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3年内共计758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农作物、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00篇、会议论文60篇、专利文献74834篇;相关期刊178种,包括植物保护、中国植保导刊、种业导刊等; 相关会议47种,包括第五届国际精准农业航空会议、第十届全国青年植保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等;小麦白粉病的相关文献由1516位作者贡献,包括周益林、段霞瑜、刘刚等。

小麦白粉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00 占比:0.79%

会议论文>

论文:60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74834 占比:99.13%

总计:75494篇

小麦白粉病—发文趋势图

小麦白粉病

-研究学者

  • 周益林
  • 段霞瑜
  • 刘刚
  • 赵晋陵
  • 黄林生
  • 张东彦
  • 曹远银
  • 黄文江
  • 高海峰
  • 王玉堂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沈嘉彬; 李宏玉; 刘美香; 杨吉明
    • 摘要: 2018—2020年连续3季监测调查巍山县冬春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情况,笔者发现小麦白粉病每年都发生,发病部位主要是基部叶片和叶鞘,从小麦拔节期至成熟期都危害小麦,在灌浆期小麦白粉病发病最重。结合当地的栽培和管理水平,笔者提出要选用抗性品种、科学栽培和管理,以及针对拌种、各生育期发病时施用药剂等综合防治建议。
    • 赵晋陵; 杜世州; 黄林生
    • 摘要: 白粉病主要侵染小麦叶部,可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大范围监测和评估。本研究利用多源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监测小麦白粉病并提升分类精度。使用四景Landat-8的热红外传感器数据(Thermal Infrared Sensor,TIRS)和20景MODIS影像的MOD11A1温度产品反演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使用4景国产高分一号(GF-1)宽幅相机数据(Wide Field of View,WFV)提取小麦种植区和计算植被指数。首先,利用ReliefF算法优选对小麦白粉病敏感的植被指数,然后利用时空自适应反射率融合模型(Spatial and Temporal Adaptive Reflectance Fusion Model,STARFM)对Landsat-8 LST和MOD11A1数据进行时空融合。利用Z-score标准化方法对植被指数和温度数据统一量度。最后,将处理和融合后的单一时项Landsat-8LST、多时相Landsat-8 LST、累加MODIS LST和多时相Landsat-8 LST与累加MODIS LST结合的数据分别输入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构建了四个分类模型,即LST-SVM、SLST-SVM、MLSTSVM和SMLST-SVM,利用用户精度、生产者精度、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对比四个模型的分类精度。结果显示,本研究构建的SMLST-SVM取得了最高分类精度,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81.2%和0.67,而SLST-SVM则为76.8%和0.59。表明多源多时相的LST联合SVM能够提升小麦白粉病的识别精度。
    • 冯子恒; 宋莉; 张少华; 井宇航; 段剑钊; 贺利; 尹飞; 冯伟
    • 摘要: 【目的】白粉病严重危害小麦生长及制约产量形成,确立实时监测小麦白粉病的多源数据融合方法,为精确防控及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小麦开花和灌浆期,使用同时搭载多光谱仪和热成像仪的六旋翼无人机作为遥感数据获取平台,通过ENVI软件从小麦白粉病遥感影像中提取植被指数、纹理特征以及冠层温度信息,进而利用多元线性回归(MLR)、后向传播神经网络(BP)、随机森林(RF)、极限学习机(ELM)算法将植被指数(VIs)、纹理特征(TFs)和温度特征(T)进行结合,以构建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的监测模型。