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大斜度井

大斜度井

大斜度井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750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工业经济、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72篇、会议论文62篇、专利文献137779篇;相关期刊145种,包括西部探矿工程、测井技术、石油地质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49种,包括2015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第三届煤层气、页岩气勘探开发与井筒技术推介交流会、第五届全国特种油气藏技术研讨会等;大斜度井的相关文献由2152位作者贡献,包括宋显民、肖国华、王磊等。

大斜度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72 占比:0.41%

会议论文>

论文:62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37779 占比:99.54%

总计:138413篇

大斜度井—发文趋势图

大斜度井

-研究学者

  • 宋显民
  • 肖国华
  • 王磊
  • 耿海涛
  • 范宜仁
  • 邓少贵
  • 刘清友
  • 和鹏飞
  • 王金忠
  • 章秀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蔡振忠; 徐珂; 张辉; 王志民; 尹国庆; 刘新宇
    • 摘要: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大,但地质背景复杂,目的层埋深普遍大于6000 m,甚至超过8000 m,油气勘探开发难度大。针对库车坳陷超深井地质工程特点及现存问题,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提出了解决思路,并介绍了塔里木油田首口盐层下部大斜度井的成功实践。研究及实践表明,地质力学研究有利于减少钻井复杂事故并提高机械钻速,助力有利储集层优选和改造方案优化,支持钻井提速和改造提产;地质工程一体化是复杂油气藏高效开发的必然选择,需要充分发挥多学科协同工作的优势,且贯穿于各井全生命周期,以产生最大的效益,实现从井位部署、钻井工程、完井改造到采油气工程的整体进步,从而助力大油气田建设。
    • 龙章亮; 丁洁; 曾贤薇; 王毅
    • 摘要: 大斜度井和水平井是四川盆地西部上侏罗统蓬莱镇组主要高产井型。但由于川西地区碎屑岩地层砂泥岩互层频繁,大斜度井和水平井在钻井过程中普遍存在井壁失稳现象。特别是在大斜度井段,井壁失稳造成的掉块、遇阻、卡钻等复杂问题使得划眼及通井频繁,严重影响了钻井时效。为了给调整钻井液密度和控制生产压差等措施提供数据依据,保障钻井及生产安全,利用ANSYS有限元模拟了井眼内部应力分布,分析了井壁失稳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①35 MPa的等效应力为井壁失稳临界值,即随着深度的增加,钻井液的密度如果不变,当井壁受到的等效应力超过35 MPa时,就会导致井壁失稳;②当大斜度井轨迹平行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时,井壁应力随井斜角增大而变小,当大斜度井轨迹平行于最小水平主应力方向时,井壁应力随井斜角增大而增大;③当大斜度井轨迹在平行最小水平主应力方向时,在相同井斜角条件下,井壁稳定性随生产压差增大逐渐变差。结论认为:在最大井斜角小于等于60°时,生产压差控制在9 MPa以内,井壁能够维持较好的稳定性;在最大井斜角大于60°时,生产压差控制在8 MPa之内,井壁能够维持较好的稳定性。
    • 刘强; 王志凯; 王选茹; 路敏; 曹仁义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发育内陆湖泊-三角洲碎屑沉积体系,轻质油储量丰富,开采潜力巨大。同时,由于纵向沉积的多旋回性和横向沉积相带的变化,储层隔夹层发育,体积压裂缝网难以实现层间有效连通。大斜度井井身特征兼具直井与水平井的特点,是适用于多层系储层高效开发的新式井型。现阶段大斜度井体积压裂适应性及生产动态特征的研究较少,文中考虑储层厚度及稳定隔夹层发育状况,将目标区块储层划分为厚油层、薄油层、薄互层3种地质模式,借助油藏数值模拟,对比水平井、直井评价了大斜度井在不同地质模式下的适应性,分析了储层渗透率及层间非均质性等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大斜度井适用于开发薄油层Ⅰ类,薄互层Ⅰ类、Ⅱ类以及厚油层Ⅰ类、Ⅱ类储层,同时当薄互层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强、主力层突出时,可考虑非主力层暂不开发,优先采用水平井开发主力层。
