顺式丁烯/1,3-丁二烯双组分混合物.最后,通过径向分布函数和结合能计算分析,确定RIGPEE01对1,3-丁二烯产生优先吸附的机理主要归因于Cu(Ⅰ)强吸附位点、π键耦合效应和尺寸筛分效应.本工作提出的高通量筛选方法以及从分子尺度理解MOF材料应用于烯烃分离机制的视角,为进一步开发烯烃/烷烃混合物分离的新型吸附剂奠定了理论基础.
    • 陈全鑫; 窦洪鑫; 闫冰; 刘以银; 刘春静; 李健; 姜涛
    • 摘要: 通过热力学分析了CO2氧化1-丁烯脱氢制1,3-丁二烯反应及反应限度.计算结果表明:目标反应在常温下不能发生,而在实验室最佳反应温度873.15 K下可逆进行;CO2的引入促进了1-丁烯脱氢反应的进行;反应可以通过氧化脱氢反应的一步路径和直接脱氢与逆水煤气变换耦合的二步路径进行.并且,在热力学上异构化反应比氧化脱氢反应更容易发生,在无催化剂的自由竞争反应条件下,1-丁烯转化率可达93.68%,而1,3-丁二烯的收率仅能够达到54.64%,说明异构化反应是导致目标反应选择性低的原因.因此,从抑制异构化反应的角度进行催化剂的设计与开发,将有效提高该体系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 吴春峰; 高晓莹; 邓善银
    • 摘要: 结合2020年山东省高考题1,3-丁二烯与HBr加成反应的势能变化示意图,利用学生已学的物质结构知识,适当、适度地介绍共轭效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中间体的稳定性来认识1,2-加成和1,4-加成这2种加成方式;结合化学反应原理知识,引导学生理解控制温度等条件可以控制2种加成产物的比例;并对该加成反应规律进行了拓展与应用,以期为高中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 吴春峰; 高晓莹; 邓善银
    • 摘要: 结合2020年山东省高考题1,3-丁二烯与HBr加成反应的势能变化示意图,利用学生已学的物质结构知识,适当、适度地介绍共轭效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中间体的稳定性来认识1,2-加成和1,4-加成这2种加成方式;结合化学反应原理知识,引导学生理解控制温度等条件可以控制2种加成产物的比例;并对该加成反应规律进行了拓展与应用,以期为高中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 邵益; 吕建刚; 朱志荣; 杨为民
    • 摘要: 采用浸渍法制备Ta2O5/SiO2催化剂,研究SiO2载体的孔径大小及负载量对催化乙醇乙醛合成1,3-丁二烯性能的影响,并对催化剂再生条件及再生性能进行研究.采用X射线衍射(XRD)、N2吸附-脱附、透射电镜(TEM)、热重分析(TG)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以B型硅胶为载体的2%Ta2O5/SiO2-B催化剂性能最优,丁二烯选择性为80%,转化率为45%.使用后的催化剂经550°C再生会使负载的Ta2O5颗粒聚集长大,失活加快,而经500°C再生,虽然积炭无法全部烧除,使再生催化剂初始转化率降低,但Ta2O5颗粒没有发生聚集,与新鲜催化剂比无太大变化,且经多次再生稳定性较好.
    • 陈菲; 史得军; 薛慧峰; 钟鸣; 王春燕; 曹青; 赫丽娜
    • 摘要: 将使用高压液体进样阀进样与气相色谱相结合,建立了1,3-丁二烯中微量二聚物4-乙烯基环己烯及残留抽提剂乙腈、N,N-二甲基甲酰胺和N-甲基吡咯烷酮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通过优选色谱柱及色谱分析条件确定了最佳的色谱操作方式,并对1,3-丁二烯实际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建方法目标待测物的回收率在90.7%~109.9%之间,6次重复性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0%,最低检出限均小于1 mg/kg.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及重复性,可实现对工业用1,3-丁二烯中微量二聚物及残留抽提剂的质量监控.
    • 陈全鑫; 窦洪鑫; 闫冰; 刘春静; 李健; 姜涛
    • 摘要: 采用CO_(2)为弱氧化剂进行1-丁烯氧化脱氢生产1,3-丁二烯可同时实现1-丁烯的高值转化及CO_(2)的有效利用,目前已经成为一种有潜力的生产工艺。为解决该工艺面临的选择性低的问题,研究了钾促进的活性炭负载铁基催化剂,考察了钾源和钾铁比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KNO3为钾源制备的钾铁物质的量比为0.5:9的催化剂表现出最佳的1,3-丁二烯选择性,高达69%。通过对不同钾源以及不同钾铁比改性的催化剂进行N2物理吸附/脱附、XRD、CO_(2)-TPD、NH3-TPD、TG等表征分析,发现催化剂表面的弱酸位是吸附和活化1-丁烯的活性中心;弱碱位不仅起到吸附与活化CO_(2)的作用,还对催化剂选择性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钾助剂能提高催化剂的抗烧结能力,改变催化剂表面酸碱位,导致催化剂活性的差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