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宇宙线

宇宙线

宇宙线的相关文献在1965年到2022年内共计437篇,主要集中在天文学、地球物理学、原子能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6篇、会议论文47篇、专利文献342327篇;相关期刊152种,包括西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现代物理知识、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全国第一届核技术与公共安全学术研讨会、科学数据库与信息技术第八届学术研讨会等;宇宙线的相关文献由607位作者贡献,包括贾焕玉、刘茂元、谭有恒等。

宇宙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6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4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42327 占比:99.88%

总计:342750篇

宇宙线—发文趋势图

宇宙线

-研究学者

  • 贾焕玉
  • 刘茂元
  • 谭有恒
  • 陈天禄
  • 单增罗布
  • 卢红
  • 张吉龙
  • 叶宗海
  • 马欣华
  • 孟宪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启; 马帅康; 刘立武; 赵少章; 孙尚
    • 摘要: 广角透镜技术采用透镜代替传统的反射镜,可以有效实现兼顾大视场、高角分辨、高能量分辨等优点,是测探时变源和GRBs等产生高能宇宙线辐射最理想的手段之一。文章介绍广角透镜技术原理,并简要分析广角透镜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对采用广角透镜技术进行宇宙射线探测的GAW实验、JEM-EUSO实验和西藏大学水透镜实验进展做介绍。
    • 张德建
    • 摘要: 通过展示人类发现和探索宇宙线的百年历程,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探索宇宙的起源,培养其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 摘要: 元宇宙语境下,设计与产业链、设计与产品之间的关系正在被重新定义,数字科技与虚拟科技的涌现赋予了智能生产、时尚生活和互动体验更多可能。以智慧设计促进时尚全产业链资源的交互融合,成为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进程中的重要议题。
    • 刘奇; 王竞; 黄茂海; 魏建彦
    • 摘要: 2015年9月28日月基光学望远镜(Lunar-based Ultraviolet Telescope,LUT)在任务期间经历了唯一一次完整的月全食过程,为研究地球对太阳光的几何遮挡是否会对月面辐射环境产生影响提供了难得机遇。首先,利用月食期间连续长达2 h 27 min的电荷耦合器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天文观测图像,统计分析了月食期间的宇宙线事件计数,发现月食期间宇宙线计数不存在明显变化,在30 s曝光时间内,宇宙线事件平均计数为129.27(±15.78);其次,分析了8月、10~12月采集的CCD暗场图像中的宇宙线事件计数,分别为119.92(±6.37)次、117.00(±10.90)次、118.61(±8.94)次和123.90(±8.92)次,在1σ误差范围内,与月食期间的宇宙线事件计数一致,说明地球对太阳光的几何遮挡对月面辐射环境没有产生明显影响。最后对以上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 马鹏雄
    • 摘要: 宇宙线的研究自19世纪末开始,人们对其已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百年探索.近些年人们发现宇宙线在几千亿电子伏特(几百GeV)处存在明显的能谱变硬特征,这一发现跟此前预测的单幂律能谱存在明显的冲突,可能对理解宇宙线加速、传播等物理过程有重要意义.近些年空间宇宙线直接探测实验也触及TeV能段,但对于地面实验的百TeV能段,空间实验数据仍然较少.
    • 王中金; 吴苏; 吴东丽; 张振强; 赵杰; 李鹏; 陈海波
