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层状地基

层状地基

层状地基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88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5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22383篇;相关期刊96种,包括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工程地质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首届全国城市灾害防御学术会议、第十二届全国桩基工程学术会议、全国第一届防灾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等;层状地基的相关文献由371位作者贡献,包括高广运、黄茂松、王建华等。

层状地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5 占比:0.69%

会议论文>

论文:29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22383 占比:99.18%

总计:22567篇

层状地基—发文趋势图

层状地基

-研究学者

  • 高广运
  • 黄茂松
  • 王建华
  • 艾智勇
  • 李建波
  • 林皋
  • 任青
  • 王奎华
  • 陆建飞
  • 陈龙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欧孝夺; 白露; 吕政凡; 江杰; 黄中正
    • 摘要: 为实现自平衡试桩理论方法更好地应用于基桩承载力测试,提出一种适用于层状地基中单桩承载力自平衡法测试的理论解析转换方法。基于自平衡上、下段桩加载受力模型,假定桩侧荷载传递函数符合理想弹塑性模型,推导出层状地基中上、下段桩弹性和塑性状态的荷载传递矩阵。再用MATLAB编程得到上、下段桩各微段处轴力、侧摩阻力及竖向变微量,代入精确转换公式中将自平衡试桩结果转换成传统静载测试Q-s曲线,并利用等荷载法求解其极限承载力。结合青岛胶州湾大桥工程试桩实例,采用锚桩法和自平衡法2组试桩工况结果验证该理论解析方法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自平衡理论解析计算上、下段桩身各点轴力和侧摩阻力与锚桩法实测数据比较均在误差允许范围内;与传统静压测试、简化转换法相比,该解析转换法Q-s曲线与传统静压试验吻合效果明显优于简化转换法;同时对比2种转换法得到承载力值,简化转换法对于准确测定单桩承载力偏于保守,且不能分析桩身内力特征及承载能力,解析转换方法求解结果精度提高约12.3%。因此,证实了该理论解析方法在实际工程层状地基中有很大的适用性,可在基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工程中大量推广与应用。
    • 周耀强; 石文广; 唐欣薇; 杨轩
    • 摘要: 基于比例边界有限单元法和连分式渐近展开构建的层状地基高阶双渐近透射边界具有全频范围内快速收敛的高阶精度和很高的计算效率,将高阶双渐近透射边界与近场有限元方程相结合,并将隧洞内水体视为理想声学流体以考虑动水压力作用,进行了输水隧洞-层状地基-动水系统的地震响应分析。数值算例分析结果表明:在地震作用下隧洞内壁的附加动水压力数值较大,其影响不容忽略,考虑动水压力后,隧洞结构的加速度和位移响应略微有所增大,表明动水压力对结构的加速度和位移响应影响较为有限;第一主应力和第三主应力数值有较大幅度增加,隧洞内衬混凝土损伤数值和损伤开裂区域较无内水工况对应的数值大。因此,在输水隧洞的地震响应分析和抗震设计中,十分有必要考虑附加动水压力的影响。
    • 邓志华; 曾磊; 林聪煜; 邹力; 刘齐建
    • 摘要: 为确保层状地基中桥梁柱墩基础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对层状地基中桥梁独柱墩和双柱墩的横、顺桥向地震响应进行试验研究。以南沙至中山高速公路沙仔滘特大桥为背景,通过振动台试验,分析不同超越概率地震波激励下桥梁柱墩基础自振频率、墩顶位移和桩身弯矩。结果表明:顺桥向地震激励下独柱墩和双柱墩第一阶自振频率接近,且对小于5 Hz的低频地震波有放大效应;横桥向地震激励下双柱墩第一阶自振频率大于顺桥向地震激励。对于独柱墩,地震输入结束后墩顶位移随时间衰减,桩身弯矩在桩顶和软硬土层交界面处出现峰值,且桩顶弯矩远大于软硬土层交界面处桩身弯矩,大震作用时更为明显。对于双柱墩,顺桥向地震激励下墩顶位移和桩身弯矩远大于横桥向地震激励,桩身弯矩规律与独柱墩类似;横桥向地震激励下,桩身弯矩呈“剪刀形”变化,墩顶、墩底、桩顶和软硬土层交界面处均出现弯矩峰值,墩底和桩顶位置产生不平衡弯矩。
    • 朱桂春; 张雯超; 陈胜
    • 摘要: 为求解层状地基应变问题的解析解,探究土体分层特性对土层性质的影响,从各向同性平面问题的基本弹性方程出发,利用扩展的瑞利-里兹法构造泛函,并对泛函进行变分,求其驻值,编制Mathematica计算程序求解总体刚度矩阵的线性方程组,得到非对称荷载作用下层状地基平面应变问题的近似解析解。计算结果与有限元软件的模拟结果吻合,验证了程序的精确性,并分析了层状性质对地基变形的敏感程度。所求解不仅具有解析解精确求解的优点,还克服了传统有限元方法对无穷远处结构盲目截断的缺点,计算程序可编辑性强,同时计算结果表明土的分层特性对地基的位移具有显著影响,证明工程实践中采用模量与深度的加权平均近似模拟分层土的特性进行设计计算的方法是不妥当的。
