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多光谱影像

多光谱影像

多光谱影像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443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测绘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0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77902篇;相关期刊70种,包括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测绘科学技术学报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四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2013年卫星应用学术交流与研讨会、第二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等;多光谱影像的相关文献由1170位作者贡献,包括杨燕杰、赵英俊、王密等。

多光谱影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0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77902 占比:99.84%

总计:78025篇

多光谱影像—发文趋势图

多光谱影像

-研究学者

  • 杨燕杰
  • 赵英俊
  • 王密
  • 刘冰
  • 余旭初
  • 张鹏强
  • 高奎亮
  • 左溪冰
  • 朱艳
  • 曹卫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宋勇; 陈兵; 王琼; 王静; 赵静; 孙乐鑫; 陈子杰; 韩焕勇; 王方永; 傅积海
    • 摘要: 该研究利用无人机多光谱遥感影像对棉花黄萎病造成的产量损失进行估算,为棉花黄萎病预防和防治提供依据。对病害棉田进行调查,获取无人机多光谱影像及地面产量损失数据,利用相关系数法及灰度值标准差法分别筛选识别病害棉株的最佳植被指数、最佳波段组合;基于筛选的结果建立棉田综合影像(最佳波段组合与差值植被指数综合影像),利用支持向量机径向基核函数分类法对病害棉田原始影像和综合影像进行产量空间分布分析及产量损失估算。结果表明,无人机多光谱影像识别病害棉田的最佳植被指数、最佳波段组合分别是差值植被指数(相关系数为-0.86)、波段B_(3)(550~10 nm)、B_(5)(656~10 nm)、B_(8)(800~10 nm)的波段组合(B_(3)-B_(5)-B_(8))(最佳指数因子为153.44);综合影像较原始影像更能准确识别病害棉田产量空间分布情况(总体精度为96.64%,Kappa系数为95.61%),不同病害严重度(健康b_(0)、轻度b_(1)、中度b_(2)、重度b_(3)、极严重b_(4))对应棉田面积比例分别为7.81%、23.78%、29.20%、13.92%、17.43%;综合影像对病害棉田产量损失量估算效果最好,不同病害严重度(b_(0)、b_(1)、b_(2)、b_(3)、b_(4))对应棉田产量损失率分别为0、22.80%、31.32%、49.02%、76.33%,预估籽棉损失量达4260.01 kg,损失率为49.16%,皮棉损失量达2267.18 kg,损失率为54.51%。与病害胁迫棉田产量损失估算值相比,实际棉田籽棉损失率高6.28%,皮棉损失率高4.48%。病害胁迫棉田产量估算值与实际棉田收获值差异不显著,能够准确实现病害棉田产量损失估算。研究结果可为无人机遥感监测作物病害造成的产量损失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 付波霖; 孙军; 李雨阳; 左萍萍; 邓腾芳; 何宏昌; 范冬林; 高二涛
    • 摘要: 针对红树林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实地测量难度大、无法快速大范围LAI估算的问题。该研究以广西北部湾红树林为研究对象,以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和哨兵二号(Sentinel-2A,S2)多光谱影像为数据源,整合原始光谱波段、植被指数和组合植被指数构建高维数据集,并进行数据降维和特征优选。