    • 摘要: 宇宙线快中子土壤水分监测方法具有监测范围大、不受土壤盐碱程度影响、实时无损原位测量的特点,对旱涝预警、节水灌溉、生态环境保护及土壤生产力提升等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宇宙线快中子土壤水分监测方法在低纬度高原的适宜性,本研究在中国南部开展了大范围烘干称重法测量,验证宇宙线快中子法准确性,以频域反射法做连续监测对比,分析土壤水分相关性,并结合雨量站观测数据,研究其对土壤水分连续变化的响应能力。试验结果表明,宇宙线快中子法与多点烘干称重法的线性拟合优度、均方根误差及绝对误差分别为0.898、0.013 cm^(3)∙cm^(-3)和0.027 cm^(3)∙cm^(-3),说明宇宙线快中子法在低纬度高原能够准确测量区域土壤含水量。在较长时间序列上,宇宙线快中子法与频域反射法10 cm的土壤水分变化趋势完全一致,线性拟合优度为0.839;在对降水响应的灵敏性上,降水量2 mm以上的降水过程,两种方法均有明显响应,降水量2 mm以下的降水过程,宇宙线快中子法要略优于频域反射法。在本试验中,宇宙线快中子土壤水分监测方法在低纬度高原区是适宜的,对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不敏感,对百米级范围的平均土壤含水量的测量准确可信,测量性能满足当前土壤含水量观测要求,且能够提供实时土壤水分信息,有效提高中尺度土壤水分监测效率与精度,为相关土壤水分监测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对低纬度高原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粮食自给等具有重要意义。
    • 张丰; 刘虎; 祝凤荣
    • 摘要: 膝区反映了银河系宇宙射线源加速粒子能力的极限或银河系对宇宙线束缚能力的极限,分成分能谱的测量是理解膝区物理的重要手段,而宇宙线的成分鉴别和能量重建精度是分成分能谱测量的基础.本文通过CORSIKA软件模拟了不同原初成分的膝区宇宙线的广延大气簇射,对不同次级成分(包括正负电子、伽马射线、缪子、中子和切伦科夫光子)的宇宙线能量重建精度和鉴别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膝区能段使用次级粒子中的电磁粒子(电子、伽马射线和切伦科夫光)进行能量重建精度较好,其中对于质子,能量重建精度约为10%—19%;对于铁核,能量重建精度约为4%—8%.对于原初宇宙线的鉴别能力,缪子粒子数密度在低能段(约100 TeV)和高能段(约10 PeV)的鉴别能力均最好,在低能段正负电子和伽马射线横向分布形状的年龄参数的鉴别能力较好,在高能段中子的粒子数密度的鉴别能力较好.本文还对使用EPOS-LHC和QGSJet-Ⅱ-04强相互作用模型模拟的不同次级粒子成分的横向分布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正负电子、伽马射线和切伦科夫光在距簇射轴垂直距离大于20 m的区域内,差异在5%以内,缪子的粒子数在距簇射轴垂直距离大于100 m的区域内,差异在5%以内,而中子成分的粒子数更依赖于强相互作用模型,两种强相互作用模型的差异大于10%.该研究可为地面膝区能段宇宙线实验的能量重建和成分鉴别时次级成分的选取以及探测器类型的选取提供参考.
    • 叶楠
    • 摘要: 宇宙线的发现1912年8月7日,美籍奥地利裔物理学家维克多·赫斯(图正中)乘坐一台热气球,带着3台静电计飞到了5300米高空。在热气球不断上升的过程中,他发现随着高度的增加,静电计的读数也在不断上升,这与之前普遍认为的地球是主要的辐射源,地表辐射应该多于高空的观点正好相反。1913~1914年,科尔霍斯证实了赫斯的发现。
    • 王海名
    • 摘要: 美国物理学会2021年1月28日报道,阿尔法磁谱仪(AMS)合作组以1%的精度测量了铁的光谱,此前还未曾对这种重元素的光谱进行过准确表征。相关论文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不断轰击地球的宇宙线大多由质子和氦核组成,但其中也包含更重元素的离子。通过比较不同宇宙线粒子的能谱,研究人员希望获得超新星中合成和加速这些粒子的过程以及传播粒子的星际介质的信息。随着原子数的增加,重元素在宇宙中的丰度愈发稀少,其在宇宙线中的含量也快速下降,因此获得其精确光谱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 蔡明辉; 杨涛; 韩瑞龙; 许亮亮; 夏清; 韩建伟; 李兴冀
    • 摘要: 由于缺少磁场和大气,宇宙线高能粒子轰击月壤可以形成月球特有的强中子辐射环境,并对航天员和电子设备造成潜在威胁.文章采用蒙特卡罗方法仿真研究宇宙线高能粒子辐射与月壤成分核反应产生的次级中子能谱特征,给出不同太阳活动、不同月壤深度下月球中子能谱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仿真结果表明,宇宙线高能粒子导致的次级中子随着月壤深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大约在1 m深度达到最大值,深度越深银河宇宙线诱发的中子贡献越大.相关结果可为我国后续载人月球探测任务的辐射防护设计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