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震破坏

地震破坏

地震破坏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251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地球物理学、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3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22669篇;相关期刊148种,包括城市建设、防灾减灾学报、灾害学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第十一届中日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2014年”中国防灾减灾之路“学术研讨会、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勘测技术发展2013年学术交流大会等;地震破坏的相关文献由449位作者贡献,包括上半文昭、中村丰、姚增等。

地震破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3 占比:0.89%

会议论文>

论文:24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22669 占比:99.01%

总计:22896篇

地震破坏—发文趋势图

地震破坏

-研究学者

  • 上半文昭
  • 中村丰
  • 姚增
  • 西永雅行
  • 郭恩栋
  • 刘金龙
  • 崔秋文
  • 林均岐
  • 林庆利
  • 林建宝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何宏林; 魏占玉
    • 摘要: 地震破坏大、危害严重,经常引起突发性巨大灾害,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威胁人类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大量震例观测表明,活动断层是产生地震的根源,且地震时沿断层破裂带的破坏最为严重,人员伤亡也明显大于断层两侧的其他区域。因此,活动断层探测和活动性评价是社会建设、经济发展与灾害防御工作中极其重要的基础,是地震危险性和危害性评价的首要环节,它需要解决的是断层“有没有,活不活,深不深”问题。
    • 胡焕伟; 仇实; 廖滨
    • 摘要: 钢筋混凝土柱在地震作用下会发生不同的破坏模式,其中在实际工程中应避免弯剪和剪切破坏,应尽量使钢筋混凝土柱出现具有较好延性的弯曲破坏。为研究影响钢筋混凝土柱破坏模式的因素,归纳了国内外对钢筋混凝土柱的地震破坏试验成果,总结了各特征参数对地震破坏模式的影响规律。分析了现有试验研究还需解决的一些问题,并展望了对破坏模式影响因素需要重点关注的工作。
    • 程新俊; 景立平; 崔杰; 梁海安; 徐琨鹏
    • 摘要: 为提高沉管隧道接头的抗震安全性,设计了一种减震装置,完成了有无减震装置2组1/4大比例尺的接头剪力键模型往复加载拟静力对比试验.通过试验揭示了沉管隧道接头剪力键模型在水平循环荷载下的力学行为及抗震性能,并验证了新型减震装置在沉管隧道接头减震中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无减震模型在循环剪切荷载下,凹槽端部率先出现裂缝,随后剪力键端部开始出现裂缝,随着加载位移的增大,剪力键出现较大塑性变形后失效;减震模型在循环剪切荷载下减震装置先出现局部屈曲,随后剪力键出现剪切破坏,减震装置可延迟剪力键的开裂时间;与无减震模型相比,减震模型在输入相同的加载位移时,其开裂荷载、屈服荷载、峰值荷载及破坏荷载分别提高了45.2%、37.33%、26.8%和29.2%;减震装置对模型初始刚度影响相对较小,且能满足规范限定的接头容许位移;单圈滞回耗能最大可提高55.1%,累积滞回耗能提高了31.9%,该减震装置可较好地提高剪力键的整体抗震性能.
    • 冯淑莲; 兰文改
    • 摘要: 楼梯是建筑结构物中非常重要的交通构件,也是灾难发生时人们紧急疏散逃离的重要通道.在2008年四川省汶川地震中的楼梯损坏严重,原因是在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楼梯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因此,在地震作用下楼梯很容易成为发生破坏,影响结构的正常使用.本文对楼梯的破坏形式以及原因做简要阐述,并简单分析建筑楼梯对结构主体的影响,以分析在楼梯实际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和以后重点展开的研究方向.
    • 王文; 钱江; 王晓燕
    • 摘要: 电梯作为高层建筑不可缺少的竖向交通工具,是非常重要的非结构构件。历次地震灾害表明:电梯抗震性能较差,在地震中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目前,各国对加强电梯抗震的呼声越来越高,如何提高电梯抗震性能逐渐引起重视。从三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关于电梯抗震性能的研究进展:(1)回顾了电梯在以往地震中的破坏情况,归纳总结了电梯地震破坏类型。(2)从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两个方面介绍了电梯抗震性能的研究现状,指出了不足之处。(3)总结了各国关于电梯抗震的设计方法,比较了规范之间的异同。通过梳理电梯抗震性能的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提高电梯抗震性能设计水平提供参考。
    • 林旭川; 刘雪艳; 胡仁康; 张令心
    • 摘要: 2014年的鲁甸地震使其宏观震中龙头山镇遭受毁灭性破坏,整理龙头山镇城区(龙泉社区)192栋建筑信息,并识别每栋建筑损伤情况.从区域防灾角度,对龙头山镇建筑群的震害特点、致灾机理与减灾策略进行分析,对该区域震后避难场所分布情况和恢复重建过程进行分析与讨论.基于提出的区域建筑群功能完整度指标,对龙头山镇地震破坏与灾后重建各个阶段的功能完整度与恢复程度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 表明:鲁甸地震表现出的“小震大灾”特征,主要与地震动局部异常以及房屋整体抗震能力有关,局部异常严重的震害也可能对全局震害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当规则建筑具备必要的设防水准后,往往可避免其在远超越设防水准地震下倒塌;提出的结构功能完整度可比较合理地描述区域建筑群恢复的过程,可为抗震韧性分析提供量化指标.
    • 尚本玉
    • 摘要: 为了能够做好燃气管网抗震以及减灾工作,文章先对燃气管网地震破坏机理以及形式进行简单分析,重点提出了针对性的抗震减灾方案,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士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 文科
    • 摘要: 地震给人的感觉就像天塌地陷、末日降临一般。日本是遭受地震破坏最严重、最频繁的国家之一。为了与地震抗争,日本人研发了一种奇特的房屋——穹顶屋。穹顶屋由一种叫超轻质聚苯乙烯(与塑料泡沫类似)的材料制成,它拥有泡沫塑料的绝缘性;它的坚固性也较高,不会腐烂、生锈,更不怕被白蚁和老鼠噬咬,堪称百毒不侵。最最重要的是:超级轻!一座36平方米的房子,质量只有80kg!也就一个成年男子的体重。还有,穹顶屋拥有极高的建造效率。
    • 鞠晓岩
    •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匝道桥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城市道路系统中,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匝道桥受其功能及场地环境的限制,其结构多为斜桥、坡桥及曲桥等形式,相邻墩及相邻跨的起伏和刚度变化都较大.匝道桥受力较复杂,且影响其抗震性能的因素很多.本文拟首先总结立交匝道桥的受力特点和近些年典型匝道桥震害,然后从直接影响匝道结构特点的曲率半径、纵坡坡度、跨径和宽跨比、地震动输入角度、桥梁约束方式和支座方式不同进行综述,最后对未来匝道桥抗震的研究重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