【结果】无论是单数据源建模,还是多数据源建模,随机森林(RF)的精度均高于其他模型;3种数据源中植被指数的RF模型(VIs-RF,R^(2)=0.667,RMSE=5.712,RPD=1.572)更适宜白粉病监测,其次是温度特征(T-RF,R^(2)=0.559,RMSE=6.563,RPD=1.430),而纹理特征(TFs-RF,R^(2)=0.495,RMSE=7.014,RPD=1.348)效果最差;多数据源协同建模间比较,RF协同植被指数和纹理特征的模型R^(2)为0.701(VIs&TFs-RF,R^(2)=0.701,RMSE=5.308,RPD=1.724),仅比VIs-RF模型R^(2)提升5.101%,RMSE降低7.073%,RPD提高9.672%,而RF协同植被指数和温度特征模型(VIs&T-RF)以及协同3种数据源模型(VIs&TFs&T-RF)的精度分别为R^(2)=0.750,RMSE=4.704,RPD=1.912和R^(2)=0.820,RMSE=4.677,RPD=1.996,较VIs-RF模型R^(2)分别提升12.453%和23.181%,RMSE分别降低17.640%和18.113%,RPD分别提高21.667%和26.981%。同时对不同模型进行10折交叉验证,进一步证实了RF模型在多数据源融合建模中性能稳定,估算效果最好。【结论】采用多数据源协同建模能够提升小麦白粉病遥感监测精度,研究结果为实现大面积高精度遥感监测作物病害状况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 摘要: 问:腈菌·三唑酮防治小麦白粉病效果怎么样?答:三唑酮曾是防治小麦白粉病、锈病和赤霉病的优良药剂,在生产上大面积使用很多年。近年检测发现,已有对该药抗性强的赤霉病和白粉病菌株大量出现。据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多年系统监测,白粉病病菌已有对三唑酮抗性倍数达20~40倍的种群且其数量很大。从近年大面积生产上的情况看,三唑酮对小麦白粉病、赤霉病防治效果差,戊唑醇、腈菌唑对白粉病防效也不太好。
    • 陆陈红; 易红娟; 孙雪梅; 谢松华
    • 摘要: 为了筛选出能科学有效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高效药剂,于2021年4月在江苏省南通市进行了多种药剂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每667 m^(2)用20%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50 mL+25%丙环唑乳油40 mL(麦甜﹢伴侣)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优异,施药后7 d、14 d对白粉病的病指防效分别为89.15%、92.78%,在小麦白粉病重发年份,该药剂组合可作为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首选药剂;25%丙环唑乳油和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较好,这2种药剂可作为防治小麦白粉病的轮换药剂;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10%嘧菌酯微囊悬浮剂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速效性较好,但是持效性一般;43%戊唑醇悬浮剂对小麦白粉病的控制效果一般;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对小麦白粉病的控制效果不理想。
    • 摘要: 登记证号PD20040283企业名称四川润尔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名称三唑酮含量15%剂型可湿性粉剂毒性低毒配比三唑酮15%作物防治对象用药量施用方法小麦白粉病135-180克/公顷喷雾烟草白粉病112.5-225克/公顷喷雾有效期2019.12.20-2024.12.19。
    • 周雪蕾
    • 摘要: 为研究哈茨木霉菌T-22对于小麦白粉病防治效果,该试验采用新麦161作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的哈茨木霉菌T-22对小麦白粉病芽孢的抑制作用,了解其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控效果,并对叶片部分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哈茨木霉菌T-22对于小麦白粉病芽孢的萌发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不同浓度抑制率为82.21%~91.51%,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控率为65.37%~70.15%,并可以显著提高小麦叶绿素、SOD以及CAT的含量,在浓度为1.0×10^(6)cfu/m L时效果较佳。
    • 蔡苇荻; 张羽; 刘海燕; 郑恒彪; 程涛; 田永超; 朱艳; 曹卫星; 姚霞