定量评估6种机器学习算法(XGBoost、前馈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BP)、支持向量机(SVM)、岭回归(Ridge)、Lasso和弹性网络(ElasticNet))对不同红树林树种LAI的估算能力;探究UAV和Sentinel-2A影像对红树林树种LAI估算的精度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XGBoost算法构建的模型实现了红树林LAI高精度估算,R^(2)均高于0.70,RMSE均低于0.349;2)在UAV和Sentinel-2A影像下,XGBoost模型对不同红树林树种LAI的估算精度(R^(2))比其他5种模型分别提高了0.105~0.365和0.283~0.540,RMSE降低了0.100~0.392和0.102~0.518;3)UAV影像数据与XGBoost算法构建的模型对海榄雌LAI的估算精度优于其他组合(R^(2)=0.821、RMSE=0.288),Sentinel-2A影像数据与XGBoost算法构建的模型对秋茄和桐花树LAI的估算精度优于其他组合(R^(2)=0.940~0.979、RMSE=0.142~0.104),不同红树林树种LAI的估算精度依次为桐花树>秋茄>海榄雌;4)SNAP-SL2P算法整体性低估红树林LAI值,UAV影像红树林树种LAI的平均估算精度(R^(2)=0.677~0.713)均优于Sentinel-2A影像,实现了不同红树林树种LAI的高精度估算。
    • 任志鹏; 高睿; 王大庆
    • 摘要: 为加强对粮食生产区水稻倒伏面积、位置及严重程度的识别和监测,基于黑龙江红卫农场2019年9月22日的哨兵2号卫星多光谱遥感影像计算水稻的光谱反射率、植被指数以及图像纹理3种特征,利用决策树分类法对倒伏水稻进行识别和分类。首先根据现场调查和目视解译结果选定倒伏水稻样点,分析正常、轻度倒伏、中度倒伏、重度倒伏4种倒伏类型水稻的光谱反射率特征,发现在绿光、红光、红边3以及近红外1处存在较大差异。植被指数特征中,NDVI和RVI均随水稻倒伏程度加深而下降,GRVI、DVI和NDREⅠ则在水稻倒伏后逐渐增加。其中,不同倒伏类型水稻的DVI显示出了较大的差异。4种水稻倒伏类型在可见光波段的均值纹理特征差异显著,尤其是蓝光波段的纹理均值是区分不同倒伏类型的重要特征。基于对水稻倒伏敏感的特征量构建决策树,成功区分了正常、轻度倒伏、中度倒伏和重度倒伏4种倒伏类型,与实际倒伏面积对比的识别误差分别为5.33%、6.51%、10.25%和-7.75%,识别的准确度较高。
    • 孙志同; 朱珊娜; 高郑杰; 古明扬; 张国良; 张宏鸣
    • 摘要: 精准获取葡萄种植区分布信息对其精细化管理和优质基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常大区域种植区识别主要基于遥感影像完成,但葡萄种植区空间位置的分散性和背景环境的复杂性,使得种植区识别的精度不高。该研究基于DeepLabv3+网络,改进网络输入通道数使其能够接受更多的光谱信息,同时构建波段信息增强模块(BandInformation Enhancement,BIE),利用各波段特征图之间的相关性生成综合特征,提出了波段信息增强的葡萄种植区识别方法(BIE-DeepLabv3+)。在2016和2019年高分二号影像葡萄种植区数据集上训练网络,在2020年影像上测试其性能,结果表明,改进模型输出结果的平均像素精度和平均交并比分别为98.58%和90.27%,识别效果好于机器学习SVM算法,在深度学习DeepLabv3+模型的基础上分别提高了0.38和2.01个百分点,比SegNet分别提高了0.71和4.65个百分点。BIE-DeepLabv3+模型拥有更大的感受野和捕获多尺度信息特征的同时放大了地物间的差异,能够解决影像中葡萄种植区存在类间纹理相似性、背景和环境复杂等问题,在减少模型参数的同时预测出的葡萄种植区更加完整,且边缘识别效果良好,为较大区域内背景复杂的遥感图像葡萄种植区识别提供了有效方法。
    • 白洋; 宋唐雷; 贾玉娜; 李孟倩; 康会涛
    • 摘要: 尾矿是矿产资源采选过程中的主要废弃物,处理方式主要为堆存排放,既污染环境又不利于资源回收利用,遥感作为高效、便捷的技术手段可全面摸查尾矿的堆存现状,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本文以河北省滦州市司家营尾矿库为研究对象,利用实测尾砂波谱以光谱角度匹配(spectral angle match, SAM)和波谱特征拟合(spectral feature fitting, SFF)方法进行端元波谱识别,然后对Landsat8 OLI影像和珠海一号影像数据进行尾矿填图。结果表明,Landsat8 OLI影像尾矿的匹配分值为1.618,珠海一号影像内尾矿的匹配得分为2.069,多光谱数据和高光谱数据识别结果高度吻合,且珠海一号高光谱影像填图精度要优于Landsat8 OLI多光谱影像;耦合高光谱数据的多源遥感影像能够获取尾矿库的位置信息,可为矿产资源管理部门提供数据参考。
    • 董建康; 连懿; 赵之江; 张虎; 冯晨阳
    • 摘要: 针对林地普查过程中人工监测耗时长、数据实时性和真实性差以及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低的问题,使用无人机高分辨率多光谱影像,依据深度学习理论和数据降维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特征选择的林地提取方法.从网络训练效率出发对参与提取的特征参数进行重构和筛选,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法和相关性分析法对多光谱数据进行降维,在最大程度保留其光谱特征和纹理特征的前提下对输出参数进行抽取,并通过构建U-Net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实现无人机多光谱影像的林地提取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特征选择的无人机多光谱影像林地提取方法可以有效避免提取结果破碎化以及草地等相近反射率地物的误分,对树木阴影区也有较好区分,识别精度能够达到84.79%.该方法在区域林地变化监测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与现实意义.