    • 邱小华
    • 摘要: 油水井在进行完、修井作业及生产期间,均会产生一定的储层伤害。大斜度井由于井斜大,常规工艺措施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解堵。针对大斜度井储层伤害,将动管柱修井与解堵工艺措施相结合,在修井作业期间下入分层解堵管柱,针对目的层泵入解堵剂,可实现定点解堵,有效解除污染层段堵塞。本技术经油田现场实际应用,解堵效果良好,提液增油效果显著。
    • 孟瑄
    • 摘要: 大斜度井由于井斜大、井下情况复杂,下套管过程中面临多种作业风险。通过调用历史井动态、静态数据库,结合钻井专业软件模拟,提出了参考井的条件筛选方法,以及利用参考井反演结果来模拟新钻井下套管相关参数的方法。在对K3井的随钻数据支持中,提出了漂浮500 m下Φ244.5 mm套管、套管下放速度不超过0.5 m/s,以及旋转下Φ177.8 mm尾管采用下放速度6 m/min、转速15 r/min、排量500 L/min的参数。现场按照建议的参数作业,未发生复杂情况,成功规避了套管下放余量不足、薄弱层漏失和旋转扭矩超过尾管挂承受能力的风险。
    • 于天巍
    • 摘要: 随着老油田的深入开发,运用特殊技术将以往无法钻达的储层打开利用,成为老油田挖潜剩余油的重要途径之一。介绍了为挖潜地面障碍物(大型湖泊、高大建筑物等)下的剩余油,所需的大斜度、大位移井施工技术。但是,该井型存在轨迹控制难度大、造斜率要求高、钻井液携砂返砂难度大、井下安全风险系数高等难点,通过纸上轨迹数据设计、防碰绕障预判、工程措施制定、钻井液性能优化等措施,安全高效完成了SX5056大斜度井的施工。对现场技术方案进行了总结,可以有效指导今后大斜度井的施工。
    • 刘占奇
    • 摘要: 目前海上油田为了解除储层污染,套管井射孔一般选择负压射孔或者平衡射孔负压诱喷的方式。本文分析了海上油田大斜度井射孔工艺面对的难题,介绍了几种针对海上大斜度井射孔难题的解决方式,并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对同类型井的作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朱雯钊; 苗娟; 陈思韵; 雷蕾; 刘菊
    • 摘要: 为进一步提高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Ⅱ、Ⅲ类储层大斜度井及水平井分段压裂的段数,实现全井段压裂,通过开展室内暂堵转向分段压裂物理模拟实验优化分段压裂参数。研究表明:暂堵纤维质量分数及施工排量是影响转向效果的关键因素;纤维长度为3~12 mm的纤维组合,在质量分数为2.5%,排量为120~250 mL/min时,封堵压力达到限压15 MPa,形成稳定封堵且无突破。将研究结果应用于高石梯-磨溪地区Ⅱ、Ⅲ类储层大斜度井及水平井多级分段压裂,证实了该工艺技术的可行性,相比同类未实施分段压裂的储层,测试产量提高46%。该研究对促进碳酸盐岩中低品位资源的有效动用提供了借鉴。
    • 高强勇; 高科超; 袁亚东
    • 摘要: 随着随钻声波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采用随钻声波工具的单极子发射器已经可以实现套管波的产生和捕捉,但是由于工具本体的钢性较强,通过工具本身的直达波在固井质量较好时会掩盖套管波的信号,所以采用传统的声幅方法不能满足定量评价的目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开发了声幅和声幅衰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实现了基于随钻声波单极子信号的定量固井质量评价方法。该技术在渤海湾的大斜度井中取得了较多的应用,总结出刮管测井一体化、裸眼套管评价一体化等实践方法。本文通过系统的论述该方法的理论基础、工具结构和应用示例,展示了该技术在大斜度井和水平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 吴照伟
    • 摘要: 东胜气田大斜度井由于测试封隔器最大坐封井斜角限制,压力计未下到储层中部,距离储层上百米,当气水同产时,井筒积液现象严重,导致地层压力出现异常。针对井筒积液给测试地层压力带来的难题,对问题形成的原因和机理进行分析,并结合具体的现场实例,提出后期应对大斜度井气井井筒积液的有效方法,以保证准确获取储层参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