    • 摘要: 【目的】本研究利用近地面成像高光谱仪,获取接种白粉病菌后的小麦田间冠层时序影像,探索光谱信息与纹理信息的结合在冠层尺度上早期监测小麦白粉病的能力和表现。【方法】本试验以不同年份、不同抗病性小麦品种的田间试验为基础,利用连续小波(continuous wavelet transform,CWT)方法提取对小麦白粉病敏感的小波特征,并基于小波特征获取对应的纹理特征,用以构建归一化纹理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texture index,NDTI),同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植被指数(vegetation indices,VIs),然后利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partial least squares-linear 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LDA)基于上述特征及组合,建立小麦冠层健康与感病状态识别模型,并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squares regression,PLSR)构建了小麦冠层病情严重度估测模型,并利用该技术基于最优特征及组合判别接种后不同天数的小麦健康与感病状态。【结果】基于 CWT算法入选的 4 个小波特征分别是 6 尺度的 595 nm(黄光区域),5 尺度的 614 nm(红光区域),3 尺度的 708 nm(近红外区域)和 4 尺度的 754 nm(近红外区域);进一步确定了构建最佳纹理指数组合的纹理特征有:754 nm 处的熵(entropy,ENT)、均值(mean,MEA)、均一性(homogeneity,HOM),7 008 nm 处的 ENT、HOM,614 nm 处的 ENT、HOM、异质性(dissimilarity, DIS),595 nm 处的 ENT、HOM、DIS。其中,近红外波段 754 nm 处的纹理特征 MEA表现最优越,与病情严重度的相关性最高(R^(2)=0.67)。本研究进一步发现基于小波特征与纹理特征结合构建的小麦健康与病害判别 PLS-LDA 模型的精度最高,其总体分类精度为 81.17%,Kappa 系数为 0.63;基于光谱指数与纹理指数组合构建的小麦病情严重度 PLSR 模型效果最优,建模和检验 R^(2)分别为 0.76 和 0.71。本研究中最早能够识别的小麦冠层白粉病的病情严重度为 26%左右(接种后 24 d 左右)。【结论】基于小波特征与纹理特征结合构建的小麦健康与病害识别模型能够显著提高病害的分类精度,而光谱指数与纹理指数的特征组合能够显著提高病情严重度的估测精度以及稳定性。本研究方法和结果可为其他作物的病害监测提供借鉴和参考,对现代智慧农业的精确施药提供了技术支持。
    • 靳玉丽; 谷田田; 柳洪; 安调过
    • 摘要: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高产、稳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由布氏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Bgt)引起的白粉病是威胁小麦安全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当前,小麦白粉病主要通过喷洒化学药剂和改善栽培措施进行防治,与之相比,发掘并利用小麦抗白粉病优异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是控制白粉病流行更为经济、环保和有效的措施。位于小麦5D染色体短臂上的抗白粉病基因Pm2编码一个CC-NBSLRR蛋白,其抗性表现优异,载体材料综合农艺性状优良,是小麦抗白粉病育种中应用最广泛的基因之一。本文从Pm2基因位点的发现与分子标记定位、等位基因的发掘与利用、基因克隆、功能标记的开发、单倍型分析、无毒基因的研究以及在育种上的应用等方面系统总结了Pm2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了:1)Pm2不同等位基因抗谱存在差异可能是由遗传背景的不同和其他调控因子以及白粉菌高度杂合所致;2)在抗病育种中应当合理布局利用抗白粉病基因Pm2,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3)深入发掘并利用新的抗病基因及优异等位变异,加强种质创新,是保证小麦持久抗性的根本手段。本文为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2抗病机制的进一步解析和育种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程军军; 刘鸿恒; 李猛
    • 摘要: 近年来,小麦白粉病有日趋严重的趋势,东辛农场近些年防治小麦白粉病以醚菌酯为主,继续使用可能造成抗药性菌株比例不断上升,防治效果降低。为了寻找成本低、效果好、持效期长的防治药剂,本试验对苯菌酮等药剂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效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40%戊唑醇·醚菌酯悬浮剂、30%醚菌酯悬浮剂和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对小麦白粉病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在生产中可轮换使用;42%苯菌酮悬浮剂对小麦白粉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发病初期与流行中期均可使用,也可与戊唑醇复配使用,防效均为中等水平,但低剂量单用效果较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