    • 朱桂春; 张雯超; 陈胜
    • 摘要: 为求解层状地基应变问题的解析解,探究土体分层特性对土层性质的影响,从各向同性平面问题的基本弹性方程出发,利用扩展的瑞利-里兹法构造泛函,并对泛函进行变分,求其驻值,编制Mathematica计算程序求解总体刚度矩阵的线性方程组,得到非对称荷载作用下层状地基平面应变问题的近似解析解.计算结果与有限元软件的模拟结果吻合,验证了程序的精确性,并分析了层状性质对地基变形的敏感程度.所求解不仅具有解析解精确求解的优点,还克服了传统有限元方法对无穷远处结构盲目截断的缺点,计算程序可编辑性强,同时计算结果表明土的分层特性对地基的位移具有显著影响,证明工程实践中采用模量与深度的加权平均近似模拟分层土的特性进行设计计算的方法是不妥当的.
    • 王立兴; 吴文兵; 杨晓燕; 张云鹏; 王奎华
    • 摘要: 基于虚土桩模型,研究了桩端应力扩散效应对单桩沉降的影响。结合虚土桩模型和Boussinesq解,提出考虑桩端应力泡形扩散的应力泡形虚土桩模型来考虑桩端土对桩的支承作用;利用荷载传递法,对桩周土采用双折线模型,推导得到层状地基中考虑桩端应力泡性扩散的单桩沉降解析解;讨论了弹性极限位移、弹性抗剪切刚度系数、附加应力值等参数对单桩沉降的影响;结合工程实测数据,将该方法与现有理论解进行对比,验证了方法的合理性。应力泡形虚土桩模型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较严格地给出桩端应力扩散边界,具有更广泛的工程应用价值。
    • 王立兴; 吴文兵; 杨晓燕; 张云鹏; 王奎华
    • 摘要: 基于虚土桩模型,研究了桩端应力扩散效应对单桩沉降的影响.结合虚土桩模型和Boussinesq解,提出考虑桩端应力泡形扩散的应力泡形虚土桩模型来考虑桩端土对桩的支承作用;利用荷载传递法,对桩周土采用双折线模型,推导得到层状地基中考虑桩端应力泡性扩散的单桩沉降解析解;讨论了弹性极限位移、弹性抗剪切刚度系数、附加应力值等参数对单桩沉降的影响;结合工程实测数据,将该方法与现有理论解进行对比,验证了方法的合理性.应力泡形虚土桩模型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较严格地给出桩端应力扩散边界,具有更广泛的工程应用价值.
    • 刘晶磊; 刘鹏泉; 尚康君; 王洋
    • 摘要: 为探究层状地基环形沟隔振中几何参数对其隔振效果的影响规律,文章采用振幅衰减比Ar值进行评价分析,并定义沟后Ar≤0.4区域为有效隔振区域,通过改变环形沟的几何参数,得到其对有效隔振区域影响变化规律,从而确定环形沟不同几何参数对其隔振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层状地基土中环形沟深度位于土层分界面附近时,环形沟隔振效果相对较弱;当宽度参数在0.01~0.35之间不断增大时,有效隔振区域占比变化幅度仅为4.8%,即环形沟宽度变化对环形沟隔振效果影响较小;随着环形沟弧长的增加,有效隔振区域面积的扩大速率减缓,弧长参数达到2.20以后,隔振效果趋于稳定;振源与环形沟之间及环形沟末端位置区域存在振动放大区.
    • 肖慧娟; 董尘
    • 摘要: 为研究高速列车作用下,层状地基中空沟对场地振动的隔振效果,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及有限元法,对建立完善高速车辆-无砟轨道-地基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仿真计算,分析设置空沟对场地振动的影响,并探讨了空沟的深度、位置、宽度以及列车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设置空沟加强了沟前场地的振动,但可使空沟后方地基的竖向和水平振动水平大幅减小,但在特定位置存在振动放大区,引起隔振效果减弱;过浅或过深的空沟均不能达到最优隔振效果;对于在线路旁需要特殊隔振的场地,存在一个适用于其本身的空沟最佳位置;空沟的宽度对隔振效果无明显影响;空沟对更高速度运行列车引起场地竖向和横向振动的隔振效果更明显.
    • 江杰; 邱居涛; 欧孝夺; 龙团元; 侯凯文; 赖增任
    • 摘要: 基坑开挖将对周围土体造成应力扰动,打破地层的应力平衡状态,进而使下卧地铁隧道结构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针对既有研究的不足,考虑地基土体的非均质性对作用于隧道上附加应力的影响,引入弹性层状半空间地基模型,建立基坑开挖对下卧隧道影响的两阶段分析法.采用Hankel积分变换得到作用荷载表达式,运用矩阵递推法,推导出层状地基中轴对称垂直荷载作用下土体竖向附加应力解.在此基础上,基于Winkler-Pasternak双参数地基模型将既有隧道视为Euler-Bernoulli长梁,建立隧道变形后的挠度平衡微分方程,采用有限差分法将方程简化并获得隧道纵向变形解析解.通过与Winkler地基模型对比,发现Winkler-Pasternak模型能体现地基弹簧的相互作用,计算结果更精确,而Winkler模型明显高估隧道纵向变形.结合有限元数值模拟和工程实例进行分析,证实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研究成果为准确预测下卧隧道在基坑开挖卸荷作用下的变形提供了一定理论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