    • 卢闯; 胡海棠; 覃苑; 淮贺举; 李存军
    • 摘要: 为了提高大尺度农田管理的针对性,探寻低成本高效的分区方法,以黑龙江省典型黑土区30.8 hm2春玉米田为对象进行分区研究。基于吐丝期无人机多光谱影像,使用多尺度分割与模糊聚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区,同时基于播种前的土壤养分(土壤有机质、速效氮磷钾)、土壤体积含水率、电导率、pH进行模糊聚类分区并作为对照,对分区间春玉米产量和土壤养分进行方差分析,并对分区内变异系数进行比较以评价分区效果。结果表明,基于无人机影像得到4个较优管理分区为M1、M2、M3、M4,各分区产量分别为7597.53、8236.35、8686.98、9119.93 kg·hm^(-2),各分区间产量差异显著,其中M1、M2、M3间土壤养分差异显著(P<0.05),分区内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变异系数降低;基于土壤数据确定4个分区,即S1、S2、S3、S4,春玉米产量分别为7754.81、8173.44、8860.05、9153.23 kg·hm^(-2),分区间土壤养分、土壤水分差异显著(P<0.05),分区内部土壤均一性提高。综合来看,2种方法的划分结果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级分区的空间重合度分别为40.00%、46.51%、57.45%、59.38%,整体重合度为51.32%。当缺乏土壤数据时,无人机多光谱影像可为农田管理分区提供参考依据。
    • 于学广; 李芳芳
    • 摘要: 对传统村庄景观格局进行准确检测和分析,由于人工调查费时费力,且导出的数据往往主观、定性且单调,在分析理解其社会文化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难以发挥关键作用.以河北某古村落为研究背景,探讨了基于低空无人机获取的遥感数据对其空间格局进行测量和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四级分层景观识别方案和相应的景观类别规制,使用面向对象的图像分析方法(OBIA)和机器学习分类器构建三级分类模型.经过交叉验证,该模型准确且稳定,最终提取了该村庄五个主要遗产景观元素,基于距离统计和聚类分析,揭示了目标景观的空间格局特征和分布差异.
    • 牛鲁燕; 蒋风伟; 张俊丽; 孙家波; 张晓艳; 卢德成; 刘延忠
    • 摘要: 高效、无损的监测作物长势是现代精准农业的核心环节,无人机平台因具有成本低、数据获取效率高、测试高度及测试时间可按需调节等优点,在监测作物长势中发挥着地面平台和高空平台无法比拟的优势.本研究以小麦为研究对象,应用无人机搭载RedEdge-M多光谱相机获取主要生育时期的小麦冠层多光谱影像,并同步取样测量小麦叶片SPAD、地上部鲜重和干重,进一步探索基于无人机平台获取多光谱影像的预处理方法,提取小麦冠层反射率并筛选出适合作物长势监测的植被指数,构建基于无人机平台的小麦长势监测模型,结果表明,基于NDVI、SAVI、CCCI构建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精度更高、稳定性更好.预测小麦SPAD值的最佳模型为y=19.765+7.522NDVI+18.362SAVI+25.629CCCI,R2为0.965;预测小麦地上部干重的最佳模型为y=-0.508+0.603NDVI+0.325SAVI+0.032CCCI,R2为0.951;预测小麦地上部鲜重的最佳模型为y=-2.217+2.923NDVI+2.213SAVI-1.417CCCI,R2为0.766.本研究结果可为园区和农场尺度小麦长势的实时监测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 冯晨阳; 梁玉斌; 张虎; 何龙; 孔祥玉; 宋恩辉; 崔铁军
    • 摘要: 为了使无人机多光谱影像能够真实地反映地面目标的光谱特征和实际地理位置,需要对无人机多光谱影像进行几何与辐射校正.结合摄影测量方法和经验线性定标法对多光谱影像进行几何与辐射校正,并基于地面实测数据对几何与辐射校正精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基于上述方法处理后的无人机多光谱遥感影像与地面实测数据一致性良好.基于摄影测量方法处理的影像在水平方向的定位精度为0.2 m,高程方向的定位精度为0.4 m,成果满足1:500比例尺成图要求.基于经验线性定标法处理的无人机多光谱影像在大多数波段的可决系数大于0.9,成果可用于地物分类和植被识别等定量反演研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