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宽窄行

宽窄行

宽窄行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3年内共计672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园艺、农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0504篇;相关期刊149种,包括农民致富之友、中国农技推广、农业开发与装备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1999年菌物学教学.科研研讨会等;宽窄行的相关文献由1269位作者贡献,包括赵匀、孙良、俞高红等。

宽窄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8 占比:2.9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0504 占比:97.05%

总计:10823篇

宽窄行—发文趋势图

宽窄行

-研究学者

  • 赵匀
  • 孙良
  • 俞高红
  • 张国凤
  • 刘晓龙
  • 张委
  • 毛世民
  • 祝建彬
  • 赵雄
  • 姚佳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唐亮
    • 摘要: 近些年以来,在进行玉米种植时,广大农户都会选用这种新型的宽窄行玉米种植技术,这主要是因为在对这一种植技术进行应用时,能够使种植者的劳动强度有效降低,更有助于培肥土壤肥力,使得土壤生态环境能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有效改善,这样就能够增强玉米根系生长能力,并增加玉米植株叶面积,更加有效积累干物质重量,从而能够有效提升玉米品质以及总产量。
    • 殷雯; 张沛智; 张玉佳; 汪俊贤; 王旭; 林文
    • 摘要: 为明确不同宽窄行比例对旱地春玉米降雨再分配及土壤耗水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于2019—2020年在山西省太谷区通过大田试验,以四种宽窄行种植模式为处理,分别为KZ1(宽行80 cm,窄行20 cm)、KZ2(宽行70 cm,窄行30 cm)、KZ3(宽行60 cm,窄行40 cm)和对照CK(行距50 cm),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对叶面积指数、穿透雨、茎秆流、冠层截流、土壤耗水、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少雨年份和多雨年份拔节期、开花期、灌浆期和乳熟期叶面积指数最高的处理分别是KZ3和KZ2;KZ1处理穿透比例高,KZ3处理茎秆流比例高。对降雨再分配3个比例进行主成分分析,第一主成分贡献率59.15%,且茎秆流比例和穿透比例特征向量大于截留比例;CK处理土壤耗水、总耗水较高,产量和水分利用率低;少雨年份处理KZ3耗水量低,产量和水分利用率高,多雨年份则是处理KZ2;耗水量与产量呈正相关关系(P=0.0034)。可见,宽窄行能够影响玉米植株拔节后叶面积,改变降雨再分配的茎秆流和穿透,降低土壤耗水和总耗水,增加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终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 石吕; 李赢; 刘海翠; 薛亚光; 韩笑; 石晓旭; 魏亚凤; 杨美英; 刘建
    • 摘要: 在大田条件下,设置0%(T_(1))、25%(T_(2))、50%(T_(3))、75%(T_(4))、100%(T_(5))5个不同梯度的宽窄行稻秸分布比例处理,分析小麦产量变化及干物质和碳氮转运情况。结果表明,随着窄行稻秸覆盖比例的增加,开花期各营养器官干物质均呈增加趋势,成熟期茎鞘和穗轴+颖壳干物质呈增加趋势,叶片干物质无显著变化,籽粒干物质则呈明显下降趋势。窄行稻秸覆盖对开花期小麦不同器官干质量占植株干质量的比例无明显影响,却增加了成熟期不同营养器官占植株干质量的比例。窄行稻秸覆盖提高了茎鞘和叶片干物质运转量和运转贡献率,降低了穗轴+颖壳干物质运转量和运转贡献率,总体提高了花前干物质转运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且覆盖量越高,效应越显著。与T_(1)处理相比,除了T_(2)水平下茎鞘变化不显著外,窄行稻秸覆盖显著增加了茎鞘和叶片中可溶性总糖转运量及其对籽粒淀粉含量贡献率,且覆盖量越高,效应越显著,花前可溶性总糖转运量对籽粒淀粉含量贡献率仅有9.07%~15.98%。各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及其对籽粒氮贡献率均随窄行稻秸覆盖量的增加而有所提高,小麦花前营养器官贮藏氮素转运量对籽粒氮贡献率达到80%左右。窄行稻秸覆盖对植株可溶性总糖和氮素转运率的影响均因器官而异。随着窄行稻秸覆盖比例的增加,小麦籽粒淀粉含量显著下降,氮含量逐渐升高,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质量和实际产量均呈降低趋势。
