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天下观

天下观

天下观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21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哲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485篇;相关期刊188种,包括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学理论、广西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一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2016中华文化论坛、2016国际儒学论坛暨亚洲文明交流互鉴北京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天下观的相关文献由22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晓达、孔亭、孟嵊等。

天下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9 占比:5.65%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3485 占比:94.24%

总计:3698篇

天下观—发文趋势图

天下观

-研究学者

  • 刘晓达
  • 孔亭
  • 孟嵊
  • 葛剑雄
  • 于逢春
  • 冯刘飞
  • 刘丹忱
  • 刘畅
  • 张学森
  • 张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祁志祥
    • 摘要: 现存《六韬》是战国时期人们整理的姜太公与周文王、周武王论述政治军事问题的对话记录。全书由“文韬”论述到“武略”,由政治论述到军事,是一部渗透着“公天下”理想和“爱民利民”精神的兵家著作。从“天下乃天下之天下”的天下观出发,姜太公提出“国之大务,爱民而已”的政治理念和“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的战争观。作为保家卫国的最终后盾,“兵者”是不得不严加准备的“国之大事”。在这个战略思想指导下,具体讨论了军队的将士建设、组织建设、装备建设以及“三阵”“十四变”“十胜九败”等战术思想。全书设《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韬,每韬下分若干篇,共六十篇。结构完整,论析深刻,有“军事百科全书”之誉,对于今天的政治军事工作仍不乏启示意义。
    • 张杰
    • 摘要: 邹衍创立的大九州学说在战国时期是一种地理观念。在明朝中期前,因儒家的九州说成为中国传统的天下观,邹衍的大九州学说常被讥为“怪迂”“虚妄”之谈。自明朝后期西学逐渐传入中国至清朝中期,以世界地图为基础的世界地理观对中国传统的天下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少数人重新评价邹衍大九州学说的价值。晚清时期,受西学的冲击,有识之士在世界地理观的视域下诠释邹衍大九州学说。近代以廖平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尝试以传统的天下观为基础融合邹衍的大九州说来建立儒家的世界观。邹衍大九州学说从被否认到重新评价其价值,再到被诠释、改造,反映了中国学者应对西方世界观的挑战以期建立中国特色世界观的艰难探索过程。
    • 陈强; 陈吉庆
    • 摘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和基础。“怀柔远人”的天下观展现世界情怀,践行为世界谋大同的天下理念;“和而不同”的文明观对于破除西方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困扰,为改善全球治理和推动新型全球化提供中国智慧;“以义为先、义利兼顾”的义利观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社会公平、正义国际新秩序。
    • 孔亭
    • 摘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近年来学界提出的词语和概念。作为自在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逐渐生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底蕴。其中,“天下观”“大一统”“和合”思想、“华夷一体”等观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生成的文化基因。站位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叙事和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资源与文化支撑。
    • 陈赟; 莫加南; 赖锡三; 李家郡; 李志桓
    • 摘要: 赖锡三(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系):因为汪晖的天下观、思想体系非常庞大,我们会给予陈赟老师较充沛的时间,希望陈老师尽量给出比较完整的描述以及对汪晖的讨论。然后会请莫加南进行第一波的对话和提问,我再做一点对话,再请陈赟作总回应,最后进行线上共同讨论,线上朋友可以把你们的问题写下来。在陈赟导读之前,我做简单的介绍。陈赟老师是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做中国哲学研究的两岸中青年朋友们,应该都不陌生。
    • 邓建华; 孙镇
    • 摘要: 坚持胸怀天下是党的百年奋斗经验之一,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丰富、发展了自己的天下观。中国共产党人天下观的生成逻辑是由理论之源、文化之根、历史之基、时代之变共同构成的,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根植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凝结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回应于百年之未有大变局。基于理论、文化、历史、时代等维度的分析,可以真实展示其生成逻辑,回答“中国共产党人的天下观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
    • 吕存凯
    • 摘要: “坚持胸怀天下”是对当代中国世界观的高度概括,其背后隐含着中华文明的世界观从古至今发展演变的线索。中国古代“天下观”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普遍主义,主张不同文化形态的多元共存,与之相关的华夏中心主义只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并非本质主义的。当中国在近代遭受西方文明大规模冲击的情况下,华夏的文明中心地位被西方所取代,以礼义为准则的“天下”也转变为以势力为法则的“世界”,这种转变的背后是对西方文明等级论的不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过程中,实现了无产阶级意识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二元世界观向多元世界观的转变。当代中国“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导的国际秩序,致力于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反对任何形式的自我中心主义,致力于推动不同文明的多元共存与交流互鉴。这就超越了近代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和文明观念,在更高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天下观”的核心精神理念。
    • 王方华
    • 摘要: “天人合一”是《易经》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并且成为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的始祖。2022年6月27日《人民日报》学术版用整版阐释《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其中列为之首的是《天人合一的内涵与时代价值》。那么,为何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呢?它对中国现代管理学的启示又是什么?这还得从“天人合一”的本义谈起。
    • 何努; 何司阳
    • 摘要: 通过对陶寺中期王墓IIM22出土彩绘木箱中的5件漆木漏斗形器进行的实验考古研究和分析,认为木漏斗形器很可能是陶寺文化的计时沙漏。沙漏及其时间长度单元的出现,表明有关时间的制度文明,至少在陶寺文化中期已经确立。它们同该墓东南角摆放的圭尺、玉游标、垂悬、景符工具套相辅相成,是王权政治里时间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器物不仅用于礼仪场合,而且关系到王权统治者“天下观”的落地与实践。
    • 邓红
    • 摘要: 司马迁和董仲舒有师承关系。司马迁和董仲舒都对有关周文王的白鱼赤乌传说显现出来的天命论有所关心。相对于董仲舒以“天人合一”论改造发展了王者受命于天的天命论,司马迁则是在编撰《史记》时编插入白鱼赤乌之类的神话故事来表述“究天人之际”的历史观。二者使用的方法有所不同,但是在以天命传承为“大一统”意识形态的理论核心方面殊途同归。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