    • 许焕进
    • 摘要: 通过对玉米宽窄行种植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显著提高玉米种植实际产量以及品质,有助于促使玉米种植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本文首先分析了玉米宽窄行种植技术现状,深入探讨和分析了玉米宽窄行种植技术的实践与应用策略,以期推动玉米种植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及可持续性发展。
    • 杨红桃; 马淑梅; 何艳晴; 李宇玲
    • 摘要: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指2~6行大豆与2~4行玉米形成一个生产单元,利用在田间重复种植的模式,通过品种搭配、宽窄行带状配置、缩株保密等关键技术,实现大豆玉米协同高产。各地可根据实际生产习惯、前后茬口搭配、现有农机具等,合理选择春玉米带状间作春大豆、春玉米带状套作夏大豆、大豆玉米间作混合青贮等模式在生产中进行应用。
    • 陈军; 张海军; 韩明明; 蒋方山
    • 摘要: 为解决黄淮海夏直播玉米成熟期短、脱水慢、栽培密度高(≥7.5×10^(4)株/hm^(2))导致的冠层光温利用率低等因素造成的减产问题,以籽粒机收夏玉米‘迪卡517’为试验材料,利用2种生长调节物质与行距模式配置的综合效应,分析其对玉米叶面积指数、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灌浆速率及脱水速率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机收夏玉米生产用调节剂的选择及种植模式优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7.5×10^(4)株/hm^(2)密度下氨基酸水溶肥处理,无论等行距或宽窄行模式,均能以较小的叶面积指数、较低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在授粉15天后随着高效的灌浆速率获得较高的收获指数及产量,相对于等行距模式差异不显著的脱水速率,宽窄行模式有利于将高效的籽粒脱水峰值提前至授粉后35天,且灌浆周期提前至花后45天,但收获期籽粒含水率仍不低于32%;而甜菜碱处理受宽窄行模式影响,生物产能过大,虽然产量较对照显著增加,仍显著低于氨基酸水溶肥处理。建议黄淮海鲁中地区夏玉米‘迪卡517’推广70 cm+50 cm宽窄行栽培模式,6叶期喷施富锌氨基酸水溶肥提高收获指数与产量,若要实现籽粒机收,需通过延缓收获期来完成籽粒含水率不大于26%的脱水指标。
    • 赵宝贵
    • 摘要: 该文重点介绍玉米新品种东单6531的特征特性,详细论述了品种栽培技术要点,分析了东单6531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未来前景,为东单6531的推广应用提供有益的借鉴。
    • 陈征; 王鑫鑫; 刘宏权; 韩会玲; 陈任强; 高惠嫣
    • 摘要: 玉米宽窄行种植技术是一种新型玉米栽培技术,它能从光合作用、通风、土壤、养分等角度提高玉米品质,改善周边环境,为玉米创造更有利的生长环境。玉米宽窄行种植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环境生态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是推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对玉米宽窄行种植的优缺点进行了阐释,介绍了玉米宽窄行种植提高玉米品质的原因,总结了玉米宽窄行种植的具体技术要求与实施要点,从挑选玉米品种、合理设计宽窄行、精耕细作与整地、科学播种等诸多环节,总结分析了各个环节的注意事项和必要性。同时概括了在玉米宽窄行种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对玉米宽窄行种植技术与其他农艺技术结合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分析归纳了玉米宽窄行技术的种植效果与不足。并对玉米宽窄行种植作出了展望,旨在为玉米宽窄行种植技术在中国的推广奠定基础。
    • 袁志明; 陶振水; 鲍永军; 韩宇
    • 摘要: 创建了玉米高光效新型种植模式,构建了玉米苗带轮换休耕耕作模式和玉米秸秆高效还田技术体系;破解了粮食产量再提高、休耕耕地、秸秆还田技术难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耕地可持续利用开辟了新的技术方法。
    • 吴显成
    • 摘要: 将玉米传统均匀垄种植改良成宽窄行种植,提高了玉米种植的产量和质量,提高了玉米的种植效率。阐述了玉米宽窄行种植技术的优点,并从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整地施肥、播种、苗期管理、去蘖疏穗、施水管理、施肥管理、除草、病虫害防治、适时采收方面介绍了玉米宽窄行种植管理技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